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复习要点(全册)课文古诗

绝世美人儿
635次浏览
2020年11月13日 09: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长沙会计网-邓建泓

2020年11月13日发(作者:汤正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全册课文、古诗)

1《北京的春节》 作者:老舍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 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
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 民风民俗
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的段落结构:总-分-总
北京的春节的特点: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
重视春节。
词语解释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
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一切事 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
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 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
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
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 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
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 br>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 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
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
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
有 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仿写:春天,花园里总会开出许 多种花,各式各样,有的整朵都是粉红的,
有的是白瓣黄芯的,有的清一色是紫的,有的通通是橙色且簇 拥成团的。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
的又 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略写:“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1


好处:使文章重 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6.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
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 ,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7.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从“香味、色彩、声音、人们的活动” 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
酒肉的香味”、“红 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
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 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
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
夕的热闹。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
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 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8.“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
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 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
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
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
筹内容上的匠 心独用。
9.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
多、种 类多。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为了突出元宵是“春
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 “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腊八粥》 作者:沈从文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 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
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 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
重点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 br>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举例子)
说明不论年龄大 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
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夸张)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 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
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
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
它在锅中叹气似的 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
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 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2


5.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
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
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
6.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 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
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 望。
7.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
的情景。
3《古诗三首》
寒食 [唐]韩翃 七言绝句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白昼风光)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写夜晚景象)
注释: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6、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 期间不能生火做
饭。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
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 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
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 象。同时
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诗歌翻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1、《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白 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
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 光;后两句则是写夜
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1、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
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2、皎皎:明亮的样子。 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4、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5、擢(zhuó)伸出,抽出。
6、素:白皙的。
7、弄:摆弄。
8、札(zhá)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9、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10、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11、涕:眼泪。
12、零:落下。
13、清且浅:清又浅。
14、盈盈:形容清澈。
15、一水:指银河。
16、间(jiàn):间隔。
17、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1、主要内容:《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 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
十九首》之一。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 银河
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
悲哀。字里 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2、诗歌翻译: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 双手,札札
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
浅, 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3、《迢迢牵牛星》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 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诗句中叠词的运用:“迢迢 ”,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
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 ;“脉脉”,是织
女凝望的神情。
叠词的好处: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 述情境,都在反
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4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4、鸦:鸦雀。
5、冷露:秋天的露水。
6、尽:都。
7、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8、落:在,到。
诗歌翻译:月光照 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
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 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
谁的一边?
主要内容:《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 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
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
结,想象丰美, 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中表达游子思亲之情的诗句是: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
意象。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4《藏戏》马晨明
本文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表现了藏戏鲜明的民族特点 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连续三个反问句组成了排比句, 点明了藏戏的特点:戴面具,没有舞台,一
部戏可以演出好几天。从而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 先声夺人,引起共
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课文描写藏戏,为什么要讲述唐东杰布的故事?
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而且,
藏戏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和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谨慎和感 人故事是分不开的。
3、是什么让“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留下了这样“一段传奇”?
(1)唐东杰布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善心,发下誓言并坚持实行。
(2)得到了善良的藏族人民的支持,如能歌善舞的七兄妹,大批的渔民、工匠、
流浪汉等。
语文园地一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
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 《水浒传)故事。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

5


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 是近义词。这样写的好处语句不重复,
词汇丰富。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遍地有福
过年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
蝙蝠在中国古代来说赋予了人们福的意义。
5《鲁滨逊漂流记》英国 丹尼尔·笛福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
房定居” “养牧 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
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 考。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
视现实、乐观向上、机智坚强、聪明能干、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
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为了在荒岛上生存下来,鲁滨逊做了一下四件事 情:1、打猎。2、捕鱼。3、
畜养山羊。4、种麦子。
困难 克服困难的办法
没有住所 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
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没有食物 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植麦子
遇到野人 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树枝作防御;遇到 分地方圈养羊;救下野人,给
他取野人名“星期五
遇到水手叛救出船长,回到英国


1、鲁滨逊是怎样解决吃饭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鲁滨逊打猎、 捕鱼,畜养山羊,种麦子,使自己有奶喝,有肉吃,还有
了粮食。这些描写反映出鲁滨逊是一个有着丰富 的生活经验的人,是一个有着顽
强毅力的人。
2、 鲁滨逊“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心态的对比:想 到坏处无奈,
想到好处欣慰。鲁滨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现实,能够知足安
命 ,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找到安慰和满足,从而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3、从鲁滨逊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
观向上、顽强生存的人。

※6《骑鹅旅行记》瑞典 塞尔玛·拉格洛芙
课文主要写了喜欢虐待动物的小男孩尼尔斯被 小狐仙变成大拇指般大小后
受尽动物们的嘲笑、恐吓和追逐。后来,,后来,尼尔斯被雄鹅带到了天上, 开
始了骑鹅旅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曾经喜欢虐待动物、喜欢搞恶作剧的男孩的形
象。

6


1.男孩简直不敢相信他会变成小狐仙。“这大概是一场梦,一 种幻觉吧!”他想,
“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
“大概”“肯定”说明男孩不愿意 相信自己变成了小狐仙,希望再变回人。
这里的心理描写说明男孩并不相信自己真的变成了小狐仙,这一 场梦,自己还会
变成人的。
2.院子里的鹅和鸡立即掉过头来盯着男孩,并发出六一阵使人无 法忍受的咯咯
声。公鸡叫道,“他活该,咯咯里咕,他扯过我的鸡冠!”
立即”“盯着”写出 了鸡和鹅听到尼尔斯名字时的强烈反应;从公鸡的话语
中可看出尼尔斯以前是怎样淘气地捉弄他们,也表 现出公鸡此时的幸灾乐祸。
3.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
少是三十头。
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头牛吼声的巨大,也
表现了牛见到尼尔斯 时强烈的愤怒之情。
※7《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段选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 洞返回家后的故事。给我们展示
了汤姆不安于现状、喜欢冒险的天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探索、积极 乐观热
心善良的“顽童”形象, 赞扬了他敢于冒险的精神。
句子解析:
1、那天 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哐啷哐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
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 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
找到他们了!”
(夸张描写),表现了 小镇上的人们为汤姆和贝琪的归来而高兴的心情,与
上文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这 样由悲转喜,充满了戏剧色
彩。
2、为什么要具体描写贝琪的表现?
贝琪 的表现反映出他们已经极度饥饿和疲乏,贝琪的意志已经彻底垮掉了,
所以“愿意死掉”。但是汤姆一直 在想方设法鼓励她要勇敢地活下去,如果没有
汤姆,她真的会死掉。这也从侧面衬托出汤姆 的坚强和勇敢。
3、汤姆·索亚是一个机智勇敢,重情义,爱冒险,同时又调皮捣蛋的孩子。
语文园地二
日积月累
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句意: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句意:别说你出发的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句意 :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
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 有用。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句意: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 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7


句意:临近水边,时 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
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8《匆匆》 朱自清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八千多 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
的叹息。最后发出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
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 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与头涔涔 、泪潸潸 同类的词语。
雾蒙蒙 喜洋洋 泪汪汪 湿淋淋 笑盈盈 明晃晃 懒洋洋 沉甸甸
金灿灿
5.与“逝去如飞”、“心急如焚”同类的词语:
健步如飞、胆小如鼠 、骨瘦如柴、料事如神 、一见如故 、用兵如神 、度
日如年、 守口如瓶 、恩重如山、 视死如归、
6.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有关珍惜时间的成语: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
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斗转星移、稍纵即逝、白驹过隙转 眼间、
眨眼间、一瞬间、霎时间、一刹那、弹指间、顷刻间
句子解析:
①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
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 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
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
对已逝日子的 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
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
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 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 子从屏幕里过去;散步的时候,日子从脚边过去;玩耍
的时候,日子从欢笑声中溜走。
7.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8


(2)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
声漂流; 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
去„
8.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第一个“赤裸裸”指:光着 身子,一无所有。第二个“赤裸裸”指:一事无
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思索,他认为:不要 虚度年华,不要让自己
这一生碌碌无为。
9.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作者对时间匆匆而去的惋惜和无奈,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9《那个星期天》史铁生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 我”出去玩却未能如愿的经历,
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 现了“我”
细腻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1、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 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
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 ,直到最后等待结
束、期盼落空的过程。
2、《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 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
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情感抒发都真切、自然。
不同点:《匆匆》运用了拟人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
事物表现出来,既表达了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 惜之情,又能激发读者的
共鸣。
《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所描写的行为举止均 充满浓浓的孩
童气息。这稚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作者看似随意而絮叨的语言表达出来后,更能够
让 人深受感染。
3、“我”是怎样等母亲买菜回来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母亲出去买 菜,剩“我”一人在家苦苦等待,只好跳房子、拨弄蚁穴、看画
报来打发时间。反映了“我”孤独、寂寞 、无奈的心理。
4、母亲为什么没有兑现承诺?
母亲洗衣买菜,翻箱倒柜地忙,没有一刻休 息的时间,尽管一次次答应带“我”
出去,却一次次耽搁了。
5、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 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
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这两个句子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6、我坐在草丛里看他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他 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
弟姐妹和他们的父母,想象他们的声音。
这段话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表现了“我”等待时
候的无聊和孤寂。
7、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
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 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

9


兑现对孩子 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
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 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
动。
10《古诗三首》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诗鬼”之
称,是与“诗圣”杜甫、“诗 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昌谷集》。
1、注释:
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yān)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2、诗歌翻译: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 的燕山
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3、诗歌主要内容: 《马诗》通过写骏马希望套上金络脑,任意驰骋,抒发
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渴望被重用、建功 立业的心情。
4、诗歌赏析: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大漠”“燕山”是 边塞征戍之地。“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
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
一种愤慨之情。
5、《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
展抱负,报效国家。
石灰吟 [明] 于谦
石灰吟
[明代]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注释:
1、等闲:平常。

10


2、浑:全,全然。
3、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4、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
的一种形式)。
5、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6、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7、锤:锤打。
8、凿:开凿。
9、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10、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11、人间:人世间。
2、诗歌翻译: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 br>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诗歌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
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 高洁情操的决心。
4、诗歌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
迫的精神。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
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 坚贞精神。
5、《石灰吟》中表达诗人高尚情操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
6、《石灰吟》中表现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精神的词语是: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粉骨随 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
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 间的精神追求。
7、《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 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竹石[清] 郑燮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注释:
1、咬: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2、咬定:咬紧。
3、立根:扎根。
4、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5、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磨:折磨
6、坚韧:坚强有力。

11


7、任:任凭,无论,不管。
8、尔:你。
2、诗歌翻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遭受无 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
都不能把它吹到,不能让它折服。
3、诗歌主旨:
《竹石》描绘了竹子坚忍、刚直、不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刚烈、不屈不< br>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竹石》中表达作者高尚情操的诗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
4、、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一、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 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
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 》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
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 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
到被害后的回忆,展 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
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 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 贯,
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
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 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 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二、句子解析

12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 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
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 出的问题多
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
当时 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
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 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
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 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
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
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
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可
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 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
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
的折 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 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
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 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5.人物评价: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人。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本文结构:
提出论点(1段)——证明论点(2—4段)——提出号召(5段)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
作的演讲。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
解释词语: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 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
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重点句理解: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 们这个队
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
们这个队 伍中的一个同志。

13


这两句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性质,
是“革命的队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宗 旨,“完全
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宗旨。“完
全 ”,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
就是一直到底,也就 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为人民谋利
益。
(1)因为我们 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 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
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上面这段话共 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
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 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是讲
我们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照办。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 递进。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答: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
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 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
信心,鼓足勇气。
(3)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
护,互相帮助。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 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
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 目标。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 比较。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
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13《金色的鱼钩》杨旭
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 记部队指导员的嘱
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
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
闪耀着老班长金子 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文中的老班长有什么任务?
老班长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3.老班长接收任务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又如何解决的?
老班长接受任务后遇到的困难是青 稞面吃完了,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解决的
办法是挖野菜、钓鱼,给战士做鲜鱼野菜汤,补充营养。
4.老班长为何不喝鲜鱼野菜汤,哪怕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
老班长不喝鲜鱼野菜汤是因为找 食物非常困难,食物非常少,他把找来的食
物全部给了战士们,自己不吃是为了省下来给小战士们吃,努 力完成党交给的任
务。
5.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人。
语文园地四

14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诗句,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
品格和志向。
(1)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竹石》,赋予了竹子坚韧挺拔、顽强生存的品格。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墨梅》,赋予了梅花高洁、卓然不群、淡泊名利的品格。
(3)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赠刘景文》,赋予了菊花枝干坚强不屈、孤标傲世的品格。
说说示例:
(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
原草送别》)赋予了草生命力 顽强的品格。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赋予了梅花孤高、坚强不屈的品格。
三、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 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
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好药虽然很苦,让人难以吞咽,但却能让病痊愈,忠诚 的话虽然有点让人听了不
舒服,但却能帮助人们的一言一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常常在有家产的日子想到今后可能无家产,不要等到破产以后再来回忆当初有家
产时的景况。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 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
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它的难处
的。

14《文言文两则》
学弈
学弈
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弓缴而射之,虽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之一,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孟子》记录孟子言
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
子》是中国儒家经典典籍,为“四书”之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注释:

15


①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②通国:全国。
③鸿鹄(hú):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④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这里读zhuó。
⑤之:第1个“之”是“的 ”意思,第2个“之”指弈秋的话 ,第3个“之”
指弈秋的教导 ,第4个“之”指天鹅 ,第5、6个“之”指前一个人,专心致
志的那个人。
⑥弗若:不如。
⑦为:因为。
⑧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⑨然:这样。
翻译: < br>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
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 诲;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
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
是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回答说 :不是
这样的。
课文主旨:
《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 同样条件下,不同的
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注释:
①辩斗:辩论,争论。
②故:原因,缘故。
③以:认为。
④日中:正午。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⑥及:到,到了。
⑦盘盂(yú):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⑧沧(cāng)沧凉凉:寒凉。
⑨汤:热水。
⑩孰(shú):谁。
11、为:同“谓”,说。

16


12、汝(rǔ):你。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
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 可以有不同的
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文主题:
《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 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
了两个小孩辩斗的经过,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 判断。体现了两小儿
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
理,要要敢于独立思 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
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大阳 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
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 吗?”
另一个小孩说:“大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
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
二意就会失败。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
事情。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7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长。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它,指天鹅。
◇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四、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
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他说
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
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得近的事物看起来 大的常识。
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
明自己 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
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 感觉凉的常识。
四、关于学习专心的成语 :
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心无二用、废寝忘食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
1、课文通过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 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
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
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3、理解词语: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
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
生活中发现真理。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这里的“?”和“!”各指
的是什么?作者这样 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
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
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
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 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4)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
造,有所成就。

18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 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 br>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才能做到。 < br>(5)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
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 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
舍精神的人。
“偶然的机遇”指意 外的发现,课文中“偶然的机遇”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
紫罗兰花瓣变、红魏格纳发现世界地图上南美洲 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
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能够抓 住
偶然机遇的人应该具有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特点。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 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
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 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地
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并写进《海陆的 起
源》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
珠转动这个现 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 然发现
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16《表里的生物》冯至
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 以对父
亲的表极其好奇,几次想弄清缘故。后来父亲打开表,“我”终于看到了表里的
世界,并 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我”童年时代对事物有着强
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 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1、“我”好奇的是什么?有什么发现?
“我”好 奇的是父亲的表秒针会走,还会发出声音。父亲打开表盖,让“我”
看到了表里的世界,告诉“我”里面 有个小蝎子,不能动表,他的话证实了“我”
表里边有个活的生物的猜测没有错。
2 、从对“我”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天真可爱,
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3、“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
了什么?作 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
表里。” 作者这么说是因为 “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
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本文通过描述2155年孩子在家上课,机器 当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测验,
妈妈在家监督孩子学习的事,并通过对比两个时代学习方式的差异。表 现了玛琪
对“未来学校”的厌恶和对老式学校的向住。流露出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
的独特 思考,启发我们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
康。
1、“因为它不是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傻瓜。那是几百年前的那种老式学

19


校。
“这种类型的学校”:指学习地点在家里,有机器老师、教学视察员 ,用打孔
文字写作业和答卷等。“那种老式学校:指学生集中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有老
师、纸 质的课本、手写作业和答卷等。
2、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她一次比一 次答得糟,最
后她的妈妈发愁地摇了摇头,把教学视察员找了来。去掉句子中的”一次又一
次“ 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一次又一次”指做了很多次,写出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经历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心里很沮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机器老师只会按设定的程
序来工作,不 灵活。
3、纸张印刷的书有什么特点?
纸张印刷的书“字全都静止不动” “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时,
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
4、联系下文说说几百年前的老式学校孩子们是怎样上学的?
老式学校是由真人来当老师的, 他给孩子们讲讲课,留些作业,提提问题;
老师不住在学生家里,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地方上课,所有的孩 子都到那儿去上学;
年龄相同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
5、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老师。
不同点:现在学校的老师是真人;未来”机器学校“的老师都是机器人。
6、从托米的语言中,可见一个愿意探索未知、知识面广、颇有主见的男孩。
7、玛琪是一个 怎样的女孩:玛琪比托米小,她的语言中多有疑惑、不解和
好奇,她的知识面不如托米广,也不太愿意质 疑自己所处的现实,在和托米的对
话中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看起来像个比较“乖”的女孩。但她的内 心也有着
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并非缺乏主见。

语文园地五
词句段运用
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在文言文中“走”有 “跑”的意思,所以“走马观花”的意思是
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地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弗”在文言文中是“不”的意思,所以“自愧弗如”的意思是
惭愧自己不如别人。
声泪俱下:“俱”在文言文中是“都”的意思,所以“声泪俱下”的意思是
一边说话,一边哭泣 。形容极其悲恸或激动。
不以为然:“然”在文言文中是“是、对”的意思,所以“不以为然”的意< br>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轻蔑。
过犹不及:“及”在文言文中有“到达”的意思,所以 “过犹不及”的意思
是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赴汤蹈火:“汤”在文言 文中有“热水”的意思,所以“赴汤蹈火”的意思
是即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投入、踩踏。比喻 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日积月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20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这几个句子都说明了要发展变化才能进步的道理。

第六单元 阅读材料
1老师领进门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的往事。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启蒙恩师的尊敬、热爱、
感激之情。 文章行文自然,用笔简约,借“教小诗”一事,表现了田老师的教学风格,由此生发
开去,说明启蒙 教师对自己以后从事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结尾画龙点睛,道出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表明了启蒙教育之恩,作者终生难
忘。
2作文上的红双圈
这篇文章的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
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被陆续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
了文学创作的 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的故事。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
老师、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我为少男少女歌唱》
1、作者把少男少女比做什么?
“早晨”、“希望”、“未 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使我“重新变得
年轻了”,使我“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
2、作者用什么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
作者用“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形象地概括了 “少男少女”的特点,
他们充满青春活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一阵微风”“一片阳光”是两< br>个比喻,形象地写出诗人希望他的歌声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年,引起广大青年的
共鸣。
3、作者歌唱的事物与少男少女们有什么共同点?
诗歌的第1句就紧扣标题,接着四句排比, 歌唱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
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里面暗含比喻,即把少男少女们比喻成这4种事 物。其
相似点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希望。
4、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
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 、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绚烂的春天(生机勃
勃)、初生牛犊(英勇无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等。
5、第3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
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1、这篇演讲稿主要写什么?
这是华罗庚在1956年北京大学的演讲。演讲稿的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语

21


言通俗易懂,以亲身经历说明了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充满了对莘莘学子的关爱
和期待。
2、说说文章的条理。
第一段:举例说明某些人失败的原因。
第二段:总结科学家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三四五段:以“我”的亲身实践说明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
3、你知道还有谁也像华罗庚一样的热爱学习、坚持积累吗?
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
《给老师一封信》
1、回忆了方老师的哪些事例?
文章回忆了方老师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刚跨进校门,是方 老师把我带到
座位上;第二件事是方老师指导我写字;第三件事是运动会上对同学的关爱。
2、哪些语句令你感动?
①“您俯下身子,轻轻地对我说:“你是书哲?”我抬起头来望着您 ,惊讶
于您居然叫得出我的名字。”(“俯下身子”“轻轻”表现了方老师动作轻柔。
能够叫出 学生的名字,体现了方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②“说罢,亲切地摸摸我的头,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 杆慢慢地在纸上移
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老师和蔼可亲,手把手教“我”写字,“我”受到老师的启发和熏陶,从此字写得越来越好。)
③“当运动员冲过终点时,您会快 步奔上去,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脸上洋
溢着孩子般的幸福与骄傲。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 的手,温柔地鼓
励他别放弃。”
(老师为胜利的孩子感到骄傲,对失败的孩子温柔鼓励,她 得法的教育,使孩子
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崇高的形象。)
3、文章赞美了方老师的什么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给老师一封信》这篇文章通过 记述方老师曾经给予自己和同学们的种种关
爱和教诲,赞美了方老师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对方老师真挚的 感谢之情。
4、文章具有哪些写作特色?
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 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
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古诗诵读
采薇(节选)(戎卒返乡诗)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节选)》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回乡途中的所思所想等,表达了从军将
士思归的情怀
注释:
1从前,指出征时。 2指当初去从军。

22


3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5雨雪:指下雪。“雨”,这里读yù。 6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7迟缓的样子。 8则,又。
9没有人。
诗歌翻译: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 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
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诗歌 赏析:
作者抓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种分别代表春天和冬天的自然
景物,描述了 军旅生活的漫长。“杨柳依依”写出了杨柳枝条随风摇曳的样子,
“雨雪霏霏”写出了雪花飞舞的情景。
最能表达诗中人心情的诗句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 情景,含蓄地表达
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润,沾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歌翻译: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 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
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 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
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 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的句子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

3春夜喜雨 唐 杜甫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描绘春夜雨景,表现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
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 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注释:
1、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2、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23


3、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4、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重:读作zhòng,沉重。
5、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6、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7、乃:就。
8、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9、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10、晓:天刚亮的时候。
诗歌译文
及时的雨 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
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
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
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 景象。
我们常用《春夜喜雨》中的什么来表达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 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欣欣向
荣、生机勃勃的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注释
1、呈:恭敬地送给。 2、天街:京城街道。
3、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
容春雨的滋润。
4、处:时 5、最是:正是。
6、绝胜:远远超过 7、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诗歌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 br>《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抒发作者对京城早春的热爱之情的诗句是:最
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 柳满来皇都。

5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描绘了一只在 风浪中捕鱼的小船,表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反映
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注释:

24


1、但:只 2、渔者:捕鱼的人。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
诗歌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江上渔者》中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句是: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
波里。
6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以景抒情,借身边的”山、水、春风、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
思念之情。
注释:
1、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3、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4、泊船:停船。泊,停泊。
5、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6、隔:间隔。
7、数重:几层。读shù 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诗歌译文:
春日夜 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
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
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泊船瓜 洲》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非常思念家乡的诗句是:春风又绿江
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 值》写的是诗人去游园,而园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诗
人想象到满园春色的事,表达了诗人 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注释:
1、不值:没得到机会。值,遇到。 2、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
3、应:大概,表示猜测;怜,怜惜。4、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
5、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25


6、小扣:轻轻地敲门。 7、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诗歌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
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游园不值》中表达春意盎然的诗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 归家时的情景,词人将人和景巧妙相连,
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眉毛和眼波。全词表达了词 人对好友的美好祝

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 2、送鲍浩然之浙东:词题。之,往,去。
3、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4、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5、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6、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7、才始:方才 8、欲:想,想要。
9、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10、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
上人相会。
11、盈盈:美好的样子。
诗歌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
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
的景色留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达对朋友美好祝愿的句子是:若到江南赶
上春,千万和春住。

9浣溪沙 宋 苏轼
浣溪沙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描写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词人 即景抒怀,表现了自己不服老、执着生
活、豁达乐观的性情。

26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 2、蕲qí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3、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浸:泡在水中。
4、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5、子规:杜鹃鸟。
6、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7、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 居易”黄鸡催晓
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8、白发:老年。
9、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诗歌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 ,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
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
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浣溪沙》中表现了诗人积极 乐观心态的诗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清平乐 宋 黄庭坚
清平乐
宋代: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 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
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 和追求
注释: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寂寞:清静,寂静。
啭:鸟婉转地啼叫。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解:懂得,理解。
诗歌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 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
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 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
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
黄庭坚《清平乐》中表现春天已过初夏已到的诗句是:百啭无人能解,因风
飞过蔷薇。


27

柳州师专-厚黑学读后感


长沙长郡中学网站-中学生社会实践


公司简介范文-合同范本下载


代码证年检-天津教育考试院网站


为人处事的原则-党课讲稿


搞笑说说-专业学习经历


河北工商管理专修学院-新规


录取控制分数线-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