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备课
南昌航空科技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单元名称:四则运算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让学生经历探索
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
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
问
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
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
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
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
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
整理。
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
含有小括
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混合运算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
1、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混合运算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关键:
先根据例题把运算顺序讲
清,适当补充四则运算的题型和量。情
景是作为问题产生的背景和为何可以这样计算的素材来加以理解。
在
学生基本掌握运算顺序后,再补充综合性的“解决问题”题型,从而
使解题步骤和策略得以强
化。
五、学生情况
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
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
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
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
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
力,不断增
强学生素质。
六、教学建议
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
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
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
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
作交流的
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
后求什么?用什么
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
及表示的实际
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
的,其中解决问题的
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
析,在
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
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
“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
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七、课时安排
四则运算(一) 2课时
四则运算(二) 2课时
四则运算(三) 2课时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一、单元名称:观察物体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
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
置,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
习的态度.
三、单元知识结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
第
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
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
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
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
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
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五、学生情况
学生已
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
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
索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
量的活动
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
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
度认识事物。
六、教学建议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
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
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
设大
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
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
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
br>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
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
生学
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七、课时安排:
观察物体 4课时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一、单元名称:运算定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
合
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
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三、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
法的分
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
的加法和乘法,
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
甚至复数的
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
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
厦的基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关键:
1、观察,因势利导,启发、倾听,点拨、指导的多种教学方法。
2、探索、交流、尝试、质疑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法。
五、学生情况
学生在前面的
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
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
这些经验构成
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
运算的理解,提
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
的数学学习
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
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
经有所了解,
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
帮助学生把这
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
景,从社会生活中来,
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
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
借助数学
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
定律,构建个性化
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
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
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
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
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
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
时,要注
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
导作用,当学生探
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
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
倾听,洞悉学
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
同学也能明白
。
七、课时安排: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 ......4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
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材分析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
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
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
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
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
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
表示。”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
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
将
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
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
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
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
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求出
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
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措施
1、教学时多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
学习小数的读写。
2、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让学生体会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4、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5、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6、强化概念记忆,特别是后进生,让他们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第五单元 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
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及图形的拼组。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上期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通
过这一内容
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知识秘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有
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还重视创设
问题的情景,让
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
留有充分自主探
索和交流的空间。并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
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使
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
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
形的特点并能够辩认
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
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
形的设计活动
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学会按角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措施
1、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
抽象概括,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
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发、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学习内容:
1、
知识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
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
2、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
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
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
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
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四、知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
五、采取的措施;
1、 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3、 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六、课时安排:
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两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小数的简便计算…………………………………………………2课时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一、单元简析:
认真分
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分”这一概念
解释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分”的所有特
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
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
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
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
下三点。其
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就在我们身边。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
平均每人收集多
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
的过程。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
方法。这样的编
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经历得到
“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境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
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
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
小会受到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
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市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
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
图。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
认真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
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平均
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
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学
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
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
br>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
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
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
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
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
图的
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
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
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
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
观念。
教学要求: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
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
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
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
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
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观念、推理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营养午餐 ......1课时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平移。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二、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轴对称
第二课时:练习
第三课时:平移
第四课时:配套练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3-105。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
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它集题型的
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
智能的教育
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呈现两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和
假设法。列表尝试法能直
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
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在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
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
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适时引导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
学方式,让学生在尝
试、探索、交流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
基本结构特征,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的过程,初
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
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
般性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
p>
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
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
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
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四、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鸡兔同笼
第二课时: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