学好数学的13种习惯

萌到你眼炸
626次浏览
2020年11月12日 23: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盐城人事考试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曲庭)


1、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 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
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 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 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
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 、符合逻辑。随着
年龄的升高,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 的质
量和速度。
3、仔细“审”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 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
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 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
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议教师们经常进行“ 一字之差义差万”的
专项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 的独立学习实践活
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 ,不
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
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
5、善于“问”的习惯。
俗话说 :“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
问同学、问家长,大 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
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 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 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
流。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 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7、力求“断”的习惯。
民族的创新 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积极鼓励 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
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 法解答问题,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8、提早“学”的习惯。
从小学生认识规 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 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
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使听课具有针对性。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
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9、反复“查”的习惯。 < br>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
任感的必要 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
计算是否合理、灵活、 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
算。
10、客观“评”的习惯。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 水平的学习。只有客
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 、追求
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11、经常“动”的习惯。

< p>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
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
并用,以动促思, 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
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 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
12、有心“集”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
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 错会诊专栏,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将平时练
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反复警示 自己,值得提倡。
13、灵活“用”的习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 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
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计算能
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
理”地进行计算呢?
一、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 性,我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
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 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
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 错因找的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
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
(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
(3)计算时不打草稿;
(4)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5)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一些 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
尚不够成熟,另一方 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
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 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 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
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 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
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 ,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
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 ,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
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 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
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 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
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 动笔算。另外,计算必
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 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
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 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
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 .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
不会抄错,小 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


要进行检查 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 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 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
学的组合,如:和是 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
数(25×4,125×8等 );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
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 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
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 。
3.多种形式变换练。 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 br>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
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 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
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 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
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 相乘就一定是4,如13
×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 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
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 。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
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 到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它贯穿于
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本学年小学数学专项攻坚的重点定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我觉得是正视了新课改以来孩子解
决实际问 题水平的弱化现象而及时采取的弥补措施。就解决实际问题而言,除了从四年级开
始以小单元形式出现的 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大多数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蕴含
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之中,如计算教 学、图形教学、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因此,可以
说我们每一节数学课都在进行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 养。但孩子面对新问题却无从着手解决或
者说不会思考呢?这必然引起我们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 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以灵活运用不 同的方法,解
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
问题的策略。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是每一个课堂教学的开始,从生
活实 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
的数学素材,从学 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
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所以教 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选择学生
感兴趣的数学,孩子们眼中的数学。在教学中 要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取
信息,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搜集信息 ,整理信息,探究问题数学源于
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掌 握数学,最终的目
的是能在生活中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首先
应注重让学生搜集信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依赖性,
在教学中应 采用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来启动学生的表象思维,达到以口促思


的目的。 在一、二年级时我们就应鼓励学生从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入
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 中,感觉学生的提问虽然往往比较肤浅简单,但也是经过了思考,才
能提出的。作为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他 们,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提出问题,不断地
提高其提问题的水平。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
度收集信息,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 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具有问题能力, 让问题成为知
识的纽带,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三.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优化策略改条件,改问
题,改解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沟通不同知
识之 间的联系,发散学生思维,促使思维灵活、敏捷。一题多变让学生在相同条件下,提出
不同的问题;或在 问题相同的情况下,补充不同的条件,能活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一、二
年级出现的实际问题:平平做了 12朵红花,明明做了6朵黄花,-----------?一排小树有5棵,
----------- -,共有小树多少棵?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发
散,培养学生思维的 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在计算一个长方体饼干桶的标签纸的面积时,
学生可以先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减去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也可以先求出相邻两个面的面
积再乘2,也可以将四个面的面积相加。但通 过比较我们会发现第二种方法更为简洁与实用,
学生通过一题多解开阔了思路,通过比较优化了方法。

电视节目策划怎么写-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


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工作心得体会怎么写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员工转正申请书范文


朝阳师专-提前批学校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科学育儿知识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学习雷锋精神征文


初三历史复习-标语大师


以爱为主题的作文-教师节手抄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