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精品(139页)

别妄想泡我
524次浏览
2020年11月18日 13: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苏丹签证-幼儿园教师心得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舒春光)



八年级语文第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制定的依据:
1、教学背景分析:
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基础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
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教学的认识更为深入,大语文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有识
之士的认 同,而二期课改对语文教学的阐述也说明,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
语文素质为主要任。而语文素质是 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不仅
反映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从本质上看,还反映了 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
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21世纪的基础
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
的发展,为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其内容包括德、智、体、情、
意、行等多方面,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 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基础教育
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中,更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大有
可为。
2、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语文出版 社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
除了包括“精读”,“速读”,“视听” ,“课外阅读指导”等,还新增加了口语交
际与写作。
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
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语言文 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 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
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 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 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
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 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 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
思路,了解 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
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 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
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 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
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 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
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 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
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 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3、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及对策: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特点,以及语 文学科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结合
我校的办学方针,我们的语文教学最初以激发兴趣,指导 方法,培养习惯,搭建舞
台。为口号和行动原则,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
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
趣和学习态 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
提高,下面根据初二(八年级)期终 考试成绩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从数据上看出,二班的语文水平与一班没有较明显的差距。二班同学在学 习兴趣、
习、,态度、语文基础等方面都与一班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和一班比较,有了一
定的 进步,但具体教学中还是感到和一班的差异。因此,本学期在保持二班总体较
好的势头之下,还要大力抓 本班的弱差生的辅导,力求有所进步。
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 二期课改的学习
与研究,在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与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本学期拟采
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 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
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 ,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
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



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 地训练技能,
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
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
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 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 ,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
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 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
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 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 外
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 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
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
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 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
故事会,朗诵会 ,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
力。
13)、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4)、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1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
心。 18)、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
学习一些课外阅 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二、本计划应达到的目标:
以下是上学期期末试考的分析:
1、通过分析我发现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想尽一切办 法稳定优良率,提高
合格率,班中有以下学生是有潜力可挖,应该能及格的:钟贤等。
2、按 照年级组分层教学,集中抓A层的要求,本学期我努力工作,力争将60%A层
(约30人)同学的成绩 保持80分以上,并能让尖子生有更多的进步。基本保证了
优良率稳定在25%以上。
3、根据学校的要求,本学期我班参加区的统考或联考以及升学统考要力争进入老
区的前列。
三、具体实施:
1、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 生参
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
文章,精 彩的段落摘抄积累,并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
文章和摘抄,积累本在班上朗读 ,展示。
2、在各课时,把学生活动做为重点内容来安排落实,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动态之
中 ,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动眼看,动耳听。
3、还注重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较好的学生 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然后
广泛地征求所有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 们正
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建立了民主的教学风
气,进,一 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4、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 设
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的机 会。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课后复习习惯。3)课文
背 诵习惯。4)作业习惯。5)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 6)上课作笔记习惯。
6、对古诗文无法过关的学生采用一帮一人盯人办法,并与家长取得联系。
7、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筛选作业;及时反馈每
一次考试。
8、注重进行学法指导,本学期准备给学生举办两次专题讲座:1)如何写随笔2)修



辞总汇。
四、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两年的相处,我 与学生间的感情很深,大多数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都喜
欢上语文课,加大A层学生的阅读量,写 作量;
2、我比较注重收集相关教学及考试信息,我的信息来源:1)网络;2)看相关教学
资料和杂志;3)我的同事和朋友;4)学生有一本配套资料:《点中典》;为平时的作
业,读后感为周 记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发展。
3、抓好作业练习,我认为要屏弃繁琐,机械的作业练习.要 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
读好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可
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观察所
得,以此学 生的写作能力。
4、在留作业方面我也要做尝试,如书后练习中有基本题和选做题,原来由于对学生一刀切总是一股脑地留给学生,后来发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做,而较差的学
生做不了,就去找别人 的或参考资料上的答案去抄.这样,既花了时间,浪费了精
力,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便从差生的 实际出发,不要求他们做难题,而只
做应知,应会的基础题.在做一些练习篇同时,分A、B卷,有些B 卷题目较难,就让
班上十几个较好的学生做,一般学生做A卷,这样一来,使差生的知识得到了复习巩固,好的学生也能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有所进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五、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保障措施和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本人对初中的大循环有完 整的思考,目前教学可以达到中上游水平,有待向更高
层次迈进。虽然还没有担任接下来的工作的教学经 验,但我从资料的准备和备课
的积累上已经作好了各种准备工作,我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带出理想的成 绩。
六、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严格遵守教学的的基本环节,努力 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二期课
改理念,新基教育理念自觉运用于教学中;加大信息技术与 课件整合力度,发挥多
媒体的优势,为教学提供服务;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 索知识的
能力。
七、课时划分:(新课共计46课时)。
第一单元6课时



第二单元6课时
第三单元5课时
第四单元6课时
第五单元5课时
第六单元9课时
第七单元9课时
第1课《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 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
山,险峰万里它最伟 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
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 ,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



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
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
这篇散文就是 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 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
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 入教材,哺
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
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
一 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 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
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 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
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
它的同学做出 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
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
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 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
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
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
了。
离 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
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 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
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 挚之这间的别离。而
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 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
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
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
写不可以吗 ?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
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



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
探寻与父母、长 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
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
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 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
课学习
2. 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 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 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 们至今想
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
本文 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
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 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



怎样的地位。那么 ,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
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 ,回忆往事。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
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 的创作背景,
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
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
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 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
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
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 生:
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
悔的事有 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
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 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
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
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
不错 ,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
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 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
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 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
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
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
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 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 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分



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 只吃红的是因为
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
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
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2.抽
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 br>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
这些词语造句,以 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
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 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
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
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 、无依无靠、举目无
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
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



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
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
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 内容板书(见板书
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
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
生: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生: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 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
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
母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 中自然流露
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 这个世界。2.抽
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
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
恩情理解 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 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
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3.领悟 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
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
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
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
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
关知识。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
所蕴含的复杂情 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
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 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
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 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
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 过 日日夜夜盼着
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 母亲的
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
然泪下,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
懵 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
说垂手可得。(4)他拿 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 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
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 界。请随意想像



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3课《铁骑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 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
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 杨朔散文
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 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
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
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 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
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 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
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2.因
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 br>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
看来大家课外都 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 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
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3. 举手回答,讲述自
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起来。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br>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
果。3.抽学生 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2.阅读课文,熟
悉故事情节。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 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
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 是星星脱离轨道,
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
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



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2.师:
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
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
并 加以总结。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
一齐惊得..'啊'了一声, 随后不觉大笑起来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
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 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
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
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
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
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 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
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 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枪,
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 悬念让读者
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
了!生 :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
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
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
纳总结。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
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
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
不会屈服。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
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
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 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 --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
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 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
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
路军有一团人来 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
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 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
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 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4课《苏珊·安东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
2.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3.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先由过去男女权利的对比导入课文,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顺本文结构,接着



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举行一个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 等
的根源加以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 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
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
2.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插叙的作用。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3.培养
学生男女平等的意识和 百折不挠的精神。难点对时代背景的掌握。
教学突破
学生会对当年男女权利极不对等的现象 不解,这对理解文意会造成一定障碍组织
观看资料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主人公的基本资料。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影片。
学生准备
1.搜集反映当时男女不平等的资料,并稍加分析,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定
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初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2.设
计问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了解本文结构3.深
入理解 3.完成练习,深入理解文意4.组织小型讨论会 4.课堂讨论,认
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 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 说,
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 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2.师笑道:看来
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 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 1.乱成一团,有
些男生在窃笑,女生则 七嘴八舌。 生:当然不行,凭什么…… 我们女生哪
里不如男生……2.听教师讲述,均感不可思议,女生更 是愤愤不平,下面窃
窃私语。
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 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她 们
毫无地位,要劳动,收人却归丈夫 所有,她们的儿子可以接受教育,女 儿却
只能在家学女红。这在我们现 在的人看来是多么荒谬啊,但在那个 时代却是
天经地义的事。3.师: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 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
室上课,你们 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 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
挣的 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 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 但
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 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的。苏珊·安
东尼便是其中一位。 板书:苏珊·安东尼-- 女权运动的 先驱 3.顺着教师
的思路想着目前自己所享 受的各项权利,带着极大的兴趣进 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 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 利过
程中的哪件事,对这件事作者 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2.播放影片,介绍苏
珊·安东尼的基本 情况及时代背景。3.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板书:
顺叙--插叙--顺叙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 关的场面描写。 2.观
看影片,作好相应记录,便于理解 课文。3.生: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
年 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 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
4.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5.师: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 个场
面?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6.师: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 什么样的
人? 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4.生:主要写了
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 选举权的事。5.生: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 总
统选举;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6.生: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不畏强权, 为
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 ·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 而
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 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 程。2.指
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师: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 变人
们的观念呢? 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4.师:她的行动取得了
哪些成果?人 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指名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
课 末板书设计) 1.读课文的插叙部分,了解苏珊·安东 尼的斗争历程。 2.生:
先概述了美国人权的基本情况, 使我们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 然后介绍
了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方 式、人们对她态度的转变及取得的 成果。3.思考回
答。 生: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 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4.生:
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 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 追随者说
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 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
5.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及课后思考 与练习二。 6.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苏珊·安
东尼在 法庭上辩护的那部分内容。7.引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开始帮
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 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 许多男人也
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5.发挥主观能动性,赏析苏珊·安东尼 简短有力的宣言,
要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6.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注意体会 不同角色的内心
世界,读出感情。7.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四、组织小型讨论会(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 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 换来
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点几名学生发言。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
科 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 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 的
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 育。3.组织学生讨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是什
么? 1.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基本上都会说我们今天的幸福 生活是革命前辈用
鲜血换来的,我 们应该珍惜。2.在教师引导下对我们今天享有的 许多东西
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 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句话有了 更深地理解。
3.积极参与讨论,对男女不平等的根 源有初步认识。



五、本课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 节课就由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然后通过提问、做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 有了整体认知和深入理解。通过
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 斗得来
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还会为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
为了崇 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苏珊·安东尼-- 女权运动的先驱顺序--插序--顺序
斗争方式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教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态度:鄙视.--一些妇女开始喜欢并且帮助她-- 许多主妇加入她的行列,些男人
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苏珊· 安东尼们的奋斗取得了何种成就,今日的美国妇女地位又如何呢?可让学生
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 于美国民权的调查报告,这可锻炼学生搜集运用资
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为加点字注音,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喋喋不休文质彬彬鄙视轻蔑讪笑戏弄呆若木鸡顽固不化不实之词
个性练习设计
尽管 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在这
种情况下,女生和男生应该如 何自处?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 崇高
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女的品质。
2、难点:叙事的典型细节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典押:典当,抵押。
*凌侮:欺凌侮辱。凌:侵犯,欺压。侮:欺负,轻慢。
*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不大方的样子。
作者简介:
艾青: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
笔名谐音。
艾青出 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
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 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 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
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 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
长大的。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和同人组织春地画会, 用画笔投入了战
斗。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美术青年遭到逮捕, 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
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青年们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艾 青在监狱里写了许多诗。正像他自己所说:从那以后,我过的是囚徒生活。
我和绘画几乎完全断了联系。 我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诗。只要有纸和笔就随时可以
留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思考得更多,回忆得更多,议 论得更多。《大堰河──
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
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
咒黑暗世界的诗 篇。



解题: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 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
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 真挚怀念的情
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
她 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
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 写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
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全诗13段,按作者 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胳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诗节) :怀念与痛悼。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一节: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
没有姓名
没有人生自由 并列 悲苦低微
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
第二节:点明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回环往复强调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
的深情。
第三节: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
荒凉的坟墓
冷落的故居
联想、想象──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 思念哀悼之情
典押的田地
长青苔的石椅
引出第二段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4─8诗节) :眷恋与感激。
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
与感激。
第四节: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
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



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
第五节:我离开大堰河。
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第六节:我回到自己生活优裕的家中时,像陌生的新客一样忸怩不安。
极力铺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
对比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
看着、摸着、坐着、 吃着表明我对这富丽豪华的一切的新奇,又忸怩不安,
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 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
留恋。
第七节: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
六个排比:不 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
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 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
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 。
第八节: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
典型细节: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 儿的画;3.逢人夸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
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 界。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9─11诗节) :同情与控诉。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第九节: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
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
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
第十节:大堰河的殡葬
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
控诉。
第十一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 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
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 者对



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
第四部分(12─13诗节): 讴歌与赞美。
第十二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 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结尾三个诗句,
使大堰河含义更广 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
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 感情。
第十三节: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
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 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
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
小结:
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排比: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氛酣畅。
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作文:
《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大堰河》
要求:把握大堰河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格,通过大堰河形 象的表达的主题,可
改动人称、顺序,改成记叙文。
教学反思: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 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
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 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 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
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 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
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 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
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 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
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 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 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 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 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
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 的、干
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
感之情溢于 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 的象征,也许
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
诗 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
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
香的季节。
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



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 样,
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反思:


第7课、《致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
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



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 ;
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
写了一首富有 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
情诗--《致空气》。
2 .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 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
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 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
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 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
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 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
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 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
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 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
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 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
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 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
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 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
仅仅 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 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
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 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
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 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
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 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 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
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 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
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
感受。(学生只要谈 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 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
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



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 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8课、《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这棵老橡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二、重、难点:
1、重点:老橡树的象征意义。
2、难点:品味诗句。
三、课时划分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遮蔽(zhē bì) 参天(cān) 心弦(xián) 拯救(zhěng)
2、解释下列词语:
遮蔽:掩藏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
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3、 教学程序



把教学过程分成五个栏目
1)写作背景简介
2)配乐朗诵
通过配乐朗诵、自由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等方式,品味强烈的思想感情。
3)学海泛舟
学生讨论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1、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
义正辞严地喝斥樵夫,别砍那棵树!不许你碰他 一根树枝,我以那棵树的保
护者自居,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它,毁灭它。
2、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
作者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让那棵老橡树留下 。我可以不顾自尊流泪乞求,可
以看出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男儿有泪不累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别人 看来
愚蠢的眼泪,对诗人来说那是发自的真实感受。
3、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称老橡树为老朋友,时 刻牵挂着老朋友的安危。这里用了一个非常生动贴切比
喻,就像你的树皮与你连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4、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表示了只要我还在,就要誓死保卫那棵树,与它共存亡的决心。
1、说说诗人为什么会对这棵老橡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因为这棵树给我留下太多的美好回 忆。它是我祖先亲手种下,现已长成参天大树,
孩提的我常在它的树荫下玩乐、嬉戏,在这里妈妈吻过我 ,爸爸抚摸过我。一切
美好的回忆都与它有关,所以我对这棵老橡树有着深厚的感情。
2、这首诗表达作者的什么愿望?
诗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珍视。
实话实说
我为绿化做什么?(由学生即兴演讲)
书海拾贝
1、由学生小结本节课自己学习心得(回顾本课中接触掌握了哪些新知识,有何
收获)



2、根据课文内容,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按行为、品质、心理等 类型加以归类
积累,并要求同学选取课后练习中五个词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9课《日出》(节选)教案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
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
性格的手法。
难点
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著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多种艺术综合成为- 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
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 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
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
同 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
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 )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
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 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
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 时间、
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
物自身的 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 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
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 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
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 物、情节、场景必须
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
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
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
是通过表现矛 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
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
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 映,有它-定的
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
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
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 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
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 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
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 幕,
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
内容作些提 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
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 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
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
故事的发展、人 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
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 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
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 句句都能打动
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 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 背着台
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
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
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 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
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
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 、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
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 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
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 圆括号)括
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 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
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 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
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 性
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六、戏剧的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 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
想感情思想变化的戏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
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嗫嚅(niè rú) 萧条(xiāo) 踌躇(chóu chú) 凄(qī)楚
咳嗽(sòu) 周济(jì) 亲戚(qī) 狞(níng)笑
爆发(bà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ù)
惧怕(jù) 愤慨(fèn kǎi ) 瞅(chǒu) 庶务(shù)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è)哽咽
(xǐng)反省 (dàng)典当 (yān)咽喉
(yàn)吞咽
行 (xí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án)困难
(háng)排行 (fèn)分外 (nàn)难民
便 (biàn)方便 还 (hái)还是 晕 (yūn)晕倒
(pián)便宜 (huán)还钱 (yùn)黄晕
累 (lé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
(lěi)积累 (è)恶毒 (zháo)着凉
(lèi)劳累 (wù)憎恶 (zhe)走着
(zhuó)衣着
重 (chó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 (shǎo)多少
(zhòng)重量 (zuò)工作 (shào)少年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②经济危机之 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
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五、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 北潜江,生
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1 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
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 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 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
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 剧艺术。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这部话
剧 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
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 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
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最受 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 津
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
都市生活 ,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 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
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的涉及农村阶级斗 争的剧作《原野》。抗
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br>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
金》等剧本 ,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
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 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
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 了电影剧本《艳阳天》,
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 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
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 协会书记处书
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
天 》(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
昭君》,出版有散文 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
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六、关于《日出》



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雷雨》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剧作
以现代都市生 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
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 史命运。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
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 线索,通过她的
经历来演出-个故事。剧情以陈白露的活动为主线展开,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
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 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
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 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
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 法,
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七、写作背景
在 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
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在 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
激愤。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 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
按捺不下的愤怒。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 br>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
击个糜烂,哪怕因 而大陆便沉为海。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在
《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 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
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 即将到
来时的社会景象。
八、文章主旨
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 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
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 的种种纠
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
伪善 、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九、结构分析
课文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只是截 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
整性,主要出场人物有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和王福升。 戏剧的冲突、人物性
格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课文中



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矛盾从 产生、发
展、高潮到结局,脉络十分清晰。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你看你这个麻烦劲儿,走就走得啦,是故事的产生阶段,人
物间矛盾的产生是 由于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因而来找李石清求情,可是李石清却对
黄省三十分冷漠。人物刚一出场,对话仅仅 几句,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间的冲突就
有所凸现。黄省三上场是胆小地,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无力的,只是 一味地
哀求,可以看出他性格是十分懦弱的。而李石清呢,则是冷冷地、烦恶地对
黄省三进行斥 责嘲讽,对黄省三的遭遇一点也没有同情之心,从他的话语可见他
的冷酷无情。由黄省三的台词中可以看 出,银行把他辞退之后,他已经到了无路
可走的地步: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他是因为实在 没有路走才
来向李石清求情的。黄省三在银行没做过一件错事……一天干到晚,就连李石
清都说 黄省三是个好人,是安分守己的,他被银行辞退不是工作原因,而是
因为没有后台给撑腰。对黄省三这样 的老实人,李石清是十分看不起的,对他在
银行工作了几年竟没有任何积蓄,没有想方设法去捞油水感到 不解,认为他是傻
子,并把他当成狗。面对李石清的蔑视,黄省三只是一味地苦苦哀求。人物间的
矛盾一展开就让人感觉到是那样的不可协调。
第二部分(从长长地叹-口气至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 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人
物间矛盾的发展是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去到街上要(饭),第三是去偷。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
使用潜台词,这样便 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
职员,这哪里是什么出路简直就是把黄省三推 上绝路。果然,当黄省三表示
自己干不了李石清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石清竟然愤慨地说什么你简直就是个
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一大段台词,充分地暴露了
李石清阴险卑劣的思 想性格。最后,他竟然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
杀。人物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李石清的性格 塑造更趋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
象。这个剧本的戏剧说明在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就是这寥寥 数字却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第三部分(从左门大开至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矛盾的高潮是由潘月亭的上场而展开的。作为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在这个场次 出
场的时间虽然不长,对话也很少,但在展开戏剧冲突上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从
他一出场就可 以看出:李石清只不过是他的一条走狗,完全是秉承他的旨意来办
事的。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是进行了精 心的设计,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对待黄
省三的态度上,潘月亭比李石清更加凶狠残忍,毫无人性,他的 话不多,但从他
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李石清和潘月亭这
两 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面对冷酷无情的潘李二人,黄
省三由绝望而愤怒,在他看 来自己反正只有死路一条了,不如拼死把长期积压在
自己心中的怨恨全都抒发出来。黄省三一反唯唯诺诺 谨小慎微的性格,变得慷慨
激昂起来,他的一大段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黄省三对潘李二人的控诉,可 以
说是作者借黄省三之口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处在社会底层的黄省三过的是
怎么样的生活 呢?让我们看看黄省三是怎么说的吧:你们给我一个月不过十三块
来钱,可是你们左扣右扣的,一个月我 实在领下的才十块二毛五。细算一下,
竟有百分之二十的收入被克扣掉了!为了这可怜的十块二毛五,我 整天地写,
整天给你们伏在书桌上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我从早到晚地写;
我背 上出着冷汗,眼睛发着花,还在写;刮风下雨,我跑到银行也来写!这简
直是没日没夜、没命地为银行卖 命。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五年的工夫竟成
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可为了孩子,他还要为银行 去卖命。但是就连
这点要求,都被彻底地拒绝了。他在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被
逼得连一点活路都没有。再看看潘月亭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大白天的,他不到
银行去上班,而是陪着 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在打麻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作者
在这部剧作中想要告诉人们,黄省三的悲剧绝不 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人物
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第四部分(从 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至福升把黄省三拖下去是故事
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强权 社会里,一个弱者的反抗显得是
那么的苍白无力,当黄省三抓住潘月亭的衣服时,潘月亭只是一拳下去, 黄省三
立刻晕倒在地,被无情地当作一条狗拖了下去。
十、写作特色
1.对话个性化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 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
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黄省三与李 石清的对话,黄
省三一上台就是胆小的,说话无力的,吞吞吐吐,只知道一味地向李石清求
情, 即使在遭到李石清的讽刺、挖苦和嘲笑后也不敢反抗,仍然向残忍恶毒的李
石清苦苦乞求,我求求您,您 行行好一类的话始终挂在嘴边,就是累死我,
我也心甘情愿的。这些话语与黄省三懦弱的性格是相吻合的 。随着剧情的进一
步发展,潘月亭更加恶毒残忍的对待黄省三使黄省三终于忍受不住屈辱,由原先
的懦弱变得敢于反抗,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我太冤了,我非要
杀了--此时的语言一改 哀求的口吻,勇敢地进行反抗,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
变化,把他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 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出代表
封建资本家的李石清与潘月亭残酷恶毒的阶级本性。又如潘月亭一上场, 滚开!
滚,滚,快滚!一连串的滚字充分暴露了他残忍、暴戾、恶毒的本性。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课文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故事结构却 有着相对的
完整性,紧凑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把矛盾和现实交织起来,
推 动剧情的发展。黄省三的懦弱、李石清的残酷、潘月亭的暴戾以及这些人物间
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 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十一、探究活动
《日出》是曹禺先生创 作的优秀话剧剧本之一,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
这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的描绘了 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
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试搜
集曹禺先生的其他戏剧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对现实主义悲剧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方法:
(1)应从社会情况探究现实主义悲剧产生的原因。
(2)应理清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3)应重点探究现实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品,简述他们的创作情况。
(4)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实主义悲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十二、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的分析,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



会生活现实和社会矛盾,理解作者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见解和态度,从而 深
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
第一次是失 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唆使失业、穷困
潦倒的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 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
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在这几次冲突中,黄省三 由一开始的懦弱不
堪逐渐变得有了反抗精神。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富于个性化的人 物语言的分析,理解人物丰富复杂
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 社会意义。
从李石清的几段台词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阴险卑劣,对弱者冷酷无情。
(三) 本题意在引导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重要段落,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
表达的主题,使大家能对封建 社会的黑暗丑恶腐朽的本质有所认识。这道题大家
很容易简单地从课文字面上理解为:是因为身后没有人 撑腰。这样的回答是不
够全面的。应当从黄省三和李石清两个人的对话中全面地看,黄省三在银行没有< br>后台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黄省三五年来已经被银行榨
干了,现在体弱多 病,再没有油水可榨了,因此被银行一脚踢开。在万恶的旧社
会,人善被人欺,像黄省三这样老实、本分 、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须拍
马的老实人必将被伪善、腐朽、凶残的封建资本家所欺凌,这是由黑暗 社会封建
资本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黄省三是没有别的出路
的。
(四)本题旨在让大家了解戏剧中的潜台词的使用和破折号的用法。提示:1.那
你可以到街上 要--(饭)2.您说,要我去--(偷)3.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你)。从
戏剧创作的角度来 谈,戏剧讲究潜台词的使用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从
而使语言显得耐人寻味。
(五) 本题旨在通过对重点台词的理解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这段台词是作者对黄省
三性格塑造的一个重点。它表 现出了黄省三内心的激愤,这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突
然迸发的激愤。
(六)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目,目的是启发大家的发散思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可以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向自己的生活 实际延伸,开拓思维。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0课、《钦差大臣》〔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
2.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钦差(q塶ch乮)俏皮(qi刼)官衔(xi俷) 爵位(ju啠┧廖藜傻╯宒刵)
2.解释词语。
奉告:敬辞,告诉。
千载难逢: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可贵。
时来运转:时间到来,命运也随着好转。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钦差;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造谣生事:为了迷惑群众而捏造消息滋生事端。
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挑拨是非: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俏皮:①指容貌或装饰好看。②举止活泼或说话有风趣。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 文学流派的
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



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
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
社会矛盾和斗争 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
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 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
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 》无情地嘲笑了
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简介:
《饮差大臣)描写了 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
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 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
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 光了钱,
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
钦差大 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
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
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
贪赃枉法,谄媚 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
一座里程碑。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
1.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用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
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
正面人物吗?
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



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 督
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
反映了俄国官 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
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 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 习气
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
一时经济的 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措的
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 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
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 :任何人都至少
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选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
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4.请小组分角色上台表演。
学生评点、交流、改进,另请小组上台表演。
五、小结
1836年4月,著名讽 刺喜剧《铁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
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 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六、作业:课堂练习一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一、探究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 其独特
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
一贪污 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
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 ,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
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 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



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面欺 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
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 成性,官迷
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
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市长
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
逮捕您…… 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
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 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
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 是:邮
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
清楚。… …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
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 己是个大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
哪到却被这个外谷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 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
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 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 br>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
到了极点。发怒、狂 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
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 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
谣生事,挑拨是非!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呢?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仍然会 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
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二、当堂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 息带动起来,
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
第 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600字左右把它写下来。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 会
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
最完备的俄国官 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果戈里整部《钦差大臣》。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1课《放下你的鞭子》教案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作揖(yī) 南腔北调(diào) 伶俐(líng lì) 昧(mèi)
俏皮(qiào) 掷钱(zhì) 骚动(sāo) 滑稽(jī)
媚态(mèi) 鹞子(yào) 勉强(qiǎng) 睁视(zhēng)
畜生(chù) 糟蹋(tà) 暴躁(zào) 鲁莽(mǎng)
抚养(fǔ) 摧残(cu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调 (diào)调动 应 (yīng)应该 少 (shǎo)少量
(tiáo)协调 (yìng)答应 (shào)少年
强 (qiáng)强大 稽 (jī)滑稽 难 (nán)困难
(qiǎng)勉强 (qǐ)稽首 (nàn)遇难
(jiàng)倔强
晕 (yūn)晕倒 倒 (dǎo)倾倒 挣 (zhēng)挣扎
(yùn)黄晕 (dào)轻重倒置 (zhèng)挣钱
挨 (āi)挨门挨户
(ái)挨打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搀杂方音。
作揖:拱手行礼。
伶俐:聪敏;机灵。
俏皮:①(容貌或装束)俊俏。②举止活泼或说话风趣。
骚动:①扰乱,使不安宁。②秩序混乱。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少顿:一会儿,片刻。
媚态:①谄媚的丑态。②娇媚的姿态。
鹞子:鹞鹰,一种猛禽,驯养的雌鸟可用来帮助打猎。
糟蹋:①浪费或毁坏。②侮辱;蹂躏。
鲁莽: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轻率。
五、作者简介
陈鲤庭,曾用名陈思白,笔名麒 麟、C.C.T等,上海人,导演、理论家。毕
业于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30年代参加左翼剧作家联盟 ,参与主持上海业余剧
人协会,从事救亡演出。40年代在抗日大后方重庆从事进步话剧运动。1957 年
任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80年代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
全书》电影卷 艺术理论部分。
1930年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毕业。在学期间参加大夏剧社,导演了根据爱尔兰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剧本《月亮上升》翻译、改编的舞台剧《三江好》。
1931年在南汇大团镇小学任教期间,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后经改编,广
为流传。
1932年在上海新亚中学任教期间,加人中国左翼戏剧联盟,组织并主持骆驼演
剧队,从事进 步的学校戏剧运动和工人戏剧运动。曾在上海《晨报》、《民报》
撰写戏剧、电影评论文章,并翻译介绍 苏联的电影理论,如普多夫金的《电影演
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等。
19 36年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业余实验剧团理事、编导部副主任,参与协
会工作,演出《石达开的末 路》等剧。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
导 演、山西文艺界抗敌协会话剧队队长兼导演、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



中央电影摄影厂编导委员、中华剧艺社理事兼导演等职。期间导演舞台剧《夜光
杯》、《魔窟》 、《钦差大臣》、《结婚进行曲》、《复活》等。1942年导演的《屈原》,
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重 大成果。同年出版电影理论著作《电影轨范》。
1946年后相继任中电二厂导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 艺委会主任兼导演,编导影
片《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与陈白尘合作编剧)、《丽人行》(与田 汉合作编
剧)等,艺术风格清丽、细腻、流畅,受到好评。
建国后,创办并主持上海电影文学 研究所。1957年后任上海天马制片厂厂长兼
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副主任兼导演,导演的影片 有《人民的巨掌》、《劳
动花开》等。
陈鲤庭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
家协会理事。
六、关于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 传,
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
有很强的政 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时代的最热
门的话题,如中国30年代宣传抗日 的《放下你的鞭子》。在国外,各种各样的街
头剧演出,也是多以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内容。演出 中时有观众参与,演
出结束后演员与观众进行讨论,很受群众欢迎。
七、写作背景
1931年日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
快就相继沦陷,大 批东北人被迫逃进了关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
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 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
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 里演出,无不
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
感 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
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 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八、文章主旨
戏剧通过卖艺父女因家乡被日寇占领 ,离乡背井、街头卖艺的痛苦经历,揭示了
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汉奸才是人们生活贫困的根源,告诫人们 要团结起来奋力反



抗。
九、结构分析
陈鲤庭 创作的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后经改编,广为流传。在抗日救亡运动兴
起的时候,街头剧成了反战的艺 术形式。当时最著名的街头剧就是《放下你的鞭
子》。这个街头剧的前身,是田汉在南国社时期,根据歌 德《威廉·迈斯特》中
的部分情节编成的一个独幕剧,写吉卜赛女郎眉娘被迫卖艺的故事。后经陈鲤庭、
崔巍等改编,此剧变成了一个中国化的街头剧,它表现了卖艺父女二人,因家乡
被日寇占领,离 乡背井的痛苦经历。此剧为许多剧团演出,红遍大江南北。
按照戏剧情节的发展,以青工上场为界,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来几 个鹞子翻身的把戏,向老爷先生们讨一个情。来呀!,
写流亡关内,穷困潦倒的卖艺父女在街头卖艺的场 面,这是戏剧的开端和发展部
分。五六十岁的卖艺汉和十七八岁的香姐,一个老,一个少,因家乡的田地 被日
寇占领,背井离乡,流亡关内,靠卖艺来维持生活。在热闹的卖艺场面中人们仍
然能够感悟 出父女的贫困和无奈。
第二部分(他妈的,手段真辣至结尾),写香姐因饥饿难耐、四肢无力而怠慢演
戏,因此遭到亲生父亲毒打,青工出面阻止并使大家看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黑暗
本质。这部分是 戏剧的高潮和结局部分,随着青工的上场,戏剧冲突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卖艺汉被贫困的生活逼迫得为 了几个铜板而用鞭子抽打因饥饿而倒
地不起的香姐,青工同情十七八岁的香姐,正义感驱使他挺身而出, 与卖艺汉扭
打起来。戏剧情节发展到此,人们不禁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呢? 戏剧通过青工、香姐、卖艺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化解把日本帝国主义的黑暗本
质揭露了出来。我告诉你们, 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
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一齐去 打倒我们的仇人……
青工的话使大家找到了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穷困潦倒的真正原因,并在心里萌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使戏剧的发展达到了高潮。戏剧的结尾,卖艺汉从思想上有
了极大的转变,打得 我清醒了过来,告诉我团结大众的力量去找我们的生路。
卖艺汉为感谢大家的好意玩几套玩意儿向各位献 献丑,至此,这场街头剧在锣
鼓声中闭了幕。
十、人物分析



剧中的三个人物塑造得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一对流亡 关内
靠卖艺为生的穷苦父女,一个有着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觉悟
的青年工人 。
卖艺汉是一个在外流浪多年、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难民。他多年在他乡流浪
卖艺, 难免沾染一些江湖习气,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正像他所说的:
如今正是国难当头……现在咱们 大中华给东洋小子欺侮得可怜,老百姓又逼得
连一句气话都不敢讲,咱们虽然是走江湖的,可总也有一点 儿爱国的心眼儿,
所以他才编了一首九一八小调,用歌曲来控诉日寇的侵华罪行。但是生活的逼
迫,长期的饥饿,却使他为了多挣几个铜板,一时忘记了父女的亲情,而用鞭子
抽打因饥饿而倒地不起的 女儿。卖艺汉的形象可以说是流亡内地的东北难民的
缩影。
香姐虽然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 子,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她变得十分乖
巧懂事,她饿得实在没有力气了仍然勉强支起身体想要继续卖 艺,直到倒在
地上。当她爸爸用鞭子抽打她的时候,她一点也没有怨恨,而是替她爸爸求情。
她 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为饥饿造成的,而造成她一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东
洋鬼子呀,可恨的东洋鬼子, 夺了我们的家乡,抢去了我们靠着活命的田地。
香姐的命运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据说在当时演出时有 不少群众把这当成了真
实的事件。
青工是这个街头剧中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主要形象,他具 有高度的觉悟,是
正义的化身。是他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夺下了卖艺汉手中打人的鞭子,和他扭
打了起来。他认为:我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在这个世
界上不应该有这种人吃人的道 理!他对香姐的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当卖艺汉
认为是自己的命运不好时,他说出了根本原因:我告诉你 们,使你们挨冷受苦,
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他所喊出的只要大家齐心,< br>团结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正是喊出了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
十一、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写作戏剧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能写多少写多少 ,不求
篇幅长,只求内容精当。可以是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是评论其中的一



个人物,还可以评论戏剧的情节结构等、鼓励合理地求异创新,发表自己独到的
见解。
十二、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道题答案
的关键是香姐挨打后的台词。
(二)本题旨在培养大家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大家 设身处地地去进行思考。答案只
要合乎剧情即可。
(三)本题旨引导大家认真把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
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课 型 新授课 教法 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 里有一块巨
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



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 泽东
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
毛泽东题 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
《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
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
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
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
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
共同补充)
2、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
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 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 人生的重大主题
3、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
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
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 请大家找一 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 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
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 的死比泰山
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
采纳 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
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 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
比论证-----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
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例证法-----精兵简政
6、 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 论点。
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 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
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 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
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 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 br>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 解决课后题
第 二 课 时
补充课外材料,语文读本15册第一单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完满才是人
生》。 < br>教学重点: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
点3、能指出文 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 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 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 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 组可相
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
而这些句 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
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 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
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第1段 最后对自己的人生
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 提问:分析第2、3、4段, 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
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
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
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
的责任是什么



4、 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 德所
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在文章
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二、 研读分析《不完满才是人生》
1、 阅读材料,扫除文字障碍。
2、 提问:请大家根据文 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
互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 在第1段也有说明,就是不完满才
是人生
3、 请大家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所用到哪些论据?
第2段中的古诗是道理论据;第3段中提到的汉武帝,唐太宗是事实论据;第4
段中的包公、海 瑞也是事实论据;第6段中提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事实论
据;第7段的是道理论据;
4、 那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引证法;引用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
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伴君如伴虎等等例证法;列举了古代的许多事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包公、海瑞,典故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对比论
证:第2---- 7段从古至今的论述
5、 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 ,从整
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
帝。第4 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
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 识分子在历史上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
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 方。第8段:不完
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作业: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
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 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三、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
章 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是通过作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的文章。 那么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第一、 看法要正确。
第二、 叙事要简明。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能起到证明看法的作用就可以了。(处
理好叙议关系)第三、 议论要以理服人。要使自己的议论有说服力,就要学会



摆事例和讲 道理。摆事例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讲道理,可以对
事情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以引 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指导写法:1、
提出问题---- 摆出要议论的问题或某种现象(简洁叙述) 2、提出观点---- 用
一句话表述要正确,鲜明 3、分析问题---- 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
既可以是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概括事例、史实。 讲道理:可引用名人名言,、
公认事理等。 4、解决问题---- 怎么做如:小议抄作业 我看教师拖堂现
象 小议考试作弊 论中学生网上交友 我看中学生上学带手机
板书设计
为 人 民 服 务
毛泽东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道理论据 正反对比论证层次安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事实论据 例证法
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
学生养成动 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
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 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
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 、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
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
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
讨论或辩论,思 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
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 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
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 课下利用图书馆、
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
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
果。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
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 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
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 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
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
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
(解说:在自读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动笔墨读 书,用
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2.鼓励 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
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 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
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
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
学习中,是学生 学习的合作者。)
[自读点拨]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 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
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
的发现,使粒子物 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 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
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 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
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 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
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2.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 至。意谓推究
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
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
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 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
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 6年)
3.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 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
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 ,扼
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
从大处落笔向 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
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 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
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 格物致知精
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
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 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
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 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
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



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 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
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付予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 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 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 己作主张出主意
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
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
是通过内心体悟和 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解说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
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 本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 )
[自读思考]
1.在文中画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意义。



2.用表格方式,梳理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3.针对质疑,分组作探究学习,写出探究小报告或制作电子作品。
4.阅读下面短文, 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
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 我所经历的20
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
哈佛大学和康奈尔 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
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 ,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
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 得出的体会是:
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 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
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 国家大
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
种全新的 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
的事。
第三个故事 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
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 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
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 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
器送上了太空。这是 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
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 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
(解说: 思考1、2是从议论文文体特点出发,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思考3
是课外拓展探究学习,目的不在 于学生探究有多深入全面,但要让学生在查询资
料,归纳提炼观点,写探究报告中尝试科学严谨的实验步 骤与方法,并扩大课外
阅读视野。思考4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议论文的基础上,迁移学习能力,初步学< br>



习写作议论文,是课内学习的课外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1.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
是对事物客观的 探究;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
有计划的探索。2.见自读点拨(4)的 列举事例表格。3.略4.略
[备教资料]
丁肇中小传
由于和里希特各自独立发现一种新型的J/A粒子,而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金。
国外科学技术界评论说,丁肇中是最有实验能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
家。美国《自然 》杂志还评论说,丁肇中所从事的工作是沟通中美两国科技交流
的一座桥梁。
丁肇中是由 于一次意外的出生而成为美国公民的。他的父母都是中国的大学教
授,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他们 从中国启程去美国,对密执安州立大学进行
访问。1月26日,就在这所学院里丁肇中降生了。他在回忆 中说:我的父母希
望我出生在中国,可是我却偏偏早产了。我出生两个月后才回到中国。他的童
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年代,所以他十二岁以前几乎没有受
过什么正规教育。由于父 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外祖母性
格刚毅且果断,她丈夫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 牲了,从那以后她回到学校当
教师,把丁肇中的母亲抚养成人。丁肇中在童年经常听到外祖母回忆那些艰 难岁
月里度过的窘迫生活,外祖母对丁肇中以后严谨刻苦治学,一丝不苟实验,缜密
组织研究和 严格要求下属等优良作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丁肇中先在大陆度过童年,十三岁去台湾上学,那时他 父亲是国立台湾大学的一
名教授。二十岁时,他决定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国密执安大学继续攻读。那时我< br>英文懂得不多,对美国的生活一无所知。在国内的时候在书上读到许多美国学生
是自己挣钱维持生 活读完大学的。我告诉父母也这样做。当1956年9月6日到
达美国底特律机场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 百美元。在那时,有点钱好像已经满不
错了。我举目无亲,不免有几分担心。那几年,可以说是丁肇中一 生中最艰难



的岁月,一面顽强勤奋地学习,一面自己挣钱维持生活 。后来因成绩优异获得了
奖学金。三年之后的1959年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1960年获 得硕士
学位。接着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 963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前往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
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 可尼的指导下用质子同步加速器进行研究。柯可尼对实
验工作的严格与耐心对丁肇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这段日子以及后来再到日内
瓦工作期间,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况是:一早起来在自取食堂里吃早饭,然 后一
整天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夜里离开实验室,驱车十分钟回到他的公寓房间睡觉。
每隔两个星 期,他坐飞机回到美国麻省莱克新顿自己的家里看望妻子凯·路易
丝·库恩和两个女儿。1964年,丁 肇中离开日内瓦回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直到1969年。在那里他和斯坦伯格、希瓦兹、吴健雄和 李政道等在内的第一流
物理学家工作。这个时期,丁肇中发现了抗氢同位素,使他初露头角。美国各大报刊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项发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年里,他开始对
电子和正电子对的生成 发生了兴趣。这时丁肇中又接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聘,
主持该学院的布鲁克海汶实验室,他负责的研究 小组分别在美国布鲁克海汶实验
室、瑞士欧洲核予研究中心和德国汉堡电子回旋加速器实验室三处进行类 光子粒
子的衰变探索,并且寻找衰变成电子对和lL介子对的新粒子。这一研究夜以继
日地整整 进行了五年。
1971年,丁撵中带领它的研究小组回到美国,开始在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进< br>行试验。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次觉察到一种新
粒手存在的迹象 ,其量量约为质子的三倍。由于丁肇中的小心谨慎,他们当时没
有公布这一发现1974年11月10日 ,丁肇中到美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
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 了同一现象,并已
将新粒子命名为中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发现,并将新
粒子命名为J粒子。
J/A粒子的发现,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这一发现在物理学上的重大意 义
是: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明存在着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从夸克
模型看,J/A 中粒于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强子。以前,人们认为所有
已知强子都可由三种夸克:上夸克,下夸 克,奇异夸克以及它们的反粒子以各种



形式组成。丁肇中和里希特 发现J/A中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当今的弱相互作
用理论,他们两人分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金。1979年,在德国汉堡,丁
肇中领导他的小组又找到了胶子,这是量子色动力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证 明,为统
一强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丁肇中已成为当代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主持 的德国汉堡电子回旋加速器
研究小组,首先接纳了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去西方工 作。
他每次到中国讲课,听众都是致以千计。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汉堡工作,同时又担
任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说:在汉堡,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
再工作。对于我的小组,我尽量挑选 那些也喜欢刻苦工作的人。他不抽烟,不
喝酒,不玩,也不看小说。当丁肇中还没有从事粒子物理学研究 的时候,他偏爱
科学史。他把法拉第看作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敬佩法拉第取得的科学成就及
其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立志做第二个法拉第。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4课、《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本文 激情澎湃、文质兼美的特点,在读与讲的过程中,
领会演讲的特点。
三、注意体会和揣摩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br>二、本文激情澎湃,文质兼美,应提倡多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读与讲的过程中,
领会演讲的特点 。
三、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学习要注意体会和揣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年 纪稍大的中国人应还记得,1968年春,文革还正如火如荼之际,毛泽东发表
了一篇五二O声明,全国 各地为此举行了由上级组织的大规模游行。很多人应
还记得,事情同马丁·路德·金被刺杀有关,而这位 马丁·路德·金,乃是著名的美
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事过多年之后,我却发现,不少人居然把这位诺贝 尔和平
奖得主,同四百多年前那位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相混淆,而对他的主要
主张非暴 力抵抗,更是懵然无知!1956年,在26岁的马丁·路德·金第一次领
导黑人市民,抵制蒙哥马利市 公共汽车公司的种族隔离制度时,他就举起了非
暴力抵抗的旗帜。他号召久被歧视的黑人群众说:我们要 抵抗,因为自由从来
不靠恩赐获得。有权有势的欺压者从不会自动把自由奉献给受压者。……权利和机会,必须通过一些人的牺牲和受难才能得到。但是,仇恨产生仇恨,暴力产
生暴力……我们要用爱 的力量,去对付恨的势力。我们的目标,绝不是击败或羞
辱白人,正相反,我们要赢得他们的友谊和理解 。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
二、课文分析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
以弥补美洲劳 动力的不足。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四百余年。直到
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 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
战争之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 于在法律上获得自
由。
但一百多年后,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 迫现象仍然十
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
的 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
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 南方的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
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 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
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正是在这种 情
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他曾在南方 21个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8月28日,



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他发表了这次举世闻名的演讲。
这篇演讲词的逻辑非常 严密。文章一开始,马丁·路德·金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
述了此次游行的起因和目的。他从一百年前林 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讲起,自然而
然地引到目前黑人生活的现状:黑人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 镣铐和枷
锁下,不仅物质上极度贫困,而且精神上备受屈辱,虽然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却
像流亡 者一样缺少归宿和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民权组织组织了这次盛大的游行,
要求兑现诺言,争取民权和自 由。这是宪法所赋予黑人的正当权利,是正义的,
是合理合法的。
紧接着,作者提醒美国政府 ,现在正是兑现诺言的最佳时机,改善黑人的生存
现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时间的迫切性 ,低估黑人争取正当权利
的决心,将会给美国带来致命伤,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作者也反过来提醒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马
丁·路德·金深受 印度圣雄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主张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
权利,反对以暴易暴。主张不要为了满足 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
杯痛饮,而应当用包容、忍耐和博爱的精神来对抗仇恨。在不同的场合 ,他反
复谈到,黑人的斗争决不可出现暴力,我们将以法律和秩序为最高准则指导我
们的行动,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应成为行动的指南,尽管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对我们的白人兄弟决不可怀恨在心, 而应停止憎恨。可以说正是马丁·路德·金的
这种思想,为后来黑人民权运动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因为是面对黑人同胞演讲,马丁·路德·金在这一场合必须鼓舞同胞士气,帮助他
们树立信念 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接下来的几段,马丁·路德·金用一系列
气势磅礴的排比句,表达了黑人民 权运动的目标,以及对黑人同胞的深切希望。
那就是斗争一定要彻底,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韧 劲,无论在怎样艰难
的环境和痛苦的遭遇中都要坚持下去。他充满激情地呼吁大家回到那些最冥顽不化的地方,坚持战斗,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作者连 用六个我梦想有一天,以诗一样的语言和酣
畅淋漓的排比句式,正面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抒发了 他作为一个黑人内
心最热烈的梦想。他呼吁种族平等,人格尊严和兄弟般的情谊能早日到来!他呼
吁自由与平等在美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实现!这几段文字情感充沛,文采斐然,



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篇演 讲词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饱含激情。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
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 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
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其间无不充满着作者悲 愤而热烈的情
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而且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
如 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
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 的必要条件。
三、形艺术特色
这篇演讲词也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作者运用 多种修辞手法,几
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
宣 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
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 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
等则形象地表现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文中华丽 的词句,典雅的语言,
为演讲锦上添花。文中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思< br>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
果。
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二、以你对现实中最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有积极意义、声请并茂的演说词。
【背景资料】
一、关于马丁·路德·金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 车旅店被枪杀身亡,
终年39岁。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192 9
年1月2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
传教士。早年 就读于亚特兰大的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系,19岁毕业后加入浸礼
教会。1951年和1954年又先后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市的克罗泽神学院和
波士顿大学。1954年在蒙哥马利城的德克斯特大道浸 礼会教堂任职。1955年获
得博土学位。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 次被
捕,三次被判刑。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



车歧视黑人的斗争。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 在交
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一南方基督教领
袖大会, 并任该会首任主席。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
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 和平奖。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
《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其思想对60年代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
大影响。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当时他在旅馆 阳
台上与同伴们谈话,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刺客得手后窜逃出境,6
月8日在伦 敦机场被捕,后被判处99年徒刑。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
巨大风暴。4月4日到6日,全美一 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 )为
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选自《20世纪世界各国大事全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二、有关美国黑人的背景资料
1774年,美国的建国者们把奴隶纳入不予进口的商品之列, 并直到1783年才废
除了奴隶贸易。除两个州外奴隶制被完全废除--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 他们
因惧怕经济受损而坚决反对。所有北方各州都已早早地废除了奴隶制-- 最晚一个
是1804年的新泽西州。然而南方坚持1845年后加入联盟的新州可以保持奴隶制。 从1830年后,在北方就有一个坚定,但却不那么有效的声音在要求全面废除奴
隶制。随后,18 61年,11个南方州成立南部邦联,脱离主张废奴的美利坚合众
国。南方和北方间的南北战争随之爆发 。经过四年的斗争和超过50万人的死亡
后,北方获得胜利。《解放宣言》通过了,奴隶终于获得了自由 。
但那只是就理论而言。战争已过了一百多年,南方诸州仍抵制为争取给予黑人
平等机会而 进行的全国性的努力。南方的白人指责黑人导致了战争、失败和贫穷。
他们的领袖试图保持其古老的生活 方式和他们的遗产。而黑人则没有土地,受
不到教育,没有丝毫改善的可能。
1865年4 月林肯总统的不幸遇刺意味着失去了以新模式重建南方的机会。旧的
南方领导人没有被排除在公职之外, 黑人法案除最基本的民权和自由外否定黑
人的一切。为了对付这种压迫,1866年生效的宪法第十四修 正案规定了黑人作
为美国公民的权利,使其得到在法律之下平等的保护。随后的1870年第十五修



正案给予所有美国公民以选举权,无论他们的种族、肤色或是否曾是奴隶。
然而,北方或多 或少在放任南方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对待黑人。其结果是,到1895
年,实际上所有的黑人都没有得到选 举权。在1890年三K党重建之后,情况糟
到了极点;在1889年到1919年之间,有近三千黑人 男子和妇女受到了私刑。
在20世纪50年代,当马丁;路德·金接掌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权时,大 多数黑
人仍处于贫穷和低教育状态。每一次进展都受到阻碍。例如,虽然依据法律,黑
人可以选 举,但在南方诸州却设置了许多障碍--从繁文缛节一直到私刑,结果只
有5%的黑人能够登记。
在金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今天,金死了20年后,种族隔离尤其在
南方的乡村地 区事实上仍存在着。法律声称现在已平等,但存有偏见的白人仍与
法律背道而驰。饭店过去只对白人开放 。所以当法律判定这样做违法时,饭店干
脆关门大吉。在许多南方小镇上现在都没了酒吧、理发店或饭店 。那些废除种族
隔离的政府学校里只有黑人学生。所有的白人孩子都被带走,进了私立学校。 在某些领域确实取得了进步。在选举法案(1965年)颁布前,在美国只有不到
二百名1黑人担任 公职;到1970年是1469名;1980年4912名,1986年超过了
6500人。这仅占美国 49万名被推选官员的1.3%。现有289名黑人市长,28
名妇女管理着超过五万人的城市。
贫困的黑人家庭从1959年的55%下降到1987年的约31%;然而在1986年领取
食 物救济券(以此可以到商店换取食物)的人中,黑人占 37%,有45%的年
轻黑人要去救济 所。1985年,黑人家庭的平均收入仅为白人家庭的55%,所有
黑人家庭中有近45%要依靠妇女。 1987年,美国黑人状况称在北方各州黑人
的失业情况:在诸如底特律、布法罗、芝加哥及克里弗兰等 城市,在劳动市场
上,黑人,尤其是黑人男性--同白人相比其收入差距可能超过了南方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城市里的最高记录。
而在另一方面是不容置疑的成功例子--比尔·科斯比在1987年是 全世界娱乐业收
入最高的人,吸引了8300万观众看他的电视系列节目,赚了近一亿美元。杰西·杰< br>克逊是另一个成功例子--他是民主党竞选1988年美国总统的重要竞选者。流行
歌星如麦克尔 ·杰克逊和蒂娜·特娜的摇滚音乐会遍及全球。其他像管理人员克里
弗德·R·华伦,前纽约州立大学校 长,成为美国最大的养老金基金主席及一名企



业家,赫尔曼·E·瓦伦丁,是美洲系统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和总裁。
最终,成千上万的普通黑 人进入了中产阶级,获得了医生、律师、银行家、经理
和其他职位。据估计到2000年,每三个美国人 中就有一个是非白人--这包括亚
洲人、西班牙裔人和黑人-- 凭着毅力、教育和更大的推动,马丁·路德·金的伟大
梦想或许会在下一个20年中变为现实。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5课《你是你的船长》教案
一寄语十五岁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2页。10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 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
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
同时培养孩子们公 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 拟
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 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 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 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 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 一
位学生的母亲,2000年.,她女儿所 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 一个
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 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 长代表在
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 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 的船长,谁能说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板书课题。 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 本
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 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师:谁能给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 们的这番话语重心
长,情真意切。 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 1. 踊跃发言。 生:你是
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 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 命运。 生:我
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 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 何,完全看
我们怎样驾驶它。 2.齐声回答:借代。 3.举手回答。 生:寄语十五岁,
意为捎给十五岁的. 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谭的话。 4.带着好奇和渴望



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营造氛围,朗读课文,注意此时想像 这篇文章是自己对在座学生的寄 语,
是贴心地交谈。让学生合上课 本,配合你的朗读。 1.合上课本,听教师充
满感情的话语, 渐渐融人教师用心创造的情景。 当教师读到掐一掐你们的
胳膊或 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后停下来时,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 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 交
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 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 己的
脸,看疼不疼? 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 的反应。 2.师微笑
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 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 别人是否也知道
我们的疼痛呢?现 在我来问一位同学,素萍(一位女同 学的名字),如果晓风(小
丽的好朋 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 感觉怎样? 3.师:听见了没有,
孩子们?不仅晓风 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素萍也会感 到他的疼痛。那
么…… 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下去。 学生开始均木解地望着教师',随后
恍 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 起彼伏地叫道:疼。2.纷纷想
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 样的感受。 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
感 到他的疼痛。 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 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
容的初步感 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好了,谢谢大家。刚才我并没有 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却能主动配 合
我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朗读,这是 为什么呢? 2.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
的是, 这篇文章打动了你们,它所流露出 的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让你们
不自觉地去思索,去领悟。你们说 是吗? 1.思考原因。 生:您根本不像
在朗读一篇课文,倒 像在和我们谈心,我们完全融入了 您的话语中。 2.沉
思片刻。 生:是啊,确实是这样。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一个 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全 文,
把它找出来 。 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 启发学生思考的呢? 与



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 生:
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 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 4.讨论交流
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 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 确定处给予指导。 2.导人课后思考
与练习二,让学生独 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 适当的点拨。 3.组
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 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 的精
神。 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 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 3.积极发言,
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 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学生仿佛就是那次主题班会上
的听众。师生通过合作,按照解题,情景再现,疏理结构,发表感想的顺序完成
了本
课的教学目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自己会
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
抱漠视态度->应 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仔细朗读北京101中学举行的这次主题班会中一个学生代表的发言(风补充 资料),
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 br>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
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教学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 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本文
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2.预习课文,标记
理解有疑问的地 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课 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 相关图片。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
侵华史、 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 因应
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 说说?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 是
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 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
题。 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 淋的场面 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2.纷
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知与认识。3.生:落后就要挨打,半封建半殖民 地 的
旧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土地上 的人民,导致了南京城内30万居民 的被害。
4.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从而指导 1.抓
住报告文学的特点来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
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学生阅读本文。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
正。 2.划分课文层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图。 '3.与



教师共同明确文章结构,了解作 者意图,作好笔记。
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组织学生讨 论交流
本课题目与开头的特色。将 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3.师:作者为什么要
以一个老太太的 经历来开始文章的写作?4.指导完成随堂练习1。 1.快速阅
读。 2.分析讨论本文标题和开头的特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她是曾经
受到日本侵略者 迫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4.完成随堂练习l。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 屠杀的影片,扩充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为
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 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
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标题:吸引力和震撼力;概括力和气魄
开头: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制造悬念,引发主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研读9-33自然段 1.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安排及写作特色
2.研读34-38自然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一、 研读9~33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快速浏览9-33段,可以请 几名同学朗读9-- 15段(提示:这是 唯一
一节详细叙述)。2.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3.师:这一节一共讲述了哪
些内容?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2。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
课末板书设计) 1.快速阅读课文,朗读相关段落。2.倾听,充满情感。3.根据
9-33自然段中的多家新闻媒 体报道,将其分别改为30字以内的 新闻导语。
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二、研读34-38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34--38自然段。2.师:前文讲述了历史事实,这一节表 达
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请问作者的 情感态度是什么呢?3.抽多名学生回答,小结。
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课末板书设计)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3.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课文浏览、内容分析、特色探讨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
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深入了解。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中间 结构 多线条发展
事件(或人物) 以线穿珠
效果: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
结尾 鼓舞展望式
哲理思索式
效果:余味无穷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 1.查字典或通过课文掌握字词



2.组织讨论 2.讨论交流,确立目标
一、 掌握字词(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3。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完成字词积累。
二、讨论.明确懵感态度价值观f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 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
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 1.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 大屠
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 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 杀
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 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 底该怎样走?
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 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2.积极参与讨论,表明心志,明确情
感 态度价值观。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是 堂讨论课,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历
史的惨痛教训,明确方向,树立目 标,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明确方向,发奋图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尽管证据确凿,南京大屠杀却仍不被一些人特别是日本人承认,而且中国受害人
的理赔之路异常 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未来之路我们该如何去走?
教师可介绍当今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日军侵 华历史所持的态度,启发学生作深入思
考。
惨绝人寰举世闻名
个性练习设计
作者在文中写道: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应该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



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补充资料
南京大屠杀
19 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
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 的血腥大屠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
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据不完全统 计,日军当时集体屠杀中国军
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 30万
人以上。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当局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
指挥下,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南
京暴行发生之后,引起中国人民和 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英国《曼彻
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在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 ,称日军在南京的暴
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美国《纽约
时报》记者杜廷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
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 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
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 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 京大
屠杀是历史事实。
第17课、《寻找时传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
明显的评论性。
3、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
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
4、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① 偌(ruò)大 诚挚(zhì) 揣(chuǎi)着 黯(àn)然
老茧(jiǎn) 淳(chún)朴
② 解放 差别 ③ 揣着 崇高 沧桑
解差 差劲 惴惴不安 鬼祟 苍翠
姓解 出差 瑞雪
参差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
主席
握手
掏粪工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
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
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 ,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
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
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2)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3) 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4) 这世界,变化真大!
(5)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6)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
敬业、实在,该多好!
7、本课小结: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
分析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
节课的学习,同 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
游记“永州八记”中的 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
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 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
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 程,描写
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 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
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诵
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 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
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 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
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应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
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 体把握课文,
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 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
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 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 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
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 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
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
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 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
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 基本方法进行自主
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
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 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 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
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 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
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 ,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
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 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 资



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 所以布置这样的
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 好的学习
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 br>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
以及写作的背景) ;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 、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
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 ,
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 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
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 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
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 类板书。(课件
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 本内容”,我
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
步 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
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 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 学常识一题,重点
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 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
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 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
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
性评价并板书明 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
问题目的 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
述,以引起“游客”的游 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 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
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 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
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 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
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 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 br>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
在积极主动的思维 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
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 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 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 ,按游览顺序
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 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
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 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 事
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 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 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
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 析文字,



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
美好的情操。
教学反思与总结:


第19课《滑铁卢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 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
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 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
辽沈战役的胜利,进 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
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 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
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 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
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 验教训。阅读茨威
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
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



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
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
相关词语的意义 :
仓皇拘泥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优柔寡断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
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 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
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 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
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 泽东同志曾经指
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
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
一秒钟及其做出 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
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 )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
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 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
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 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
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叙事线索时间人物
构思组材关键人物突出
剪裁技巧切入点准确(决定性的一秒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

二、具体感知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 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
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 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
“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 阅的大场景描写尤
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
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 „„„用军刀支撑
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
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1、经过 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
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 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
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 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
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
细腻的心理描摹, 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
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 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介绍投影)
四、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布置作业 < br>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
到的有关史料、影 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新闻性真实

渲染气氛恰当
工笔描写细腻
文学性场面勾勒宏大
心里描摹准确
穿插评论深刻
教学反思与总结:


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二、导入:(投影唐太宗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 言,并且说: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 )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
臣还是很多的,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商朝的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剜< br>心。为什么同样是进谏,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
明确: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并演示:
问: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兼语句,
包含两层意思: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问:讽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四、主要人物及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
1、主要人物简介:
①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②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 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
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
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 此
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 部重要的
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
向 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
定王十七年(前452年 ),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 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
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 暴、勇
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
地位。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同时多媒体投影以下生字: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2、自读课文第一段,指出下列词语含义:
修、私、窥、美、昳丽
3、分别找出本段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六、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请三位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提出意见。



2、总结他们的成功和不足。分析朗读技巧,多媒体投影注意事项:
①邹忌在与妻、妾、客对话时的语气;
②妻、妾、客在回答时的不同语气
妻:发自内心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
妾:发自内心的畏惧,随声附和,答语简单
客:有求与人,阿谀却又流于应付
③邹忌暮寝而思时的语气:
(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
3、指名三位女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作业:
预习后面三段
第二课时
[要点]
1、 继续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和预习情况。(略)
二、齐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在这三段中找出如下特殊句式:
倒装句、被动句
四、理清文章思路:
从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两方面分别入手。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请三位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大家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①邹忌进谏时的语气:(越说越激动)
②齐王听后的反应:(先若有所思, 而后兴奋)
③齐王下令时的神态和语气:(威严、自信)



六、思考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
式,比如三问、三答等,你还能找 出其它的三叠结构吗?(三思、三比、三赏、
三变)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作业: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板书: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进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21课、《周亚夫军细柳营》教案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 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
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 极向上的进取精
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
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3、请大家将书翻到167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
迁?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
准确的念出来?
祝兹zī侯棘jí门彀goù弓弩nǔ按辔pèi徐行
作揖yī介胄zhòu嗟jiē乎曩nang者
谁还有读不准的字音?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周亚夫军细柳》。
9、下面请同学们 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
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 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
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 置上,重复
的不要写了。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éi介词wèi
军:驻军军营将军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 br>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
你的问题非常的 有价值,可以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中秋国庆放假-武汉音乐学院分数线


绿豆发芽观察日记7天-门卫管理制度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经营理念口号


俄罗斯留学费用-小学生名人名言大全


高邮教育信息网-酒会主持词


期望值-工作总结开头


长高的最有效方法-七一党课


父爱作文-论坛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