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精)

温柔似野鬼°
546次浏览
2020年11月15日 17: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北京会计网上报名系统

2020年11月15日发(作者:鞠曜秋)


四年级上册
一、P4第2课 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
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 、瘦肉。
【实验步骤】
(一)检验淀粉实验
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
糊。
2、用滴管吸入 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
了蓝色。说明: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根据这一特性, 可用来检测食
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
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
把花生 、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
透明状的油渍。说明: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
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
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说明瘦肉含
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
油渍:发黄、半透明;
水渍:原纸色、不透明。
补充: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
渍和水渍。
二、溶解实验(第4课:水变咸了)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步骤】
1、在三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约三分之一)。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 、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
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搅拌
时要按照一个方向。
3、搅拌后,静置一会,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在水 中会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
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沙子在水中无论怎样搅< br>拌,仍然没有变化,还会沉降下来。
【实验结论】食盐、高锰酸钾会溶解在水中,沙子不会溶解。
【注意事项】
1、溶 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得微粒,这和
粉笔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 br>2、像高锰酸钾这样的药品,不能直接用手取,应该用药匙量取,为
避免化学反应,尽量避免使用 金属勺子。要适量,几粒即可,这样效
果最好。
3、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 流或蘸取试液。实验前
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
防止 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
三、P12第5课 怎样加快溶解
【实验名称】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冰糖、小锤、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一)搅拌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 到:被搅拌烧杯中的冰糖
溶解得快,没有被搅拌的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慢。
结论: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二)用热水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 个烧杯中。观察到:
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
结论: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三)研碎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取两块同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 ,然后分别同
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相同时间。观察到:研成粉末的冰糖溶
解得快,没研 成粉末的溶解得慢。
结论: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说明】
1、本课是 学生进入科学学习以来,第一次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对
比实验,一定要控制好相同和不同材料,准备好有结 构的材料。


2、三种方法同时使用,会使物体溶解得更快。
改进:可以用高锰酸钾颗粒或方糖代替冰糖,1到2粒,不能太多,
太多会影响观察。
净化水的实验:沉淀
(第7课:水里有什么)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泥水、药匙。
【实验步骤】
1、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同 时搅拌两个烧杯中
的浑浊水,然后静置。观察两杯水变清的速度和清澈程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两杯水中都有沉淀现象,但加入明矾的水中的杂质沉淀
的快,水清澈透明。
【实验结论】沉淀有分离水中不溶解杂质的作用,但不能全部除去,
明矾可以加快沉淀。
【注意事项】加入明矾的量课前教师要试验好,按同一标准分发给各
小组。
净化水的实验:过滤
【实验材料】铁架台(含漏斗架),玻璃棒,漏斗,烧杯,滤纸,经过沉淀待过滤的水和干净的水
【实验步骤】
1、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再将漏斗 放入漏斗架,调节高度和位
置,使漏斗颈下口直面贴在烧杯内壁上。
2、将滤纸对折2次成4层,打开,使其一边3层,一边1层,成漏
斗形状。
3、将 滤纸放入漏斗内,使滤纸上边略低于漏斗口,用干净水浸湿,
并用手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4、将玻璃棒斜放在漏斗内(约45度角),下端轻轻抵在3层滤纸的
一边。
5、将待过滤的水用烧杯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内,水不要没过滤
纸的上边缘。
6、观察比较过滤前后水有什么不同?滤纸上留下了什么?
【实验现象】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水,滤纸上留下了
细小的杂质。


【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的细小杂质,使水变清。
【注意事项】
1、过滤必须用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将滤液倒入漏斗。
2、滤纸要完好,无破损,否则会影响过滤效果。
3、承接滤液的烧杯要洁净,否则会使得到的滤液受到污染。
规范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可适当在滤纸外围加点水) 二低:滤纸
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烧
杯尖口要紧靠玻 璃棒,使液体慢慢流入漏斗;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
边,玻璃棒稍倾斜,可成45度角;漏斗末端紧靠承 接滤液的烧杯的
内壁,避免滤液溅起来。
四、P20第9课 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 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 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 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 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
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 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
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
2、
3、
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四、P28第11课 植物的叶(二)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
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
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 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
为止。
2、 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 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
精灯加热。
4、 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
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
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
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 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


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 很好。
五、P30第12课 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
小刀等。
【实验步骤】
1、 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 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 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
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 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
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说明】
1、
2、
凤仙花俗称:指甲桃。
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
好。
3、 时间不宜过长, 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
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 br>到预期效果了。
改进:选用带树皮 细的枝条比较好,能明显的区分茎运输水分


和养料的部分。
六、P34第13课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实验名称】热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不漏气的塑料袋。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 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用手摸一
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
【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 袋在火上方慢慢鼓
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
塑料袋内 热空气带动的。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实验说明】
1、
2、
规范使用酒精灯。
本实验中要引导孩子:(1)感觉:塑料袋 热,而且有一股
上升的力量,说明里面的空气已成为热空气。(2)看:塑料袋
鼓起来,说明里 面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松手后,看到塑料袋上
升。说明热空气轻会上升。
3、 如果用“纸蛇 ”实验,先把纸蛇提起,观察到纸蛇不转。
再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纸蛇转动起来(近一点,再远一
点)。这样对比观察,更有利于说明热空气的性质。


改进:选用小盘,里面放 充足的酒精、棉花,这样产生的热量多,
袋子上升的效果明显。袋子的选择要注意轻的、薄的,长条形的
大袋子效果明显。
七、P36第14课 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一)压缩空气实验
【实验名称】压缩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注射器(或打气筒)、橡皮。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或打气筒)活塞抽出,吸进空气。
2、将注射器(或打气筒)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
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或打气筒)的活塞,观察现象。
4、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当松开手时,
活塞又弹回来。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说明】手压活塞,用力要均匀,不要猛压。
改进:1用塑料袋装半袋空气,扎住口,这时袋内空气几乎没有
弹性。
用手从袋口往里撸,压缩空气,袋子会鼓起来,用手摁一
下,明显感觉有弹性。
2、用两个一样大小的篮球,一个气足、一个气不足,让
学生在拍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得出压缩的 空气有弹性。


(二)气球的反冲实验
【实验名称】气球的反冲实验
【实验器材】气球、曲别针、透明板、塑料线、小车。
【实验步骤】
1、把曲别针做成一金属环,粘贴在气球上方。
2、让金属环穿过拉直的塑料线,把线拉平。
3、将气球吹起松手,看现象。
【实验现象】气球吹起松手,会在铁丝上飞行。
【 实验说明】此实验还可以这样做:把气球吹足气,固定在小车
上,松手看现象:看到小车会运动。
【实验结论】气球内部的气体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
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反冲。
实验提示:1让学生把手放到气球口部感觉空气向哪个方向跑。
2用小一点的气球,不用吹的 很大,气球向反方向跑
的效果比较明显。如果出现气球撒手后气球转圈,可以解释因为气球
的口 朝的方向改变了。
【补充实验】有趣的“气垫船”实验,将气球的口端穿过光盘的圆孔
进行粘 贴,将气球吹起放到桌面上,气球会像气垫船一样在桌面上滑
行。
八、P40第16课 瓶“吞”鸡蛋的秘密
【实验名称】研究大气压力的存在
【实验目的】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器材】玻璃杯、硬板、水。


【实验步骤】
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将硬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
泡。
2、先用手按住硬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到,硬
板不会掉下来。
3、将倒过来的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
【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 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
出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
【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说明】
1、瓶“吞”鸡 蛋是本课的一个导入实验,以此为切入点,引导
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以引人大气压力实验探究。 注意:选择瓶口要略小于鸡蛋“腰围”的瓶子,鸡蛋剥去外壳,
为了封闭好,鸡蛋沾上水会更好,而 且实验时小头朝下。
2、还可这样做实验: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迅速
将剥了壳 的熟鸡蛋迅速塞住瓶口,鸡蛋被“吞”进去。
3、实验完毕,鸡蛋不易取出。可见本册教学参考书P201瓶“吐”
鸡蛋的实验。
实验改进:1倒扣杯子的实验尽量选用硬一点的纸,平着从瓶口的一
边推过去,盖住整个杯口,避免杯口 产生气泡。
2如果用软一点的纸,可以在纸上放一块玻璃片,就会避
免手不平,瓶口进空气, 导致试验失败。


3还可在杯子底部扎眼,用橡皮泥粘住,倒过来时,水流
不出 ,把橡皮泥揭掉,水就流出来了。
实验补充:1瓶吞鸡蛋时还可以先在集气瓶中倒热水晃一晃,倒出水 ,
把鸡蛋放到瓶口,把瓶子放到冷水中。
2瓶吐鸡蛋时,可以不用三脚架,直接将集气瓶倒扣 在一
个杯子上,杯口大小和集气瓶粗细差不多,但不能让集气瓶漏下来,
杯子里可以倒些冷水。
3在矿泉水瓶底和盖上各扎几个眼,盛上水盖上盖,水会
从瓶底的眼流出来,用手把瓶盖的眼遮 住,水就不流了。也说明大气
压力的存在。
4把矿泉水瓶内倒热水晃一晃,倒出热水,迅速拧 上盖,
瓶子会瘪,往瓶子上倒冷水,瓶子瘪的更明显了,证明了大气压力的
存在。
九、P40第42课水流有力量
【实验名称】研究水流的力量
【实验器材】小水轮、盛水的容器、大烧杯。
【实验步骤】先检查小水轮转动是否灵活。
(一)流量大小
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先水流量大,后水流量小。
【实验现象】水流量大时,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量小时,小水轮
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
(二)水位高低
1、在烧杯内盛满水,用同样水流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先在高处流下,后在低处流下。
【实验现象】水从高处流下,小水轮转得快;水从低处流下,小
水轮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的高度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
(三)流速快慢
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同样的水流量,先流速快,后流速慢。
【实验现象】水流速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速慢,小水轮转得
慢。
【实验结论】水流速越快,水流的力量越大。
改进:流速不好控制,可以用注射器,用力大小来调节流速。
【最终结论】水流的力量与流量、水位、流速有关系。
【实验说明】
1、如果学校器材没有小水轮,可用身边材料代替制作。详见教
学参考书P216.
2、控制“流速一样大”,可用注射器、水龙头等材料代替。
3、实验中,对比实验的相同、 不同条件要控制好。每次实验时,
水要倒在小水轮的叶轮外端,效果更明显。
4、


十、P46第18课 杯子变热了
(一)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名称】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实验步骤】
1、使用时,一手扶着酒精灯,一手打开灯帽,口朝下竖着放在
酒精灯附近。
2、划着火柴,自下而上划过灯芯点燃酒精灯,甩灭火柴。
3、给物体加热时,用火焰的外焰(外焰的温度高)。
4、用完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相关了解】
1、酒精灯的构造有三部分:灯身、灯芯、灯帽。
2、酒精灯加入量不要超过灯身的23,不要对燃。
3、酒精灯火焰从外到内分:外焰、内焰、焰心。
4、熄灭酒精灯时,千万不要用嘴吹,以免引起火灾。
【实验说明】本册第一单元第2课 我 们的营养中就用到了酒精
灯,第四单元第13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中,使用酒精灯比用蜡
烛 效果好。而教材在本课才有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的要求,建议老师可
自行把这一操作在学期初就让学生了解 ,以更有利于教学。
(二)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器材】热学实验盒底、立柱、铜棒、凡士林、酒精灯、火


柴。
【实验步骤】
1、在铜棒的五个孔内填满凡士林,铜棒外表用干布轻擦一下,
使每个孔内凡士林基本相同。
2、在每个孔中心插一根火柴,并使火柴头垂直向下。
3、用酒精灯给铜棒固定加热。
【实验现象】用凡士林粘的火柴,自加热一端按顺序落到桌面上,
离火焰最远的火柴最后落下。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
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实验说明】
1、为了防止“热辐射”原因使火柴依次掉下来,在第一根火柴
和酒精 灯之间,可用一纸板隔开。
2、凡士林不要用蜡烛油代替。
改进:剪一块铁片,在上面滴一层蜡油,加热铁片的一个部位,
观察蜡油融化的过程。
十一、P48第19课水变热了
【实验名称】研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木屑
(锯末)、液体对流实验器。
【实验步骤】
1、在烧杯的水中,加入木屑,放在酒精灯上方的石棉网上加热。

< p>
2、仔细观察,水中的木屑在水底上升,上升到水面又下降,到
达水底又上升,在水中形成 对流。
3、用烧杯从液体对流实验器上口注满水。
4、用钢笔在上口滴两滴墨水,看到墨水 下降。用酒精灯先给矩
形管的一侧均匀加热,再固定加热。
5、我们看到下降的墨水顺着加热 一侧上升,上升到顶部,从旁
边一侧下降,墨水循环流动起来。
【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 ,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
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而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 br>动,这样就使水产生对流。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实验说明】
1、木屑不易过碎,也不易过大,用水泡过再用,效果会更好。
2、如果有“液体对流演示器”,用它来引导会更容易些。
改进:用1-2粒高锰酸钾代替木屑。
十二、P50第20课 它们会生热吗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生热
【实验目的】了解平时棉衣、棉被等是保温材料,而不生热;不
同材料保温性能不同。
【实验器材】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花等。
【实验步骤】
1、将四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录下初始温度。
2、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住四支温度计的液泡,用


皮筋捆好。
3、观察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它们不会生热,只是保温。
【实验说明】
1、所用的温度计提前拿到 上课教室10—15分钟,以免温度计在
实验室拿到教室使用时,两室温度不同影响到实验结果。 2、用材料包液泡的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更不
准用手握着包好的部分来观察数据。
3、区分好“保温”、“生热”的不同含义。
补充:包温度计液泡时,尽量减小材料与液泡的摩擦,因为摩擦
会生热。
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本领实验
(第21课:谁热得快)
【实验材料】蜡烛(或灯泡、酒精灯)、一个金属易拉罐、火柴、凡士

【实验步骤】
1、将易拉罐减去盖和底,然后沿纵向剪开,使之成为对称的两半,
一 半的内表面用蜡烛的火焰熏黑,另一半仍保持原来的光亮。
2、将它们竖立在木板上,两半不要接触,中间留一条缝隙,外面用
凡士林各粘一根火柴。
3、把蜡烛点燃放在正中,过一会儿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粘在熏黑的易拉罐一边的火柴先掉下来。
【实验结论】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
【注意事项】两易拉罐上粘火柴的位置,凡士林的多少应相同,易拉
罐与热源的距离也应相等。
【补充实验】两只温度计,一只用白纸包裹,一只用黒纸包裹,将它
们斜放在阳光下,观察两个 温度计的读数。









广西工业技术学院-高中周记800字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初二历史复习提纲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陕西高考成绩查询


潸然泪下是什么意思-儿童节手抄报


新加坡留学读研条件-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


天干地支纪年法-福建会计网


仿生学作文-阅兵时间


小荷作文网-护理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