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考点
科普类作文-企业党支部工作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考点
1 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春节》是
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风
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作者重点写了腊八、腊
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用地道的北京
话来写作,让人们从文中感受浓浓的北京生活气
息。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
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3、文中的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
时候开始的
。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5、腊八这天,
还要泡腊八蒜,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
些辣味。
6、北
京的春节,年前的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还要大扫除,
一片繁忙的景象
。我们过春节年前会:买新衣、办年货,买对联、年画。
除夕特点是热闹;正月初一的特点是休闲。除
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
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 、守岁。
7、“除夕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
定赶回家来
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这一句话可以充分感受到 “
除夕真热闹”。通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
体会到人们十分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守
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有珍
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为了父母延寿。
2 腊八粥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代表作品有
长篇小说《长
河》、《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2、课文描写了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
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以“腊八粥”为线索,写了八
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的情节,表现了
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写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
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3、
“初学
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
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
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
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
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
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
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
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
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这段话
写了煮腊八粥的原料和煮粥时的粥在锅里的状态,写出了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
可口,为下文写吃腊八
粥做铺垫。
5、“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
修
辞手法,把八儿的肚子比喻成了小鼓,写出了八儿吃腊八粥吃得多、饱,心满意足。从“靠着”、“斜立”也能看出八儿吃得心满意足。
6、“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
正是为了锅边成一圈儿。”这两句
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煮粥时粥的变化,生动细腻,突出了八儿等粥时
的期盼和欣喜。
3古诗三首
《寒食》
1、《寒食》的
作者是唐朝的韩翃,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寒食:清明节前1-2天,有不可
生火做饭,吃冷的食物的
习俗。这首诗描写了寒食这一天禁火的习俗。这是一首讽刺诗,表达
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2、诗中描写白天的诗句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夜晚的诗句是:日暮汉
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3、这首诗中写景的两句诗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飞花
”,就是落
花随风飞舞,写出了时间是暮春时节。“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
写出了全城都沉浸春意之中。一个“飞”字,写出了落花在春风中的动态美,表现了春天的勃
勃生机。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飞花:落花。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五侯:指天子宠幸之臣。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族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
1、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此诗借
神话传说中牛郎、
织女被银河阻隔不能见面的悲剧,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
哀。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 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皎皎:明亮的样子。
诗意: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象声词,机织声。 弄:摆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诗意: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章:整幅的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诗意: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一整幅布匹,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去:相离,相隔。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诗意: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6、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诗意: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7、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两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描绘织女的姿态美,突出勤劳形
象的诗句
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8、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
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
用使这首诗十分清新、质朴,情趣盎然。
9、“盈盈一水间,脉脉
不得语。”这两句诗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
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思念
。“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
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十五夜望月》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朝的王建,王建,字仲初,颍
川人。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
秋节的夜晚。这首诗描写了中秋望月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的因思乡而孤独
寂寞的思想感情之情。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栖:休息。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诗意:月光照射
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
花。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4、本诗前两句
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
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
点。第二句中的“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
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这两句诗
让我想到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 藏戏
1、《藏戏》的作者是马晨明,课文从藏
戏的形成和特色两个方面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2、
藏戏是这样形成的:唐东杰布为了架桥,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用歌舞说
唱的形式,呼吁
大家出钱出力,受到大家的称赞,后来人们把这种艺术形式称为“藏戏”。
3、藏戏的面具:国王—红
色—威严;王妃—绿色—柔顺;巫女—半黑半白—两面三刀;妖魔
—青面獠牙—压抑恐怖;村民—白布黄
布—朴实敦厚。
4、藏戏的艺术形式有:(1)用歌舞说唱的方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2)人物
佩戴不同
面具,形象突出、个性鲜明;(3)大自然做背景,席地而唱;(4)没有灯光、道具,只有一
鼓一钹。
4、学习了课文,我想对唐东杰布说:你用善良、坚韧在雪域高原架起了桥,也创造
了藏戏,
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5《鲁滨逊漂流记》
1、《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
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笛福被称为“英国小说和报
刊文学之父”。这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
小说,鲁滨逊鲁滨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生活,
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2、这部小说讲述了鲁滨逊由于风暴遭遇沉船,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
手
和坚韧的毅力生存下来。把一座岛从荒芜之地变成微型的文明社会,并从食人族手中解救出
一个野人,起
名叫做“星期五”。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英国。
3、读完这篇课文,我认为鲁滨
逊是个勇敢机智、热爱冒险,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这本书给
我的启示是: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
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不能怨天尤人。
4、从课文选取的书中情节中,你读到了什么?
课
文节选的是鲁滨逊刚刚经历了风暴漂流到孤岛上的章节,我能读出鲁滨逊从绝望到充满希
望的心里变化,
充分表现出鲁滨逊是一个勇敢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
5、读完梗概,我能给这本书列出小标题:(1)流落荒岛;(2搭建住所);(3)蓄养山羊;
(4)种植粮食;(5)搭救星期五,建造自己的“王国”;(6)救船长,回国。
6、在荒
岛上,鲁滨逊克服的困难有:没有语言交流、没有住所、没有建造房屋的工具、没有
食物、无法估算日子
、孤独等。他的心态发生的变化是:从最初的沮丧、绝望,到随遇而安、
焉知非福、充满希望。
5、补充阅读:
鲁滨逊在岛上的谋生方式是自己种粮食和养牲畜。(1)种粮
:偶然机会,鲁滨逊抖塑料
袋子,过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长出了稻苗和麦苗,鲁滨逊开始种粮。在岛上
种粮的第一年收
获了两斗大米和两斗大麦,他把这粮食碾碎放进自己烧制的瓦罐中烤成面包。(2)养牲
畜:
鲁滨逊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野山羊,后来他把山羊捉住饲养起来。鲁滨逊还用羊皮制作了一把
伞。
6、补充阅读:
鲁滨逊在岛上的伙伴有一条狗和两只猫,后来他还捉到一只鹦鹉,给
它起名叫波儿。他在
岛上生病的时候把烟叶含在嘴里,喝甘蔗酒治病。
6《骑鹅旅行记》
1、《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讲的是一个不爱学
习、喜欢恶作剧的
顽皮孩子尼尔斯,因为一次捉弄小狐仙,被小狐仙用魔法变成了一个小人。他骑在他家
的大白
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出发作长途旅行,在种种困难和危险中受到了锻炼,最后回到了家中,恢复原形,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2、从奶牛们的话中可以看出尼尔斯曾经做过很多恶作剧:踢牛、
在牛角上跳舞、用木鞋打牛、
把马蜂放进牛耳朵、捉弄挤牛奶时的妈妈。从对奶牛们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
尼尔斯的顽皮、喜
欢恶作剧。
3、“这天天气好极了。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
在耳边欢唱。”这是环境描写,
用晴朗的天气和美丽的景色,和尼尔斯的难过做对比,突出他的沮丧和失
落。
4、读完《骑鹅旅行记》让我懂得了:要学会理解,学会担当,学会与他人交往,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7《汤姆·索亚历险记》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
克▪吐温,他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被称为“美
国文学中的林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姊
妹篇。
2、这本书记叙了汤姆和贝奇等小
伙伴惊险、有趣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
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充分的表现了
他们的聪明、勇敢、正直、真诚、乐观,赞扬了
他们的想象力和敢于冒险的性格特征。
3、对汤姆,你最欣赏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答:我最欣赏的是他和贝奇在洞中历险时坚定
、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
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时,没有绝望,而是积极与困难
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
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贝奇,真让人钦佩。
4、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富有幻想和冒险精神而又顽皮的少年,勇敢又有正义感。
5、汤姆早年失去双亲,被寄养在姨妈那里。在姨妈眼中,他是一个淘气捣蛋。在学校也是一
个令老师
头疼的问题儿童。对他离家出走历险,你赞同吗?说说原因。
答:对汤姆离家出走冒险我不赞同。尽管
汤姆有许多令人钦佩的优点,但像他在生活中一
遇到困难就出走,这种人生态度是不可取的;况且社会纷
繁复杂,随便走出去很容易误入歧途
或生命没有保障,这样既误掉自己,也给家庭带来悲痛。
8 《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代表作还有散文《背影》、《
荷塘月色》等。
这篇课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
奈和
惋惜。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
这句话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表
面上是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
的深深留恋。
4、“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5、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
比喻成浩瀚的大海。写出了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
愁绪。
6、“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
眼前过去。”
7、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8、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你能做些什么呢?写一写。
(1)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欢乐的飞鸟,我能做自由的蝴蝶,我还能做嬉笑的精灵。
(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的是回顾曾经的幸与不幸,我能做的是展望未来的美好
与欢乐,我还能
做的是把握有限的今天。
(3)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一棵献给人们一片阴凉的大树,我
能做一朵点缀世界的
美丽花朵,我还能做一片默默无闻的小草。
9《那个星期天》
1、这篇课文写了著名作家史铁生,文章以时间顺序(从早到晚)写了一个
小男孩在某个星期
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课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主要写“我”的心情变
化,富
有童趣,更加真实。
2、“我”等待母亲的心理变化顺序是:期盼—愉快—等待—执着
—焦急—失望—绝望。相应
的时间变化是: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3、如果把第二句“那
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改成“那个星期
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
么?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写出了具体的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
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4、“这段时间不好挨。我耐心等待。”作者为了体现
“不好挨”写了跳房子、看云彩、拨弄
蚁穴、翻看画。
5、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
不清去哪儿了是因为: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
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由于期盼落空,这样的伤
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6、“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
下去,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了光线变暗,暗示着随着
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写出了“我”的
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明白
了: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7、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好妈妈?说说你的看法。 我觉得她是一个好妈妈。因为在第了7小节中,“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
拉进她的
怀里。一边亲吻我一边不停地说……”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
兑现承诺后悔、自责
,可以看出她对我的怜爱,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劳作。
10古诗三首
《马诗》
1、《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
言绝句。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了诗人
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李贺,字长吉,被称为“诗鬼”。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诗意:塞外大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映下犹如皑皑的白雪,燕山的山
头弯弯的月亮像一把弯刀
一样挂在天空。
3、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踏:走,跑。
清秋:清朗的秋天。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戴着黄金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立功勋呢?
4、这
是一首边塞诗,从“大漠”、“燕山”、“沙”、“月”等词语可以看出。诗的前两句
写平沙如雪,新月
似钩的景色。后两句写诗人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盼建功立业的感情。
《石灰吟》
1、《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
过写石灰
的锤炼过程,表现了自己不怕千难万险和自我牺牲,也要保持清白品格的精神。石灰
吟:赞颂石灰。吟:
吟颂,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若:好像。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诗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
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
的一件事。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石》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郑燮,郑燮也就是郑板桥,他是清代书画家、诗人,“扬
州八怪”
之一,擅长画兰竹松石,著有《板桥全集》。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这是郑板桥题写在<
br>竹石画上的一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表现了作者
不向
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 原:原来。
破岩:岩石的缝隙。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任东西南北风。 磨: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诗意: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4、“咬定青山
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两个动词用得很好。用
拟人手法,写出了竹子顽强
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这篇课文通过回忆父亲李
大钊遇难前的情景,表现了李大钊为了革命工作英勇无畏的精神。
我想对李大钊说:您那把生死置之度外
的高尚品德,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染了
我们。谢谢您为祖国做的一切,您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精神脊梁!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是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样写突出了李大钊牺牲那一天永远
铭记
在作者心中,既让文章显得更加完整,也升华了文章的感情。想想这样写有何好处。
3、事情发生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1)父亲早出晚归(2)烧文件书籍(3)军阀
张作霖派人来检查(4)工友阎振三被抓(5)含糊回答我的问题。
4、李大钊面对严峻的局势可能
会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李大钊倒下
了,会有千千万万李大钊站起来!我的孩子
们,你们要坚强,替父亲,为中华民族而活下去!
5、“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
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对母亲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
他不会离开北京;二是他仍然
坚持留在北京继续革命工作。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革命乐观主
义的精神
6、“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从“竟”这个词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回
答出乎“我”的意料。
7、我还知道一些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叶挺
、刘胡兰、董存瑞、飞
夺泸定桥的红四团、江姐等。
12为人民服务
1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作的演讲。课文围绕
“为人民
服务”讲了以下内容:(1)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革命宗旨。(2)为人
民的利益而死意义
比泰山还重。(3)正确对待批评,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
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
,为人民的利益而团结互助。(5)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团结全体
人民。
2、“我们的共产
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
为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
民的利益工作的。”课文第一句话点名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宗旨。
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
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
的办。”
这段话共有4句,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的意思是:我们要欢迎任何
人的批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是:我们要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就会采用。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 或:有的。 重于:比…重。 <
br>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如屈原、司马迁、雷锋、方志敏、
黄继光
、刘胡兰)有的人的死轻于鸿毛(如秦桧,纣王)。
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他们为人民服
务而死;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他们为替剥
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是因
为张思德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
13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作者回忆了红军长征
途中过草地时,炊事班长为照顾生病的小战士安全走出草地,千
方百计地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因劳累、
饥饿而光荣牺牲的故事。赞扬了老班长对革命事业高
度负责和对同志无私关爱的思想品质。
2
、老班长栖牲前,两次嘱咐小梁他们三人“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说明他牢记指导员的嘱托,
不惜一切代
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强信念及对党对同志的高度责
任感。
3、“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老班长就是用这
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钓来的一条条小鱼,维持了同志的生命,完成了党
交给的任务,而他却光荣地献出
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我
们革命前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灿烂光芒
!这光芒永垂不朽,将成为我们子子孙孙学习的榜
样。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弈,下棋。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
棋的故事,
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
二意的道理。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全国。善:善于,擅长。
句意: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4、使奔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huì):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句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5、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援:取来。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缴:带有丝绳的箭。 之:指鹅大雁之类的鸟。
句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
下来。
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弗若:不如。
句意: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然:这样。
句意:难道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
8、文中奕秋的两个徒弟表现各异,用
文中的话回答就是:“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和“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
《两小儿辩日》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
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的可贵精神。《两小儿辩日》
对我的启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面对知识和真理要诚实。
2、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论。
其:代词,代“两个小孩”。故:缘故,原因。
句意: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始:刚刚,才。 以:认为。
日中:正午。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4、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5、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及:到,到了。 盘盂:盛物的器皿。
句意: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
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6、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寒凉。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句意:另一个
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
7、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知:同“智”,指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句意: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9、两小儿对太阳远近的理解各不相同,一个是从
大小的角度来看,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来
看,体现了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态度。从文中“孔子不能决也”
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10、“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
即使是博
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15 表里的生物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冯志,讲述了小时候
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
父亲滴答作响的手表十分好奇,并且相信父亲说的表里
有一只会摆尾巴的小蝎子。文章表明了
“我”是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2、
“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一个秒针。父亲之所以说是小蝎子在里面,是因为这样一是可以阻
止“我”随便动
表,二是对于“我”这么小的孩子无法讲清表里精密零件的构造原理。
3、“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
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
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句话写出了“我
”的天真可爱,好奇心强,并和前文中“我”的生
活环境相呼应。
4、“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
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之所以“不说了”是因
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作
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幼稚,也就不说了。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
不舍地
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
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
所成就。”
3、课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谢皮罗教授、生物
学家密卡尔逊、地质学家魏格纳、奥地利医
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
问,锲而不舍地追
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5、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对这
句话的理解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
精神,“发现”“发
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
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
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1、这篇文
章的做事是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是一篇科幻小说,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
未来的学校不同的上学
方式和学习生活。
2、几百年以后,在“机器学校”读书的玛琪和托米,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了解到
我们现在
的学校特点是:(1)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2)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
3)
老师是真人。
3、未来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相同点是:都有老师;不同点是:学校老师
是真人;未来老师
是“机器人”。
4、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我想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的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学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课,老师可以根
据学生的特长上课吗?
古诗词诵读
(一)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这首诗选自《诗经·小雅》,诗
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薇,薇菜,植物
名。这段节选描写了戍边战士在还乡路上的心情
,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艰苦,
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诗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指下雪。“雨”这里读yù。
诗意: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又。
诗意: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5、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莫:没有人
诗意: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能体会!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两句诗中,“依依
”是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点明出征时是春天
。
既写出柳枝随风飘动,又表现出出征战士展示对
家乡的眷恋之情。
7、“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
似乎表示
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二)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人用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春雨来得及
时、滋润万物雨的特点。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
圣”,他的诗被
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作品集为《杜工
部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意: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的春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意: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意: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意: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
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
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表达了唐
朝诗人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闻:听
说。官军:指唐朝军队。诗中诗
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喜”。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眼泪。
诗意:从剑门关外传来喜讯,官军收复了蓟北。刚一听说,泪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诗意: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诗意: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便:就。
诗意: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6、“剑外忽
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消息来得突然,诗人“涕
泪”是因为听到胜利的消
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写出诗人一家欣
喜欲狂的句子是: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营造了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表达了诗
人迫不及
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呈:恭敬地送给。这是韩愈写给水部
员
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2、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宋
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唐)韩愈、(唐)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欧阳
修。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京城街道。 酥:形容春雨的滋润。
诗意: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
显得
稀疏零星。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正是。 绝胜:远远超过。
诗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长安城。
5、“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
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读到这句诗我仿
佛看到了:在细雨的滋润下,
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
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
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最”、
“绝”二字用得特别好,将象征大地回
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的景
色最可爱。
(五)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渔者:捕鱼的人。这首的小诗写了在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
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
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体谅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体现
了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
家,世称“范文正公”,
著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但:只。 爱:喜欢。
诗意: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君:你。 出没:若隐若现。 风波:波浪。
诗意: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5、这首诗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写了两幅画面,一是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
二是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
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
往来人”的规劝,对渔者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
写照。
(六)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这是
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诗人借助山、水、月抒发了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泊船:停船。泊,停
泊。诗题是:停泊在瓜州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人
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一水:一条河。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诗意: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吹绿。
诗意: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5、“春
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无形的春风有形化,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
绿,既有色彩美又有
动态美,十分传神。
(七)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值”是遇到的意思,“不值”
的意思是没有遇
到人。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遇主人,却看到红杏出墙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
爱。
2、叶绍翁前去游园,结果未遇到主人,从诗题中的“不值”可以看出来,“小扣柴扉久不开”<
br>也是这个意思。虽然没有入园,但他没有遗憾,因为他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出”字写出了
春天
的生机勃勃。
3、诗中写的形象又有哲理的诗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蕴含
的道理
是: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拦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我还知道蕴含哲理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怜:爱惜。扣:敲,打。
诗意: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翠绿的苔藓,我轻轻地敲这柴门,
很
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意:满园的春色是关也
关不住的,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已经伸到墙外来了。说明春天有压
抑不了的生机,写出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
喜悦。
(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
此曲。这首词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
作者送别的情意。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
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美好祝福。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词意: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想要。 盈盈:美好的样子。
词意:想问行人去哪里?就是要到像南方佳丽眉眼之间美好的地方。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才始:方才。
词意: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5、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词意: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6、“水是眼波横,山
是眉峰聚”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水比作眼波横,把山比作眉峰聚(把
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
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九)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浣溪沙”是词牌名,作者是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描绘了一
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表达了
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2、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句意: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的启迪是: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
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浸:泡在水中。
短浸溪: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之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鸟。
词意:山脚下兰草新
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
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休:不要。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词意: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
光的飞逝啊!
5、词中所写是春天的景色,
从“兰芽短、子规啼”可以看出来。词的下片写门前流水尚能西
流、不要白头面对黄鸡催晓,表达了不因
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体现出他热爱生活、乐观
旷达的性格。
(十)清平乐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宋代 ,“清平乐”是词牌名。作者黄庭坚写了初夏时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强烈的惜春之情。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将春天当作人来写,幻想春
的去处,
唤春归来同住,最终难见踪影。写出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2、黄庭坚,字
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
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
名,世称“苏黄”。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寂寞:清静,寂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词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唤取:换来。
词意: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5、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谁知:有谁知道。 问取:询问。
词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6、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啭:鸟宛转地鸣叫。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
势。
词意: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
着风势,飞过了
盛开的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