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二级建造师考试地点-教育新理念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
饰,
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
关图片,介绍自己
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
br>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
族、阿昌
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
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
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
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左窄右宽:绒、球、汉、艳、服、扮、读、静、停
左宽右窄:影
左右等宽:粗
(2)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学生写字。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早晨、穿戴、鲜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继
续朗读感悟,进一步地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
活动等方
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5)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学校的学生
开始上课了。请
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
么
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
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4)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
句子。
4.第四自然段。
(1)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
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
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
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拓展延伸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写一写。
(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
板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教学反思参考1)大青树下的小学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
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
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
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
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
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
理解
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
是怀着怎样
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
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
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
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
导呢?看到一名学生
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
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
。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段吗?”
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
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
到,指导朗
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
事物
,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
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
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2 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
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印度诗人泰
戈尔的《花的学校》,板书课题。齐读
课题。
3.简介作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
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
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
、《四个人》、《家
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
》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
br>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
遗言《文
明的危机》。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荒 笛
罚 假 赏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 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 汪——狂 劈——臂
3.读读写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思考每一部
分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部分(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部分(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8—10):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部分(1—2)。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1)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①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②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①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②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③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④“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部分(3—5)。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②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部分(6、7)。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③“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④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⑤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部分(8—10)。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①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②“那儿”是指哪儿?
③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④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
交流。
板书设计:
2 花的学校
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花孩子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真可爱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教学反思参考1)花的学校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每读一
遍都
会有新的感受,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
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
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
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
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
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
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
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
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
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
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
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展望未来,为
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
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
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
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
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字典,查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做
上标记。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
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
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
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
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
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
五权宪法》。他首举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的教学与现在的学校教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
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
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
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
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
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
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
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
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
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
”“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
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
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
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面的词语展开讨论研
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
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
: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
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
: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
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
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
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
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
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
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
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
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
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
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
求、期待的语气;“我
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
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
“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
习成绩是“连
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
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
的
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设计: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3 不懂就要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教学反思参考1)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
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
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
子问?
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
<
br>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自认为
还不错,我把我的
上法和吴老师交流,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
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
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
顺序,不利
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
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
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
吃惊地看
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
笑容说
:“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
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
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
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
叹息,引得全班大笑,
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
br>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
过‘鸦雀无声’的情况?”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
样运用。”这样处理很好。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深秋,天
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
走来,今
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
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
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
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
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
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
去,只
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
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
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
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
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
己对课文的
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 石径斜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
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
目):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
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
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
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
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
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学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赠 刘 盖 菊 残
犹 傲 君 橙 橘
深秋美景
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
边想,看看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
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
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
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
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
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
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
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
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
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
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
呢?你有什么
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秋词》 (唐·刘禹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
菊
秋之美
橙 橘
第3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诗趣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
,我们也已经学习、
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
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
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
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
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
来。”
三、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
br>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
生谈对这些
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
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
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
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
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
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五、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
作者对家乡浓
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景——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事——暖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
《山行》:
<
br>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
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
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
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
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
也常常
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
“坐”、“
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
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
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
教学的重点。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
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
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
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
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
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
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
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
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
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
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
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
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
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
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
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
须强调个体的亲
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好吗?”教师在学生的
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
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
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
的波澜,
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
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
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
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
br>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
的地方,如“擎雨
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
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
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
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
”图理解“傲
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
过
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
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
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
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
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
诗
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
物:荷花、菊
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
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
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
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
的时间,多数孩
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
面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
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
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
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
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
获,
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
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
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
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
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
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
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
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
起自己的故乡和
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
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
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
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
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
感悟,读中悟
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
学
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
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
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二行诗
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
br>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
你会产生怎样的心
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
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
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
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
了“动客
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
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并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在朗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学或放学的途中,都看到过哪些美景呢?请自由说一说。
2.教师播放自己上下班时看到的几处美景照片。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中的小作者上学途中遇到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注意把生字读正确,不会的做上记号。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
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
生的词语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4.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
学生自由谈,教师指导。
提示:这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我从课文中“……”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三、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泥、印、迟”。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本课中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比喻句。
2.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
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学路上的这条水泥道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
那
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丽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1—4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二)学习5—1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一部分。
2.说一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提示:我知道了水泥道上的“金色巴掌”其实就是梧桐树的叶子。
3.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美
,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你在这一部分找一找运用
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选择最喜欢的一个
比喻句作简要分析。
出示比喻句: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赏析
:这里把水泥道上的“落叶”比作“彩色的地毯”,写出了落叶很多、很厚,并且
颜色鲜艳、美丽。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
上。 <
br>赏析:这句话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生动、形象而富有趣味,
体现了作
者的童真、童趣。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
叶
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赏析:这里把“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棕红色的小鸟”,写出了“我”在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上尽情玩耍的快活情景,也表现出了“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欢。
4.齐读第11自然段。说一说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说明作者十分喜爱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并且恋恋不舍的心情。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和第一、二自然段对比。
首尾照应,点明门前的水泥道的美丽。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上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们讨论了我们在
上学或
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请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试着写一段话吧。
板书设计: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金色巴掌 —→ 梧桐树的叶子 美丽秋天
水泥道 —→ 上学路上 美好童年
(教学反思参考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
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在这堂课上,
我的教学心得有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训练。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
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
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
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
要任务之一。这
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很适合让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提高学
生的朗读能力。
2.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
片,让学
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欢快地蹦
跳玩耍
,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3.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的能力,首先要
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
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
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
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6 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
如
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a.学生自由朗读。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秋天的色彩)
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
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
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
可。)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一样,说得那样有
趣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五、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
分。
2.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述
: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
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
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
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
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
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
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
友
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
:你还知
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
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
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
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
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四、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a.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b.然后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课件出示示例:它把黄
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
的炎热。
板书设计:
7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丰收 欢乐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
(教学反思参考1)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美中更见趣,这
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
阅读的享受。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
br>言华丽活泼。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
结构整齐,读起来
琅琅上口。其总的特点就是美,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
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
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
美,从而学会欣赏美。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开课时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整体感
知文本内容,为本
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紧接着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
优美的小诗,继而以小诗为线索展开教学。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
的关键词“五彩缤纷”
来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严
格按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
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进
行朗读指导,真正体现了顺学而导,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对句子的朗读
指导并
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图片,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
写的景物
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真正感
受到秋雨的颜色美
。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
生自主发现。并结合单元训
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朗读指导,
并
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点,我
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精
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
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
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通
过不
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丽。
四、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习秋雨的颜色时,将秋雨的味道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
知识的连贯性,又大大节约了
时间。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以“读”
为手段,而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则采用了学生喜欢
的方式——表演读。通过表演,
让学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
几个句
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
式去描写
秋天的景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
学生还不能创造性地将课文中的
语言加以运用。
7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妙。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前准备:
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秋天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秋天的景物图片,我们一起看看。
怎么样?
秋天太美了。其实秋天不仅有这么美丽的景色,还有美妙的声音。有位作家就把这声音
写成了一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他的诗——板书:听听,秋的声音。齐读课题。
比较:与“听,秋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题用两个“听”,是要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安静地听,才能
听到秋的声音。)
二、初读诗文
1.请大家轻轻打开语文书第7课。请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和第5、6课
有什么不
太一样?那与第4课古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认识现代诗,了解诗节。)
2.那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听读课文。(出示课文朗读示范)
3.学生练习朗读:
a.分组读。(1—4组分别读1—4小节,男女生分别读5—6小节。)
b.全班读,矫正“叮咛、音乐厅”的读音。
c.配乐朗读。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学生自学课文,老师给你一点提示:
自己小声地
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碰到不懂的可以翻
翻工具书,问问别人。
2.作者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请用笔画出来。板书。
3.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
?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读读,边读边想像,你好像看
到了什么?同桌互说。
(1)品读第一节
问:a为什么喜欢?你好像看到什么了?黄叶会怎么道别?
b.这么美妙的声音背下来了吗?指名,齐背。
(多种形式的读,读熟,为后面的仿做准备。)
(2)品读第二节
我们一起来听听。听蟋蟀声。读出你的喜欢。评读。
(3)品读第三节大雁句
这句中有没有不懂的?大雁会对它的好朋友叮咛些什么呢?
每天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对你怎么说呢?(指名说)
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说,这就叫“叮咛”。那大雁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又会对它的好朋
友叮咛些什么呢?
留在这儿的好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这就叫“暖暖的叮咛”。齐读。
(读好“暖暖的叮咛”是学生理解字词的需要,也是为感受“秋的温暖”作铺垫。)
(4)秋风句
为什么喜欢?丰收了,田野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读出你的感受。
四、仿写诗歌,升华理解
1.读第一、二、三小节。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好像来到了大自然,看到了一望
无际的田野,看到稻子成熟了,
在对着我弯腰;甘蔗成熟了,在向我点头;果园里,苹果、梨子、桔子、
葡萄都在向我微笑;
还有呢,黄叶正在与大树告别;蟋蟀正在说,再见了阳台;大雁正在叮咛白云哥哥,
别冻着
注意保暖……多么美妙多么温暖的秋的声音啊!一起来读读第一、二、三小节。(配乐)
2.引读第四、五节。教师配乐范读。
评读。谁愿意像老师这样读读?
知道老师读这段时为什么越来越喜悦,越来越高兴吗?
是啊,从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每一滴
汗水,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我们都感受到
了秋,感受到了秋的声音,感受到了秋的美丽、秋的丰收、秋
的温馨和喜悦。让我们带着这
种温馨与喜悦一起再读读第5节。
(让学生在体会老师读的
过程中,感受秋的美丽、秋的丰收、秋的温馨和喜悦。这种感
受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
3.秋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每位同学都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再仔细去听听秋的
声
音。想想看,秋天还会有哪些声音?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声音,仿照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写下来。
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这是学生对“秋”的深入体会,也是体味语言、运用语言、积淀语言的契机。)
4.小朋友都很
有心,都用心体会到了、用心听到了各种各样秋的声音。是啊,秋的声音
也在每一个石榴上,在每一……
大自然处处有秋的声音。难怪作者说:(师引读第六节)。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开心吗?一起再读第六
节。
五、总结
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
再次来感受秋
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配上音乐一起读读整首诗,会背的可以背。
板书设计:
黄叶 道别
蟋蟀 告别
7 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叮咛
田野 歌吟
……
(教学反思参考1)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
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
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
的含义还有
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
脚,引导激发学生的
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有效地将学生的知
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
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
、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
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几点不足:
1.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
时,
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
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
2.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
着读着,只觉
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
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
来说,这难了一点!
8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切”。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
美。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课前准备:
1.生字、生字卡片。
2.有条件,可准备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及反映课文内容情景的课件,以帮助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和感悟童话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树”,提问: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
再板书“去年的树”,提问: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2.一只美丽
的鸟儿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
读一段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确立本文的阅读方法
1.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让我们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阅读本文。
2.画出写对话的句子。
四、指导朗读第1组对话
1.过渡谈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
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读一读。
2.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离别,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想后再读一读。
3.组内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个性。
一、读第2~4组对话
1.学生分组练习
他们就这样依依惜
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
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
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
组对话,请同学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在四人小组里
面合作练读。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
。读着读着,谁不被小鸟的这一份
真情感动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互相说说究竟怎样读更能反映小鸟的这
份真情。
3.扮演角色,体验感知
谁来做一回小鸟。你们可以像寸鸟一样在教室里,就这样
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
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两组同学分角色一
起朗读)
第二课时
二、朗读、想象,体悟主题
1.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
我们
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感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
友又见面了。大家
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
2.引导想象。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
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
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课文中有好多话作者想说
都没说出来,
给我 们很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行吗?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
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三、拓展升华
编写“友情卡”
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
,为小鸟
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四、学生自由写,教师指导
1.读了这篇课文,对鸟儿,对树,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读后说
一说。
2.总结
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
正
地走进课文、真正体会了“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可贵。但愿这个世界“诚信与友情同在。”
板书设计:
8 去年的树
去年——小鸟 树——今年
信守诺言
珍爱友情
(教学反思参考1)去年的树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
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
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
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
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在教学的策略上,我
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
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
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
我让
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
森林——山
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
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
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
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
角色朗读对话、演
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就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
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
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
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
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
动作、心
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
所蕴涵
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
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
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
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
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
导还
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
会带动得好
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的
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
子生能用童话式的语言丰富故事内容,为学
会童话奠定基础。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茎”等7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一粒种子到变
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
默奉献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体会这棵树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追求,并默默
奉献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在森林里,在道路两旁,在公园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见树。你
知道一棵树能用来干
什么吗?它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
好》。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
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
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画画、圈圈。
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
,它不断地想拥有很好的状态,最终通过自己的
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提示:根据画出的关于“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来寻找相关内容、归纳。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一
次次的变化中,为什么会说“那一定会很好”呢?每一次
愿望实现后,心情怎样?
提示:(1)第一次还是种子的时候,向往外面的空气,觉得出来了一定会很好。
(2)第二次是高大的树,希望自己做一棵会跑的树。
成为手推车后,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觉得真舒服。
(3)第三次是手推车变老了,跑起来费力了,希望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
(4)第四次是作为椅子,已经老了,吱呀摇晃了,觉得躺下来会很好。
4.你喜欢文中的这棵树吗?为什么?
5.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
:一棵树的一生,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不断追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
。
6.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棵树的乐观与追求。
四、对比阅读,感悟主题
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
同吗?
(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
五、拓展延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想一想,它会经过一段怎样的历程?仿照着课文的手法
,自己
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板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教学反思参考1)那一定会很好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
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
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在
教学时,我让学生
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
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
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
放半
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
习小组的组
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
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答、应、骨、几”,积累词汇。
2.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
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3.体会青头临危不惧,解救红头所表现出来的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激发学生珍惜友情,
团结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
2.体会青头与红头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去过外地吗?你去那里干
什么?问题即出,孩子们可能会回答:“我去
过北京,是去天安门玩。”“我去过山东,是去看望住在那
里的奶奶。”在学生说到兴起时,
老师及时总结:人们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叫旅行
。(我这样设计是为
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谈话和点拨的方式让学生正确理解“旅行”。)
2.学习“旅”字。“旅”是本课会写字,老师板书“旅行”时要求学生一起书空,
并引
导:“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如果学生没有好的办法,老师可以提供一个形象的谜
语:“西方人横卧,下穿半截衣”帮助学生记忆。
3.质疑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次特殊的
旅行,板书“在牛肚子里”,补充完整课
题。读一读后质疑:读完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呢?
(题目体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它是新鲜的,引人遐思的。学生可能提出许多与课文内
容有关系的问题。
比如:谁在牛肚子里旅行,怎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因为问题的答案就在
课文之中,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
发起来了,为学习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了问题,就有了读书的需要与兴趣,这时
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试着解决问
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读结束后,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一反馈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读有所获的快乐)
3.指名读文,指导将字音读准确,将课文读通顺。
(在这篇课文中,“贮藏、悲哀、一骨碌”,
虽然不是会认字,但学生也很陌生,需要
老师指导其读音。还有一些长句子的朗读,比如“可怜的红头还
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
起被大黄牛吞到嘴里了。”学生不容易读通顺,这时可以多叫几个同学读,必
要时老师可以
范读。)
4.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初读环节不能忘记生字的任务。老师通过出示词卡,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
读等多种形式检查
学生对生字的自学情况。)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准备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A.默读课文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红头旅行的故事吗?
B.你能用两三句话说清课文讲的主要意思吗?
C.完成填空练习,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青头和红头是( )。有一天,红头不小心( ),青头(
)。在青头的
帮助下,红头( )。
(三年级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
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时期,概括文章的主要
内容这个感知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设
计时,我特别注重层次性。在
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故事,在叙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简明”的要求
,最后由老师引
路,以填空的方式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由易到难,读书与说话训练得到有机统一
,
突破了第一课时的难点。)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字卡,先进行抽读,再练习组词造句。
2.学生小组内说说生字的间架结构,交流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学生练写。(学生的书写工具
已经由铅笔变为钢笔,写字教学要注意提示使用钢笔写
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作业
1.练习写生字,巩固记忆。
2.朗读课文,为下一节课的细读感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青头和红头是( )。有一天,红头不小心( ),青头(
)。在青头的
帮助下,红头( )。
二、细读感悟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头的这次旅行,都到过哪些地方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
师板书: 红头:牛嘴里 牛肚里 ( 清晰地展示出红头的旅行路线。)
2.这是一次危险的旅行,红头的转危为安离不开青头的帮助。沿着红头的旅行路线,边
读
边画出描写青头的句子。想一想,青头是怎么样帮助和鼓励红头的呢?老师随机板书:青
头:“鼓励
帮助”。(明确读书任务)
3.交流指导,品读感悟。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
进入角色,体验朗读。这里没有设计电教媒体的使用,只有
老师绘声绘色地用语言来渲染,精辟巧妙地点
拨,把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当事人,带领学生进
入教材与文本对话。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朗读凸显出来。
我认为只有抓住红头的心理变化,
才能深入理解青头的言行,所以由老师来引读红头的话,用语言来创设
情境是必要的。)
(1)在牛嘴里
我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青头和红头正在兴
致勃勃地玩着捉迷藏呢,这时意外发生
了,一只大黄牛低下头吃草,可怜的红头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
里去了。瘦小的红头只能
看到大黄牛那白白的牙齿,你能想象小红头此时的心情吗?”学生可能会说到“
害怕、慌张”,
老师顺势而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红头的话。在一问一答中,通过想象朗读,学
生
体验到了当时的危险场面。 接着老师继续问:“这时青头是怎么帮助和鼓励红头的呢?”
指
名读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明白青头是在告诉红头保全自己的方法。理解透彻青头话语的用
意后我这样要求
学生:“再读这一部分,说说你在这些描写青头的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你
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引
导学生抓住“大吃一惊、一下子、不顾、一骨碌、大声喊”这
些词语体会青头不顾自己的
安危,一心只想救朋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读出青头在朋友
遇到危险时那种着急的关心朋友的心情。
(2)在肚子里
过渡语:当红头听说大黄
牛会把它和草一起吃到肚子里时,红头是怎么想的呢?(指名
说出红头大哭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掉了。)
此后我再次用语言创设情境:“红头已经进了
牛的肚子里,里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你能想象此时
红头的感受吗?”学生可能说出
它害怕,近乎绝望了。老师追问:“作为朋友的青头此时又在做什么呢?
”读相关段落,谈
体会。在指导感情朗读中使学生悟出青头是在用话语鼓励红头,给它以信心。青头的知
识丰
富,明白牛吃食的特点,用上这知识帮助自己的朋友。理解透彻后再次进行朗读训练,此时
可以采用分角色读,体会青头对朋友的真心鼓励。读后,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
就是在牛肚子
里的小红头,听了青头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想象青头的话产生
的作用和结果,初步感受遇
到困难时,朋友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3)回到牛嘴里
“红头终于又见到了光明
,可是他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想一想这时如果没有人帮助它,
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学生可能会说:“红
头又被牛吞下去吃了。”此时老师话锋一转:“多
亏红头有个好朋友,青头是怎么做的?”指名说一说青
头的做法。
4.想象对话
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死里逃生,这时他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呢? 同桌一人当青
头,一人当红头,
想象当时的对话。充分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是因课而设的语言训
练,利用文本的空白点给予学生
个性表达的机会,要鼓励学生的不同说法,不要急于否定学
生的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5.分角色朗读
再次体会青头是怎样帮助、鼓励红头的。
三、总结升华
读了青头和红头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继
续引导学生,“红
头和青头是好朋友,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好朋友。读了它们的故事,你
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让
学生懂得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帮助他,我们的帮助对
他来说很重要。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四、延伸扩展
这篇童话故事,还包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那就是牛吃食的特殊之处。指名
学生读文中
相关语句和信息窗的知识,了解牛的反刍(chú)现象。提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资料
进行深入地了解。
五、作业
1.自主积累语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延伸,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板书设计: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青头:鼓励 帮助
红头:牛嘴里 牛肚里
(教学反思参考1)在牛肚子里旅行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
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
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
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
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
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
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
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文章
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课
程改革的
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应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
度。要根据语言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
而定,适时地发散,适时地集中,才能充分
掌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阅读之门的金
钥匙。文中有关红
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课
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象自己就是红头,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
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
后借助填空题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又会有怎样的感
受?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
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
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
描写
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体
会文字传达的情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在
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 在课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头凭借什么解救了红头?学生
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且能灵
活运用知识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教
师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
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
陶,
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文道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11 一块奶酪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处、稍”。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感受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教学重、难点: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感受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教学准备:
蚂蚁搬食物的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画面中描述的是一个小蚂蚁发现了一块奶酪,这块奶酪非常大,
比蚂蚁大
20倍,于是小蚂蚁召唤同伴过来一起搬奶酪,几十只蚂蚁都过来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搬起奶酪,准备运回住所……
2.视频播放完后,师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3.学生各抒己见。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蚂蚁搬奶酪的童话故事——《一块奶
酪》。学生齐读
课题,师板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
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
数,也可以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
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5.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奶酪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说一说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这一部分是事情的起因。讲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搬运粮食,并定下规矩,蚂蚁们很积极
地投入到
搬运中。
2.蚂蚁队长集合的时候,定了什么规矩?
(二)学习第4—12自然段。
1.默读这一部分,回答: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
2.当奶酪被拽掉一角后
,蚂蚁队长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小蚂蚁们又是怎么想
的,怎么做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
蚂蚁队长:
①心理变化历程:心里七上八下——恼火——犹豫——决定
②行为:盯
着奶酪渣子——下令休息——让大家分散开——下令小蚂蚁走到草丛中——
下令小蚂蚁们回来——命令年
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
小蚂蚁:放下奶酪,却不走开——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奶酪渣子
3.思考,蚂蚁队长为什么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
4.你认为蚂蚁队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好吗?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2.思考:为什么大家干活劲头比刚才更足了?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提示:蚂蚁队长在诱惑面前,能够坚守原则,
并灵活应变,有领导才能,想出方法,让
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四、深入画面,分角色表演
1.自由组合,7—8人为一组练习分角色表演。
提示:练习的时候,注意认
真研究文本,注意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演好蚂蚁队长
和小蚂蚁的神态表情。
2.请两组同学汇报表演。
3.点评。
五、拓展延伸
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呢?想一想,然后说一说吧。
2.回家后把《一块奶酪》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3.课外搜集有趣的童话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11 一块奶酪
心里七上八下——恼火——犹豫——决定
(教学反思参考1)一块奶酪
我在教《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蚂蚁搬奶酪
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
有见过,让学生通过一段小视频,来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
过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
的方
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
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
。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
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
“读读、演演、评评、再
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
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
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
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
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br>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
自己说一说这篇课
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
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
评价能够更好
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暴、凑”等8个生字。会写“洞、准、备”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门板、
准备、暴风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
4.体会老屋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是一座座怎样的老屋?为什么倒不了?)
2.让我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预测情节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
提示:
预测一: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预测二: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
预测三: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
……
2.学生说一说,这些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
(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按照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3.重点指导难读、难认的生字词。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老屋在想要倒下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3.老屋是什么样的?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老屋很老了?找一找,画一画。
五、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老屋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老屋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一间破旧的老屋,在准备倒下的时候,碰
到
了需要帮助的小猫、母鸡和小蜘蛛,一心想帮助他们,所以没有倒下的故事。这节课,我
们继续学习。
二、细读感悟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2.这座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提示:已经活了一百多岁,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很久没有住了。
(二)学习老屋帮助小猫的部分。
1.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2.老屋帮助了小猫什么?
暴风雨的晚上,给小猫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三)学习老屋帮助老母鸡的部分。
1.同桌互读这一部分。
2.老屋帮助了老母鸡什么?
老屋给老母鸡提供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四)学习老屋帮助蜘蛛的部分。
1.自由读这一部分。
2.老屋帮助了小蜘蛛什么?
老屋给小蜘蛛提供一个织网捕食的场所。
3.猜想一下,小蜘蛛给老屋讲了个什么故事?
(五)小结全文。
1.学完了全文,你觉得这座老屋为什么没倒下?体现了老屋什么品质?
因为老屋为了帮助小
猫,给它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帮助老母鸡,给它提供一个安心孵
蛋的地方;帮助小蜘蛛,给它一个安心
织网抓虫的地方,所以老屋一次次地准备倒下,却没
有倒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屋善良、乐于助人的品
质。
2.你喜欢这座老屋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织语言说一说。)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感悟
1.分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2.请小组汇报表演。
3.评一评。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故事情节,想一想,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结局怎样?
2.找一篇不熟悉的童话故事读一读,运用学过的预测方法边读边预测后面发生的事情。
板书设计: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小猫 避雨
老屋 准备倒下 老母鸡
孵蛋
小蜘蛛 织网抓虫
善良、乐于助人
(教学反思参考1)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往往篇幅很长,但是语言
浅显易懂,在初读课
文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
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
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
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利用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故事充满了趣味性,童话中
往往出现的人物众多,每个孩
子理解的角度也不同,就可以鼓励孩子们分小组,
自己分角色表演,加入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再全班交流
评析。让学生在表演中理
解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
童话,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
等。课文学完后,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预测方法
,阅读其它童话
时,一边读一边预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课堂上也有很
多不足,板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
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
遍。我们总
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
所以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
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
实求发展。
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预测。
3.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学习胡萝卜先生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预测。学习胡萝卜先生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汉字:胡子
师:你认识这两个字吗?谁有胡子?
师:是啊,我们的爸
爸、叔叔、爷爷等成年男性一般都有胡子,可是啊,今天有一位特
别的先生也有胡子,他是谁呢?
2.出示课题——《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齐读。
师:这位特别的先生就是胡萝卜先生,那
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怎样的呢?会发生什
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①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
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
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
(预测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先想一想,再把预测的内容批注在旁边。)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交流预测的情况。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全班
交流,听的同学注意认真听别人
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5.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共读故事,随机设疑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什么样子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浓密)
(2)胡萝卜先生每天都要做什么?(刮胡子)
2.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
(1)胡萝卜先生刮好胡子到哪儿去了?(上街去了。)
(2)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么长长的?(吃果酱面包的时候,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究竟有多长?(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
可以知道胡萝卜先生
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4)胡萝卜先生知道自己的胡子长长了吗?(完全不知道)
3.朗读第5—6自然段,思考讨论:
(1)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小男孩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用来放风筝)
(2)想一想,
如果胡萝卜先生知道了小男孩剪了自己的胡子用来放风筝,他会怎么样?
(会不高兴吗?还是……)
提示:结合胡萝卜先生每天都要刮胡子来说……
4.自由朗读第7—8自然段,交流:
(1)胡萝卜先生又遇到了谁?(鸟太太)
(2)鸟太太遇到了什么困难?(没有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3)当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
的尿时,“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接下来会发什么什么呢?请结合故事情节,续编故事
……
提示:参照上一个故事情节,续编故事,注意文中两次出现的句子“胡萝卜先生的胡子
刚
好在风里飘动着”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1.创编故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继续长长,
一路上,他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用来
做什么呢?想一想,编一个故事吧!
2.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
①躲猫猫大王
②夏洛的网 ③帽子的秘密
④柔软的阳光 ⑤团圆 ⑥小灵通漫游未来
板书设计:
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吃果酱 —→ 长胡子
小男孩 放风筝
鸟太太 晾尿布
(教学反思参考1)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在教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童话故事时,我通过四个环节去突破目
标,突破重难点: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情感
世界
,让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帮助有困难的人。教学
过程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
堂气氛活跃。
第二环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
些基本方法,积累经
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第三环节:讨论。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会长长?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能用<
br>来做什么?……通过问题式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文本。
第四环节:创编故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
还会继续长长,一路上,他的胡子
还可以帮助谁,还能用来做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续编这个故
事吧!
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也有不足之处,语言组织得还不够精练,在引导学生
方面有些欠
缺,我也会不断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
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
的指导作用。
14
不会叫的狗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吗、担、压、中、弹”。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预测。
3.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预测。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
得人生的启迪和
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形成期待
1.请同学们看图片猜故事。
这些美丽
动人的故事像一颗颗珍珠把我们的童年装点得五彩斑斓,我们把这些神奇的珠
子叫做童话。同学们喜欢童
话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重温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走进意大
利作家罗大里的童话故事,他有一个很奇
怪的名字《不会叫的狗》。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有哪些猜想?
提示:
(1)这只狗为什么不会叫?
(2)一只不会叫的狗肯定有很多奇遇,它遇到了哪些事情?
二、自主学习,边读边预测
1.初读课文。
①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
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
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
(预测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先想一想,再把预测的内容批注在旁边。)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交流预测的情况。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全班
交流,听的同学注意认真听别人
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5.检查生对课文内容感知情况:概括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讨论问题
(一)畅所欲言
1.听读后根据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加以点评。
课文中的小公鸡、
狐狸、杜鹃和猎人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说话的小狗的?分角色将相应
的态度读出来。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2.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狗?
提示:不幸、可怜、勤奋刻苦、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憨厚老实
2.读了这则童话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提示:
(1)社会上好人多,坏人少。
(2)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做事时要有恒心有毅力,并且要不懈地努力。
(4)逆境给人以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5)要学有所长。
(6)找到真正的老师,做回自我。
(二)合作探究
作者给这则童话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同学们各抒己见,那么你们知道作者最喜欢自己的哪个结局呢?
提示:本文作者在书后评价说
:“我坚决支持第三种结局。找到真正的老师是十分重要
的,这比成为马戏团的明星或者每天有现成的一
碗浓汤喝来得更重要。”(在讨论中,不必
拘泥于作者的评价,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争论。)
四、活动探究
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
读完这篇课文,又分析了这么多的结局后,我想在座的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自己的那颗
激动的心,自己设
计一种结局,讲给同学们听一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的结
局越多越好、想象越离奇越好。
)
五、布置作业
1.将你的第四种结局写下来。
2.选一本同学不熟悉的故事书
,朗读给他们听。朗读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停下来,让他
们猜猜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板书设计:
14 不会叫的狗
小狗:不幸、可怜、勤奋刻苦、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憨厚老实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教学反思参考1)不会叫的狗
《不会叫的狗》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罗大里的一篇童话故事,于浅显
的
语言中,蕴含着许多这里,所以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预测
故事情节和写结局等,还应
该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中,感悟一些道理,从罗大里
的作品中几乎任何一个有小学生认字能力的人都能充
分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
能对他作品所包含的寓意报之以会心的一笑。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
比方,比如本节课我在教授完之后,发现了如下值得反
思的地方:1.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续
写结尾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到底
应该安排在哪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常理应该是安排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因
为先把
握文本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但是我在教授时把续写结尾安排在了出
示三个结
局之前。让听课的老师摸不着头脑。2.本节课在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谈启
示的环节,但教授过程中此环节
被漏掉,这是个极大的失误。因此童话故事的内
涵也没有挖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