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
单元
1.重点词语
2.文学常识
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
4.重点语段理解
5.记叙等的表达方式
一单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1.字词:
攒 人迹罕至 秕谷 菜畦 蟋蟀 臃肿 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
2.文学常识: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重要作品《阿
Q正传》《呐
喊》《朝花夕拾》。本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3.文章的思路:
作者从百草原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人要我去读书,
我不得不离开
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4.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百草原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
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二课时:
1.过渡段及作用:
也许…也许…也许…,承上启下作用。
2.景物描写: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
②四季景色皆备。
③写景井然有序。
④修辞运用: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3.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
①捕鸟过程的描写:突出动词的运用,
②第一段中似乎和确凿的含义。
③第二段表现事物特点的词语。
4.文章的主旨: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邵月梅
2.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一课时:
1.词语,
肿胀(zhànɡ) 叮嘱(zhǔ)皱眉(zhòu) 骊歌(lí) 雇(ɡù) 花圃(pǔ)
玉zān
(簪)花 鸡毛(掸)dǎn子
气xiū xiū(咻咻)
2.文学常识。
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代表作《城南旧事》。
3.作品语言
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包含父女深情。
如:“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
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表明爸爸希
望女儿勇敢,坚强,不被困难吓倒。
4.人物形象
爸爸是个“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可亲可敬的人。他让孩子到银行汇款,
鼓励孩子要坚
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
本
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5.塑造人物的方法
选取典型事例;语言、外貌描写。
第二课时
1.文章结构
①本文的线索:
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
②插叙叙事方法及其作用:
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都有积极作用。如课文中的插叙
“不让我上学迟
到”一事重在表现爸爸教孩子热爱学习,不要懒惰,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要处处严格要求
自己;
“到银行汇款”一事重在表现爸爸教孩子要敢于闯练,要学会生存。这两件事侧重点不同,对表<
br>现主题都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③伏笔方法的作用:
巧妙运用伏笔和照应可以
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结构紧凑。本文的伏笔铺设自然,
使文章气脉通畅。这是我们在以后写作中
应该学习借鉴的东西。
2.文章语言特点:
语言平实,蕴涵哲理 情感真挚。
3.写作手法:
标题具有象征意义。
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
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这样写,使作品
一线串珠,浑然一体,充满情味,严谨周密。同时借花的
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
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发展。花的败落,暗示父亲已不在人间。
4.文章的情感:
父亲严中有爱、纯真质朴的深情。
3、丑小鸭 一课时:
1.积累词语:
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
2.文学常识:
安徒生,
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代表作品《拇指姑娘》《海的
女儿》《卖火柴的小女
孩》《白雪公主》
3.丑小鸭形象的思想内涵。
丑小鸭在不幸和打击面前,始终不屈不挠,
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他相
信即使身出逆境,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
定能实现。进而了解本文的思想内
容。
4.关键语句的含义: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
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
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
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5.文章主题:
丑小鸭这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并激发
他们坚韧、勇敢去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矢志不
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4、诗两首 一课时:
1.词语:
瞬(shùn)息 恋(liàn)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幽寂:幽静、寂寞。
伫(zhù)立:长时间站着。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回顾:回过头来看。
污染:这里指踩下足迹。
2.文学常识:
普希金(
1799~1837),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作品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
恰达耶夫》;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叶甫盖尼?澳涅金》
是他的代表作品
。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一个男孩的愿望》和《波士顿以北》的出版
,
使他一举成名。
3.诗歌主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
抛弃那曾经拥有
的忆念;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
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
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
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
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
能磨炼人。
4.直抒胸臆的写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不以意象传情达意,而是直抒胸臆,
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娓
娓写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
5.象征的写法:
《未选择的路》诗人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
哲理性。
6.重要诗句含义
①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②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5.《伤仲永》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苏询、苏轼、苏辙、王安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二、字词句
1、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尝”同“曾”,曾经。
2、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3、重点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③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文章主题:
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
们学习和教育
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
四、写作方法:
①借事说理。先叙后议,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②先仰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五、语言特点
1、平实。
2、简练钧隽永。
3、富有情感。
二单元
1.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小说诗歌及其它文体的常识
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
4.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5.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第六课
《黄河颂》 一课时:
1.字词:
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浊流
2.文学常识:
光未然简介 光未然,(1913~ 2002)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
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
光化县人。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
3.诗歌结构:
由朗诵词和歌词组成。歌词结构:序曲(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由
望黄河和诵黄河
组成)——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3.诗歌情感:
情感抒发以及
第一人称写法: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
一往无前的勇气。
4.诗歌抒情方式:
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
神,由“我”的望,到“我”对黄河的赞颂,
再到“我们”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
感情和民族责任感。这首诗描绘黄河形象时,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
坚不摧的特点。
4.重点语段理解: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民族有着源源流长的革命精神和伟大
力量,不屈不
挠,自强不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正以高昂的斗志抵御侵略,争取
解放,争取胜利,迎接光
明,演绎“我们是铁,我们是钢”的团结力量。
5.写作特点:
①结构上先总写后分写,有着清晰的线索.
②歌词在相同句式里又略有变化,一咏三叹,有着极强的抒情性;
③修辞手法运用。典型的比喻和排比。诗歌语句显得生动形象。呼告手法,直抒胸臆。
如:黄河,你给我们骄傲,给我们自豪,给我们欢欣,给我们微笑。
6.朗诵:
节奏、重音、语速、情感。
7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1、字词:
哽 郝 踱 惩罚 祈祷 诧异 婉转 懊悔
2、文学常识:
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是其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文章思路: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
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
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4、文章情感:
本文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悲痛。
第二课时:
1、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
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
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
愤、懂事,充满爱国主
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韩麦尔先生: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的描写方
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示
了一个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感的教师形象。
2、重点句子含义: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
牢牢记住他们的语
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
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
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
,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环境描写及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
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
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
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
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
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
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
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
大,逼迫人
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课前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
望。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课时:
1、 字词:
逼狭 险峻 崎岖 阻抑 一泻千里 奇趣横生 亦复如是
2文学常识: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大力宣
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
胜利”,1927年不幸被捕,4月28日壮烈牺牲。
3、文章行文思路及特点:
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
路→中华民族精神
4、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艰难的国运”:
是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
“雄健的国民”:
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两者的关系: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趣味:
……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
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5.李大钊的人格风范:
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9.土地的誓言 一课时:
1.字词:
炽痛、暤鸣、斑斓、怪诞、亘古、默契、田垄、污秽、谰语、镐
2.文学常识:
端
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
《风从草原来》
、《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3.文章的思路:
一段:我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二段:故乡美好
的生活令我梦
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牺牲。
4.文章的情感:
有对故
乡优美景物的热情赞美;有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有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和无奈;有
想念故土而难归的满腹
的愁怨与悲愤;有收复加家园,重建故土的激情与信念。
5.文章的抒情方式:
①写作人称的变化“呼告”手法运用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
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
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
称代词“她”了,于是抛
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
更加直接而迫切。
②借景抒情
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展示东北土地的丰饶美丽,给读者以强
烈冲击力。从听觉、视觉、嗅觉
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③排比修辞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6.重要句子含义
①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②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
情。
③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用“埋葬”,表示自己的欢笑已随着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
④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10.木兰诗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
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
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2.“乐府诗”:继《诗经
》《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
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3.“乐府”本是官
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
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
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
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3.生字:
可汗、轡头、戎机、朔、金、啾啾、着、军帖。
4.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七段)结尾附文
5.重点句子理解。
第二课时:
1.人物形象:
木兰是一个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
气概)的人。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
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
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互文,排比,复沓,对偶。
3.写作特色:
叙事的详略及作用。
详细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
装、出征想家、辞官还家、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征战
的情节。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
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性
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
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这样详略
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三单元
1.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小说诗歌及其它文体的常识。
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4.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
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揣摩、感悟和积累课文的语言文字、
篇章结构、人文内涵等。
5.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11.邓稼先 第一课时:
1.字词:彷徨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选聘 元勋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殷红 殷实 宰割 筹划
2.文学常识:杨振宁 :美籍华裔理学家 ,霍等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邓稼先:我国研制
和发展新型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
重
大贡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
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借助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两弹元勋邓稼
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
的伟大贡献,高度民主评价了邓稼先的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4.
文章结构:
课文分为六个
部分。1引子——2、3介绍生平和经历,对比中突出他的气质、品格和奉献
精神——4侧面描写贡献大
,是对2的扩展——5重点写他非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
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是2的具体化——6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1文章结构: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
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邓稼先的
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多角度多
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
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高尚,读来令人仰止。
2 对比手法:把邓稼先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
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3.引用作用:
引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
,增加了邓稼
先精神的悲壮色彩。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
当
的中国男儿。
4
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
的四个例子,这种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借”两词给读
者强烈的震撼,把触
目惊心的历史摆在读者眼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一课时:
1.字词:
衰微、赫然、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的读音、词义
2.文学常识:
①臧克家:现代
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
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19
33年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
军行》《淮上吟》等。
②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第一部集《红烛》,第二部诗集《死水》
表现出深沉
的爱国主义激情。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被国民党特务
谋害。
4.文章的思路
作者用闻一多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一部分说作为学者方面,下一部分说
作为革命家的
方面,全面展示了闻一多先生的光辉人格。
第二课时:
1.过渡段的作用
7、8、9过渡段,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人物描写的方
法及作用:动作、肖像、语言描写,形象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
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如“昂首挺
胸,长须飘飘”。
3.文章语言特点:
①文白相间:文章富有韵味。
如:夜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
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②比喻(比拟)修辞:形象生动。
如: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济救济文化的药方。这是比
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
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期阶段。
明确:“望闻问
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学研究
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是
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第一课时:
1.字词:
门槛 怜惜 深邃 下颏 女佣 踌躇 磐石杂乱无章 踌躇 巴望 磐石
惹人注目
2.文学常识:
何为,原
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
年开始发表文
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
考试》、《织锦集》
、《临窗集》等散文集。
3.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
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
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
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着重表现
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4.文章思路:
按照“客人”的
拜访过程记叙了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与贝多芬会面以及贝多芬回忆他最后
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5.人物形象:
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6.塑造人物方法:
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
7.重要语句含义:
①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②“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③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⑤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
音乐!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第一课时:
1.字词:博学多识、一拍即合、寻欢作乐、忘乎所以、义愤填膺
2.文学常识:
①作者,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生于法国北部诺曼底省迪耶普小城附近
一没落的贵族家庭。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莫泊桑以其《养脂球》闻名于
世从
此开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1880年至1890年之间写成,有中短篇小说约
300
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政治的评论文章。
②文中四位作家:
福
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他的作品文字精写,是法国近
世散文的典范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代表《猎人日记》、《贵族之家》、《父子》等。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重要作品重要的有《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
都德,法国著名小说家。重要作品《最后一课》。
2.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福楼拜
肖像:古高卢斗士似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语言: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确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
论
行动:门铃一响立刻把红纱毯盖在办公桌上把客人一个个地送到前厅,谈话、握手、拍肩。
性格: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肖像:白皙的脸。
语言: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
句。
行动: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性格:怀有狂热的理想,醉新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肖像: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
一片。
语言: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个一切人。
行动: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性格:生活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
肖像:中等身材,微微发胖。
有一副朴实但和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他那和特
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
。
语言:很少讲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行动:爬六层楼,累得呼呼直喘,总
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和细
心地听大家讲。
性格: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3.重点词语的理解:
如“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
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应该说,
“迸发”一词用得准确而又生动。两
块石头碰撞在一起,发出了火花,用“迸发”最好
“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勾
画”与“轮廓”,搭配得好。“只用几句话”
与“勾画”也前后一致。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1.字词: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2.文学常识:
①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②《资治通鉴》是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
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
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文章结构:
文章分两部分:一是孙权劝学,二是与鲁肃论议。
4.重点语句含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博士:精
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
的学官。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④成语理解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5.塑造人物的方法:
对话。反应出说话人的神态和口吻。符合人物的身份生动传神,富于人情味,言简意赅。
6..文章写作特点:
记事简练。既有故事的完整性,又以更精炼的文笔突出人物的风采。
第四单元
1.重点词语理解与积累。
2.文学常识积累。
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美4.重点语段感悟与理解
5.对文化艺术有自己的见解
5.描写等的表达方式的运用。
6.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16社戏 第一课时:
1.字词:(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撺掇
凫 潺 蕴藻 眷 皎(洁)纠葛
2.文学常识: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重要作品《阿Q正传》《呐
喊》《朝花夕拾》。本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3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
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
他们在戏台下买
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赞美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
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
的感情。
第二课时:
1.故事情节:
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
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
段);5.平安到家(28-30段)。
2.人物形象:
双喜:聪明能干、胆大心细、友爱热情
阿发:淳朴、慷慨无私
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热情好客
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
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
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
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3.景物描写:
写景状物的段落(11-13段),
写航行的迅速,静物动态的写法。
比喻修辞的运用,“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
,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
得形象真切。
“月夜行船”是最具魅力的写景段落,分
别从视觉、嗅觉、听觉、想象等方面着笔,写的有
声、有味有情。
4.文章主题:
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表达了对农民及农家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
质和聪明的才
干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真挚感情。
17.安塞腰鼓 第一课时:
1.字词:亢奋 晦暗 蓦然 冗杂 烧灼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2.文学常识:刘成章,陕北作家
3.文章的思路
①1—4演出前②5-27演出③28-30演出后
4.朗读
①演出前,沉稳.蕴涵力量②演出,激越昂扬,语速稍快③演出后,读书悠远寂静,语速稍
慢
5. “以声称静”的写法:“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采用。
6.文章主旨
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③歌颂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1.修辞手法
①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联系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
语势,加深
感情.
可分为:句内排比 句间排比 段间排比
②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本文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增强了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③对比,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2.句式方面
文章运用大量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3.文章结构:
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重叠咏叹,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18竹影 一课时:
1.文学常识:
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2.字词:
惬意 水门汀 蘸 口头禅 参差不齐
3.课文内容:
本文叙述了一个有
月亮的夜晚,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描竹影的游戏,及爸爸讲中国画的艺
术,我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4.写作思路:
看竹——画竹——品竹
5.重要词语、语句内涵:
(1)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弥漫”一词用得好,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2)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用比喻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3) 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
“清光”,指月光;前面用的“红光
”指日光。从“红光”到“清光”,写出日光渐弱,月光渐
强的时空变化过程。
5.文章主题:
因势利导,保护孩子独特的艺术创造,有利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涵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反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
19 观舞记 一课时:
1.字词:
咿哑 静穆 端凝 变幻多姿 离合悲欢
低回婉转 浑身解数 清扬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
嗔视:生气地看。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2 文学常识
冰心(1900—1999),原名
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19
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
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
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
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 星》
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
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
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
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
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
文章内容:
作者用精妙的语言展现了印度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表达了对她们的赞美、感激和<
br>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民族艺术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的内涵。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段),表达对卡拉玛姐妹高超舞技的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11~18段),从身体、神态、服饰等三方面来具体描绘她们舞蹈飞动的“美”。
第三部分(19~22段),揭示了印度文化是滋养民族艺术的食粮,表达了对卡拉玛姐妹的
感激和赞
美之情。
5.人物描写:
①正面:舞姿(如如莲
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服饰(如髻
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
舞步,繁响的铃声);神态(如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
无限的哀悉,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音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骄羞;忽
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外貌(秀丽的面庞
,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
双眼睛。身形:长眉,妙目,手指,腰肢)
②侧面描写(观众反应)
6 描写特点:
⑴
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
上而下。
⑵描写细致而全面。“双眉颦蹙”、“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
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信息。
⑶
描写中有独特的发现。文中不仅写“四肢”,更写“五官”,是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说
优美的诗歌
故事。“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低回宛转的娇羞”、“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
都是通过面部
表情的观察,作者独特的发现。而“花朵”、“褶裙”、“铃声”和“四肢五官”揉成为
美妙的整体,刻
画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
5写作特点
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
像力。
20口技 第一课时:
1.字词:
字音:宴
屏障 少顷 曳 间
文言实词:善、闻、欲、会、觉、欠、伸、毕、众、备、意、少、舒、名、色、股、曳、
施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
文言虚词:而已、以为、但、然、虽
通假字:坐
古今异义:
会:会宾客大宴(古:适逢;今:会议)
但:但闻抚尺一下(古:只;今:表转折,然而)
施:施八尺屏障(古:设置;今:设施)
是:当是时(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
虽:虽人有百手(古:即使;今:虽然)
奋:奋袖出臂(古:扬起;今:兴奋)
走:几欲先走(古:逃跑;今:行走)
战:两股战战(古:大腿;今:屁股)闻: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听见;今:听说)
词类活用:
“乳”,名作动,“喂奶”讲。
“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名”名词作动词,作“说出”讲。
“宴”名作动,摆酒宴。
目:侧目(名作动,看)
表时间性的词语:
“一
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
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2文章内容与结构:
“表演前”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表演中”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表演后”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第二课时:
1.记叙方法
前后照应,言简意赅
2.场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描写顺序
时间顺序,事件发生过程。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及作用
宾客表现是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
心理变化过程。在于反衬与
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第五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了解文体常识
3.练习快速默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要点。
4.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词语和语段。
5.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中。
6.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
21.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1.字词
拽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毋宁 吞噬
语无伦次 羸弱 告罄
2.文学常识: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
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
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
和宽恕,厌恶
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3.文章体裁:传记。
4.主要内容:
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梗概:斯科特探险队
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
只好垂头丧气地
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后,最后悲壮地死去。
5.思想感情:
探险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类勇于探索
的精神、为
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1.人物的形象:
①人物品质: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无私的爱。
②塑造人物的方法:典型的细节描写。
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间接描写:恶劣环节的衬托。
2.环境描写:
抓住了南极的特殊环境,写出暴风雪,展示了恶劣的气候。
3.重要语句含义:
①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明确:在这里,作者站在
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
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
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
也不是”的观点。
②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明确:作者在
这里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
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
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
③斯科特接受
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
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
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明确: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
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
行为,其人格才
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④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作搏
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
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伟大的悲剧。。
明确: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
失败了,他的肉
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
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
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4.文章的主题: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从斯科特
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
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地域
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
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第五单元 22、在沙漠中心 第一课时:
1.字词:犁铧 硌 筛糠 真谛 纭纭终生 脐带
2.文学常识:圣艾克絮
佩里,法国作家,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
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
》
3.文章的思路。
遭受寒风的折磨——陷入绝望的幻觉——获得心灵的平静——进行冷静
的思索——鼓起
前进的信心
第二课时:
1.比喻修辞
“我们没看见
把我们拴在井上的绳索,他像脐带一样,把我们和大地连在一起。谁多走了
一步,谁就得死。
2..对比手法运用:
①作者前后不同心理的对比
作者面对困境时由绝望、痛苦到平静,甚至最后乐观的内心情感历程。
②作者自己的飞行和别人飞行的对比
作用:在对比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得到了强调,让读者有更深的印象。
3..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一股图象的激流” 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都变成画册,
变成有点残忍的童话故事”的那些,
是指人在意识模糊时,头脑中闪现的各种画面,现实的或虚幻的。正
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
快要虚脱时意识逐渐模糊的那种状态
4.人物形象
他是人
类飞行事业的先行者,他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冒着危险开拓这一事业。他
坚韧执著,百折不挠;
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是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坚强乐观)
23登上地球之巅 第一课时:
1.字词:砭骨 履践 崔巍 养精蓄锐
窒息 巅
2.常识:(1)郭超人 男中共党员
高级记者(2)珠穆朗玛峰——世界顶峰,海拔8844.43
米
3.文章内容:文章记叙了
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巅的过程。表现了遇到困难
时应该鼓起勇气,勇往直前,只要有顽强
的意志,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主题。
4.环境描写及作用。
环境描写给人美的享受
。一是尽力渲染自然环境的恶劣及其对生命构成的威胁,这是为
了衬托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
神;二是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美丽的珠峰景色,使
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文中的材料安排的详略。
作者叙述事件详略得当,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重点写了征
服“第二台阶”,而这个“第
二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还详写了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
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
事迹。由此可见,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是可贵的。
6.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 动作
7.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
24.真正的英雄
1.字词:余暇 阴霾 疆域 迫不及待 孜孜不倦 梦寐以求
2.文学常识
演讲词:属于议论的范畴,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
3.文章的思路:总分总的思路
①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总);②5-1
3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
住他们.(分);③14-27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
英雄未竟的事业.(总)
4.悼词中表达的感情:悲痛和力量
5.演讲的主题思想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
路,继续进行
太空探索。
6.意味深长的语言
25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
《山海经》书名,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杂家著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料。
2..字词:
走. 道 及. 维 入 河 昔 者 为
触 绝
焉 潦 尘埃
3.特殊句式
省略句 例: (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4.重要语句含义:
①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丢弃
他的手杖,手杖变化为邓林。这句话以富有诗意的想象力,表
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愿为人类
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
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
东南角流去。
写出了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很有想象力。
5.文章内容:
《夸父逐日
》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里,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竟跑,最后口渴而
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神话表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
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神话,借写共工怒而触山,表现了他的神奇力量。
6.
写作特色:
文字简洁
丰富的想像
第六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积累。
3.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的可贵精神和品质
4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6.学习课文精当、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多视角理解
课文的主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26.猫 第一课时:
1.字词:
污涩 怂恿妄下断语
2.文学常识: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
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
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
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
等。
3.课文内容:
文章写了我
三次养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相同,三次养猫的
情趣也不同,失去后的心情
也不同。
4.课文结构:
养猫是中心。围绕中心写了三个故事。
第一段抛出线索和养猫结局,总领全文;中间是三个故事;最后照应开头,写永不养猫的
结局。
每个故事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4.文章情感:
养猫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第一回由
快乐转而酸辛;第二回更加快乐;又时时担心,最后
怅然,愤恨;重点写第三只,留下的是深深的悔恨。
第二课时:
1.猫的形象:
①第一只:活泼天真;第二只:更活泼有趣;第三只:忧郁、懒惰。
②塑造方法:抓住特征,用独特细节展示,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重要句子内涵: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第一句话的感情:那一种失落感久
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思难消,
养猫固然快乐,可亡失的痛苦让人更难受。所以好
久不养猫。第二句话: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
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作者的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
3.作品主题:
①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②凡事要实事求是,不做主观武断。
③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
4.文章写法:
①第一人称。一边写养猫过程,一边写情感变化,二者结合,虚实相生,相互映衬,展示
了人物
性格,深化了文章主题。
②详略的安排。重点写第三只猫。通过第三只猫的境遇来体现文章表露的感情主题。
③对比、衬托。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的不同待遇更鲜明的揭示作品寓意和主题。
27.斑羚飞渡
1.字词:
肌腱、恍惚、苍穹、斑斓、对峙
进退维谷、一尘不染、迥然不同、娴熟 眼花缭乱。
2.文学常识:
沈石溪:曾被称为“另
类”作家,他的作品的主角都不是人,而是与人一样生于自然、有血
有肉的动物,因此被冠以“中国动物
小说之王”的称号。主要代表作品:《象群出没的山谷》、《第
七条猎狗》、《狼王梦》等。
3.文章内容及思路:
《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
存机会,用牺牲一
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4.文章情感:
斑羚在危
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受到精神的震撼,启发人们
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
世界。
第二课时
1.环境(彩虹)描写及作用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
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出现的,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三是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一
是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镰
刀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
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文章用美丽的彩
虹象征斑羚的美好的心
灵。
2.动词的运用:
准确、传神
3.镰刀头羊的形象
富有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4.文章的主旨
本文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身上所
体现的可贵的精神
28.华南虎
1.字词:胆怯、苍苍茫茫、踌躇、不羁
2.文学常识:
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于1923年,陕西定襄人。
3.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华南虎代表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铁笼是禁锢自由,邪恶的代表。
4.诗歌主题:
诗人以
被囚禁在铁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
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
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5.华南虎的形象:
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勇于抗挣、高傲不羁。
6.重点语句内涵
(1)“我 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比喻的修辞。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
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充满野
性的赤热的生命力。
(2)“我终于明白
……”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
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愤然前行。
29.马
1.字词:
彪悍 驯良 相得益彰 遒劲 觑
慷慨以赴 窥伺 羁绊 疮痍 阔绰 观瞻 庇荫 项鬣 畸形
有过之无不及 枉然 妍丽
2文学常识: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用40年写成《自然史》
3.文章体裁:
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用
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不同的形象,流露从出不同的形象,流露出
对“自由自在的马匹”
的由衷赞美,对“进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5.对比的写作方法:
在描述马
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6.文章表达方法
说明.记叙和抒情融为一体
7.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例如“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
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
照料,被人喂养,
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
套上缰绳,
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文
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
政治理想。
第六单元 30.狼
1.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
异
》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
记述的意
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2.词语:
①重要实词:
顾: 少时:从 窘:弛
尻 顷刻 寐
②重要虚词:盖:原来。
③.词类活用:
犬坐:名词用做状语,像狗似的蹲坐。
隧:名词用为副词做状语,钻洞。
洞:名词活用做动词。打洞
④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
⑤一词多义:
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敌方。
狼不敢前。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前面。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想
意暇甚。意:神情
其:
恐前后受其敌。其:代两狼。
屠自后断其股。其:代身已半入的狼。
一狼洞其中。其:代柴草堆。
屠乃奔倚其下。其:代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代屠户。
3.重点句子的含义: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课文结构:
第一段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御狼,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杀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最后是作者的议论。
5.作品形象:
①狼:贪婪、狡诈、凶狠。
屠户:由惧到沉着、机智勇敢。
②塑造方法: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6.课文主题:
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才能取得胜利。
7.表达方式:
前四段叙述,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