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几点反思
童年趣事300字-伤心个性签名
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几点思考
杜集区实验小学 窦朝艳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和市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同课异构教
研活动。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人教
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
初步认识”一课,听过之后,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有几点自己的<
br>思考,想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下。
一、就“课题名称”的思考
本节课,两位老师选
用的教学内容均为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
册第92页的例1和例2及93页“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
十二第1、
2题的内容。而两位老师揭示的课题分别为“分数的初步认识”和“认
识分数”,对
于两位老师所揭示的课题名称我有自己的思考:小学数
学课题名称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总概括。
就本节课而言,两
位老师选用的教学内容均为“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内容中其中
一个部分
——认识几分之一。为什么不能叫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因为这
个课题是一个单元内容的总概况,而认识分数
这个课题我个人认为这
个课题会给学生一个误导:分数就是指几分之一。为了明确教学重点,
突
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形成鲜明而深刻的课题印象
我建议本节课的课题最好是定性为“认
识几分之一”更为准确。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常态课上,有些老师对于数学
课题
的名称还不够重视,常常看到有些老师上完一节课后不见课题的
现象,甚至有些老师随意写出一个名称,
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数学课的课题名称是必不可少的,课题定准了,教学则“纲举
目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一节课的课
题名称应该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精华。
二、分数是“折”出来的吗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折纸法。采用折纸的方法进行教学既
简单又便于操作,同时又能让学生很快
获取新知,就这种方法笔者也
非常喜欢。但是,我们在选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应该明确一个问
题:折纸的目的是什么?是折出分数吗?我个人认为不是的。折纸的
最根本目的是“平均分”,作为执
教者,应该强调:通过折一折,把
一张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小学生在接受数学新知时,不在是填
鸭式教学,而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
教学用具,同时创造具体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教学。但是,我们在选择
具体的
教学用具时应该首先明确我们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一定不能
因为教学用具而干扰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
三、就几分之一的描述性语言的思考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从的认识入手进而认识几分之
一。
教学中,教师在描述几分之一时是这样的说的“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
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它的二分之一”、“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
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在听课的过程中,我
就感觉到老
师这样描述有点不妥。翻开教材第92页,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把一
块月饼平均分成
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写作。”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运用与教材上
一致的语言进行
1
2
1
2
教学。
反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几
分之一”就可
以了。小学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小学生
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
过有些定义只是初
步的,是有待发展的。就本节课而言,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创设一些
学生熟悉
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几分之一,为进
一步学习几分之几和以后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
基础。就几分之一的描
述还是说成“每份是谁的几分之一”更能让学生理解。
四、就分数与分率的思考
教学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块大月饼的与小月饼的,哪
个大?这个问题在这节课中出现我认为十分的不妥。这里面涉及到单
位“1”的问题(大月饼和小月饼)
,另外还涉及到分数与分率的问题
(两个是不能进行比较的)。于是我就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分数和分率有没有区别?
反思:分数与分率在范围的大小上是从属关系,即后者是前者的
一部分
;在概念上,二者又是种属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种概念,后者
是前者的属概念。一句话,所有的分率都是
分数,但所有的分数不一
定是分率,它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成为分率才能表示分率。
比
如:-=,这里的就不是分率而是分数,如果说“一张纸的
11
”中的才是分率。因此,在教学
几分之一的认识时还是不要涉及
55
3
5
2
5
1
5
1
5
1
2
1
2
1
2
这方面的内容
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