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教材

绝世美人儿
544次浏览
2020年11月15日 17: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泰国易三仓-北京海关网站

2020年11月15日发(作者:莫艳兰)


1、点亮小灯泡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 才会发光;利用电
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
用相同的材料 ,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电池两端直接用导
线连接在一起 就会发生短路。
2、使学 生会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纪录点亮小灯泡的
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 像与推测。
3、使学生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敢于根据现象做出 大胆的想像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
趣。
实验材料:
小灯泡、电池、导线等
要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
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
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的意义。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电
路中的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那么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
观察的 重点。


学生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
电池、一 个小灯泡。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分别除去外包皮
约1.5厘米;干电池是1.5V的;小灯泡最好 挑选电压最低的那
种,这样连接在电路中比较亮,容易观察。
有了这些材料,学生们就可以 尝试着点亮小灯泡了。同时应
该让学生了解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
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
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四种连接方式,这四种连接方式比
较典型,让学生都要尝试连一连,知道哪 种连接小灯泡亮,哪种
连接小灯泡不亮,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
灯泡螺纹接触。(亮)
2、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底部的锌壳,小灯泡只有锡粒端接触
电池铜帽。(不亮,短路)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锌
壳接触。(亮)
4、导线连接小灯泡螺纹与电池旁的外壳,小灯泡的锡粒端接
触电池铜帽。(不亮,断路)


2、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 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
——电池;知道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
另一端 ,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
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使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3、激发学生对电探究的兴趣,发展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
信心。
实验材料:
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等
通过前一个实验,学生对电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 验,能够
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他们
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 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
方便了。这时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这些元件,并讲解安装步骤。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
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
灯泡发光。这一步操作可以强化学生对前一 课学到的知识的理
解。
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我们的小灯
泡亮了。
学会使用电 池盒、小灯座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
杂电路的活动就可以开始了。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意味着 要提供
比较多的材料,也就是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4根导线、一
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如 果电量不够,再加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
盒,但两节电池的安装要提示学生。
学生只要使用电 池、小灯泡、导线等元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电路就会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这里不必向学生介绍串联和 并
联的名称,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3、电路故障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电
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2、使学生学会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
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
交流的精神。
实验材料:
小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
剥皮的导线 、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
料。
在《电》这一单元学习中,难免会 遇到有故障的电路,面对
有故障的电路一般可以用两种方法检测——检查法、替换法。检
查法就 是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替换法是用另外的灯泡、
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 是否能亮。那么,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将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用自制的“电
路检测器”来 检测,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
速地解决问题。方法:把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 上的一根
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
器”。需要注意的是, 做好电路检测器后,一定要试试灵不灵。
在检测故障电路时,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
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
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 、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
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
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 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
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 器的电池
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4、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
物质不易 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
性之一。
2、学生能够根据任务要求 制定一个小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
想的计划;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实验材料:
木片、塑料片、陶 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
玻璃、铅笔、铜丝、铝丝、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 等
20种待检测的物体,1个电路检测器。
这个实验是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的导 电性。我们
以一块橡皮为例,这个活动的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


结果 ,而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我们要展示给学生用
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完整过程,让学生 明确知道这一检测
过程和这样做的意义。
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 ,是为了
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若检测工具出了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
失去意义。检测时,用 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而不是把两
个检测头叠在一起检测。然后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
准确性,减少失误。每检测一次,都要检查检测器是否好使。
接下来开始用我们的电路检测 器研究我们周围的物体中,哪
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在对这些物体进行检测时,应该按照
“ 检测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开展活动。我们要让学生搜集足够的
活动材料,至少20种,而且是在日常生 活中容易找到的,在学
生搜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
在检 测时,要强调材料从右边的盒子内拿出,待检测完毕后,
应放到左边的盒子里,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 操作习惯。
5、做个小开关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开关可以用来连接 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
器元件的工作状态;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开做,而有的地方
必须 用绝缘体来做。


2、使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
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材料:
小木块、图钉、曲别针、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盒、电池、
导线等
孩子们通过观察 手电筒的开关活动,能够了解开关的开和关
与小灯泡的亮和灭之间的关系。这个活动要注意让每一个孩子 都
参与,感受开关的功能。明白了手电筒的开关原理之后,孩子们
会想到为自己制造的电路设计 一个开关,自由控制小灯泡的亮和
灭。怎么操作呢?在讨论中孩子们会渐渐明确:在一个断开的电
路中连接上一个导体,电路就通,断开导体,电路就不通。用上
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好一个方案以后 就来试着做一个开关吧。
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这些组装活动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让
他们在 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扣式开关和按压式开
关的组装活动,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自己 设计一种开关。
6、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实验目的:


1、使 学生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
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 就是断路;串
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2、使学生会用电路检 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尝
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 br>方式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乐于交流自己的观
点。
实验材料:
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头的盒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
小灯座、导线等
“里面 是怎样连接的”是通过一个暗箱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
课题。首先请学生观察只有接线头的封闭盒子,在 不打开盒子的
情况下,让学生去解决“盒子里导线是怎样连接的?”学生会意识
到用我们用过的 “检测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活动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 测盒子里
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
在实际操作中先请学生推测4接线头盒子,哪两个接线头 之
间是通的、哪两个是不通的。在第一个活动阶段,可以让学生进
行一定的观察、检测,指导他 们一边检测一边把结果记录下来,


并把检测结果写在黑板上,集体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检测和记
录检测结果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做到任意两个接线头之间都进行
检测,不遗漏也不要重复 检测,也就是启发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
序检测。
有了检测的结果之后,教学的第二个活动就 进入了对外部获
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推断的活动阶段。活动的开展是根据4
接线头的检测结果 ,推测盒子里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这是一个
非常有趣而又有一定智力挑战性的活动。要让孩子们把推测 的结
果画下来,有几种推测就画几张图。假如检测的结果是1和2、
1和4、2和4是通的,3 和另外几个接线头都不通,那么大多数
孩子在推测过程中会认为1和2、1和4、2和4之间肯定有电线
连接,但也会有学生想到,如果把1和2之间的这根电线拿掉,
电路也是通的。这个学生的思维 显然比别的学生向前跨了一步。
下一项活动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项活动是让学生
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活动一、两
节电池的不同连接方法。可以把电池串联 ,也可以把电池并联,
然而小灯泡的亮度是不同的,因为1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两
节电池 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伏,所以小灯泡就比较亮;两节电
池并联在一起电压还是1.5伏,所以小灯泡不 太亮。活动二、两
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小灯泡同样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而
且串联时两个 小灯泡比较暗,并联时两个小灯泡比较亮。因为两
个小灯泡串联时,1节电池的电压平均分配给两个小灯 泡,每个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是1节电池电压的一半,所以小灯泡比较
暗;两个 小灯泡并联时,两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池的电压相
同,所以比较亮。
7、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实验目标:
1、使学生知道食物可以分为生吃的和熟 吃的;食物由生到熟
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的。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小碗、生的鸡肉等。
“生的食物 和熟的食物”这课是在研究了食物营养的基础上,
进而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的探究课,为后面研 究食物发
霉变质过程作了铺垫。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
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有三个活动:第
一个活动是感知生、熟食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炼出食< br>物的两大分类,让学生明白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必须熟
吃;第二活动是观察、比较生熟食 物的不同。由于学生在三年级


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特采用了自主探究方式,多 感官
参与,让学生加深对生、熟食物表象特征的理解;第三个活动是
观察、描述食物从生到熟的 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
语言尽量描述出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细节。三个活动从初步感知到表象理解再到本质探究,层层推进,铸就了一条完整的思维推
进主线。
食物的生熟变 化在动物类食物中非常明显,绝大多数的动物
类食物是必须经过烧熟的,不能够生食。教材选择了鸡肉作 为动
物类食物的代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动手实践,
亲自去经历加热鸡肉的过程 。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要做好操作
指导,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
则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
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四分之一,少 于其容积的三分之二。
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
1、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
或木条来引燃。
2、 用完酒精灯,灭火时要用酒精灯的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
后再重复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不可用嘴去吹灭
酒精灯,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如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3、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
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
应用外焰加热, 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5、在用酒精灯加热液体时,可以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
发皿。在 加热固体时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
气瓶、量筒、漏斗等是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的。烧 杯、烧瓶不可
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6、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先擦拭干净,
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7、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
离得很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 响加热效果,烧的很热的玻璃
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立即放在试
验 台上,以免烧坏试验台。
8、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
火焰 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以移动酒精灯。待试
管受热均匀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 加热。
9、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
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 的13。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一定角度(45
度左右)。加热时要不时的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 沸腾


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试管
夹应夹在试 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握持试管夹的长柄部分,以免大
拇指将短柄按下,造成试管脱落。
10、应特别注意在夹持时从试管底部向上套,撤除时也应该
由试管底部撤出。
8、面包发霉了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 起的,霉菌
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
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
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
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学生 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
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学生
长周 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生活中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会长出
一些“毛”,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 ,
但是这种“毛”叫什么?是怎么出现的?以及用什么方法去研
究这种霉菌,这些问题学生 们从来没有具体的研究观察过。我们


这个观察活动就是引领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食物 。在观察霉
菌时最好是用显微镜,这样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囊都可以看清楚。

兰州交通大学地址-岗位描述


母亲的纯净水-中学生英语演讲稿


重庆市劳动保障公众信息网-日本留学奖学金


拿破仑的名言-考勤管理制度


灌木和乔木的区别-保健食品制度


天津教育考试院-优秀简历范文


新昌城关中学-顶岗实习总结报告


超级细菌-初三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