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西双版纳学校-汇款方式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 。 第 一 课 时
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
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
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
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
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
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
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
感情深沉,
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
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
动一
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
学艺术最高勋章
。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
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
br>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1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
子可
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
要把握好诗歌的节
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
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
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
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
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
步: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
分别齐读;第六步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
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
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
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
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
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
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
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
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
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
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
土
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
情
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
为沉重地叩击着
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
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2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
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
爱,表达了诗
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
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
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
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
br>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
“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
“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
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
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
愤地进行
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
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
以“假如我
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的是“鸟”,同
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
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
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
什么着一“也”字?
“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
以天下
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
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
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
”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
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
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
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
意层层递进。
3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
我
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
也有不少人害
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
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
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
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
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
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
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
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
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
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
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
上
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
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
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
4
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3)如何理解“激流的
三峡传来神女的叹
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4)
将这
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乡愁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第三课时
总第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5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
br>“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
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
小、窄窄、矮矮、浅浅”
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
在”又充满
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
,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
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
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教后反思:
6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
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第 4课时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
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
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
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
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
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
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
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
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
年加入共产主义
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
7
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
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
35年回
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
顶
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
在国际
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
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
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
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
“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
祖 国“广
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
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
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
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
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
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
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8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
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
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
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
景物的概括,
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
作用),如 “微凉”“冷
”“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
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
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
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
用挚爱和柔情
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
生活体验,写几句
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 闻一多 )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9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
好的希望自美国返
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
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
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
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
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
“逼
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
希
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
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
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
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
的土地,
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
昂的《
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
10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教后反思: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2.理
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
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4.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
内容。 3.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4.
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
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解说: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选用。基础好,学校资料丰富、设备先
进或附近查找资料
方便的可选用2;基础中等的,可选用1、3。也可综合运用3种方法,勾连起课内课
外。)
3.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制作配乐朗诵录音带。
教学时数:课内教读2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第一课时
总第5课时
11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能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困为它的凝练、它的隽永、它的神韵,是多少年
沉淀的精华;但,
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
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
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艺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
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装点了中国
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
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另一种文化的营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
组当代探索诗歌。 (解说:设计这个导语,目的有两个。一是巧妙地把
古代诗歌与现当代
诗歌联系起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引起对新诗的阅读兴趣;二是以尽
量优
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奠定顺利进行教学的基
础。)
二、解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
表
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配乐)
(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感诗的美味,为进一步学习
欣赏奠定基础。)
②学生自由诵读。 (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受,这是文
学欣赏的必要步骤
,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病。)
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
(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落实字
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④诗歌内容与形式总理。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首诗
“运用平凡而富有
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诗人借鉴运用了
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解说:先由学生体悟,暗示自主求知意识;然后
巧加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
息资料;最后老师向宽拓展,把学生眼界打开。)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边讨论。 点拨:这
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
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
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
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
12
<
br>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
“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
百年来的贫
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
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
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
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解说:这
一环节既是突出重点,也是欣赏的关键。简要点出“意
象”这一概念,但不阐发,而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
助理解,体现精要好懂实用的要求。在引
导、点拨中渗透分节概括这一能力训练点,一法多用,一石两鸟
。)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A、在平凡中发现美,而给人一种新颖、
独创的美感。
B、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
合,既表现社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又表达诗人及青年
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C、设身处地,物我合一,把“我”融入事物之中,与诗歌所抒之情密切吻合。
(解
说:引导学生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学习抽象概括、提炼总结,学习运用比较思维方法。)
③
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 (解说:这一环节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把握
诗
的意境,感受诗的思想美、情感美。提这几个问题,有搭桥铺路的作用,一步步把学生思
维引向深处。落
实情感美、意境美教学重点。)
④诵读全诗。 (解说:再次强化感受。)
3.欣赏品味
①体会圆句式的表达效果。
点拨: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
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
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
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解说:
落实节奏美教学。)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点拨: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我”既是抒情主人公,
又是
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我”的复杂矛盾意绪和多层次拟物交织出现,表
现了一种独特的悠
长、矛盾的心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中一系列意象,既是
抒情主人公“我”,也是祖国的
象征。诗中的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
穗”“路基”“驳船”等比喻祖国承受的
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
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涵,落实语言美教学重点。)
13
4.课堂训练
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
(解说:这
两个题目前者进一步落实概括能力训练,后者抓住具体句子并具体理解。)
5.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见“教学设想”部分)
(解
说:总结学习方法,养成积累习惯。)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
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五、齐声诵读全诗。 (解说:把感受推向高潮。)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
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历程。
14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
析。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 一 )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
程,在中国历
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
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
的“我”汇注于祖国
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
我们就
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
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
,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
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
前人的肩膀上,
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
赏
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
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
年插
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
十年后19
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
唱歌的鸢尾花》《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
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
、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
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
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设影: (1)注音: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15
(2)释义: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
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
种沉重感。这
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
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
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
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
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
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
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
是
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
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
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
国取得“富饶”“荣
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
,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
上的
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
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
16
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
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
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
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
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
“荣光”和
“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
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
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
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
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
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
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
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
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
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
浩劫之苦造就了
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
抒
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
起
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
史使命感。
17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
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
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
“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
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
,“我”和祖国生死相依、
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
新的历史机遇,
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
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
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
,下文的“矿灯”“稻穗”
“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
从不
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
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 念
一幅色彩
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
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
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
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8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
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
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 代数
琴 桨橹 茫然 苦恼 惆怅 焦灼
2.①时间缓慢 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
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
。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
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
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
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
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
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
动人乐章。热
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
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19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
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
夸张手法回顾
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第7课时
教学过程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
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
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
两首》,去聆
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
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
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
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
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
云》《祖国》,长
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
20
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
爱祖国和歌颂
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
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
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
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
的虔信,沙皇统治集
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
对祖国
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
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
、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
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
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
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
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
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
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
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
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
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
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
: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
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
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
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
表现在诗人
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
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
的人民的热爱。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
21
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
远近相映、声
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
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
农
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3.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
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
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
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
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
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
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
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
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
br>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
豪的宣
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
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
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
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22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
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
凄惨的处境和悲苦
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
盼,
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
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
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
,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
诗中却能真切
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 2.C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
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
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
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
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
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
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
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
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
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23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教后反思:
24
第二单元
5.孔乙己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
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总第8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
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
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
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
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
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
精心塑
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
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
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
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25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
”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
,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
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
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总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
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
怎样表现出
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
然后
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26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
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
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
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
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
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
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
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
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
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
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
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
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 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不会营生 │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 │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
27
第三教时 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主题,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
的原因
。2、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一
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
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
悲凉”的气氛。
2、第九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
过。”这
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
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
有什么作用
提示: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采用小组竞争的形
式,自由发言)
三、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1、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A、写出本文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B、在文段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句子各一个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C、分析文中“摸”字的作用。
四、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
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
五、请一位同学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文章揭示的深刻主题。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
28
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
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
是的分析方法
教师作全面归纳
六、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热衷科举————中毒深
│轻视劳动————被凌辱
人物性格│麻木不仁————受嘲笑
└心地善良————教写字
6.蒲柳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
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
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
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
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
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
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
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第11课时
29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
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
人家》就
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
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
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 zā) 到气(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
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
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
他们两人鲜明的
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
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30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
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
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
肚兜、
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
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
流,教师点拨: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
的乡土文
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
br>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
着的社
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用心去品
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
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
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教后反思:
31
7.变色龙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
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契河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
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
人物的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总第13课时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课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5
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
生。(开端)
第二部分(
6~27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
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
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发展和高潮)
又可分六个层次:
第一层(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做出第一次判定:弄死狗,罚狗的主人。
第二层(9
~13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二次判定:狗是无辜的,“原告”
讹诈。
第
三层(14~17段)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三次判定:狗是“下贱胚子”
“原告”受了
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层(18~20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四次判定:狗是娇
贵的动物,要
以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
第五层(21~23
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做出第五次判定:
“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
第六层(24~27段)将军家的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做出第六次判定:小狗“怪<
br>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
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
吓。(结局)
2.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意义?
分析:像奥楚蔑
洛夫这样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奴才,可以说是当时沙皇腐败统治的
产物。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
,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
32
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这是作者塑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典型
所具
有的社会意义。
3.讨论“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分析:“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脱”
、“穿”军大衣的细节,既表明了奥楚蔑洛夫借此为自己的变色争取时间,进而为再次
变色作准备,又揭
示了他看风使舵的狡猾的内心。
4.作者怎样用对话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对老百姓的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大耍威风、欺下凌弱的性格特点。如:
“我绝不轻易放过……”“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我要拿点颜色出来”“混蛋”“猪崽子”
(2)对上司说的话,表现他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如:
“这是他老人家的……”“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娇贵”“伶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安东•巴夫洛维奇•契河夫(18
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
家,写过七百多篇小说,还写了很多剧本。他
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契诃夫
的祖先原是农奴,父亲曾开过一个小食品杂货店,最后小店
破产。契诃夫的少年时代饱尝了
人生的忧患和穷苦的滋味。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切的感受和认
识,他的作品具有
深刻的社会意义。《变色龙》是他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解题:指导
学生看注①。变色龙是一种什么东西?(学生回答)小说的题目《变色龙》是不
是写蜥蝎呢?不是,而是
用变色龙来比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谁?奥楚蔑洛夫。作者把
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比作变色龙,并
用它作题目,我们学习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这是有
深刻意义的。
(二)检查预习。
(挂小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齐读一遍) 正音:筛shāi
逮
dǎi(复合词“逮捕”读dài创) 崽zǎi
盛满chéng(盛是多音多义词,还可读shèng,如旺盛)
醋栗lì(写“栗”字时要注意字形,
下面是木字,不要写成“粟”sù)
畜生chù(畜还可读xù,如畜牧)乞丐qí gài
魁梧kuí wú
戳chuō 无赖lài 解释: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精神不振作。
无
缘无故:没有原因。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荒唐浮夸,不正确,不实
在
;又指行为放荡没有节制。文中主要用前一个含义。 荒谬: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
33
之意,但无“荒唐”的第二个含义。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聪明灵活。
名贵:珍贵,难得。
娇贵:把某人某物看得十分贵重而使之处于娇生惯养的地位。 径自:
自管自,任意地。
坎肩:无袖的衣服,即背心。 下贱坯子:意即贱种。
(三)分析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后四次对话的内容。
提问:奥楚蔑洛夫的第三次对话是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
的什么特点?
提问:奥楚蔑洛夫的第四
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
的什么特点?
提问:奥楚
蔑洛夫的第五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
的什么特点?
提问:奥楚蔑洛夫的第六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
的什么特点
?
提问:普洛河尔带着小狗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所谓“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的故事到此
已是结束,而文章为什么还写最后一段?从全文看,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
点包含哪两
个方面?
(四)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辛辣的讽刺。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跌宕
,戏剧性强,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奥楚蔑洛夫每次
刚对他定要依法严办这狗咬伤人一事的表态,马
上就出现新的情况,逼他陷于尴尬之境,而
他就立刻摇身一变,调转舌头,作出相反的表态;他刚一作出
相反的表态,马上又出现新的
情况,又逼他陷于尴尬之境,而他又立刻摇身一变,另是一套腔调。就这样
,他翻来复去的
改口,反复无常的变化。小说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描写,对这个专横粗暴、厚颜无耻、见
风
使舵、奴性十足的沙俄警官的丑恶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幽默辛辣的嘲讽。
这篇小说通过
对奥楚蔑洛夫这个沙俄统治代表人物的描绘,无情的揭露和讥刺了腐朽黑暗的
沙俄专制统治。19世纪8
0年代,沙俄强化警察制度以图加强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而造
成人民苦难重重,社会萧条残败,这正是
作于1884年的《变色龙》这篇小说所要反映和
揭露的社会现实。
(五)分析文章第1、2段内容。
提问:文章头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什么?
34
提问:第2段中写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伙计们,别
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这叫
喊声是谁发出的?何以见得
是这个人发出的?
(六)分析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前两次对话的内容。
提问:奥楚蔑洛夫的第一次对话是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他为什么“严厉地”说话?通过这次
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提问:奥楚蔑洛夫的第二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
的什么特点
?
2.专横妄断,面貌可恶。“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
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他信口雌
黄,胡言妄断,硬说赫留金刚才的话是说谎。
(七)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主题可分三个步骤:
1.讨论: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要变来变去的呢?
点拨:(1)变色龙为什么“变”呢?(自我保护)
(2)奥楚蔑洛夫自我保护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欺下媚上,所以他才“变”)
2.讨论:
在这样的警察统治下,沙俄社会是什么样子?重点指导学生研究第1段,从而对
当时的社会有一个形象而
具体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
3.顺势总结本文的主题:作者创作这篇小说,就是
为了塑造一个欺下媚上的奴才形象,借
此揭露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八)总结课堂教学的思路。
写了谁的什么事?——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变)——怎么变
的?——为什么变?——主要
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语言描写)
教后反思:
35
第二课时 总第14课时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引导学生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二)时代背景。
《变色龙》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中的一种应该被诅咒的现实。
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
强化反动统
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眼务。本文中
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
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三)自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提示阅读要求:(出示小黑板)
(1)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2)文章可分几部分?那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
(3)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4)试从文中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部分,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讲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1段(或听录音),思考:(1)小说开端是怎样描写出
场人物的?(2)小
说又是怎样描写当时的环境的?
2.默读课文2~5段(或听录音)。这里写了一个场面,除了警官巡视外,还写了哪些人?
(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警官奥楚蔑洛夫是怎样来处理狗咬人这个乱子的?在处理过程中他
的声色是怎
样变来变去的?
1.分角色朗读6~8段。(警官、赫留金、叙述部分各一人)
2.轻声读第009~13段(或者听录音)。
3.这篇小说是用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奥楚蔑
洛夫已经三次变换声色,不料巡警又把他的想
法说出来,巡警怎么说?奥楚蔑洛夫又怎样变?
4.分角色朗读18~20段(警官、巡警、叙述部分各一人)。
5.小说的情节继续发展,到达高潮。
(1)默读课文第21~23段。
(2)分角色朗读第24~27段(警官、厨师各一人,其余齐读)。
36
(七)齐读第28~29段。
(八)提问: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回答。明确:多变善变.
(九)提问:小
说描写了什么事件?塑造了什么典型形象?揭露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主题: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
处理狗咬人事件,塑造了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变色龙”典型
形象,揭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
。
读完小说,我们很自然地理解了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在于形象而深刻地揭露沙皇政权的爪
牙媚上欺下的丑恶本质。沙俄专制黑暗的制度造就了这样的“变色龙”,他为了适应这样的
制度而不断
“变色”。我们不但僧恶变色龙式的人物而且憎恶专制黑暗的社会制度。
这篇小说,情节引人入胜,
富于变化,讽刺性强,奥楚蔑洛夫前后六次变色,毫无雷同之处,
人物形象维妙维肖。
(十
)提问: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回答。明确:用鲜明
生动的对话表现人
物性格。比如小市民赫留金,他的庸俗,撒谎,想乘机捞一把的性格,都
是通过他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对
于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作者还把他的性格化的对话,反夏进
行对照,使他媚上欺下的面目更加鲜明突出,
把他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作者对这
种人物无情的讽刺与嘲笑。
提问:小说在选材
方面有什么特色?回答。明确: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来揭露
社会本质,这是以小见大。
教后反思:
8.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2.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3.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37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
语),描写细致是课
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
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
br>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
二、杰克•伦敦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
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
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他还参加过1893
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
后,他
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
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
却因病空
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
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
报告
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
大
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
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
o) 窒息(zhì)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
他独自跋涉在广
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
38
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
、丘陵、小溪
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
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
躯壳
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
的战斗中人获得了
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
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
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
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3.学生重点研渎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
顽强
、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清揣
摩文中显著的象
征物“狼”的隐喻。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学生联系《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中鲁滨
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
的深刻意蕴。
四、研读,体验延伸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
逼真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一方面,
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
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
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
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
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
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
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
过程,
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
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
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39
教后小记: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06
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
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
和坚强。小说把人物
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
生与死
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
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
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教读课文,
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
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
理想和美学追求。在写法上,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在阅渎
中,培
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教后反思:
40
第三单元
9. 谈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
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第一课时
总第16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鉴赏文章的美。
一、导语设计 :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
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
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
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4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
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
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
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
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
者“不敢说”
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
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
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
原、斜阳草树、夹岸
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
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42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
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
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
;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
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
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
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
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
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
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
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
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
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17课时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荐
读,
开阔视野。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
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
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
43
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
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
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
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
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
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
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
生命本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
要感
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
光点,向生命的顽
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
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
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3.仿句练习 。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
写两个句子。
44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
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
相生相成的。请联
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
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
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
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教后反思:
45
10.《那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
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
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
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总第18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
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
成片成片地消
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
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
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
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
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
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6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
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
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
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
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
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
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
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
述得越详细。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
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
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
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
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
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
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
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
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
全撤离,
47
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
生”“绿着死”两
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
崇敬之情,树
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
著,
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
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
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
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19课时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
,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
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
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
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48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
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
像拓宽了几尺
。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
br>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
为迅速
,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
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
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
。大树
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
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
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
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
同学们畅所欲言。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
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
49
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
剩下低矮的树
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 “
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
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
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
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
和汗水创造一个绿
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
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教后反思:
50
11.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
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第20课时
教学过程 :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
难点。
一、导语设计
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
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
年在上海《解放日报》
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
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
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
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
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
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
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51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
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
吟诵、交流。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
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
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
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
: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
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
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
下森林,其次凭想象
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
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
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52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
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
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
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
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
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
更觉新奇。
六、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
说话,树叶沙沙,
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
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
,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
家。
七、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八、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
方式上的不同。
教后反思:
53
12.人生
教学目标 :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
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
1.概述四
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2.学习通篇为喻,
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
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
能力。
德育目标
: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第21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
展,学以致用。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
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
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
华而悔恨,也不因
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
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54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
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
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
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
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
,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
探索许多世纪
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
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
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
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
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
领域中奋斗、劳
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
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
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
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55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
特点和优秀品
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
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
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
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
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
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
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
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
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
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
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
温馨博大的
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
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
轰烈
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后反思:
56
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
[教学目的] :1、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
2、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戏剧的基础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
作用。
2、难点: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了解作者通过剧本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
第一教时 总第22课时
一、介绍作者 :莎士比亚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一生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
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6
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利》、《亨利五世》,
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
;悲剧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
赛罗》;正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他的剧作反映了旧时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文主义
的社会政治思想。
二、介绍戏剧基础知识。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三、故事梗概 《威尼斯商人》以较强的对社会讽刺、批判的态度见称。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
巴萨尼奥
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货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
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
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
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
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
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
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
未婚妻鲍细霞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
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
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
失去了财产。
四、集体阅读课文,利用手中工具书及书上注释、注解,疏通字词。
57
五、布置作业:朗读全文。
第二教时 总第23课时
一、请同学概括剧情内容
剧情冲突的焦点是围绕“一磅肉”进行的。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夏洛克上场前,
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要有
一场激烈的冲
突。这一段对话,也从侧面描写了夏洛克自私、阴险、残暴的性格特点。
夏洛克一上场,
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对他规劝、许愿、甚至谩骂,却招来
了夏洛克的讥讽、挖苦,而坚持要
“照约处罚”,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显示了夏洛克
在法庭质对中的咄咄逼人之势和稳操胜券的得意
之情,也表明了夏洛克不顾舆论和羞耻,孤
注一掷,将冲突引向非丧人一命不可的高潮。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之时,鲍西娅上场,剧情有了转折。她智慧超群,深谋远
虑,发现了条约的
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劳,欲擒放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
向陷井。她先先劝夏洛克“慈悲
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要求,
接着又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了不答应三倍还钱的
态度,再之后,则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
来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
正当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忘形,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
望时
,鲍西娅抓住了“割肉不许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丝一毫”这两条件,使夏洛
克陷于被动,把法
律的惩罚统统加到了他身上。虽然公爵饶恕了他的死罪,但他得到了失去
财产的处罚。在这一回合中,葛
莱西安诺不断重复夏洛克赞扬鲍西娅是“但尼尔再世”;“是
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的话,这既是对
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夏洛克的有力嘲
讽,这正体现了喜剧所要表现的效果。
二、分角色扮演朗诵。
三、讨论结构
课文是剧本《威尼斯
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
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
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
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
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
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
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
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
愈趋激烈。
58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
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
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
转为被动,受到惩罚。
四、快速阅读,讨论分析剧中各类人物性格
夏洛克: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
鲍西娅:博学细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谋、落落大方
安东尼奥:慷慨助人、见义勇为、重
情重义,但面对尖锐的斗争形式不能斗争、不会斗争,
表现其软弱、妥协的一面。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
较软弱。
五、布置作业
第三教时 总第24课时
一、归纳主题思想
剧本第四幕第一场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高利贷心狠
手辣、贪婪冷酷的阶级本质;同时颂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轻利重义
的道德思想。
二、分析戏剧艺术特色。
1、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形象
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生活本质的揭示,主题的
表现,均需要在激
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
《威尼斯商人》是第四幕第一场,主要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一磅
肉”案件的经过,是
全剧的高潮。故事的三条线索: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
贷者犹
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三条线至此会合到一起,主要人物全部登场,戏剧冲突的双方展开
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最后形成紧张而尖锐的转机性冲突,构成了戏剧冲突的高峰,决定了
胜负。从夏
洛克一上场,激烈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剧本通过公爵、巴萨尼奥、
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劝到
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反驳也越来越厉害,而且显然占了
上风,使剧情有层次地推进到高潮。
鲍西娅上场,在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问题上,事情似乎会按夏洛克的意向发展,夏洛克
兴高采烈。安东尼奥向朋友告别。就在这时,剧情急转直下,鲍西娅的“照约执行”竞使夏
洛克陷入绝境
。恶人终于受到惩罚,在这场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这个贪婪、残忍、凶
59
狠的剥削者的形象,也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鲍西娅的智慧、勇敢沉着的性
格特征也得到
了充分地体现。
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作品的极高艺术水平。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决不是当作某种概念进行图
解,而是在紧张激烈地戏剧冲突中,通
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围绕一磅肉的诉讼,每个人都投入这一纠葛
,都用自己的语言、行动
—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夏洛克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明机智,安
东尼奥的侠
义豪爽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
br>莱西安诺,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
一场法庭审判,在激烈争辩中表现出作品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
身分和性格。例如夏
洛克的语言就很有特色,他一张嘴巴对付好几个人,语言很有争辩性,
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
强语气,有时有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
表现他的的者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得手,
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心理。鲍西娅上
场,他立即献上甜蜜蜜的颂辞;判决之后,又句句不离钱。
其他人物语言也各有特色,如公
爵的委婉耐心,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易怒等。
作者
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使词语华丽生动。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
应该就引为仇恨。”夏
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个
比喻表示出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
杀害安东尼奥的决心。
接着安东尼奥也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你现
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
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
为了失去
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运用这些比喻,使语言丰富多彩,台词虽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以一种文
辞华丽流
畅的艺术美感。
本剧中还有不少戏剧语言的夸张用法,例如夏洛克的奉承,吹捧鲍
西娅的话和判决后“钱”
的计较,以及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的“回敬”、“挖苦”等,不仅刻画了人物性
格,而且加强
了喜剧效果。
三、布置作业
练习册上练习
教后反思
60
14.变脸
教学目标 :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
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
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
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 :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积累词语,了解剧情;精读课文,欣赏品味,美点寻踪;着重赏析
剧本的情节美。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
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
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
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ài) 鹭鸶(lù sī)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
不清。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61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
折。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
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家
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
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
尽情品味吧。
五、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
句式说话,
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
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鉴赏剧本的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深层探究,质疑解疑
一、师生共同鉴赏剧本的形象美
1.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断,表情朗读。
62
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2.请演员谈表演的体会、收获。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
佐证。
教师总结: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
少在苦难
的命运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2)教师提问: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二、品味剧本的语言美
1.教师介绍戏曲语言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
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
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
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
特的形式和作用。
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潜相配合,具有和谐的
音韵
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
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具有抒情性。
川剧是一种地
方戏曲,唱词体现了戏曲唱词的特点,说白富有地方特色。
2.学生自由选精美的唱词。体会它们在形式上的特点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自由
发言。
教师总结:剧中人物的唱词,真切动人,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抒发
情感,体现了
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稔熟。
3.品味剧本说白的语言特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选例品味。
教师总结: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
其人,自然、流畅
、贴切、生动,实乃清水芙蓉,天然雕饰。
4.教师对剧本语言总体评价: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并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
63
些语言成分,使本剧的语言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体现出通俗浅显、明白如话、
情味十足的特
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欣赏剧本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体味手法美,学习剧本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1.文章
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剧本的舞台说明交代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描
写,请同学们仔细品味。
2.剧本注重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
学生自选例品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四、深层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如有难以解答的问题,可向教师提问。
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提问:如何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提问:剧本是如何否定这一世俗观念的呢?
提问:重
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在21世纪的今天,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
的世俗观念存在吗?
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
我们细细品味。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阅读戏曲剧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
成为一个准戏
迷了。
六、布置作业
1.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
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
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2.学写戏剧评论。针对《变脸》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学
短评。
3.预习《枣儿》。
教后反思:
64
15.枣儿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
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
个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
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
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
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
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
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
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
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
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
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
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65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
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
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
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
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
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66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
会回来的。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
情感的皈依,
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
由发言。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
和精神家园
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
br>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教师总结:优秀的
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
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
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
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
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
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
儿孙赖以生存
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
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
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
的枣儿时,仍
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67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
味 来”;后
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
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教后反思:
16.音乐之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
绪或感觉。
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
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
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
1938
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
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68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
受欢迎的影片。
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
良
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
的
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
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
照有
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
率性天真和
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
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
。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
的众
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
的:都认为玛丽亚
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
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
你会让她留下吗?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
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
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
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
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
”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
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
意愿的人文
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
《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
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
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
69
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
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
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
br>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
发现众
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
.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呢?作品既为
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
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
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
注意,设想应以人
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
的方法和技巧;3.学习欣赏电影并
加以评论。
学习重点:学习欣赏、评论电影。
学习过程
一、导入: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
表达方
式之一。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
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
丽亚形象。播放电影《音乐之声》
的开头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比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
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
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
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天性活
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
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
框规章对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
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
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
爱……
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理解。
70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而电
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
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过程。先给学生充足
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
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
中,人物形象
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探讨性阅读
1.课文中
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
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
丽亚。
2.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
也许那该是一个“爱
”字吧。爱音乐、爱自然、爱孩子、爱生活,无处不得欢乐,无处不可
放歌,这是一个与音乐联谊的心中
充满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圣洁的爱的光辉,是那么光
彩照人!
3.文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
作用呢?如果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片阴冷的愁云惨雾之中,你认
为怎么样?
文中有两处场景
,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满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
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衬托
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
比照中,越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
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
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四、拓展延伸
教后反思:
71
第五单元
17.公输
教学目的 :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
跟读,可以默读、朗
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
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
知识,提高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
br>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
后分角
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力求该准。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
72
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
节
,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
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
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
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
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
止楚宋之战不辞
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
真正的
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
一类的话来。因为墨
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
输盘果
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
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
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
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
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
善罢
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解
说:设置以上7
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
73
服输的过程。)(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
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
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
,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
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
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
“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
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
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解
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
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
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
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
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
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读第17~ 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
怎样的较量,
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
距”,
结果是“公 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
74
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
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⑤:墨子
揭露了公输盘“不 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
而
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
宋的计划。至
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
,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
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
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
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
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
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
楚王辩论,把攻
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
之
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
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
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
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
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
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
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
“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
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
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
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
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
输盘
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四。
75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
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
(拜见)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
滑厘…… (可是)
(
解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
词在不同语言环
境中的不同会义。) (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
理解、掌
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
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
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
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
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
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
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
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
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
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
范例。)
4.课堂小结。(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
方
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
象
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教后反思:
7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
进的论证方法。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
理、教育
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选自《告
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
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提示:《人
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
涉世家》等。)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
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
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4)
77
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
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教学目标:(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
理。(二) 智育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
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
子)今天我们再学习
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
人尊称为“亚圣”,名轲
,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
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
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
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an )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e )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胶
鬲(ge ) 拂(bi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
)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78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C、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
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
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
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
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元素;;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
79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
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
练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
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
错误,思路阻塞
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
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习(二)
教后反思:
80
1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
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
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
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
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一定要
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
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
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
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
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
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
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
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
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
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
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
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
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
乃见齐宣王,
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
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
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
81
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
读)。
4.齐读全文。5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
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
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两三名学
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
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
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
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
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
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
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
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
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请依据原文
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
br>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
握整体文意,
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
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
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82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
理解
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
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
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
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
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
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
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
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
翰,还有后来人。(夏
明翰)(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
生与死、义
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
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
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
,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
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
83
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教后反思: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84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
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
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
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
高,理解两则故
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
故
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
蕾。《沦语》平
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
远深
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
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
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
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
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
33篇,分内篇、外篇
、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
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
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
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
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
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
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
文学”。
85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
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
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
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
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
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
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
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鸩鹑鸟从它面前
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
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
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
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
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
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
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
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
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
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
86
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
明了自己的立
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
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
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
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
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
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
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
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
却不知庄子清高自
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
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
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
具有艺术家
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
生活情趣。《秋水》一文
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
失、成败等
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
br>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
,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
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
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
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
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
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
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87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
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
泥,一超然;让人读
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
人寻味,
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
br>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
:“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
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
响,随手劈下去,把那
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
这件事,
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
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
,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
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
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教后反思:
88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
指挥上,必
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是根据鲁史写的编
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
国。当时,齐强
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
取
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
战
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89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 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
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0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
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
决条件是取
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91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
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
四、
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反思:
92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
君而被纣王剖心致
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
义士,
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
法委
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
齐王采纳臣民的意
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93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
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
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
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
,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
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
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
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
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94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
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
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
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
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
”。(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
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
得“四国朝齐
”。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
纳谏
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
化”有借鉴意义
,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95
八.总结全文
教后反思: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
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
96
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
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
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
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
97
和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98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
超人力量的神来帮
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
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
惧”和天
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
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
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
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
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
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
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
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
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
99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教后反思: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第一课时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
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
劾。如:参劾。3.(s
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
:差数。②稍微,较。如:
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
差了。③缺欠。如:差
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
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
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
,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