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外媒看中国
七年级 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爱的利息
出租车司机朱
师傅五点半交车,看看表已经五点一刻,便把“暂停载客”的牌子竖了起
来。正是周末,四十中门口涌出
大批的寄宿生。朱师傅忍不住习惯性地把车停了下来,盯
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他们一律穿着朴素的校服,
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师傅,我,我想坐您的车。一个跛足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看看左右,急急地说。
朱师傅说得交车了,他只是停下来歌一会儿。女孩低下头,过了几秒钟,地又恳切地说
谢谢您了,师傅。
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声“谢谢”让朱师傅动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
发白的校服,一个日得不能再旧的
书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嗫嚅着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半站
地也可以。”朱
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女孩通红的脸,没说话。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可
是五元啊。
开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师傅把车停了下来。女孩在关上车门时高兴地说:“真是谢谢您
了,师傅!”
朱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
也就是从那个周末起,朱师傅每个周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学校门口。几辆出租车过去,女
孩看都不看,只是跷着脚等。
女孩在等自己?朱师傅猜测着,心里突然暖暖地。他把
车开了过去,女孩远远地朝他招
手。朱师傅诧异,他的红色桑塔纳与别人的并无不同,女孩怎么一眼就能
认出来?
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朱师傅没有问她为什么专门等自己的车,也没有
问为什么只
坐一站地。女孩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师傅很清楚这一点。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有时候哪怕误
了交车被
罚钱,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
时间过得很快,这情形持续了一年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着女孩拎着沉重的书包
上车,朱师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毕
业了。地会去哪儿读高中?
“师傅,谢谢您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坐您的车,给您
添麻烦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
能半年才会回一次家。”
女孩说。朱师傅从
后视镜中看了一眼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女孩果然很优秀,辛集
一中是省重点,考进去了就等于是半
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师傅说。女孩摇摇头,说自己只有三块钱。
“这次不收钱
。”朱师傅说着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会错过交车时间,可罚点儿钱又有
什么关系?他想多和女孩待一
会儿,再多待一会儿。女孩说出了地址,很远,还有七站
地。
半小时后,朱
师傅停下了车。女孩拎着书包下来,朱师傅从车里捧出一只盒子,说:“这
是送你的礼物。”
女孩诧异,接过礼物,然后朝着朱师傅鞠了一躬,说:“谢谢您,师傅。”
看着女孩
一病一拐地走进楼里,朱师傅长长叹了口气。女孩,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他
甚至不知道地的名字。
晃过了十年。朱师傅还在开出租车。
这天,活儿不多,他正
擦着车,却听到交通音乐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十年前胜
利出租车公司车牌照为冀Azxxxx
的司机。朱师傅一听,愣住了,有人在找他?十年前,他
开的就是那辆车。
电话打到了电台,主持人惊喜地给了他一个电活号码。朱师傅疑惑了,会是谁呢?每天
忙于生计,除了老
伴他几乎都不认识别的女人了。
拔通电话,朱师傅听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地惊喜地问:“是您吗?师傅!”
朱师
傅愣了一下,这声音,这语遠,如此熟!他却一下子想不起是谁。“谢谢您了,师
傅!”女孩又说。
朱师傅一拍脑门,终于记了起来,是他载过的那个跛脚女孩。是她!朱师傅的眼睛突然<
br>模糊了,十年了,那个女孩还记着他!
两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再见到女孩
时,朱师傅几乎认不出了,眼前亭亭玉立的这个
女孩,是十年前那个只有三元钱坐车的女孩?
女孩站起身,朝朱师傅深深鞠了一躬,说:“我从心底感谢您,师傅。”
喝着咖啡,女孩讲起了往事。十二年前,她父亲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父亲很疼地,每
逢周末,无论多忙
他都会开车接她回家。春节到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为了多載些东
西,父亲借了朋友的面包车。走到半
路,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不慎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面
包车被拉得面目全非,父亲当场身亡。就是那次,女
孩的脚受了重伤。
安葬了父亲,母亲为了赔朋友的车款,为了她的手术费,没日没夜
地工作。而她,伤愈
后则拼命读书,一心想快些长大。她很坚强,什么都能忍受,却惟独不能忍受别人的
怜
悯。
所以,她没告诉任何人路上发生的事故。放学回家,当被同学问起现
在为什么坐公共汽
车,她谎称父亲出远门了。
谎言维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
天遇到朱师傅。她见那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动不动,就
像父亲开车过来,等在学校门口。
她只有三块钱坐公共汽车,可她全拿出来坐出租车,只坐一站地,然后花一个半小时徒
步走回家去。虽然路很远,但她走得坦然,因为没有人再猜測地失去了父亲。
“您一定不知道,您的出租车就是我父亲生前开的那辆。车牌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
里。”
女孩说着,眼里淌出泪花,“所以,远远地,只一眼,我就能认出来。”朱师傅鼻子一
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这块奖牌,我一直戴在身边。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它,我会
不会走到今天。还有,您退
还我的车费,我一直都存着。有了这些钱,我觉得自己什么因难都能克服。虽
然失去了父
亲,但我依旧有一份父爱。”说着,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枚奖牌,挂到了身上。那是一块边<
br>缘已经发黑的金牌,奖牌的背面,有一行小字:预祝你的人生也像这块金牌。
这块金牌,就是十年前朱师傅送给女孩的礼物。
女孩挽着朱师傅的胳
膊走出咖啡馆。看到女孩开车走远,朱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让眼泪
流了个够。
那个跛脚女孩,那个现在他才知道叫林美霞的女孩,她和自己十年前因癌症去世的女
儿,简直是一个模子
印出来的!女儿生前每个周末,朱师傅都去四十中接她。女儿上车前
那一向“谢谢爸爸”和下车时那一向
“谢谢您,老爸”,让他感受过多少甜蜜和幸福!
那块奖牌,是女儿在奥林匹克克竞
赛中得到的金牌,曾是他的全部骄傲和希望。可女儿
就走了,几乎让他猝不及防。再到周末,路过四十中
,他总忍不住停下车,似乎女儿还能
从校门口走出来,上车,喊一声:谢谢爸爸。
就在女孩坐他车的那段时间,他觉得女儿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他的日子还有希望,他又
重新找回了幸福!
只是,这情形持续的时间太短,太短
在回家的路上,朱师傅顺便买了份报纸。一展开
报纸,朱师傅就看到了脚女孩的照片。
看着朱师傅微笑,醒目的大标题是:林美霞——最年轻的跨国公司
副总裁,S市的骄傲……
朱师傅吃惊地张大嘴巴,一目十行地读下去。边读报纸,他边习惯地从口袋里掏
烟。
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个信封。拿出来看,里面装着厚厚一沓美金。朱师傅愣住
了,他
想不出,林美霞何时把钱放进了自己外套口袋?就在她挽起自己胳膊的瞬间?
美金中间,还夹着一张纸条:
师傅,这是爱的利息,请您务必收下。本全无价,永远都会存在我心里。谢谢您,师
傅!
(1)在文中划线处补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80字左右)
(2
)学校文学社正在征集作品,下设“诗苑漫步”“情感空间”“含英咀华”“写法指津”“小荷初
露”栏
目,请将本文推荐到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答案】 (1)朱
师傅养成了习惯,每逢周末,他便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
门口。女孩见到他,像只小鹿般
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
下车,最后一句总是:“謝谢您,师傅。”<
br>
(2)我将推荐本文推荐到“情感空间栏目。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坚强而自尊的小女孩一位善良又好心的朱师傅,一份坚守一年多“三元钱一站地的湿暖。十几年后的致谢感恩,
把一美金作
为”爱的利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品读本文,让我们心怀感恩,与爱同
行!
【解析】【分析】⑴结合上文女孩乘朱师傅的出租车的情节,“一次,两次,三次,渐渐
地,”下文“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看出朱师傅养
成了习惯,每逢周末,在
校门等待女孩。结合那句话“谢谢您了,师傅!”进行概括。
⑵本文是篇感人至深的一篇美
文,所以应该归结在”情感空间“栏目。因为这是一个感人的
故事,女孩坚强、自尊、知恩图报,出租司
机善良、好心,一份坚守,一份回报,闪烁着
人间的真爱。据此进行概括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朱师傅养成了习惯,每逢周末,他便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门
口。女孩见
到他,像只小鹿般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下
车,最后一句总是:“謝
谢您,师傅。”
⑵我将推荐本文推荐到“情感空间栏目。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坚强而自尊
的小女孩一位
善良又好心的朱师傅,一份坚守一年多“三元钱一站地的湿暖。十几年后的致谢感恩,把<
/p>
一美金作为”爱的利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品读本文,让我们心怀感恩,与爱同行!<
br>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
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上下文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主体思想的理解。解答此题
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中心
思想,抓关键句子进行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
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
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
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
一朵紫花中的
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
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
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
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
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
br>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
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
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
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
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
的只
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
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
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
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
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
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
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
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
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
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
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
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
航行。它是万
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什么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呢?首段引人遐想,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B.②至⑥段,对花之“盛”的描摹从整体到局部,依次描写花瀑、花朵、花穗。
C.第⑧段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和眼前的繁茂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生命的思考铺垫。
D.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2)结合语境,请从用词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划线词语。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文章
托物言志,作者由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
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2)示例一:“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
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花
的可爱与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突出了花色的耀眼和紫藤萝的
勃勃生机。
示例二:“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
了花色的耀眼和
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3)作者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花
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作为学生的我们,难免
会遇到挫折、失败,但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
藤萝花一样,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生命力,
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解析】【分析】(1)B项“依次描写花瀑
、花朵、花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依
次描写的是花瀑、花穗、花朵。
(
2)“挑逗”本义:逗引、招惹。语境义:贬词褒用,也是拟人手法。把花的颜色写成人
的动作行为,生
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答作用
时,一定要答出词语对表达作者
情感的意义或突出中心的作用。
(3)一问,可分析第⑩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
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一句。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花和人一样,都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
难,不应该害怕
困难,而是应该去勇于面对困难。二问,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
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而人类
也是如此,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当我们遭遇不幸的
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斗志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故答案为:⑴ B
⑵ 示例一:“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这里是
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
可爱与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突出了花色的耀眼和紫藤萝的勃勃生
机。
示例二:“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花色的耀
眼和
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⑶ 作者感悟:花
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花和
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
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作为学生的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但
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
藤萝花一样,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实现人生的价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 结合语境,从用词角度赏析词语妙处。
⑶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感悟归纳。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托物言志”的基础上,找出本文是怎
样
做到“物”与“志”相联系的。可以看出作者首先对景物观察细致,这是写作的前提;同时
先写景再状物
,这样抒情才有基础;还有就是描写景物要有感情,这样才能与志相联系。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
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
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
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
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
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
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
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
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
高高的砖垛上做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
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
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
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
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
垛上,它的命运因此
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
的根
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
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
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
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br>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
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
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
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
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
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
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
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
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
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
,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
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
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
年。若不是砖垛,要活成精呢!
”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
稀疏
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
胡
须!
⑰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
了。
⑱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
了一躬。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第⑥段画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不得不屈从命运的生存态度。
C.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D.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十分契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2)第③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概括这棵
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根据文章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⑰段画线的句子。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本文第
⑬段画线部分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使用了相同的插叙写法,请比较它们在写
作意图方面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
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
来索性连那稀
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课文《紫
藤萝瀑布》)
【答案】 (1)B
(2)①生长环境极其恶劣;②姿态矮小、细弱、佝偻、伤痕累
累;③有安分朴实、顺势
而为的生存智慧;④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精神。
(3)
运用比喻、反复、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面对苦难坚强隐忍的精神,突出
强调了老人和榆树在
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上的共性。
(4)内容上写出了“我”被老人和榆树的精神所感动,表达
了“我”的崇敬之情。结构上点
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5)本文插叙老人的生
活经历,突出老人的艰辛曲折,表现他坦然面对磨难的顽强精神。
链接材料插叙藤萝花十多年前的不幸遭
遇,突出了眼前紫藤萝的蓬勃生机,为下文作者的
深入思考做铺垫。
【解析】
【分析】(1)B.“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
生命的根本。”应理
解这棵处在干旱和贫瘠围困之中的榆树的生存智慧:找准自己的位置,
顺势而长;而不是不得不屈从命运
。故选B。
(2)文章第④段“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表层
的砖被一层青苔
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可见生长环境极其恶劣;第⑤段“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
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第⑨段“让主干变粗变矮
,让
枝叶变小变多”“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可见姿态矮小、细弱、佝偻、
伤痕累累;第⑥段“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
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
了灌木丛。”可见有安分朴实
、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第⑤段“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
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
顽强的生命”第⑥段“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
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
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第⑨段“厄运使
得它青筋突暴,浑
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可见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精神。
(3)这句话把“老榆树”比作“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使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老榆树默默忍受苦痛,顽强不屈的形象;“自言自语”“不言不语”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老
人和榆树
在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上的共性;作者反复用“背负着”“走了”;整句话将树的形
象与人的形象叠合,
作者从中感悟到一种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升华了文章的
主题。
(4)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可见“我”被老人和榆树感动得流泪了;“向老
人背上的那棵榆
树深深地鞠了一躬”可见“我”由感动到敬佩;在结构上与开头“我突然被一
棵榆树惊呆了。”相呼应,
总结全文。
(5)文章第⑬段“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
突然得病死
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
凉,仿佛生
活就是如此。”插叙了老人的生活经历,可见老人生活艰辛曲折,“丝毫不见其
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更可见他坦然面对磨难的顽强精神。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
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插叙
了藤萝花十多年前的不幸遭遇,“花朵从来都稀落,
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索性连那稀零的花
串也没有了”与眼前紫藤萝的蓬勃生机形
成了对比,为下文作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的深入思考做铺垫。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生长环境极其恶劣;②
姿态矮小、细弱、佝偻、伤痕累累;③有安分朴实、顺势而
为的生存智慧;④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精
神。
⑶ 运用比喻、反复、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面对苦难坚强隐忍的精神,突
出强
调了老人和榆树在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上的共性。
⑷ 内容上写出了“我”被
老人和榆树的精神所感动,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结构上点题,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⑸ 本文插叙老人的生活经历,突出老人的艰辛曲折,表现他坦然面对磨难的顽强精神。链
接
材料插叙藤萝花十多年前的不幸遭遇,突出了眼前紫藤萝的蓬勃生机,为下文作者的深
入思考做铺垫。<
br>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和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能表现
这棵树的“不
同寻常” 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根据要求从 修辞角度赏析
,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
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结尾作用的把握,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简要分析,结尾往往是篇末点题,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⑸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注意结合插叙的语段,明确插叙的内容,揣摩两处插叙的不同作
用。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南极绣花的男人
毕淑敏
岸边有几座咖啡色小木屋,悬挂的国旗说明这是阿根廷设在南极的科
学考察站。和我们
同行的极地专家道:看到房上的黑色痕迹吗?顺他伸出的食指望去,果见房顶上有斑驳
的
暗色条缕和团块。大家猜这是怎么造成的?专家卖个小关子。众道,遭雷劈?南极常有电
闪雷
鸣的雨吗?专家揭底,火烧的。
有人嘴快道,估计是厨师改善伙食,不小心走了火。
有人悄声质疑,阿根廷菜系也跟咱
中餐似的,讲究烈火烹油吗?专家答,这场火与厨师无关,和医生有关
。大家纳闷,穿白
大褂的如何和火灾掺和到一块儿?
专家细解:阿根廷在这
里进行长年科考工作,科考队人员两年一轮换。到了换岗时间,
新人上站,原团队返回家园。要走的人欢
天喜地,不料驻队医生被通知还需在站点继续执
守一年。医生默默解开收拾好的背囊,又开始了寂寞的南
极生活。等啊等,终于又一个两
年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了轮班时间,总算可以回家了。没想到该医生又
接到通知,请他
继续留守两年……此人精神崩溃,当天深夜,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燃,烈焰熊熊……
后来呢?大家僵愣了一会儿,忍不住问。
后来阿根廷科考站就
成了现在的样子,焦糊屋顶。极地专家回答。大家说,那个医生
呢?专家说,医生终于重返了城市,不过
住进了监狱。大家议论纷纷……
南极会让一个正常人的整个机体,处于高度应激反应
状态中。说到底,南极是不适宜人
类生存的。这就是除了早期探险家和科考人员外,南极从未有过真正原
住民的原因。
我记起当医学生时,学习到的对人体“应激反应”的解释。它是个专有
名词,最早来自加
拿大学者汉斯赛里。他根据人在寒冷条件下的反应,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体在遭到
强
烈有害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紧张状态。激素分泌增加,免疫系统受损。严重的甚至导致
精神
趋于崩溃。
联想到纵火的阿根廷医生,不知现在出狱了没有?能否回归正常生活?也
向一代又一代
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致敬,为了祖国,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寒冷的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天,老芦神秘地对我说,嗨!图书馆里有个新闻。我说,图书馆能有什么新闻?
那
儿有个老头,低头绣花。我真惊讶了,问,你没看走眼?老芦道,我盯他好几天了,
穿针引线绣个不停。
我说,那老头……多大年纪?老芦说,看起来比我还老。我不相信,说,不可能吧?
你几
乎是这船上最老的老头了。我知道仅有一个男人年纪比你大,不过他眼神不好,估计没法
在颠簸船中绣花。
老芦说,你去看看。
在 图书馆窗前,有一外国老汉,正低头凝神绣花。他长满金色汗毛的手指头,粗状如小
胡萝卜,寸把长银针 ,在绣绷上翻飞,绣着一幅直径二十多厘米的圆形十字绣。
外国老汉的绣布,硬挺方 正,面料挺刮。绕线板、鹤形剪等一应家伙事儿,围伺身旁。
他安详地将小小银针自绣布下方扎出,轻盈 提线。还不时用小工具敲敲打打,让绣品更显
平整。哈!原来是船上快七十岁的英国探险队员乔纳森先生 。
我说,您绣的这是什么图案?他笑答,企鹅。我又问,您是觉得船上生活太单调, 靠绣
花打发时光吗?
乔纳森惊奇地耸耸花白的眉毛,说,船上单调吗?我一 点不觉得。主要是在繁华都市
里,太忙,没机会绣花。到南极来,正好可以绣我喜爱的动物。只绣企鹅。 每绣好一只企
鹅,我就把它送给朋友们。大家都很喜欢。他还说今年的绣品打算送给女儿当结婚礼物。< br>我说,您女儿收到您亲手绣的企鹅,一定特别高兴。乔纳森说,是啊是啊!所以,每一针
我都绣得 很带劲。他眉目间的笑意皱纹深而妥帖,是他经常开怀大笑的证明。
我和老芦告辞了 ,望着航行中的抗冰船外无尽无涯的南极冰峰,无端想起辛弃疾的一句
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 雪。”
(有删减)
【背景】走过80个国家与地区的毕淑敏,对世界仍保 持好奇。66岁这一年,她毅然开启
了南极之旅。其间,接触了在南极绣企鹅、祖孙四代献身极地科考事 业的英国人乔纳森。
(1)文章主要叙写了两个故事,文中横线处是个过渡段,请结合上下文 ,在下面空白处补
写一句或几句承上启下的文字。
(2)从选材角度,分析体会作者叙写第一个故事的用意。
(3)“在南极绣花的男人”这个题目拟的很巧妙,请分析体会其妙处。
【答案】 (1)不由得思虑,如果长期在南极生活,如何度过难捱的单调时光?
( 2)第一个故事的叙写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作者意在借这个材料表明南极寒冷恶劣的环境
不适宜人类生存 ,在这里生活的人会出现高度应激反应,甚至会出现精神异常。除此之
外,写这个材料更重要的作用就是 突出表现“绣花的男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探险事业的热爱
和奉献精神,他近七十,仍坚持在南极探险,而 且能细心、耐心地绣花,可见其在恶劣环
境下的从容、淡定。
(3)“在南极绣花的 男人”直接点明了本文要表现的中心人物,且“男人”一词富含感情色
彩;能形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这 篇文章的兴趣,“南极”与“绣花”和“绣花”与“男人”本来不
大关联,但是作者确确实实要写这样一 个真实的故事,这样命题很吊人胃口;另外这个题
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但“在南极绣花”却能引发读者 的回味与思考:在南极绣花的男人是
能沉下心的探险家,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受到环境干扰和影响的。
【解析】【分析】(1)从文章看,文章主要叙写了两个故事:我们听专家讲阿根廷医生火< br>烧设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的故事;快七十岁的英国探险队员乔纳森先生用绣花来打发单调
的时光。 依据“南极会让一个正常人的整个机体,处于高度应激反应状态中。说到底,南极
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 “能否回归正常生活?”和后文“我又问,您是觉得船上生活太单调,
靠绣花打发时光吗?”可知,过渡 的语句应该围绕着“人们如何打发单调的时光”来拟写作
答。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
即可。
(2)文章叙写的第一个故事是阿根廷医生火烧设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的故事,作者
意在
借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南极寒冷恶劣的环境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另一方面,与后文叙
写
的乔纳森先生用绣花来打发单调的时光的故事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表现“绣花的男人”在
恶劣环境下的从
容、淡定,表现了其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起到突出文章主旨的
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文章以“在南极绣花的男人”为题目,首先交代了文章的中心人物;“南极”与“绣花”
和
“绣花”与“男人”等词语的使用,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在南极绣花”暗示了文章叙写的内容,还能引发读者的回味与思考。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不由得思虑,如果长期在南极生活,如何度过难捱的单调时光?
⑵ 第一个故事的叙写与文
章中心有关系,作者意在借这个材料表明南极寒冷恶劣的环境不
适宜人类生存,在这里生活的人会出现高
度应激反应,甚至会出现精神异常。除此之外,
写这个材料更重要的作用就是突出表现“绣花的男人”对
自己所从事的探险事业的热爱和奉
献精神,他近七十,仍坚持在南极探险,而且能细心、耐心地绣花,可
见其在恶劣环境下
的从容、淡定。
⑶ “在南极绣花的男人”直接点明了本文要表
现的中心人物,且“男人”一词富含感情色彩;
能形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南极”与
“绣花”和“绣花”与“男人”本来不大关
联,但是作者确确实实要写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命题很
吊人胃口;另外这个题目没
有说破文章主旨,但“在南极绣花”却能引发读者的回味与思考:在南极绣花
的男人是能沉
下心的探险家,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受到环境干扰和影响的。
【点评】
⑴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补写的能力。进行补写,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事情
原有的事理去完成。进行
补写,要充分利用文章原有的内容。充分研究和分析文章中已有
的信息,包括明显的和从字里行间挖掘出
来的意义。本题过渡的语句应该围绕着“人们如何
打发单调的时光”来拟写作答。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
要求即可。
⑵记叙文的写作意图,就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给读
者。一般都是为了起到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
含义的分析能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
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
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
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⑦吸引读者兴趣。一个
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答题技巧:先看标题的本
义:(词
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①结构(线索、悬念);②与主
旨的关系(点明、揭示);③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
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⑤表现手法(象征)。最后分析
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
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
汪曾祺
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以为这
写得很美。好像是屠格涅夫
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
了。”这写得非常真实。“庄重”真好!我们
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
下”,写不出“庄重”。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
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大概还没
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高老夫子》里有
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
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
一起……”“酱
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
掺
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一次是:
“有时过
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
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
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
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
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
上,一方块,一
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
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
以为写得很贴切。“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
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br>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
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
的)。记
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
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
人能懂,并且也
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
“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
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
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
(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
(
)
A.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B.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经过努力,我们队终于获得胜利,我感慨万千。
C.闲来无事,我翻看小学毕业合影和留言簿,忽然想起往事,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
D.和爸妈在外地旅游时,我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饱尝了当地美食,非常满足。
(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举例太多,最后一个《高老夫子》语言的例子可以删掉,你同意
吗?说说理由。
(4)文中作者举了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
庄重”
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
《
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
言的运
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
些散文诗的意味,如“
我”的一些创作。
(2)C
(3)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
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高
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
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
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
的特点,删去之后
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4)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
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
性,可信度,还
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
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内容做仔细分析。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
说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
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说明平常的字眼也包含深层内涵。“我”的一些创作则说明
“时时观
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
散文诗”等。
(2)“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意思是,事物虽然没有了,但影响
或精神或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还留存着。时光已经过去,但回忆仍在。因此选择C。其它
几项分析不正
确。
(3)本题首先要读懂《高老夫子》语言例子的大意,然后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完善答
案。如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
道,加
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从独创语言需要细致观察或带点散文诗
的意味的角度分析,
这个例子更不能去掉。
(4)本题要联系主旨和上下文具体内容答题。首先要读懂引用了自
己在写作方面的什么
例子,然后结合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谈这些例子的必要性。如这些例子从内容上讲,
说明
运用这样的方法的明显效果,增强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结构
上
说,承上启下,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
里带点散文诗
”的中心观点。
故答案为:⑴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
涅夫的“庄重”和
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
边
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
br>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
文诗的意
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⑵C
⑶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
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高老
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
,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
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加入这个例子可以
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
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
诗的意味蓄势。
⑷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
用这样的方法
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
br>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
点散
文诗”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
容,结合全
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能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并且进行准确的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知晓句子的含义
,对选项的内
容进行分析理解,找出贴切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
用。考生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所举事例与主题之间的
关系,由此而印证自己的观点。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
合文
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结构上要注意所在文章的位置。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丑娘
李兆权
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
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
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
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
学去念书。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
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
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
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
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
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
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
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
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
亮的鞋呀!说着,又把
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
脚掌和
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
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
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
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
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
上是这样的显眼。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
同学领
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账似的默默地把
我揽在她胸前。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
水,即使漆黑的夜
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到60年代末,我已
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
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
,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
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
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
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
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
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
胸
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娘还说
到
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婚前几天
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事前我就同爱
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
宽老人心的话。爱人
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但娘一定不丑。
到家了,不知
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
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
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
的喜。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生气的屋子,我极
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
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
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
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
给我的,
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
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
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
(选自《云南日报》,1991年07月27日)
(1)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对母亲的认识和情感也有所变化。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事件
8岁“我”念小学,母亲给“我”送行。
对母亲的认识和情感
①
读书时,同学公然说“我”的母亲是丑娘。
②
我长大了,给母亲买礼物。
理解母亲的难处;怜惜
我带着爱人回乡,才发现母亲病逝了。
③
(2)结合文本,说说母亲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3)文章以“我
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作为结尾,结合
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
(4)文中多次写到“毛边布鞋”,并对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结合全文谈谈“毛
边布鞋”在文
中的作用。
【答案】 (1)①不明白母亲的丑是什么意思;
依恋;②意识到母亲确实不漂亮;嫌弃;
③明白母亲内心的美丽;愧疚或自责或内疚。
(2)示例:①心灵手巧,“给我做的鞋,鞋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
脚跟的部分
都挑上了花”。 ②善良慈爱,“病重时交代不让我们知道,怕冲了我们的喜”。
③宽容大度,“面对
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
静”。
(3)示例
:①借助老师的话,直接抒发了对母亲,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
旨。②结构
上与前文呼应,凸显了母亲的美好形象。③与标题“丑娘”形成强烈反差,让人
对美与丑这一对看似矛盾
的字眼,有更深入的思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示例:毛边布鞋的作用:①集中体现了
母亲的美好品质,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②多次在文中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集中体现了无私伟
大的母爱,彰显了文章的
主旨。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理
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填空一:事件“8岁‘我’念
小学,母亲给‘我’送行”是在文章第2段,在这段中
,从“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可以
找到“我”对母亲的认识,而本段中村口的送别可以感受到“我
”和母亲的依依惜别之情;填
空二:当同学公然说“我”的母亲是丑娘时,第6段写到了:“我的娘确实
不漂亮,黑黑的肤
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可知“我”意识到母亲确实
不漂
亮,内心也嫌弃她了。填空三:当我带着爱人回乡发现母亲已经病逝时,第10段写到的
“
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表明“我”的内心除了悲痛,还
有愧疚与自责
;而结尾第11段的“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
吧”,可知这时候我才意识
到母亲是最漂亮的。
(2)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
,然后结合具体内
容来分析。示例:母亲是一个爱孩子、心灵手巧的人。例如从“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
了一
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且针脚
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及心灵手
巧。母亲是一
个理解孩子、善解人意的人。例如,当“我”嫌弃母亲的时候,“这时娘总是像
欠账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
她胸前”,她并没有责备“我”。母亲是一个性格温和、宽容大度的
人。例如她“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
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
可见她心胸宽广,并不计较别人的嘲讽。
(3)从内容上看,结尾段借老师的口直接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
旨;从
结构上看,结尾段照应前文中的“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使文章结构严
谨;同时,结尾也与标
题形成反差,引人深思真正的美与丑。
(4)反复提到“毛边布鞋”这一细节,首先它有利
于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母亲做的厚底的
针脚细密结实的毛边布鞋可以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心灵手巧;其次它
彰显了文章的主旨,例
如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我”要结婚时,毛边布鞋都寄托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让
人感受到
无私伟大的母爱;再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例如文章多次提到了“毛边布鞋”,它把文章中写到的“8岁时母亲给我送行”,“读书时同学公然说我的母亲是丑娘”和“我带着爱人回乡
时发
现母亲已病逝”等几件事情联成了一体。
故答案为:⑴①不明白母亲的丑是什么意思;依恋
;②意识到母亲确实不漂亮;嫌弃;
③明白母亲内心的美丽;愧疚或自责或内疚;
⑵示例:①心灵手巧,“给我做的鞋,鞋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
跟的部分都挑上
了花”。 ②善良慈爱,“病重时交代不让我们知道,怕冲了我们的喜”。
③
宽容大度,“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
⑶示例:①借助老师的话,直接抒发了对母亲,对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
旨。②结
构上与前文呼应,凸显了母亲的美好形象。③与标题“丑娘”形成强烈反差,让人
对美与丑这一对看似矛
盾的字眼,有更深入的思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⑷示例:毛边布鞋的作用
:①集中体现了母亲的美好品质,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②
多次在文中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集
中体现了无私伟大的母爱,彰显了文章的主
旨。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
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
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父亲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
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
性格特征,精
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
br>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
论语句,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本题考察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某一段落或语句在文章中
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
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内
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
照
应前文等作用。这里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
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结
合文章的主题去分析和解答。
7.作文
请以“苦中寻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
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
学校的名称。
【答案】 【参考例文】
苦中寻乐
我们家,是个不地道的城市家庭。
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环境中,我的奶奶,一位农民
,还依旧保持着在农村的习惯——种
菜。每逢开春之际,便是她最忙的时候了,播种、松土、育苗……各
种繁琐的事情层出不
穷。不过,她倒是乐在其中,按照她的话说,这叫“苦中寻乐”。
春天,奶奶去菜市场买了两根苦瓜,剖开一看,已经太老不能吃了,里面满满的全是苦
瓜籽。为了不浪费,奶奶将这一把苦瓜籽撒进了土里。
时间匆匆,转眼三月已过,苦
瓜藤也长得郁郁葱葱了。翠绿的叶子,细细的藤蔓,让人
忍不住赞叹,可同时也产生了疑问——这么纤弱
、漂亮的苦瓜藤,是如何长出丑陋、苦涩
的苦瓜的呢?我们怀着对答案的向往,焦急地等待着。于是我和
奶奶天天盼着细弱的小藤蔓
长大点、再长大点,可它仿佛听不到我们的心声,慢吞吞地伸了个懒腰,这可
真让人着急
痛苦。
转眼间,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又是三个月过去了,数月
的等待无疑是苦涩的。翠绿的
苦瓜藤占领了竹竿上的每一寸位置,可是这苦瓜却丝毫没有冒头的痕迹,这
对我们来说无
疑又是一种煎熬。可这种等待中怀着期盼的滋味,也是苦中有甜的。
三个月后的某一天晚上,一个小小的苦瓜猛地从绿叶中探出头来,打量着世界。它是几
年的第一根苦瓜,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欢呼起来,之前苦苦的等待终于有了回应。不久之
后,这根来之不易的苦瓜成熟,我
很高兴,围上去左瞧右看。这苦瓜的颜色很淡,是嫩绿
色,比刚出头的小草还嫩,只是表
面上一层层波澜起伏的皱纹让它不甚好看。
到了晚饭时间,一盘清炒苦瓜便被端了上
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默默地散发着属于
它自己的苦与香。
我带着众人
的期盼,小心翼翼地尝了第一口。苦,这是它唯一的味道,我一下子吐了出
来,猛扒了几口饭。我眼里的
失望丝毫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出来。“你再尝尝,多吃几口。”
奶奶怀着期望对我说。我皱了皱眉,极不情
愿地吃了一大口,一股清冽的、带着几分甘甜
的滋味充斥了我的口腔,真奇怪,不苦了。
等待的过程是苦涩的,可收获是甜的;苦瓜的味道是苦的,可细细品味,又有几分甘甜;生活的劳碌是苦涩的,会苦中寻趣才会且寻且乐。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苦,才能尝到并享受人
生的甜。<
br>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个作文是单纯以“命题”出现的,前后没有提示语或导语,因此最关键的一步是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从文题看,“苦”是指外在的、物质上
的困苦、
烦恼、忧愁等;“乐”是指内在的、精神上的快乐、悠闲、自信等;“寻”表明这种
快乐是自己主动寻找
的,它带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充满热情的人生态度。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
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有感触的,
最熟悉的或最有新意的,然后根据确定好的中心来选
取、组织材料。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
为什么要“寻”,怎样“寻”的,“寻”之后有什么变化。最后需要
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明确详
略与思路。
【点评】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
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
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
,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
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
材料;列好提
纲,确定详略。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道兹府丰盛胡同
有一座小院。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
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这些花都是老舍先
生和夫人胡挈青亲自莳弄的。叶浅予曾用白
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
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
远。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
②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
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
为了闻香而摆设
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
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
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
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
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
活泼的流泉,两旁
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
老
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
时总是充满感情。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
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要求画卷心的芭
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
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
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
起过,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
人说:“没有!”后来
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
写着四
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
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
一点!
”——“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
的家庭琐事。老舍
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
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
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
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
机。每年,老舍先生
要把市文联的同仁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
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
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
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
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
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
的。老舍先生有意叫
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用一瓷钵芝麻酱炮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
,以
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
⑥老舍先
生是市文联的主席,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
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
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
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
,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
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
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
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⑦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
题。
⑧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
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言艺人组织起来,
使他们的生活
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跑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言艺人请
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
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
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
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
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
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
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
⑨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
到我。
(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1)请将作者回忆老舍先生的生活小事补充完整。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结交齐白石;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关心街头盲艺人。
(2)从第③—④段中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爱重齐白石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章题为《老舍先生》,第⑧段却用“闲笔”写盲艺人,有什么作用?
(4)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
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从人物描写角
度)
②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从修辞角度)
(5)狂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有情”。结合本文分析第⑨段蕴含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
(1)喜欢种花赏花;喜欢藏画;对客人以礼相待(好客);爱护身边的干部
(爱才)
(2)①绘画独具匠心,构思精巧(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图);②绘画态度认真,
作风严谨(
齐白石拒画卷心芭蕉);③淡泊名利(齐白石不愿意拿出得意之作拍电影);
④勤俭持家,热爱生活,本
真。(齐白石亲自量米煮饭等细节)。
(3)写老舍关心民间艺人(或保护民俗文化),表现
他平易、亲和、善良的性情。还照应
了前文的“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4)①神态(动作)描写,刻画老舍先生在花丛中的神情姿态,表现他爱花成性、富有
生活情
趣。②夸张,突出强调老舍先生掂配的北京风味菜地道好吃,表现老舍先生好客
(或对客人以礼相待)。
(5)调离后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对自己能得到文学前辈厚爱的得意之情;对多年前受<
br>到老舍先生提携的感激之情。
【解析】【分析】(1)第2段是写爱花成性。第
3、4段写喜欢藏画。第5段是写热情好
客。第6段是爱护身边的干部。
(2)对
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
语言。快速浏览全文,验
证答案。如第3段“‘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
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
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
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
设想赞叹不止”等句是说老舍认为齐白石的
绘画独具匠心,构思精巧。再如从第4段“老人踌躇了很久,
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
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等句分析,可见老舍认为齐白石
绘画态度认真,
作风严谨。再如从“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
‘没有’”,可见齐白石老人淡泊名利高尚品质。这些都是老舍先生爱重齐白石的地方。
(3)要读懂第⑤段前后的情节内容,并联系老舍先生的性格作答。老舍先生提议并组织
盲艺
人演出,是为了盲艺人的生活有出路和不让盲艺人的技艺就此消失。表现了老舍先生
富有爱心和自觉保护
民间技艺的责任感。在结构上,照应了上文,使文章一气贯通。答题
时,一定要联系到人物形象和崇高品
质。
(4)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和修辞
手
法的角度分析作答。①“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为动作描写,“微仰着头,意态
悠
远”为神态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神情姿态外,还要答出人物
爱花成性的生活
情趣。②“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一句明显运用了夸张
的修辞手法,
用以表现老舍先生的热情好客。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
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
的人物的性格特点。(5)提干要求结合本文分析第9段蕴含
作者的情感。答此题,要读懂本文内容。“
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
老舍先生家里去了”这是说调离后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
。“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是说对自
己能得到文学前辈厚爱感到得意,同时这句话里还暗含着作者对老舍
先生提携的感激。这
样的题,可以把整个长句子零打碎敲,分层分析,分步作答。
故答案为:⑴ 喜欢种花赏花 ; 喜欢藏画 ; 对客人以礼相待(好客) ;
爱护身边的干部
(爱才)
⑵ ①绘画独具匠心,构思精巧(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
山泉”图);②绘画态度认真,作
风严谨(齐白石拒画卷心芭蕉);③淡泊名利(齐白石不愿意拿出得意
之作拍电影);
④勤俭持家,热爱生活,本真。(齐白石亲自量米煮饭等细节)。
⑶ 写老舍关心民间艺人(或保护民俗文化),表现他平易、亲和、善良的性情。还照应了
前文的“他常
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⑷ ①神态(动作)描写,刻画老舍先生在花丛
中的神情姿态,表现他爱花成性、富有生
活情趣。②夸张,突出强调老舍先生掂配的北京风味菜地道好吃
,表现老舍先生好客(或
对客人以礼相待)。
⑸ 调离后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
对自己能得到文学前辈厚爱的得意之情;对多年前受到
老舍先生提携的感激之情。
【
点评】⑴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
是局部还是综合,
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
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
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
答。
⑵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
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
键词,准确概括。可从绘画及态度和齐白石的为人
等方面来作答。
⑶此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
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
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第⑧段却用“闲笔”写盲艺人
照应了
前文的“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
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
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说明 )、手法(用典、烘
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对比手法、象征
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
式
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本题要求从表
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⑸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从
中筛选出有关作者的情感的语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
9.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
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
赛活动,其中不乏
有一些导向正确、质量较高、社会反映良好的竞赛活动,但也有一些竞
赛违反规定擅自组织进行,有些存
在严重“应试”倾向,有些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有些
名为发展教育实为谋取利益,这些竞赛造成中小
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严重干扰了中小学
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018年
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文件,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进
行重新核准,未经重新核
准的,不得再组织开展活动。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
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
知》,确定29项竞赛活动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
赛活动。各类竞赛坚
持“零收费”和公平自愿原则,突出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具体有哪些竞赛入选?请看下图:
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序
号
竞赛名称
主办单位
竞赛面向群体
科技创新类
1
2
3
4
5
6
7
8
9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
中心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
中心
中心
务中心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初中、高中学生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中、高中学生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小学、初中学生
高中学生
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
赛
新挑战赛
“童创未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
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
中国电子学会
赛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
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竞赛
“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
心
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
协会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
中心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
中心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小学(三年级以上)、初
10
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初中、高中学生
11
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
12
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
中国天文学会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
心
初中、高中学生
初中、高中学生
学科类
13
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14
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15
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16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
17
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18
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19
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20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21
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
22
23
“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
赛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
讲比赛
中国数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
合会
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高中学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高中学生
中国老教授协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日报社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
高一、高二学生
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
24
“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
心
《数理天地》杂志
社
高中学生
25
“地球小博士”和“环保之星”全国地
理科普知识大赛
中国地理学会
高中学生
艺术体育类
26
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
27
中日青少年书画友好交流大赛
28
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29
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
(专家发声)
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陈如平:此次教育部正式公布面向中小学生全国
性竞赛活动,可被视
为治理各类违规竞赛活动的雷霆行动。教育部“白名单”上的竞赛分三
类:科技创新类、艺术体育类、学
科类,其中学科类的赛事全部只面向高中生,与教育部
此前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精神完全一致。其
真正目的不仅如此,而是让各类面向中
小学生的竞赛活动回归本位,回到本来,发挥竞赛的综合育人功能
,杜绝把竞赛仅仅当作
招生入学的“敲门砖”“入场券”。
②江苏省南京市
教育局戴兴海:发布这份竞赛“清单”是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国家全面
中国儿童中心
人民中国杂志社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
中心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治理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转入“下半场”
。在教育部主导下,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
何扛起责任、抓好落实,这是治理工作的主体和关键。对列
入“清单”的各级竞赛活动全过
程监管,对“清单”之外竞赛活动的有效规禁,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层
层压实责任,需要
各中小学校真正当好监督哨所,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监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
定
方向、上下戮力,一定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竞赛生态。
(选自《人民教育》2019年04月12日,有删改)
(1)下列选项符合材料的一项是( )。
A.针对
近年来竞赛活动存在严重“应试”倾向、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谋取利益等和种问
题,教育部印发了此
通知。
B.根据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通知,我们知道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
国性竞赛
活动共有29项。
C.教育部“白名单”上的竞赛分三类:科技创新类、艺
术体育类和学科类,而高中生可以参
加全部的竞赛。
D.全国性竞赛数量的减少不利
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
影响。
(2)六年级学生
沈红,决定参加由中国奥数研究协会主办的全国奥数竞赛,并已通过网络
向协会缴纳了500元报名费。
据她说这是全国性竞赛,如能获奖,可被杭州的初中名校直
接录取。你认为她参加的此项比赛违规吗?为
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3)近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小范围的
各类违规竞赛,并诱导学生参加
竞赛培训。你认为该如何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呢?请仔细阅读材料,分点回
答。
【答案】 (1)B
(2)违规。①教育部发布的通知,2
9项竞赛中没有沈红参加的比赛。②各类竞赛坚持
“零收费”原则,而沈红却向协办单位缴纳了500元
。③各类竞赛禁止与中小学招生挂钩,
而沈红参加的竞赛若获奖可直接上杭州名校。④学科类赛事只面向
高中生,而沈红是小学
六年级学生。
(3)示例:①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调研巡查
抓好落实,加强监管。②进一步建立完善
竞赛监管体系。③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违规竞赛的查处
力度。④各中小学校做
好监督工作,若发现违规竞赛应及时上报。⑤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监督并对举报
者给予
奖励。⑥利用家长会等不同途径,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参加竞赛。
【
解析】【分析】(1)A.原文是“但也有一些竞赛违反规定擅自组织进行,有些存在严重
‘应试’倾向
,有些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有些名为发展教育实为谋取利益”,选项丢掉了
“有一些竞赛违反规定擅
自组织进行”的内容。C.原文是“教育部‘白名单’上的竞赛分三类:科
技创新类、艺术体育类、学科
类,其中学科类的赛事全部只面向高中生,与教育部此前给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精神完全一致”,所
以“高中生可以参加全部的竞赛”错。D.“全国性
竞赛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
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属于
无中生有。且与原文“让各类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回归本位,
回到本来,发挥竞赛的综
合育人功能,杜绝把竞赛仅仅当作招生入学的‘敲门砖’‘入场券’”的意思不
符。
(2)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沈红参加的此项比赛是否违
规。从给出的图表内容看,所谓的“全国奥数竞赛”不属于教育部所规定的29项竞赛之一。
向协办单位缴纳了500元严重违规,与中小学招生挂钩违规,沈红是小学生,不属于学科
类赛事面向的对象。所以可以确定:违规。
(3)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讲的哪 些竞赛属于违规,并能联系实际写出有效
遏制竞赛违规现象的具体做法即可。如可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各中小学校、社会、
家长等不同角度提出你的建议。建议的针对性要强,建议的具体内容要分条列出 ,这样可
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
故答案为:⑴B;⑵ 违规。①教育部发布的通知,29项竞赛中没有沈红参加的比赛。②
各类竞赛坚持 “零收费”原则,而沈红却向协办单位缴纳了500元。③各类竞赛禁止与中小
学招生挂钩,而沈红参加 的竞赛若获奖可直接上杭州名校。④学科类赛事只面向高中生,
而沈红是小学六年级学生。⑶ 示例:①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调研巡查抓好落实,加强
监管。②进一步建立完善竞赛监管体系。③地方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加大对违规竞赛的查
处力度。④各中小学校做好监督工作,若发现违规竞赛应及时上报。⑤鼓励 社会各方积
极参与监督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⑥利用家长会等不同途径,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参加竞赛。
【点评】⑴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观点表述,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 材料内容分析理由。
⑶本题考查材料 信息的赏析和提炼,注意通读材料内容,找出能回答问题的重点信息,分
条提炼即可。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人类一大步
2019年1月11日,喜讯又一次传 来。嫦娥四号圆满达到工程既定目标,顺利转入科学
探测阶段。嫦娥四号着陆器发来的月表全景美照,嫦 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
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的互拍照,瞬间劲爆刷屏。
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一个多星期了,国际舆论场形成的热潮依然此起彼伏,极尽
畅想之力,激荡多样思考。“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
而言,对这一 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的文章的观点颇
具代表性。国际社会将嫦娥 四号登月誉为2019年开年盛事,纷纷向中国表达祝贺和敬意。
科学家们备感振奋 的是,太空研究新机遇扑面而来。天文学家们说,这是在月球背面的
首次天文观测,是监测来自外层空间 无线电波的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地点——屏蔽了来
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更容易发现宇宙“大爆炸 ”留下的微弱痕迹。冯·卡门撞击坑的物
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 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
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的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 星起源和
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科普爱好者备感欢欣的是,新知大潮全面 袭来。玉兔二号的“官微”告诉人们:这里好
热,200摄氏度。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丁·维泽 尔则表示迫切期待嫦娥四号载荷的
该国探测仪能够感知到太阳风与月球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而揭示月壤含 水的秘密。法国媒
体推出科学家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ABC。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 人类
探月的半个世纪的历程。
政治观察员们备受启发的是,
中国制度优势能量巨大。中国探月行动是知识、技术、制
度、领导力等综合实力的展现。德国《明镜》周
刊网站发表题为《中国的全能》的文章,
指出嫦娥四号的成功,如同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名片;只
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地制
定目标及指挥、实施项目和进程,才可能成功。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的文章
也发表了
类似看法,认为伟大工程得以实现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所拥有的完整把握经济社会各个方
面的制度。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透过嫦娥四号,世界看到了一种开放合作的时代大
气象。着陆器
上,载有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上载有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
br>仪;中继星上,载有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此外,同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保障
嫦娥四号
安全度过月夜,阿根廷深空站参加测控任务,欧洲航天局测控站参与保障……中国
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开展的国际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欧洲同行称赞“中国搞航天并不是为
了逞强”,英国媒体盛赞中国带来了
“太空丝绸之路”奇观。
仰望苍穹,无限奥秘,无尽梦想。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
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
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
村的历史性一
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21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
要
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首
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月12日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月球背面的天文观测,使科学家更容易发现宇宙“大爆炸”留下的微弱痕迹。
B.嫦娥四号登月成功,离不开中国所拥有的完整把握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
C.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使世界看到了一种开放合作的时代大气象。
D.承载全人类理想的探月工程,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工程,中国已经完成了。
(2)嫦娥四号瞬间劲爆刷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从哪
些方面阐述了“嫦娥四号登月既定目标圆满完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
步”?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
(2)①嫦娥四号着陆器发来的月表全景美照与玉兔
二号巡视器的互拍照令人震撼。②嫦
娥四号成功登月这一壮举,对于中国航天,对于人类月球探索的进步
,都具有重要意义。
③嫦娥四号成功登月,是国际社会2019年的开年盛事,获得了国内、国际社会广
泛的祝
贺和敬意。④嫦娥四号成功登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引人注目、令人振奋。
(3)①科学家们备感振奋的是,太空研究新机遇扑面而来。②科普爱好者备感欢欣的
是,新知
大潮全面袭来。③政治观察员们备受启发的是,中国制度优势能量巨大。④透
过嫦娥四号,世界看到了一
种开放合作的时代大气象。⑤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是全人
类的理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解析】【分析】(1)D项,“中国已经完成了”解说与“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
一步。”不符合。故选D。
(2)根据“嫦娥四号着陆器发来的月表全景美照,嫦
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
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的互拍照”“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
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
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国际社会将嫦娥四号登月誉为
2019年开年盛事,纷纷向中国表达祝贺和敬意。”“人类历史上首次实
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
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
一大
步。”作答即可。
(3)从科学家们、科普爱好者、政治观察员们、各国合作
几方面来梳理。根据“科学家们
备感振奋的是,太空研究新机遇扑面而来。”“科普爱好者备感欢欣的是
,新知大潮全面袭
来。”“政治观察员们备受启发的是,中国制度优势能量巨大。”“同样引人注目的是
,透过
嫦娥四号,世界看到了一种开放合作的时代大气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嫦娥四号着陆器发来的月表全景美照与玉兔二号巡视器的互拍照令
人震撼。②嫦娥
四号成功登月这一壮举,对于中国航天,对于人类月球探索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③
嫦娥四号成功登月,是国际社会2019年的开年盛事,获得了国内、国际社会广泛的祝贺和
敬
意。④嫦娥四号成功登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引人注目、令人振奋。
⑶ ①科
学家们备感振奋的是,太空研究新机遇扑面而来。②科普爱好者备感欢欣的是,
新知大潮全面袭来。③政
治观察员们备受启发的是,中国制度优势能量巨大。④透过嫦
娥四号,世界看到了一种开放合作的时代大
气象。⑤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是全人类的
理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抓住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述,注意抓住相关信息概述。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第二
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
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
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
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
的脸上有两道弯弯
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
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
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
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
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
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
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
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
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
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
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
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
处开。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
达了老人对小姑
娘的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闪出”写
出了动作的轻快,活
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
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
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
者
,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br>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
年前
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
”、老
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
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
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
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
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
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实写,中间虚实映
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
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
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
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
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A
(2)A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
的主人
相互辉映。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
已经在边境地区军
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1)A项理解分析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瑶族老人
以为是小姑娘她们盖
了草房,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A项理解分析错误,文中介绍小屋的来历是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
(3)“梨花”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驿路梨花”作标题以物喻人,使自然
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
互辉映。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
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
扬光大。
故答案为:⑴ A;⑵ A;
⑶ “梨花”还指梨花其人、
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
主人相互辉映。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
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主题及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及表达的主
题,体
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⑶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结合文章主旨进行解答。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读无字之书,即依靠身体
力行去读天地之书、读自然之书、读自然之书,是人类永远不
能放弃的基本阅读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陆游的读书警示,是
为至理名言。
读文字之书,
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不可取代的。阅读者可以拿起笔来,边读边记,写眉
批,作旁注,留下阅读与思考的
宝贵痕迹。这对人类思维方式和思想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
读屏幕之书,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优势极为明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不超30字)
(2)你觉得读哪种书有意义,请结合阅读经历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答案】 (1)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2)
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
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
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
之书的典范。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
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
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
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
定是牢固的。
【解析】【分析】⑴第一段:读无字之书的意义;第二段:读文字之书的意义; 第三段:
读
屏幕之书的意义;三段概括为: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
值。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
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读无字之书要仔
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
的典范。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
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
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
,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
牢固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
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
思路,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注意括号内字数
的限制。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和生活体验。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材料的内容,选
取与自
己生活经历相符合或相近的内容来写。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条理要清楚。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
徐嘉青
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
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
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
有两个快要散架的
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着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
名。刘林虽然觉得报
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
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
是负责捐赠体育器
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
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
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
时间,咋没时间
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转过天是个休
息
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活,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
要到
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顾得上洗,就匆匆
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
车“吱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
,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
校园里。其中有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问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
做了回答。
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
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摇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捐对
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
材?”刘林一脸严肃地说:“能,绝对能。”中年男子看着
刘林,微微一笑 , 说:“好的,最终结
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一转眼又是几天过去了,
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几天后,工作人
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
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
,刘林心里虽然有些
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⑦这天,刘林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是那位负责捐赠器材的中年男子。对方说,他们采购的这批篮球存在质量问题,现在要全部收回,由生产厂家调换合格产品,请刘林把篮球
整理好,明
天他会来把篮球拉走的。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⑧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
着车来了。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
个篮球,叹了口气说:“刘校长,我为你的食
言感到遗憾。”
⑨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怎么食言了?”
中年男子说:“你没有
用好捐赠的篮球。”刘林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
都领着学
生好好练习篮球呢,”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 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
会相
信的。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
告
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⑩刘林一下子急了
,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先生,为啥要取消
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
楚!”中年男子猛然被拉了个趔趄,回过身来后十分不
悦地说:“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
器材。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敲门
砖’,也是个考察,看捐赠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么多天过去了,你
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
新的,说明了什么?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捐对象
吗?”听到
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
们是怎么用篮
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⑪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
道:“这节上体育。
”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⑫到了操场上
,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
“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
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只见前排的十
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
,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
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
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
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⑬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
行了传球练习。<
br>
⑭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
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
从家
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⑮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
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刘校长,
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其实,这捐赠活动是
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
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你放心,我回去后
会把你的情
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年3月)
(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情节
结果
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
①________
捐赠的仪式很隆重
篮球使用一段时间
④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中年男子深受感动,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笑”的不同含义。
①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②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4)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
的思考。
【答案】 (1)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对方却说篮球质<
br>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2)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
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
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
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
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
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
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
十几个篮
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
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3)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
笑,
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4)“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
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
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
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
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思考示例:一方面,做
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
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
西没能真正发
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
br>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解析】【分析】(1)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先写刘
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在几乎
忘记时,却接到了捐方的电话;接着写捐赠的仪式很隆童,但捐聞
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
球;然后写篮球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最后写因
要被
取消受捐资格而紧张的刘林,听到原因后却变得心平气和。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从“讲诚信、有贵任心、爱孩子、聪明”等角度具体作答即可。
(3)结合文章情节
来理解,①句中“笑”表示肯定,写出中年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
②句中“笑”是嘲讽讽、训笑,写
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没有好好使用器材。
(4)题目中的特殊“表现在两个方
面,第一,这次“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
的人格的考察,考楽他是否言而有信;第二,这
次“考察”是捐贈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
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根据对题目的理解,提
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受方
和捐方的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 ; 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 ; 对方却说篮球质
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
; 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⑵ 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
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
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
天是不是有时间
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
看
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
球,刘
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
体育课了。”可以看出
。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⑶ ①本处笑表肯定、相
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
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
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⑷ “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
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
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
长在得
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思考示例: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
人
,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
挥其作用,资源配
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
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通读全文,抓住小说情节结构的发展,明确<
br>所填写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了解内容,概括人
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
相关的语句进行概
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
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
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以
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
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草题目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分析作答。
14.现代文阅读
紫藤萝瀑布(节选)
从未见过开
得这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只是
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幡上,泛
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
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
朵儿一串挨着
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
最嫩最小的花
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
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
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
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
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
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
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
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
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
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
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
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
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
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1)
十多年前,作者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感到失落悲痛:如今,作者见到一株怎样的
紫藤萝?又是
怎样的心情?
(2)将文中加下划线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4)“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浸透着作者的情感。《紫藤萝瀑
布》一文寄寓了宗璞先生怎样的情思?下面这
段写紫藤萝的文字又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紫藤的茎弯弯曲曲,绕着柱子往上爬,盖满
了紫藤花架。紫藤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除
了花香和美味,还有郡淡淡的紫色。她如琴音铮韵,弹
奏出汩汩流淌的山泉溪流。长大后,我
虽然离开了故土,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可是我对紫藤花
的眷恋,依然在每年的花季
里释放。所到之处,只要是有花开的地方,我总是忍不住寻紫藤花的踪迹。<
br>
【答案】 (1)生机勃勃(繁茂旺盛、生意盎然),宁静和喜悦
<
br>(2)不好。“嬉戏”虽也运用拟人手法,以动写静,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但“挑逗’一词
贬
词褒用,更能体现紫藤萝花地活泼可爱和烂漫情趣。
(3)运用通感的手法,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了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4)《紫藤萝瀑布》寄寓的情思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
无止境的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亦可。)这段文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
析】(1)第一问,可分析文中对紫萝藤的描写,如可分析“从未见过开得这
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
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
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
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幡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
溅的水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盛开
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
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等句,即可概括出紫萝藤
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二问可提取第4段“有的
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一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
案。
(2)这种题一般都答不好。“嬉戏”也属于拟人修辞手法,以动写静,可以表现出紫
藤萝
花开得繁盛,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但是“挑逗”除上述作用外,还属于贬词褒用的表现方
法,能突出表现出紫藤萝花的活泼、调皮的情趣。而这一点“嬉戏”表现不出来。
(3)“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一
句把嗅觉当视觉
写,气味似乎会有颜色感。这是一种感觉移借,属于通感的修辞手法。写
出了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
幻之感。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
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br>
(4)《紫藤萝瀑布》一文主要描写了从衰竭走向旺盛的紫藤萝花,由此作者想到了自己,感
悟到了生命的美好与永恒。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树盛开的花长、盛、繁的特点,而且也
隐含
着“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意蕴。而所给材料,可分析“长大后,我虽然离开了故土,
离开了那个生
我养我的小村庄,可是我对紫藤花的眷恋,依然在每年的花季里释放。所到之处,
只要是有花开的地方,
我总是忍不住寻紫藤花的踪迹”等句,明显是在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
故答案为:⑴ 生机勃勃(繁茂旺盛、生意盎然),宁静和喜悦
⑵ 不好。“嬉戏”虽也运
用拟人手法,以动写静,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但“挑逗’一词贬
词褒用,更能体现紫藤萝花地活泼可
爱和烂漫情趣。
⑶运用通感的手法,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了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⑷ 《
紫藤萝瀑布》寄寓的情思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
止境的。”(用自己
的语言来表达亦可。)这段文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抓住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词语的妙处,从内容和情感分析。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句子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
情。
⑷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文章《紫藤萝瀑布》明确
寄寓了宗璞先生的情
感。结合句子的具体了解,明确写紫藤萝的文字抒发的感情。
15.课内阅读(节选自《一颗小桃树》),回答后面小题
①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
我的,它是我的梦
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
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
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
福呢。
②也就在这年
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
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
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
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
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
再没有去想了。
③但是,我慢慢发
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
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
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
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
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
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
哭了一场。天黑的时
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
力撑
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
摞
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
了。他们曾嫌它长得
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
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
,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
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
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④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
,花儿会开得更艳,香
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
片片付
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⑤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
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
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
,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
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
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
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
有掉下
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⑥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
日一早,你会开吗
?你开得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
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
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1)选段第①段的最后一句话该怎样理解?
(2)选段第②段中,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3)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
的象征。
(2)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
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3)①将人世比作大书,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
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表现了社会
的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②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
闪着光,表现了小
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使“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坚信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定
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解析】【分析
】(1)“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句中的“绿色”象征着
生命,给人生机勃勃的感
觉,“花”又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所以这个句子写出了“我”所憧憬
的是美好的,有生机的生活。据此作
答。
(2)文中第二段写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 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
斗呀,一
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这些奋斗的经历凸显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形象——有梦想,有毅力,有韧劲。这些都跟小桃树一样,所以小桃树就是“我”的
化身。据
此理解作答。
(3)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社会的复杂,“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表现了“我的幼稚,我的天真”。②“
但却
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顶上那个花苞的形态,表现了这个花苞给我的激励和希
望。据此作答。<
br>
(4)文章结尾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写出了它顽<
br>强的生命力带给我的鼓舞,“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
让我感
受到希望很近,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信念,定然会实现。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我”的
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
的象征。
⑵
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
上的朝气,小
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⑶①将人世比作大书,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
懂,表现了社会的
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②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光,表现了小
桃
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⑷小桃树的
顽强生命力使“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坚信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
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
好的理想。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关键在于
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结合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
查读iwz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
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赏析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幼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一般是选择修
辞、词语运用、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要结合具体语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文章的
主旨等进行分析
。
⑷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理解。解答此题首先是在平时要掌握各个文段的一般作用,开头、
中间、结尾,其次要清楚文段的位置,第三要结合位置的主旨、具体的语境和句子的内容
进行概
括回答。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
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
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
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
熬透
,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
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
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
般吗?
③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
们总是超越时代,
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
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
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
‘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
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
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
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
更容易成为一
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
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
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
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
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
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
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
新奇的旅程。如果
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
则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
新
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
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
要读书,须善耐寂寞,
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
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
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
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
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
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
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
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
扰,耐
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
人来说,尤其需要。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
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
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
之中,让
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________
第③④⑤段:具体论证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B________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第⑥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________
(2)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3)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答案】 (1
)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
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
”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B
(3)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4)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
懂)。
【解析】【分析】(1)文章首先在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然后在第②段末,作者用
“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这一句由熬粥过渡到读书,再由“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这一
句提出了
论点,故A处应填:“读书如熬粥”。文章第③④⑤段围绕论点具体论证,其中
每段的段首句都是一个分
论点,故B处应填第④段的段首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
读。”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归
纳了论点,故C处应填第⑥段的内容要点:“读
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
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
穷。”
(2)A.是道理论据,能证明“只要做
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
‘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的观
点。B.是事实论据,但是阐述的是读书
的方法,表明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凡脱俗。不
能证明本文的论点。C. 是事
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的论点。D.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
在选择好书”的论点。故选B。
(3)文章第
①段谈到:“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然后作者由熬粥想到读
书,在第②段提出了“
读书如熬粥”的论点。第③④⑤段分别是三个分论点,三者在逻辑
上呈递进关系,并且与第①段的三个熬
粥之法的顺序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作者将读书比作熬粥来阐述自己对读书
的观点,这是一种比喻论证,它能将抽象的
道理论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
故答案为:⑴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
持之以
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⑵B;
⑶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⑷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
懂)。
<
br>【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结构的概括和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
<
br>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内容和题干的提示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议论
文论据的使用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对选
项进行逐项的辨析,理解选项的
内容所具有的内涵,结合中心论点进行辨析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的安排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上下文的内容安排
进行回答。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对相关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
章进行分析。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坐在最后一排
乔叶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
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
僻,没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坐。老师只好把我安排在最后一
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
清黑板
上的板书,只能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
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五年级时,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老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
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的明明白白。”她<
br>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的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
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
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我
也摊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
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
得做。正拿着笔胡思乱想,
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袋瓜子
想什么呀?”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
还
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
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却惊奇地听
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的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
为什么不说‘
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时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
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走上了讲台,以我
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
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习题全部认认真真的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
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
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
显的文掌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
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
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
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
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
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引
以为荣的值得骄
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
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进步很快。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也
给学习造成了一些障碍
。但我没有告诉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白老师提要
求?”
白老
师来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这是7,不是1……这
是8,不是3……
”她轻声的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几天后,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验,一向对考
试毫不在意的我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
忙碌起来——最起码要比以前考好点哪!
公布成绩的那一天终于来了。“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乔小叶进步非常大。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
,可她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终于取
得了优异的成绩!谁能和乔小叶换个座位?”
好几个同学站了起来,一阵忙碌后,第一排当中的座位空了出来。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
坐了下来。
“希望大家向乔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
br>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自卑
遐想
脆弱
忙碌
(2
)作者用纤细的笔触,娓娓而谈,讲述了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阅读全文,
概括说说“我”
在白老师教育下成长变化的过程。
(3)请品读句子:“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
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
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采用了哪两种描写
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的倾听春天”,请
你仿照这个句式,从“蝴蝶、蜻蜓、
燕子、麻雀”中任选一个词语,用上“夏天”一词,采取拟人的方法
,写成一个充满情趣的句
子。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
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
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
6)没有阳光,树叶怎么会变绿呢?假如2019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乔小叶给白明老师写
一封感恩的短
信,她会怎样写呢?请你联系本文内容,替她写一段文字。
【答案】
(1)bēi;xiá;cuì;lù
(2)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子,对学习一
直不用心,白老师赞赏我的优点使我温暖,关心我的
学习使我反思,了解我的视力使我感动,我开始勤恳
学习,终于取得很大进步。
(3)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我”被
白老师关心感到温暖,同时
又担心被老师批评而不安。
(4)略。(用上要求的词语,采用拟人的方法,句子充满情趣,有文采。)
(5)
“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也比喻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
是可以进行选择的
。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肯上进,即使人生的起点再低,你也会走出自
己的辉煌。
(6)略
【解析】【分析】(1)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
,标准调号。拿不准的
字要查字典。如“遐想”“忙碌”中的“遐”和“碌”都为形声字,可借助声旁特
点判断读音。再如
“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注意据义定音。
(2)文章第一段写到“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点明了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写出“我”
无心学习,却有一些奇怪的想法;第三—十四段写新来的白老师注意到了“我”,并对“我”
进行了表
扬,让“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和幸福;第十五,十六段写白老师关注“我”的学习,
让“我”意识到自己
曾经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第十七,十八段写老师旁听时了解到了“我”
近视的情况;第十九—二十七段
写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此整
理作答即可。
(3)该
句是“我”被老师亲切的弹了脑壳后的表现,“禁不住心头一暖”“胆怯地听着”属于心
理描写,因为之
前“我”从未被老师重视,所以当白老师注意到“我”时,即使被打了一下内
心也觉得温暖,但是因为自
己的行为,又害怕被老师批评,所以胆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
上”是动作描写,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
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据此作答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原句子中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时注
意也需要用到此修辞手法,并按要求用上题干中所给的“夏天”这一词
语,要调动各种感
官,描写细腻,可塑造一种形象,且充满情趣,富有文采。
(5
)解答时,先明确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根据文章
的内容还可以理解
为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虽然可以固定不变的,但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
的,可以通过变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来提升自己的位置。只要你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能够
满怀期待的去看待人生中的低估,总能走出属于自
己的辉煌。据此作答即可。
(6)该题是开放性题目,解答时,注意联系当年的情况,以第
一人的口吻去叙写。首先
明确作为一个自卑的女孩儿能够走出曾经的低估,是因为老师当年的关注和鼓励
,让自己
不再自卑,给自己后来的人生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能够自信、勇敢的向美好的
生活走去。一定不能脱离“感恩”这一主题。
故答案为:⑴bēi;xiá;cuì;lù;
⑵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子,对学习一直不用心
,白老师赞赏我的优点使我温暖,关心我的学
习使我反思,了解我的视力使我感动,我开始勤恳学习,终
于取得很大进步;
⑶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我”被白老师关心
感到温暖,同时又
担心被老师批评而不安;
⑷略。(用上要求的词语,采用拟人的方法,句子充满情趣,有文采)
⑸“
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也比喻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
可以进行选择的。
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肯上进,即使人生的起点再低,你也会走出自己
的辉煌;
⑹略。
【点评】⑴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
句子
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
不
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
上理清思路,根
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此题考
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
点)+感情、主题;<
br>
⑷本题考查语句的仿写能力。注要和防具的句式,修辞相同;
⑸本题考
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
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
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
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
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
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
br>
⑹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依据文章内容和自我的阅读感受回答。回答时要立足上下
文,衔接自然得体,表达通顺流畅。
1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红柳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
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
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
丘,弥漫着没有
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
br>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荫,让人眼睛为
之一亮。
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
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
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
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
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
久难以释怀。这一种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
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
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
让人联想
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我不知道有
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
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
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
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
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
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
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
在天地方圆之间。
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
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
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
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
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
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
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
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
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
从而搅得
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
这寂寞之中。
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
,是天地之间的另
一种颜色和性格。
(1)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一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
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
B.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
“胭脂痕”“手的抚摸”来形容,将红柳坚
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C.作者浓笔
重绘红柳,不仅赞扬了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更赞扬了她高张生
命旗帜的阳刚精神。
D.作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是歌颂红柳,实际上赞扬了执著、倔强、甘于淡泊的
精神境界。
【答案】 (1)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
样富有顽
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
(2)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
好的生命——红柳时强烈的惊讶和喜爱
的心情。
(3)C
【解析】【分析】(1)题干说“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一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用意很
明显,是想
通过描写胡杨树在“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
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
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恶劣环境下生长的
形象,来衬托出沙漠中也有同样能顽强
生存下来的红柳,突出红柳顽强生命力。
(2)结合文意来理解“怦然心动”的原因。红柳
所处的环境是恶劣,但是就在这匍匐在沙
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
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不
禁让作者感慨“这一种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产
生了强烈的
惊讶和喜爱。
(3)C项,“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错误
,应是突出红柳甘守寂寞,淡泊名利
的思想境界;以物喻人,歌颂那些在名利面前甘守清贫,坚持操守的
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
样富有顽强
生命力的红柳的美。
⑵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时强烈的惊讶和喜爱的
心情。
⑶C。
【点评】⑴本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
第一段写胡杨林,突出了其顽强
的生命力,这一点与红柳相类似,这是类比写法,通过同类相比,突出了
红柳顽强的生命
力。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信息的筛选。细读文本可
知,根据第三段中的“这一
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可知正是因为红柳的这
种特性,让作
者对其产生了强烈的惊讶和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
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
一相对。
1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
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
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
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
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
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
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
书被售货员抓住了
,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
里。
④
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
过电话,她隐约设想
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
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
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
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
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
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
,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
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
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
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
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
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
,她
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
眼,
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
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
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
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
明白,原来她
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
妈,解脱了我,但我
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
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
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
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⑤段中“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3)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
孩的
“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一位女教师帮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2)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或:有一个女
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
话号码。或:那是一个一念之差
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
中最尴尬的境地。)
(3)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
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4)您还记得十儿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5)善良、高尚、有责任心和善解人意。
【解析】【分析】(1)面对此类
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主人公、事件的起因、经
过、结果。然后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完整通顺的一
句话。文中的主人公是:女老师,事件的
起因:小女孩因“一念之差”偷书,经过:女教师帮助了小女孩
,结果:小女孩回谢老师。
据此整合成句即可。
(2)此句的前后都有相关的内容
,选一作答即可。句前内容是老师所想,句后内容是老
师亲眼所见,都是“所料”的内容。据此作答。<
br>
(3)分别从老师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老师的“笑意”,第⑤段中“她笑了笑”是老师看到
被吓着的孩子,用笑来安慰她;第⑧段“她也笑了”是老师看到自己当年一个不经意的行为
拯救
了一个人,感到欣慰。据此作答。
(4)从随后老师的心理活动“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
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来想
像女孩子说话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说明来访的原因,二是表达感激
。据此作答。
(5)结合文中的人物描写即可分析形象。“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
地赶了过
去。”“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
br>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交清了罚款,领
着这
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她特意叮嘱道,如
果你要看书,就
到阿姨这里来吧”可见她有责任心,“什么都没有问”体现了她善解人意。据
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一位女教师帮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⑵ 在书店
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或: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
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
话号码。或: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
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
中最尴尬的境地。)
⑶ 第一次:为了
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第二次:为自己
当初的行为改变
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⑷
您还记得十儿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⑸
善良、高尚、有责任心和善解人意。
【点评】⑴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由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四个要素组成,而事件
又是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所以如果把文章中的要素串联起来,这就
是文章的主要内
容。文中的主人公是:女老师,事件的起因:小女孩因“一念之差”偷书,经过:女教师
帮
助了小女孩,结果:小女孩回谢老师。据此整合成句即可。
⑵题考查学生对重点
语句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
换代词。然后通读句子,视句意的变
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此句的前后都有相关的内容,
选一作答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
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
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
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⑷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小女孩的身份即可。
⑸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
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
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
不要重复。本文中的老师是
一个善良、高尚、有责任心和善解人意的老师。
2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
车社
①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
,一代又一代“塞
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
的人
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②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为遏制沙漠逼近
北京、涵养京津地区
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合起来的这支
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
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
人55年的造林传奇。
③上坝后,超出想象的困难一度冷却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热情和激情。塞罕坝冬季漫
长,年平均气温在零
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
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
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
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
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
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
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
地铲。”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
有时能吃上点儿
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
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但最痛苦
的,还
是造林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
活率不到8%。
④“不是树的问题,而是外调树木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问题!”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
br>委书记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
功。1964年4月20日,又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
部1
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
满了泥浆,冻成了
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他们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
叶松。20天后,放叶率达96
.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信心,开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
高原上回暖。
⑤创业难,守业更难。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滢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
场的第二代技
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
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
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
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
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吃的是咸
菜、干馍。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他们每隔15分钟
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
次,一年要瞭望28000次……55年来,共有近20对夫妻守过望火
楼。这55年间,上百万
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⑥如今,1
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学生多数已经逝去。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
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
传奇。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文章标题为“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为什么把塞罕坝造林称作“传奇”?
(2)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了哪些“超出想象的困难”?
(3)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列举数据的表达效果。
(4)阅读全文,结合划线词,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5)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请结合实例,写出你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和体
验。
【答案】 (1)示例:因为塞罕坝地区极端寒冷,冬季漫长,大风天数多,不利于植树造<
br>林;这里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孤独和寂寞时刻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所
以,在塞
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2)示例:他们经受并克服了寒冷、缺少粮食和副食、
交通闭塞不能出行、缺少娱乐活动
的孤独寂寞、植树成活率极低的困难,终于造林成功。
(3)示例:用连续55年的时间之长,每天96次、一年28000次的次数之多和近20对夫
妻
先后守望的人数之多,具体表现了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令人动容。
(4)示
例: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而众多磨难与造林成功的鲜明对比让读者震
撼、敬佩。正是由于艰
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
“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
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
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代
代相传,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里,与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永恒的传奇”。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传奇”写出塞罕
坝三代人的造林的不易。
“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
.3摄氏度,年均
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不利于造林的自
然条
件;“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缺少粮食,就
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
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
写不利于造林的生存条件。所以,在塞
罕坝植树造林成功是一个“传奇”。
(2)本
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概括作答。3、4段,写第一代
塞罕坝人经受并克服的
超出想象的困难。“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
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
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
以上大风日数76天”写天气的寒冷,“缺少粮
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
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写他们缺少粮食和副食,“塞
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
何娱乐活动”写他
们因交通闭塞不能出行和缺少娱乐活动的孤独寂寞,“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
林的
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写他们最痛苦的是植树成活率极低。第4段,写他们最
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造林成功。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要求从列举数据的角度赏析。把数
字和造林者的精神结合起来分
析。“近10个月”“每隔15分钟”“28000次”“55年来”“近
20对”通过写次数之多,时间之
长,人数之多表现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表达了作者的
赞美与敬仰之情。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
思,要无一遗漏
的写出。而且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它的语境义。本题有两句话,一是“他们去世时平均年
龄
只有52岁”,侧面表现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经受的磨难之多,写他们的牺牲之大;“变成了永
恒的传奇”写他们的贡献之大。两句结合起来分析,生存年龄的短暂与贡献的永恒形成强烈
的反差,赞美
了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
神。
(5
)本题考查发散思维。围绕“努力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的主题,写出自己生
活或学习努力克
服困难的事例即可。如,为了不让家长每天辛苦的送自己上学,自己努力
学习骑自行车,为防止摔伤,戴
上护膝、
护肘、手套,每天晚上坚持练习一小时,经过努
力,短短几天,就能够自己骑车上学了。
故答案为:⑴ 示例:因为塞罕坝地区极端寒冷,冬季漫长,大风天数多,不利于植树造
林;这
里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孤独和寂寞时刻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所
以,在塞罕坝植树造林
成功是一个“传奇”。
⑵ 示例:他们经受并克服了寒冷、缺少粮食和副食、交通闭塞不能出
行、缺少娱乐活动的
孤独寂寞、植树成活率极低的困难,终于造林成功。
⑶ 示例:
用连续55年的时间之长,每天96次、一年28000次的次数之多和近20对夫妻
先后守望的人数之
多,具体表现了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坚守,令人动容。
⑷ 示例:第一代塞罕坝人
经受的磨难之多,而众多磨难与造林成功的鲜明对比让读者震
撼、敬佩。正是由于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
巨大的代价,他们才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
“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
奇迹。他们为实现首都阻沙源、
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精神代代相传,他们将永远
活在人民的心
里,与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永恒的传奇”。
⑸ 略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
上,抓住各项
的表述要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
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
段落去概括。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
掌握情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
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
用的说明方法,而说明方法的作用
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
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
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
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⑸此题考
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
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
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 结合实例,写出你努力克服困难的
过程和体验。
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