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巡山小妖精
886次浏览
2020年11月15日 22: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秋图片大全-幸福的时刻

2020年11月15日发(作者:范钧宏)


几种常见的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一. 观察法
例1:根据数列的前4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1)9,99,999,9999,… (2)
1
14916
,2,3,4,
(3)
1,
2510 17
2
,
3
1
,
2
212
,
( 4)
,,
523
34
,,

45
解:(1) 变形为:10
1
-1,10
2
―1,10
3
―1,104
―1,…… ∴通项公式为:
a
n
10
n
1

2n
n
2
;
(4)
a
n
(1)
n1

;
(3)
a
n

(2)
a
n
n
2
.点评:关键是找出各项与项数n的关系。
n1n1
n1
二、公式法
例2: 已知数列{a
n
}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数列{b
n
}是公比为q的(q∈R且q≠1)的等比数列,若函数 f (x) = (x-1)
2
,且a
1
= f (d-
1),a
3
= f (d+1),b
1
= f (q+1),b
3
= f (q-1),(1)求数列{ a
n
}和{ b
n
}的通项公式;
解:(1)∵a
1
=f (d-1) = (d-2)
2
,a
3
= f (d+1)= d
2
,∴a
3
-a
1
=d
2
-(d-2)
2
=2d,
∴d=2,∴a
n
=a
1
+(n-1)d = 2(n-1);又b
1
= f (q+1)= q
2
,b
3
=f (q-1)=(q-2)
2

b
3
(q2)2
2
--
∴=q,由q∈R,且q≠1,得q=-2,∴b
n
= b·q
n1
=4·(-2)
n1


2
b
1
q
例3. 等差数列

an

是递减数列,且
a
2
a
3
a
4
=48,
a
2
a
3
a
4
=12,则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
(A)
a
n
2n12
(B)
a
n
2n4
(C)
a
n
2n12
(D)
a
n
2n10


(a
3
d) a
3
(a
3
d)48
解析: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位d,由已知< br>

3a12

3
解得


a
3
4
,又

a
n

是递减数列, ∴
d2

a
1
8
,∴
a
n
8(n1)(2)
2n10
,故选(D)。

d2


a
n

的首项
a
1
1
,公比
0q1
,设数列

b
n

的通项为
b
n
a
n1
a
n2< br>,求数列

b
n

的通项公式。例4. 已知等比数列解析:由题意,
b
n1
a
n2
a
n3
,又

a
n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
q


b
n1
a
n2
a
n3
q
, 故数列

b
n

是等比数列,
b
1
a< br>2
a
3
a
1
qa
1
q
2q(q1)
,∴
b
n
q(q1)q
n1
q
n
(q1)

b
n
a
n1
a< br>n2
点评:当已知数列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时,可直接利用等差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只需求得 首项及公差公比。
三、 叠加法
例5:已知数列6,9,14,21,30,…求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解 易知
a
n
a
n1
2n1,

a
2
a
1
3,

a
3
a
2
5,
2
a
4
a
3
7,

……
a
n
a
n1
2n1,

各式 相加得
a
n
a
1
357

(2n1 )
点评:一般地,对于型如
a
n1
例6. 若在数列
解析:由< br>a
n1

a
n
n
5(
nN
)

a
n
f(n)
类的通项公式,只要
f(1)f( 2)f(n)
能进行求和,则宜采用此方法求解。

a
n
< br>中,
a
1
3

a
n1
a
n< br>n
,求通项
a
n

a
n
n

a
n1
a
n
n
,所以
a
n
a
n1
n1

a
n1
a
n2n2
,…,
a
2
a
1
1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a
n

a
1
(n 1)(n2)1
,又
a
1
3
所以
a
n
=

n(n1)
3
2

1


四、叠乘法
例7:在数列{
a
n
}中,
a
1

=1, (n+1)·
a
n1
=n·
a
n
,求
a
n
的表达式。
解:由(n+1)·
a
n1
=n·
an

例8. 已知数列
a
n1
n
a

n

a
n
n1
a
1
=
a
2< br>a
3
a
4
··
a
1
a
2
a
3

1
a
n
123n11

所以
a
n

=

nnn
a
n1< br>234

a
n

中,
a
1

1
,前
n
项和
S
n

a
n
的关 系是
S
n
n(2n1)a
n
,试求通项公式
a
n

3
解析:首先由
S
nn(2n1)a
n
易求的递推公式:
(2n1)a
n
( 2n3)a
n1
,
a
n
2n3


a
n1
2n1

a
n1
2n5
a
1


2

将上面n—1个等式相乘得:
a
n
(2n3)(2n5)(2n7)

313

a
1
(2n1)(2n1)(2n3)

75(2n1)(2n1)
a
n2
2n1a
1
5
a
1
n

(2n1(2n1)
.
点评:一般地,对于型如
a
n 1
=
f
(n)·
a
n
类的通项公式,当
f(1) f(2)f(n)
的值可以求得时,宜采用此方法。
五、S
n
法利用
a
n
S
n
S
n1
(
n
≥2)
例9:已知下列两数列
{a
n
}
的前 n项和s
n
的公式,求
{a
n
}
的通项公式。(1)
S
n
n
3
n1
。 (2)
s
2
n
n1

解: (1)
a
3
1
S
1
111
a
n
=
S
n
S
n1
=
(nn1)

(n1)
3
(n1)1

=3
n
2
3n2
此时,
a
1
2S
1
。∴
a
n
=3
n
2
3n2
为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
a
1
s
1
0
,当
n2

a
ns
n
s
n1
(n
2
1)[(n1)2
1]2n1
由于
a
1
不适合于此等式 。
a

0(n1)
n


1(n2)
点评:要 先分n=1和
n2
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运算,然后验证能否统一。

2n
六、待定系数法:
例10:设数列
{c
n}
的各项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的和,若c
1
=2,c
2
=4,c
3
=7,c
4
=12,求通项公式c
n



ab2

q2
adbq4
解:设
c)dbq
n1




a2d bq7


d1
cn
n1
n
a (n1


2


b1
n
2


a3dbq
3
12


a1
例11. 已知数列

c
b
n

中,
c
1

1b

c
b
n
bc
n1

1b

其中b是与n无关的常数,且
b1
。求出用n和 b表示的a
n
的关系式。
解析:递推公式一定可表示为
cb(c
的形式。由待定系数法知:

b


b
n

n1


)
1b


b1,


b
1b
2
,c
n< br>
b
1b
2
b(c
b
n1

1b
2
)

bb
2
b
n1
故数列



c
b

bb
2
c
n1
n

1
2

2
b
2
n< br>
1b
2


是首项为
c
1
< br>1b
2

b
2
1
,公比为
b
的 等比数列,故
bb1b1
n1

c
bb
n

b
2
1

2


点评: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时,常先假定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 公式为某一多项式,一般地,若数列
{a
n
}
为等差数列:则
an
n1n
,若数列
{a
n
}
为等比数列,则
a
n
Aq

s
n
AqA(Aq0,q1)

s
n
bn
2
cn
(b、c为常数)
b nc

七、辅助数列法
例12:已知数
{a
n
}
的递推关系为
a
n1
解:∵
a
n1

bn
2a
n
1
,且
a
1
1
求通项
a
n

2a
n
1

a< br>n1
12(a
n
1)

b
n
a< br>n
1
则辅助数列
{b
n
}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b
1
q
n1

a
n
1(a
1
1)q
n1
2
n

a
n
2
n
1

例13:在数列
解析 :在
a
n2

a
n

中,
a
1
1

a
2
2

a
n2
< br>2
a
n1

1
a
n
,求
a
n

33

211
a
n1
a
n< br>两边减去
a
n1
,得
a
n2
a
n1
(a
n1
a
n
)

333
11
n1


a
n1
a< br>n

是以
a
2
a
1
1
为首项, 以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
n1
a
n
( )
,由累加法得
33
1
1()
n1
1
11
3
=
3
[1(
1
)
n1
]1=
7

3
(
1
)
n1

a
n
=
(a
n
a
n1
)(a
n 1
a
n2
)(a
2
a
1
)a< br>1
=
()
n2

()
n3

()11
=
1
3
3343443
1
3
例14: 已知数列{
a
n
}中
a
1
1

a
n1

a
n

nN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a
n
1

解:∵
a
n1

a
n
a1
11
1


n
1
, 设
b
n

a
n
a
n
1a
n1
a
n
a
n
< br>,则
b
n1
b
n
1

故{
b
n
}是以
b
1
11
1
1
为首项,1为公 差的等差数列 ∴
b
n
1(n1)n

a
n


b
n
n
a
1


点评:这种方法类似于换元法, 主要用于已知递推关系式求通项公式。
第12讲 数列的求和方法

(一)知识归纳:







1.拆项求和法:将一个数列拆成若干个简单数列(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常数 数列等等),然后分别求和.
2.并项求和法:将数列的相邻的两项(或若干项)并成一项(或一组) 得到一个新的且更容易求和的数列.
3.裂项求和法:将数列的每一项拆(裂开)成两项之差,使得正负项能互相抵消,剩下首尾若干项.
4.错位求和法:将一个数列的每一项都作相同的变换,然后将得到的新数列错动一个位置与原数列的各 项相减,这是仿照推导等比
5.反序求和法:将一个数列的倒数第k项(k=1,2,3,…,n)变为 顺数第k项,然后将得到的新数列与原数列进行变换(相加、
(二)学习要:
1.“数列求和 ”是数列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学高考范围内,学习数列求和不需要学习任何理信纸,上面所述求和方法只是将一些 常用
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
相减等),这是仿照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
的数式变换技巧运用于数列求和之中. 在上面提到的方法中,“拆项”、“并项”、“裂项”方法使用率比较高,“拆项”的典型例子是数列

3



S
n
“裂项”的典型例子是数列“
S
n

1223

n(n1)
”的求和;111



1223n(n1)
”的求和;“并项”
的典型例子是数列“
S
n

123456(1)
n1
n
”的求和.
2.“错位”与“反序”求和方法是比较特殊的方法,使用率不高,其中“错位”求和方法一般只要求解决下述数 列的求和问题:若
{a
n
}
是等差数列,{
b
n
} 是等比数列,则数列{
a
n
b
n
}的求和运用错位求和方法.
[例1]解答下述问题:
I)已知数列
{a
(2n)
2

n
}
的通项公式
a
n

(2n1)(2n1 )
,求它的前n项和.
(II)已知数列
{a
1
n
}< br>的通项公式
a
n

2n
[n(n1)]
2
,
求它的前n项和.
(III)求和:
S
n
1n2(n 1)3(n2)

n1;

(Ⅳ)已知数列
a
n
(n1)(
9
10
)
n
,求{a
n
}的前n项和S
n
.

(II)设函数
f(x)
2x 3
3x
,作数列{b}:bf(
1
n1
1,b
n
b
)(n2),

n1
求和:
W
n
b1
b
2
b
2
b
3
b
3
b
4
(1)
n1
b
n
b
n1
.

[例3]已知数列
{a
项和
S(
a
n< br>1
n
}
的各项为正数,其前n
n
满足S
n
2
)
2

(I)求
a
n
与a
n1(n2)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
{a
n
}
的通项公式;(II) 求证
1
S

11
S


2.

12
S
n





4

阳泉中考-助学金申请书范文


美国留学网-酒店辞职报告范文


个人简历表下载-服装厂实习报告


我爱我家作文-传染病预防知识


实习日记30篇-泰安人事网


爱荷华州立大学-可爱的小狗作文


永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小学心理健康教案


儿科护理论文-小学英语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