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数学学科考试大纲
石门一中-个人月工作总结范文
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数学学科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
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
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
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
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
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1.着重考查考生的数学专业
基础知识、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查运用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学数
学教学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持续
发展自身专业素
养的基本能力。
2.数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⑴了解:要
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在有关的问题
中识
别它。
⑵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
决有关问题。
⑶掌握: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3.基本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⑴思维能力:
能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能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
合乎逻
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⑵运算能力:能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
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
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⑶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能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⑷实践能
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
问
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能运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
⑸创新能力: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信息、情境进行分析;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
br>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创造
性地解决教学问题。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数学专业基础知识
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考试内容:
集合。命题。常用逻辑用语。
考试要求:
(1)了解子集、交集、并集、补集有关术语和符号表示。理解集合之间的运算法
则,会求集合的交、并、补运
算。
(2)了解命题、充要条件等概念的意义;掌握四种命题之
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3)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
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2.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基本初等
函数及其图像。有理数指数幂
的运算性质。对数的运算性质。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式。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
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初等函数。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定义域、值域、有界性、单调性、
奇偶性、周期性)。了解函数
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理解基本初
等函数的图形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以及应用。
(2)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3)了解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等概念。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
公式,
掌握两角和与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等三角公式的内在联系以及公式在
求值、化简、
证明中的应用。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以及图像之间的变换规律
,掌握正弦定理、余
弦定理在解斜三角形中的应用。
(4)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初等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不等式、数列与极限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
式的解法。含绝对值不等式。基本不等式。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
与等比数列。数列的前n项和。极限的
概念。极限的运算。
考试要求: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
法证明简单不等式,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理解含
绝对值不等式及其解法。能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
问题。
(2)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同解原理。掌握一元代数方程(特殊类型)的解法,掌握初等超越方
程的解法。
(3)理解算术平均与几何平均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柯西不等式以及应用。掌握凸函数
定理与排序定理在证
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4)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
(5)掌握线性递归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求法。
(6)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数列极限
、函数极限的概念、意义以及运算规则,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计算
方法。掌握连续等基本概念。
4.算法初步
考试内容:
算法。基本算法语句。
考试要求:
(1)了解算法的含义。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并能够写出解决具体问题<
br>的程序框图。
(2)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5.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考试内容: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排列、组合、排列数、组合数等概念。
(2)理解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掌握常见排列或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
(3)掌握
相异元素允许重复的排列与组合、不尽相异元素的排列与组合问题的解法。理解抽屉原理以及应用。
(4)掌握二项式定理以及二项展开式的性质以及应用。
6.向量与复数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运算。向量的运用。复数的概念。复数的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平面向量的意义、几何表示以及向量运算的法则。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
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
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
2)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直线和平面位
置
关系的一些定理;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解向量方法在
研究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3)了解数系扩充
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概念、复数的运算,掌握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性质与规则。
7.
推理与证明
考试内容:
推理的概念。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反证法。数学归纳法。
考试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
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演
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
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
联系和差异。
(2)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
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了解间接证
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
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
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8.导数与积分
考试内容:
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
函数的求导法则。二阶导数。隐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微分。
导数的简单应用。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定
积分的概念、性质。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考试要求: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掌握基本导数公式,能利用基
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
的复合函数的导数,能求隐函
数的导数。了解二阶导数的定义及求法。
(3)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会求闭区间上
连续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会利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
问题。
(4)了解不定积分的定义、性质。掌握基本积分表。会用不定积分的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求简
单函数的不定积
分。
(5)理解定积分、二重积分的定义、性质、几何意义。掌握牛顿一莱布
尼茨公式。会用定积分的性质和牛顿一
莱布尼茨公式求简单函数的定积分。理解用定积分、二重积分求曲
边梯形的面积、曲顶柱体的体积的思想方法。
(6)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了解微积分的发展历
史,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思想,能够从数学分析的观点、
原理与方法,处理解决一些初等数学中无法深究的
问题。
9.立体几何
考试内容:
简单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平面的基
本性质。空间两直线、两平面、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多面体。
柱、锥、台、球。
考试要求: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
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能
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
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
体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2)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3)了解空间两直线、两
平面、直线与平面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并能运用
公理、定理和已获得
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延伸平面几何的相关命题)。
10.解析几何
考试内容:
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曲线与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空间直线与平面。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
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
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
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
的方程判断两
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理解椭圆、双曲线、
抛物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的定义以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
(4)
了解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理解坐标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直线与椭圆、
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5)理解空间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掌握空间直线、空间平面的方程。
(6)了解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的概念,会用极坐标法解决解析几何中的简单问题。掌握直线、圆、椭圆、
双曲线、
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并会利用参数方程解决解析几何中的简单问题。
11.概率与统计
考试内容:
随机抽样。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
独立性检验。线性回归。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
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
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考试要求:
(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
法。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
概率的意义。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3)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计算一
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了解几何概
型的意义。
(4)理解取有限个
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及其分布列的
概念,会求取
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
(5)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6)了解分布的意义和
作用,会列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了解它们各自的
特点。会用样本的
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
总体的思想
。
(7) 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8)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9)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
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
简单应用。了解一些常
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12.矩阵与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矩阵。
考试要求:
(1)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掌握行列式、矩阵、
向量空间的有关概念与意义。理解行列式的性质、矩阵的
初等变换以及向量间的线性关系。
(2)掌握一般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与解法。
(二)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1
.中学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数学)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
2.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常用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命题与推理教学、数学思想
方法的教学、教学手段应用、基本教学技能、教学案例的设计和评析、
教学评价、试题评价等。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卷分值:150分。
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其中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
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
明、演
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2.内容比例:数学学科专业基础主干知识约占60%,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约占40%。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较难题约占20%。
数学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数学是研究(
数量关系 )和( 空间形式 )的科学。
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 )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的数学
课程应突出体现(全面 )、(持续 )、(和谐发展 )。
3、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 引导者)与(合作者)。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
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四大
方面。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 )外,(动手
实践)、(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计算)、推
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
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的关系、合情推理与
(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
思考,增强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
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
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规定为哪四个方面?
(1)初步学会从
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
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数感”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
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
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
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4、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六个方面?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
关系。合
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5、估算有哪三大特点?如何评价估算?
①
估算过程多
样
② 估算方法多
样
③ 估算结果多
样
评价:在上述前提下,估算没有对和错之分,但有估算结果与精确计算结果的差异大小之
分。
6、可以用哪四种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位置?
① 上下、前后、左右
② 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③数
对
④ 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三、运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分析(10分)
下面上《“1——5”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的教
学目标,请你依据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加以简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
——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简 评:
(1)全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具体(数量、数序、数感)。
(3)准确(会用、体验、感知)。
(4)突出了学习方式的更新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二)
一、 填空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与(
)的过程同时成为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
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 )、( )和( )。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的(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 )方针,全面( )教育。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 )和( ),使数学教育( ),实现( ),( )(
)。
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 )、( )、( )、( )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 )个部分,分别是( )、( )、(
)、( ) 。
7、《标准》指出:“( )、( )与(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 判断题:
1、教师即课程。( )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裨是交往。( )
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
5、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
6、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
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 )
8、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
9、对于求知的学生
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
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 )
三、 简答题:
1、
怎么认识数学?
2、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哪些变化?
3、 一所学校期末考试二年、三年、五年、六年有如下题目。
(1)
二年级:计算①438-175,②2573+824,③6632-2820,④10275-382
(2) 三年级:读出下面各数:①3004000 ②130040000
(3) 五年级:①125×32×25 , ②5330÷205 , ③
(4) 六年级: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0天完成,乙单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3天后,剩下的由乙单独
做,需几天完
成?
以上命题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请具体说明。
4、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积极主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
综合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党的教育、推进素质
4、 基础性、普及性、发
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 价值、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
6、
四、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7、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三、 简答题:
1、《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
数学是一
种人类文化。《标准》对数学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
践活动创造的产
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对推动
社会与文化发展也起关
键的作用;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领悟,更要从数学
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从
课堂教学的眼光看待数学: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
2、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是
说,数
学课程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再次明确这一点,意在进一
步改变传统的
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
授者墨迹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
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
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标准》
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
和更多的期望。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
问题生活中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
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
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
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3、二年级命题中④题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
三年级命题都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五年级命题中②③不符合要求,《标准》要求②中除数不超过两位数,③中分数混合运算不包含带分数。
六年级命题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
应用题
不超过两步,而此题超过三步。
4、(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数学理论测试试卷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
1、 数学在提高人的( )、( )、( )和( )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
《标准》倡导( )、( )、( )的数学学习方式。
3、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和( )基础之上。
4、 数学教学是(
)的教学,是( ),(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
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 )、( )、( )和( )四个方面。
6、
( )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
7、 《标准》提出在( )学段引入计算器。
8、 《标准》提倡采取( )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
)的学习需求。
二、 单选题:
1、
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 《标准》安排了(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三、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4、写出本学科课标的基本理念。
四、论述题: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创造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数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5、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6、数与代数
7、第二
8、开放、多样化
二、 单选题: 1、B 2、B 3、D
三、 简答题:
1、(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2、(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3、(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4、略。
四、 论述题:
1、(一)坚持“一个为本”
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
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1)学生的全面发展,
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
全面和谐的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
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
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
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
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
培养学生
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
质疑,赞赏学生
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的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
程。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
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
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2)、调整课堂教
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
合作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
即在课堂教
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
共
享、共进。二是教师的定位,教师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这个定
位
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
重教师的教
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综
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定位也
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
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课堂教学
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处理好传
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
究,在实践中学习;(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6)关注个
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10)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
也要指导
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
使用和整合的。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粉
笔、挂图、模型等)和传统
的电子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
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
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要把现代
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
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
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2、略。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
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