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经典诵读
2017七夕-科普类书籍读后感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一周
趣味成语——寓言故事成语
诵读
庖丁解牛 杞人忧天 黔驴技穷
夜郎自大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买椟还珠
释疑
1.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
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杞人忧天:杞: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3.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
已经用完了。
4.夜郎自大: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
执不
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6.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
里充数。比喻
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7.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
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
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8.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9.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
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0.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
取舍不当。
家长签字:
古诗赏析 第二周
暮 江
吟①
[ 唐 ]
白居易
一道残阳②铺水中, 半江瑟瑟③半江红。
可怜
④
九月初三
⑤
夜,
露似真珠
⑥
月似弓
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
渭区下
邽镇)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
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
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
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
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作品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句解段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br>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
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
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
斜
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
觉形象的描写,创造
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
圆
润而晶莹,像真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全文赏析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
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
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
来读更显妙境。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
说
“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
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
,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
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
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
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
少
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
照射下,暮江
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
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
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
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
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
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
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
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诗人把这天上
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
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
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
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
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
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
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
而“九月初三夜”的“夜”
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
味
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
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
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
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
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
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三周
诵读内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
陆游(112
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
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
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
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
位。
释疑解难
[1]示儿:给儿子们看。[2]元:同原。[3]但:只。九州:古代分天
下为九洲,后以九洲泛
指中华大地。同:一统江山。
[4]王师:指宋朝军队。北定中原:收复中原。中原指的是被金人侵占的北方领土。
[5]家祭:家人对祖先的祭祀。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
诗文简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
亲眼
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
千万别忘把这好
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
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
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
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
自南宋以
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四周
诵读内容
鸟 鸣 涧
【
唐
】
王维
人 闲 桂 花 落 ,夜 静 春 山 空
。
月 出 惊 山 鸟, 时 鸣 春 涧 中 。
作者简介
王维(701--
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
佛教有关。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
、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
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
居。
释疑解难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诗文简译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
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
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
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写春山
夜静。从文学创作的角
度来赏析,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r>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
合起来。这首诗的
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收到“鸟鸣
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五周
诵读内容
白 云 泉
【
唐
】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的传说
相传,白居易任
苏州刺史时,常利用闲暇登游天平山。一天,他在山腰忽闻
有如鸟鸣琴奏的流水声,上前拔开草丛、繁枝
,见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流出,顺着
陡峭岩壁流向山下。白居易与山民商定,在山腰用石筑坝挡住泉流。一
泓泉水,
清澈透明如镜,块块青中带白的石头,似如朵朵白云,与蓝天白云倒影池中,相
映生辉
。白居易触景生情,即题书“白云泉”三字,并咏诗《白云泉》一首。
释疑解难
【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白云泉
】:天平山山腰的清泉,号称“吴中第一水”.
诗文简译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
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
何要奔冲山下去,
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作品赏析
“天平山上白云泉”
,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然
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
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
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句中连
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
景,
景中寓情,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六周
诵读内容
送灵澈上人
【 唐 】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
42—756)
进士,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释疑解难
【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诗中的竹林寺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诗文简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
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作品赏析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
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
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
清寂的风度。全
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
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七周
诵读内容
蝉
【 唐 】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jiè)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
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
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
行》、《赋得
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释疑解难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藉】:凭借。
诗文简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
挺拔疏朗的梧桐树
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作品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
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
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
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
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
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
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
,自
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
“非”字,
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八周
诵读内容
清 明
【 宋 】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作者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1001) 字元之,巨野(今属
山东)人。家世务农,
出身清寒,九岁能文,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在朝敢于直言讽谏,因
此屡受贬谪。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词仅存一首,
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释疑解难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诗文简译 <
br>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
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
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
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
下来潜心读书。
作品赏析
作者自幼家贫,只得寄居在朋友家,刻苦攻读。到了清明那日,朋
友一家祭祖去了,独
留下他一人,感慨万千,想着自己孑然一身飘零在外,写了一首《清明》。贫困剥夺
了他插
柳赏花,踏青饮酒的欢乐,使他在节日里兴味索然,清苦得像荒山野寺的和尚,只好点灯读
书来消磨这大好春光。从邻家乞来的新火也可象征从书中借来的力量和智慧。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九周
诵读内容
渡 汉 江
【 唐
】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字延清。汾州
(今山西汾阳)人。上
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宋之问与沈
佺期齐名,时
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释疑解难
【岭外】:指五
岭以外,这里指岭南的泷州,就是现广东。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故又称“五岭”,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
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怯】:qiè,胆小害怕,没勇气,这里指紧张。
诗文简译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
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
我和家人已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
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
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
情况。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
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
息,担心听到坏
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
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作者没有
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
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
了贬居遐荒期
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
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
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
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周
诵读内容
剑 客
【 唐 】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làng]仙,范阳(今河北省涿[zhuō]县
)人。
早年为僧,名无本,后来俗。几次考进士都没有中。唐文宗时做过遂[suì]州长
江(
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等小官。他的诗,以清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
物和闲居情致。作诗刻苦求工
,诗风清淡朴素。
释疑解难
【剑客】:精于剑术的侠客。
【霜刃】:像霜一样寒光闪闪的锋刃。
诗文简译
用十年的功夫来磨励这把宝剑,霜
雪般锋利的剑刃还没试验过。我今日把它
亮出来摆在您面前,请告诉我谁遇到了不公平的事?
作品赏析
本诗刻画了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剑客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慷慨豪
爽的性格和除暴安良的愿望,显然,“剑”又是才能的比喻,“剑客”又是诗人
的形象,诗的弦外之言是
:真才实学未能施展,宏誓大愿未能实现,但愿有朝一
日,能够大干一番。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一周
诵读内容
约 客
【 宋 】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简介
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
嘉
(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
渊)、
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释疑解难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
阴雨连连的时候,
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
br>时节。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有约】:即邀约友人。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
,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
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诗文简译
黄梅时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
是半夜了,朋友却没有如约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作品赏析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
在身边飘,蛙声
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后二句
点出
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
闪的灯花。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
候客来访
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二周
诵读内容
画 鸡
【 明 】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作者简介
唐寅(公元1470—
1523),字伯虎,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代画家、
文学家。他年少而有才名,为人风流倜傥;廿
九岁时中乡试第一,故人称「解元」,
后因牵涉科场舞弊案,彻底失去仕进机会。唐寅此后以卖画为生,
山水、人物、
花鸟他都擅长,工笔、写意俱佳,兼善书法,亦能诗文。
释疑解难
【裁】:剪裁,缝制。
【走将来】:走过来。将:语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
【轻言语】:轻易说话。
诗文简译
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
生的,它是一只白鸡所以满身
雪白走过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但是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
着打
开门窗了。
作品赏析
诗的前半部写雄鸡的外表形象
,作者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这是古代诗
人写诗的一个特点。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
头上的大红冠,承句“满
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
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走将来」三字,
我们可以想象大
公鸡威严的姿态向我们走过来。后半部写雄鸡的内在品质,以欲
显先藏的手法传写牠的声音,最后一句则
点出牠真正不平凡之处。雄鸡只在早晨
特定的时间报晓,其他时间不会胡乱啼叫,所以牠「平生不敢轻言
语」;牠一啼
叫,便是东方吐白,新的一天来临;千万人家给唤醒了,开始这一天的生活,第
三
、四句在说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三周
诵读内容
园 果
【 唐 】 王建
雨中梨果病,每树无数个。
小儿出入看,一半鸟啄破。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
[yǐng]川(今河南许昌)人,
享年约六十七岁。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
词
百首,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等。
释疑解难
【雨中】:指下雨多,不停歇。
【病】: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
【小儿】:孩童;小孩子。
【啄】:鸟类用嘴取食或叩击东西。
诗文简译
雨后果子易患病虫,树上已无多少完好。孩童来到果园查看,大半都被鸟给
啄坏。
作品赏析
雨连绵不断地下着,树上的梨子都快烂掉了。每棵树上没有几个梨子了,小
孩不时地跑进园子里去看看,希望能给他留下几个好梨,可是剩下的那几个梨子
又被鸟儿啄坏了。这首诗
抓住“小儿出入看”这个细节,把童心、童趣写活了.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四周
诵读内容
观游鱼
【 唐 】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释疑解难
【闲步】:散步。
【施食】:喂食,丢食。
【弄】:摆弄。
【尔】:你。
【
垂钩
】:垂钓。
诗文简译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
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一样
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作品赏析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
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
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
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
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
人很伤感。于平淡中见新奇,韵
味悠长。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五周
诵读内容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作者简介
张谓(?--777年)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代。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等,
其中以《早梅》为
最著名.
释疑解难
【迥(jiǒng)】:远。
【傍】:靠近。
【发(fā)】:开放。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简译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
桥边。人们不知寒梅
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作品赏析
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
”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
“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
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
临近溪水桥边。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
首句,
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六周
诵读内容
绝 句
[南宋]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作者简介
夏元鼎,字宗禹,永嘉人
,生活于南宋时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
初前后在世。好观阴符,尝游祝融峰,自云遇仙人指授
,因为作讲义。自号云峰
散人、西城真人。
释疑解难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称空同、空桐。
【湘湖】:在西湖附近。
【觅】:找。
诗文简译
从崆
峒山一直寻访到湘湖畔,越想从诗书中找寻答案反而变得痴愚。即使
把最坚固的鞋都磨穿,也是一无所获
,没想到最后答案竟毫不费力地出现在眼前。
作品赏析
先说这两个地名
的意思是为了表明辗转学道,万卷诗书看转愚:不必执着
在书面本来意思中,否则容易步入迷途。后两句
的意思是把铁鞋都磨穿了,却仍
然找不到,这也是说执着未必能获得回报,放弃时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喻急
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例句]这本书我到各大图书
馆找了多年也没找到,今天却意外地在友人家见到
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七周
诵读内容
竹 枝 歌
[宋] 杨万里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愁杀人来关月事,
得休休处且休休。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
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
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
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释疑解难
【竹枝歌】:又名竹枝词,原是巴俞一带流行的民歌。
【月子】:月亮。
【关月事】:与月亮有什么相干?
【休休】:快乐,高兴。
诗文简译
月亮弯
弯地挂在天上,照着九州大地。有多少家人欢乐,又有多少家人忧
愁?即使忧愁又如何?看那天上一轮明
月依旧,所以在能够快乐的时候就尽情快
乐吧。
作品赏析
这首
歌揭露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
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奢淫逸
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意思是:
月亮照耀着中华大地,同在一片蓝天下,有的家庭欢乐生活,
而广大人民愁容满
面,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苦日子。活,而广大人民愁容满面,过着衣不遮体
食不饱腹的苦日子。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八周
诵读内容
三字经(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作品简析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
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
、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
义,诚,敬,孝。”
诗文简译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
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
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
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
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
理,是每个人
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十九周
诵读内容
弟子规(节选)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作品简析
《弟子
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
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
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
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
”在家、在外、待
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诗文简译
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
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
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
家长签字:
周周有经典 天天诵美文
二年级下册 第二十周
诵读内容
弟子规(节选)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著名典故
孟母断机(父母教 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
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
扔在地上。孟
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
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
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
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
”孟子听了,明白
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诗文简译
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
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
若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
家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