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论文
出国考察-雅思官网登陆
卷中窥变——浅谈语文中考试卷的变化趋势
张巧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
宝”,虽然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但它也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引着教学活动的走向。中考涉及千
家万户,万众瞩目。而
语文学科是母语课程,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用。语文中考,既是对学生的检<
br>测也是对老师的评价。可以说语文中考试卷每一个题的背后都沉淀了丰厚的文化
内涵,因此,解读
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对语文老师尤为重要。
以中考试卷这一管窥整个语文天地,可以看出语文这方天地
在浓墨重彩的发
生变化。纵观历年语文中考试卷,可看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走向:
1、基础知识:单一性走向灵活性
中考语文试卷一般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评
价能力等几项内
容。考查的内容一般体现在:语音,要求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字
的读音,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律。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
在汉字的认读和拼读,以
及借助汉语拼音书写汉字和纠正方言方音上;汉字,考
查的目标往往是能辨析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和多
音多义字;词语,近两年考查
词语方面的题型绝大多数是选择题,偏重于对词语运用是否恰当作出判断,
或是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等。有一些省市将词语放在“现代文阅读”里考查,侧重于检
测对基本课
文的词语的掌握情况,以及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等;标点,主
要是考查学生正确地使用常用标点符
号的能力。只是考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省
市将标点符号放在“汉语知识应用”中考查,有的省市放在“
文章修改”或“现
代文阅读”中考查;修辞,考查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常见修辞如比喻、拟人、夸
张、反问等的特点和一般用法,能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和感染力,以提高表达
效果。近两年来,各地对修辞的考查方式十分灵活。主要
形式是要求学生采用相应的修辞手法续写句子,
还有的是给出关键词或特定情境
扩展句子;口语交际,主要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况下听话和说话的能力。要
求考生
听话时能听清对方的意思,明白言外之意;说话要恰当、得体;背诵、默写 新
教材加
大了古诗文背诵的力度,削减了现代文的背诵篇目。中考中对古诗文的考
查目标是:1.
背诵、默写基本课文的经典名句。2. 收集、积累语言材料,能背
诵、默写常用的名言名句。3. 能
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自己平常积累的名言名
句;名著阅读,《语言课程标准》强调了初中生对名著的阅
读与考查,所以有关
名著的阅读将成为今年中考的一大亮点,这种题目重在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与评价以及相关作品的识记等;探究性
学习,这种题目多以
信息筛选、学科渗透、名言感悟、漫画评价等形式出现,侧
重于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
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所用的材料多以
当年的热门话题为主。
2、阅读理解:语文味走向文化味
真正的阅读不是消极接受、被动认同,而应该是积极感受、
主动发现,甚至
再创造,阅读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基于这个理念,语文中考试卷
的阅读命题也遵循这一趋势:
阅读选文的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选文新颖,能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
神。
近两年很多地区语文试卷在阅读选文的内容上,注重时代感,体现现代气息。如
现代文阅
读的选材为说明文、叙事散文,选出与时俱进、文质兼美。说明文
题为《“毒胶囊”有多毒?》,材料内
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
生活实际是今年这年这套试题的另一特色,体现了学习语文是为
了在社会生活中
运用的最终目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第一部分基础的语用题中也表现突出,
如第3题B项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介绍,引导学生从材料中理解,中国文化
的“软实力”,这不仅考
查了病句修改这一知识点,还考查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
程度;说明文阅读中的第12题“根据文意,谈谈
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
药品。”;文学作品《淡淡的深情》第14题“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
了怎
样的变化”,这些题目都紧密联系社会的焦点问题和考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
生分析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较好地体现学生通过阅读,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新课程要求,
这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堂”,树立“大语文
”观,在生活中活学活
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这样的选文和试题,融时事介绍、思想教育<
br>与学业考查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体现了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考试内容的文化性。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
选段可以说
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
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
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
文、寓言、科学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
谨,有的生动简明,
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
br>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
誉神州”“减轻中
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
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
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
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
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
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
以在此获取
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
可
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引导学生广
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臵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
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
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
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3、写作表达:从表面的形式化走向深度的真实化
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
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
位居第二。初中生笔下的真情,一般包括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
血脉情)、
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快乐、幸福、温暖等。这
些富
含真情的关键词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立意核心,备考时必须格
外留心。据不完全统计,20
12年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中,全命题作文(含选题作
文)占50%以上,研究此类作文命题后,我发现
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始终是中考作文肩负的
重要
使命。因此,这种导向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仅以2012年
的中考命
题作文为例,就有安徽卷的《____在其中》、自贡卷的《那个温暖的表
情》、铜仁卷的《这也是一种
美》、枣庄卷的《××做我的榜样》和潍坊卷的《生
活因为 而精彩》等,体现了这种命题意图。 由近年的中考“真情”类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非常喜欢通过关注考生表
现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与
亲人的关系的方式,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如,以“幸福”“感动”“眷念”“长大”“反
思”等为立意核心的主题词,
就备受命题者青睐。仅以2012年中考作文为例,就有福州卷的《爱,还
要会爱》、
青岛卷的《我终于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巴中卷的《幸福在身边》、台州卷的《我
会
记得》、南通卷的《就这样慢慢长大》和衢州卷的《被爱的感觉》等。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切入,在美
好而又独特的青春岁月里提炼难忘的师恩友
爱,体会真情的价值,也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者集中关注的
一个方向。比如,
仅2012年就有烟台卷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宁波卷的《你是我的一本书》、<
br>德阳卷的《一路上有你》等以“你”为命题核心的作文大放异彩。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者在积
极引导考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
考生心理疏导的引导,以倾心交流、触摸内心等为命题核心
的“真情”类命题呈
快速上升趋势,“用真心换真情,以真情唤真心”逐渐成为此类作文的主流价值诉求。比如,2012年的中考作文题,上海卷的《心里美滋滋的》、济宁卷的《微
笑面对生活》、
泰安卷的《成长的烦恼与快乐》、滨州卷的《我心中有个梦》、
济南卷的《咀嚼生活的真
味》、临沂卷的话题“倾听”、聊城卷的话题“面对缺
陷”、宜宾卷的《致
的一封信》等,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命题趋势。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表述,是我们在考试评价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考试仍在“知识点的覆盖率”
或“知识体系的完
整性”上打圈圈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陷于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主张
全面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考查学
生能力的同时,全面关注其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力求体现从“知识
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多维评价的思想。
拓一条终身学习的道路。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
无穷。”
作为课内外衔接实验阶段检验手段的语文中考试题,最可贵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引
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多
下功夫,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乃至让他们在今后更长时间里利
用这些方法获取知识,体味获得知识
的愉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近几年的语文试卷
上,我们的学生至少学会了如下获取知识的方法:
归纳法,如名言警句的主题归类、古今异
义的词语归类;联想法,如读了《三层结构》联想其他科学家及
其贡献,读了《世间最美的
坟墓》,联想纪念鲁迅的诗句,读了《宜都记》联想意思相同的名句;想象法
,如想象《优
点零》中几个小男孩的心情,为托尔斯泰墓前留言簿写留言,为《宜都记》补写下文;设疑
法,为《世间最美的坟墓》设阅读提示,为《不求甚解》添相关链接……这些方法,学生终
身受
用无穷。
育一种人文科学的情怀。宜昌市的中考语文试题常常使人读来不忍释卷。原因之一就是
阅读选文历来重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其中我们看到了渗透着感怀自然
情思
的《山水之歌》;引领读者培养个性化学习的《不求甚解》《熟读精思》;独具慧眼形
象
直观阐述抽象科学知识的《三层结构》《昆虫与音乐》;笔调细腻充满温情呼唤关爱孩子
心灵成长的《优
点零》……选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考生在诵
得其文辞的同时,也在品得其
义蕴。学生对选文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命题组一贯重
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选文内容的价
值趋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
验,培植学生语文素养既重人文性也重科学性,关爱着学
生身心发展、人格健全。
1.展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真正的阅读不是消极接受、被动认同,而应
该是积极感受、主动发现,甚至再创造。书
写部分要求抄写的“读美文、悟精妙、品其情、善思考”这十
二个字正表达了我们对学生自主
阅读的期待。而我们的命题也正着眼于此。
例如
阅读三《山水之歌》第5题,“本文语言极有特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简
要谈谈。(提示:可参
阅批注及相关链接)”,改变“我出题,你答题”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
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加以体
会和表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
2.展示学生创造的过程和结果
考试不是选拔的代名词,它应该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思维、
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所以,我们的命题始终立足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创造成为试题最有
价值的组成。而
这正是全套试题的亮点所在。
我们为阅读三添加了旁批,这不仅
是在形式上表现出与学生同读的主体关怀,更是着眼
于思维的导引、点拨和激发。它既能为学生的理解提
供有效的帮助,也能为学生答题提供切
实的素材,更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创造提供鲜活的典范,所以第4题
由学生来完成批注便是水
到渠成了。这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一份开放试题的价值有学生创造性的参与才得以完整体现。所以在命题中,我们力求为
学生
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学生能通过自由使用工具书、笔记本、书籍等,参与创造,表
现才能。今年试题
中每篇阅读材料之后都附有相关链接,旨在拓展视野、发散思维。阅读四
第4题则留空白给学生,让学生
来完成最后一则相关链接。在开卷的形式下,学生完全可以
自由使用案头的书本、摘抄本,进行相关资料
的搜集与筛选,整个考试过程也随之成为一个
学习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此题可以说与去年补写“阅
读提示”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全卷,鼓励各抒己见的主观题(答案多元开放)达106分
,占88.3%。这些无不凸现
尊重主体、鼓励创造、变考试为展示的命题主张。
二、为评价定位——不囿于“知识体系”,着眼于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应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
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
育性质和特点的表述,是我们在考试评价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果考试仍在“知识点的覆盖率”或“知识
体系的完整性”上打圈圈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
陷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
我们主张全面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
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全面关注其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力求体现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多维评价的思想。
1.关注“知识与能力”
母语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和实践运用。所以,我们在命题中着力强
调积累,重视语感,注
重能力,突出运用。
中考中如何考查文言文,一直是很多
人特别是高中老师关注的问题。语文新课标明确指
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
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
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
识的掌握程度。”
《宜都记》从内容到语言风格都十分贴近课文《三峡》。第1、2题是
基于理解的诗文
记诵和积累;第3题考查借助工具书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第4题强调理解文章大
意,
理清思路,有针对性地补写,是有一定难度的语言运用题。
也有人担心开卷
考试会导致学生不学课文、不背诗词、缺乏语言积累,其实这是杞人忧
天。开卷考试要改变的是只学几篇
课文、死背课内诗词的格局,打通课内到课外的渠道,立
足母语学习的有利环境,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考查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如果没有对课文
《三峡》的准确把握,便难于体会出《宜都记》中的“山水之
美”;如果缺乏对“两岸猿声啼
不住”的深入理解,便难于在“猿呜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中产生
相关联想。开卷考试
要倡导的是对课文的举一反三,要鼓励的是基于理解之上的背诵和着眼于运用的积累
。
谁说名篇佳句可以不背了?在阅读部分(满分46分),考查学生诗文积累的就有11
分,
占24%。当然,形式不再是“上下句”式的直接默写,而是与理解运用相融合,要求更高,更灵活。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也是着眼于实际运用。阅读二第1题,概括段
意,是阅
读基本能力的考查;第5题为昆虫馆拟写宣传用语,则是语文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查了。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课内外衔接特色的典型体现。
语句仿写是近年来经常出
现的题型,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语言运用。阅读三第2、3题,
连续考查语句仿写。要求借助诗文背诵,借
助语法修辞,学习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2.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少人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实实在在的,
而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观都是“虚”的,其
实不然。听说读写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必然依靠一定的方法
,伴随一定的情感,所以,我们的
命题力图将这些看似较“虚”的内容现实化。
借助工具书(阅读一)、做卡片(阅读二)、做批注(阅读三)、完成资料搜集式的
相关链接(阅
读四)等,这些被广泛应用的读书方法,都直观地呈现在试题中。这不单是形式上的求新,
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阅读策略和阅读习惯的关注,而正确的策略和习惯,都将直接影响阅读
的过
程、效率和质量。所以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考试视野,体现出评价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丰富
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命题中我
们以热爱生活、崇尚文化为切入
点,努力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观照。
以两篇作文为例。作文能直接再现学生的情感
世界,是他们最隐秘的精神家园,所以在
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本身就是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例如,作文一中所选的两则评语,行文风格和表述语气截然不同,这本身就是不同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产物。而这些都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正在经历的生活,每个人都有
体验,有感受
,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叙也好议也好,都必然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写自己的思想”,有效杜绝
作文的抄袭、伪圣和空洞。
而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崇尚文化则是我们在命题选材中另一番
良苦用心:杨守敬是地方
名人,《宜都记》再现独特的地域风情;书法作品、诗词美文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关链
接”还留有网络文化的烙印;而《昆虫与音乐》又将科学、文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
三、为教改导航——转变教育观念,投身课程改革
以考改促教改,以开
放创新的考试理念、促进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一直是我们中考命
题的基本原则。
1.倡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始终把握这
一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几年来,我们
的中考试卷十分重视从卷面体现人文关怀,或寄语祝福、不断鼓励,或巧
妙配图、适时提示。今年的卷面
则追求简洁美观,书法作品、文本批注、相关链接,包括那
一个个生动的题花,都力求营造出文学的氛围
。书写内容更以“三字经”的形式,直接表达了
我们对考生的殷切希望。种种构思无非是要传达我们对考
生的关爱之情,缓解考试中的紧张
气氛,使试卷更具亲和力。
当然这是形式,但这也是内容。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中标明我们思想上的追求。
2.倡导民主开放、富有活力的教学
开卷考试能在宜昌顺利实施,得益于十多年课内外衔
接实验所形成的开放的教学格局。
而开卷考试更以其开放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使用相关学习资料)、开
放的选材(取材课外、文
质兼美、风格多样)、开放的视野(自然、社会、文学、艺术、科学等)、开放
的设题(鼓励有
创意的阅读和表达),倡导着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立足于新的课程标准,充分开
发
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沟通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沟
通
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倡导促进发展,注重多维的评价
今年的作文一取材于学生评语,应该说是明确表达了
我们对语文评价特别是质性评价、
过程评价的关注,以期改变以考试代替评价、以成绩决定评价的观念,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提倡多维度、激励式评价。
当然,如何在考试中实现课标提
出的从“三个维度”“五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思想,特别是
如何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纳入考试范围,
是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