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萌到你眼炸
869次浏览
2020年11月18日 13: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图片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王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吴翠敏 中二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
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 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
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
对儿童 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
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掌握难解的词语。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
五、教学准备:

1


1.解决生字词
2.掌握写作手法,理解文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
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 br>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 当时鲁迅先生
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
在文题下面 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
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 》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
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n 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huî 此处状声
觅食mì 找食 渊博yuān 学识深广

2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ân 油蛉 líng 攒cuán 斑蝥máo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î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îu
书塾shǔ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 窦dîu
厥士juã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ï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
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 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
书屋”的生活?
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 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
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3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
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
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
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 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
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
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 年的百草园。“确凿只
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
的犹 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
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 ,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
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
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4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 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 叫天子、油蛉、蟋蟀、蜈
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
们写得更加生动、
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
为什么是“我
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
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 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
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
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
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 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
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
在菜 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

5


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 那么生
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
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
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 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
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 成的小球”,
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
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 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
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
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 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
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 br>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6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 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
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
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 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
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 br>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
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 ,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
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 导
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
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 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
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
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

7


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
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
么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
—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 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
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
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 具体。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 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
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 童觉得
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
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 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
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
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 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
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 br>
8


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 探
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⑹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
鲜明对比。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进行新课。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
象就是“黑油的竹门” ,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
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 ,只有匾和
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

9


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
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
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 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
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
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 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
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
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 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
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 ”,而
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
决不至于不知道„ „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
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 一心只读圣贤

10


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 ,这在老师的眼里简
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
和形式 。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 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
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
人 ;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
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 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
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
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
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
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 ,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
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 他自己
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
过去”。这些都可以 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
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 育制度的忠
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
儿童的心,饱也 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
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 ,泯灭他们的求
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11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
戒尺与 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
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 “恭敬”的同时,也给予
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
的 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 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
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
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
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 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
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
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
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

12


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 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
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 了儿
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
满。
作业布置
1、 完成两本练习,本课生字词抄写两遍;
2、 预习《最后一课》,先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


音:长吟﹑低唱﹑弹琴
百草园 美丽——状:光滑﹑高大„„ 描写精确
生活 味:又酸又甜 景色迷人
(趣味 由何首乌联想到成仙
从 无穷) 神秘——由赤练蛇联想到美女蛇 联想丰富
百 又捕鸟联想到闰土的父亲 色彩神秘
草 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园 鲜活——(详写):扫﹑露﹑支﹑撒 动词精当
到 系﹑牵﹑看﹑拉﹑罩(生 生动形象
三 动逼真)
味 三味书 入学礼节——令人生畏
书 屋生活 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13


屋 (枯燥 态度严厉﹑不乏和蔼 记忆犹新
无味但 教学内容——似懂非懂,感到枯燥 历历在目
也有快 同窗学友——敬慕先生,好奇多问,
乐) 寻机取乐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2课时
三、教学目标

2.爸爸的花儿落了
吴翠敏 中二
1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
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
容。
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
五、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
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 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
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15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
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 文章也多处写到
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
竹桃”回应 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
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 br>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
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
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16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
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
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
四、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
爸爸时的情形;通过 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
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 从不迟到的
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
到爸爸的病和因 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
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 由此想到很多人
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
汇款给在日 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
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 真的落了,自己已经
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 曾说:“没有
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

17


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
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 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
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 种
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
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
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
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 了文章的内容,
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使自己的认 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

18


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
“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
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 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
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
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 br>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
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 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
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
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 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 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
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

19


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
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
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
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 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
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板书设计:
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 爸
关 眷

3.丑小鸭

20


吴翠敏 中二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 象的社
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
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
想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
写照。
2、通 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
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自读法
五、教学准备:了解课文大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21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 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
爱的丑小鸭吗?---《丑小鸭》(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
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
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 理线索)
以 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
(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 。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
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 知内容)

22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
看法。——(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
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
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 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
本文童话 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
并分析 ——(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

23

< p>
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
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 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
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
以在 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
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 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
木林中认识白 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
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 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
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 活的
一个奇迹。
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
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 —《把握生
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4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
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
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25






4.诗两首
吴翠敏 中二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
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 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自读法
五、教学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6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
“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
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
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 之美,
《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
这样的诗篇,写了 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
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 可以从抒发个
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
的乐园。我们 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
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 知这种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 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
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 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
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
传 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

27


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
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 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
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
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 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
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
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
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
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 样柔
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
静,像春天一样芬芳, 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
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
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 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
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
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28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
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
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 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
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
句诗的含义?
明确:参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
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
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各持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
句。

29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
要 ! 。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 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
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
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 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
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 有诗
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四、朗读诗篇
五、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

30


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
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 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再由学
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 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参见教参“问题研讨”。
六、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 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
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 br>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七、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 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
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 事物本身作为
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
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

31


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八、作业——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
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5.伤仲永
吴翠敏 中二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
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
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32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
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
五、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 语道
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
习、终生学习,才能与 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
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 才,也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
文——《伤仲永》 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33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
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
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 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 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34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 释
(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投影]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
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5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
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
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投影](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 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
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36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
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 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
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 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37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
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 那些天
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 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
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 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
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
使学 ”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
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
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
的杰出才华。

38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
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 化的三个阶段,你
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
详写这一 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
意在说明一方 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
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 退的种子,即“父
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
人”即后 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 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
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 章后,

39


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 章后,又有什
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
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
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 ,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
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 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
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40


备课人:刘建碧
6.
黄河颂
职称:中学语文二级
41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授课学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背景,积累词汇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品读经典语言。
能力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
、培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手段和方法: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42


2、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4、诵读法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非常喜欢流行歌曲,如《老 鼠爱大米》„„但有一些老歌,
虽年代久远,却富有生命力。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需要母亲河召唤!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 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
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
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今天,
咱们就一起学这样一首老歌《黄河 颂》。
二、了解黄河
说到黄河,咱们先回顾一下有关黄河的地理、发源等知识。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
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五千四百六十公 里。看
教材插图,你能从诗中找出跟你有同感的词语吗?
三、了解背景

43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1937年,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 国的土地上残
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
鸿遍野„„ 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 边,感慨不已,
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
组成,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诗海畅游读为先
1、诗海畅游读为先,而要读好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请看字词,齐
读。
山巅diǎn 哺pǔ育 澎pãn湃 狂澜lán 赞zhàn歌 发源yuán
屏嶂zhàng 浊zú流 滋zī长 气魄pî 劈pì成 宛wǎn转
2、诵读指导 < br>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
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 ,我们朗读这首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要求: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重音处理: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
①、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③、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

44


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④、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⑤、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五、梳理思路
1、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
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2、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 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
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 ,应该
是哪个字?
即“望”字。
A、近景描写;B、俯瞰全景;C、纵向描写;D、横向描写。
3、“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 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
“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 内容是
什么?
黄河是摇篮,养育中华民族;黄河是屏障,保卫中华民族;黄河精神,
激励中华民族。
环环紧扣,逐层深入。
六、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45


一、复习导入
二、内容探究
1、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 域产生、发展、壮大,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炎黄子孙。
黄河在地理上可作军事屏障,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堤防,抵押
外侮的法宝。
2、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黄河的什么英雄气魄?
从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贡献三个方面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
坚不摧的英雄气魄。
3、本诗创作目的
借黄河歌颂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民族自尊自豪感、自信心, 激
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保卫中国。
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三、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安排
学 生齐读、领读、个别诵读。
结束语: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 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 世

46


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
1、 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 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五、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
备课人:刘建碧 职称:中学语文二级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授课学时:2课时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
构特征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
想感情,突出中心;
3、理解并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 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通
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2、把握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47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 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热
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原因,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
象的意义。
2、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深刻体会他的爱国
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和方法:
1、诵读法2、探究法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 br>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1、走进都德:

48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 生从事创
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
西》。1870年 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
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
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 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
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
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
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 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
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 br>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
做《最后一课》。
3、介绍小说常识 :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 事
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
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49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 的时间、
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
懊悔( )

chã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
qídăo ( )( )
哽( )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

50


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
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
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
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 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3、点一同学复述课文,其余的同学看他的复述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三、学生读课文,看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小弗郎士
(一)、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
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
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51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
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
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
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
都在自己的座位上
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
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
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
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
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
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
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 服饰;最令小

52


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 托出最后一课严
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
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
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A、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
语言的重要性。
B、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C、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
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D、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
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 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 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
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 br>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 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3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韩麦尔先生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 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
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
了 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
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
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
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 了奴隶
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
匙”,“监狱大门” 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
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 学生的无限
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

54


递进。
(4)完成课后练习三。
(5)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
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
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 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
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这 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
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 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
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
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
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 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
变化,从中蕴含 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二、默读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
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讨论,问题可能有: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 辛勤地工作了40多
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

55


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 像
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 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
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
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这是一个隐喻)。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 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
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
易。先 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
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 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呢!
4、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
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 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
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 br>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
情。

56


5、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
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6、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 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
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
点对 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7、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 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
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
了先 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
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 ,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
大”过。
8、“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 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 台的
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
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 :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9、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 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
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 此把

57


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 到了感情的
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 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
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 在操
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 《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
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 土已被侵
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 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
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
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8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
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
的作用?
韩麦 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
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 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
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
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 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
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
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
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 拓展阅读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
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
述)
失去国土 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
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 习的!我们要热爱中

59


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 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
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1、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 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2、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
容。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课前 :(序幕) 幼稚、怕提问
(开端) 疑惑、诧异 爱祖国 深情、悲痛
课上: (发展) 难受、懊悔 恨敌人 思索、内疚
下课: (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60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备课人:刘建碧 职称:中学语文二级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授课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
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61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
能力目标:
1.结合语境,体会某些词语的含义。
2.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
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
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
格魅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朗读法 。本文语言雄浑豪放,壮美奇绝。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多方品味,借声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 中,深切感受作者博大的
胸襟、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
2.文献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增强 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感性认识,
全面深刻地理解文中一些艰深语句的丰富含义。

62


3.美点寻踪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录音、李大钊先生画像、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即刚健有为之意;“自强不
息”即主动地努力向上,决不懈怠,它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激
励着无数正直的人士积极向上,努力前进,成为后世奋发有为的知识
分子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它不但造就了为后世称赞的无数德行卓著
的正人君子,而且造就了众多的学 者、思想家、科学家,产生了相当
数量的熠熠生辉的著作,《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其中一篇< br>不可多得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赏读这篇文章,感受李大钊先生的
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可自行朗读介绍。
教师也可提供必需的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李大钊(1889~19 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
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 大学。1916年回国,任
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
兼经济学教授。在对中国社会进行的深刻的认识与对马克思主义有了

63


系统的学习与领悟之后,他发自内心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首
先揭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热烈歌颂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新纪元”的到来, 并立
即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盗世界”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也就
是在这一年,参与陈独 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
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 想,成为
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
为中国共产党的 创始人之一。之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
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 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
作霖杀害于北京,时年仅三十八岁。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者,也 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 、《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
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出版)。
这里录一首李大钊留学日本时(1916年)作的《口占一绝》以志纪
念: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2.关于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
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
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 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

64


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 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
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 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
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
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
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 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
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
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
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 br>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 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
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 业变
成全民的事业。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一(xiâ)______千里 丛山(diã)______
岭 险(jùn)_______
阻(yì)______ 逼(xi
á)______ (qí qū) _________

65


奇趣横________生 浊________流滚滚
(2)理解并运用
浩浩荡荡
奇趣横生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1)泻 叠 峻 抑 狭 崎岖 h
ãnɡ zhuï (2)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可作以下要求:
(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归纳各段大意。
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互动,共同解答, 如有不
易解释的词句,可请教老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学生可能提到的难句有:
①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
②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④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⑤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 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
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⑥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66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明确:①逼狭:非常狭窄、艰难。②亦复如是:
也是如此。③老:富有经 验的。④阻抑:阻碍抑制。⑤成:成就、形
成。魄势:气魄、威势。⑥趣味:意义、价值。
(2)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议。
明确:①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②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
③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
壮美的趣味。
⑤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
四、品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赏析文章的美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1:这篇文章语言很美,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生2:本文语言美,美在比喻的运用,形象生动,说理透辟。
生3:本文意境美,表现在长江 大河的流状,与《黄河颂》中“惊涛
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很相似,让我们尽情领略江河的壮美。
生4:本文有一种哲理类,给人一种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
思,催人奋进。

67


生5: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恐怕是对本文蕴含的哲理的形象
表达。
„„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 ,很有见地。不论哪一种理解,其实
谈的都是文章的语言美,让我们一起赏析本文的语言。
3.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用“本文语言 美,
美在„„”的句式说话,并摘录各自喜欢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
生1:本文语言美, 美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与激越磅礴的气势„„生2:
本文语言美,美在用词的含蓄蕴藉„„生3:本文语言 美,美在意味
隽永的比喻„„生4:本文语言美,美在哲理的形象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
哲理美。
①品味含蓄美
多媒体显示下列语句,显示一题,完成一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品味,
并 参阅自行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然后集体交流。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 这一段道路上,
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
壮美的趣味 。

68


(“趣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李大钊的其他作品中有相关的表述
吗?) < br>明确: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
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
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挑战艰难,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困难当头,挺身而出,英
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是为民族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
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
李大钊在其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
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 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
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
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是指怎样一种精神?回顾李大钊先生的生平,他具
备这种雄健的精神吗?)
明确:“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
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 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
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 往直
前的精神。
李大钊先生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对中国革命有
坚定的信念,忠诚于党,英勇无畏地向一切腐朽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强

69

< br>不屈的斗争,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李大钊用生命诠释“雄健的
精神”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 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江一样浩荡。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艰难的国运”是怎样一种命运?原文哪些句子作了提示?联系祖
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谈 谈“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艰难的国运”是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 “绝
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命
运,“艰难”主要表 现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
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
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位置吗?
明确: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 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
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是艰难的国运造 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如果把“雄
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②品味修辞美,赏析意味隽永的比喻美
教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 有什么样的表
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
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 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
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
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

70

< br>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
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 争;用“浊浪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
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 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
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③赏析哲理类
教师提示:本文有一种哲理美, 给人以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
深省,催人奋进。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
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先生的人生观,你认
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 最有意义呢?
学生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人最宝贵的是 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
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碌碌无为而 羞愧。临终的
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
业——为人类 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 展生命而必须牺
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
命的音响和 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
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命,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

71


——李大钊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镕基
学生交流,明确: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可以概括为“战斗
的欢 乐”“奋斗的欢乐”“奉献的欢乐”“超越的欢乐”等。
关于最有意义的人生,答案是多样的,如拼搏 的人生、奉献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敢于冒险的人生等等。
五、体验反思,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师提问: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 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
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
黄河的浩浩荡荡,应该有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阻遏不住,一泻万里的
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 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是的,
李大钊这一预言早已变成了现实。然而,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到艰险,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做“雄
健的国民”。我国驻南使馆被炸 的硝烟仍弥漫未消,美侦察机侵犯我
领空,王伟的英魂仍未归故里,“人权”仍无端遭受非难、指责„„
让我们响应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的号召奋勇前行。

72


海军361潜艇在执行训练任务中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他
们用生命捍卫了“不负重托为国捐 躯洒热血,牢记使命前仆后继卫海
疆”的铮铮誓言;大兴安岭武警森林防火队队员视责任如泰山,视绿< br>色为生命;被誉为“战地记者”的水均益为全面报道伊拉克战争,他
别妻离母,几次进出巴格达; 乒乓球世界冠军李菊虽已功名成就,仍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于离役之后又重新拼搏在赛场上;在抵御非典这 一
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南山冒着生命危险亲临SARS一线,姜素椿
不顾病痛做试验;还有 那些勇敢登临珠峰的英雄们,“不拿国籍换大
奖”的中国女孩王渊„„他们都是“雄健的国民”。
六、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作者激越磅礴的情感,感受李大钊先生
博 大磊落的革命胸襟,鞭时代罡风的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 把自己的生
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献身祖国、民族的事业视为人
生至上的幸福。 这些以李大钊先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
士,用生命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 的心中。先贤
崇高的人格,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后人传承的精神火
把,在火红的光 焰中,我们应对自己大声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
我而更加强盛美丽!
七、布置作业

73


课外收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 句(至
少3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八、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9.土地的誓言
备课人:刘建碧 职称:中学语文二级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授课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对土地、对祖国
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74


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
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讲述“九一八 ”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 音乐,充分调
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背景
端 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
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 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
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 反应
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
海》和《曹雪芹》。 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
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 平静的叙述
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
殊的风情,《遥 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
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 ,又自觉地吸收电
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

75


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抗
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 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1)注音: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
亘古( )谰语( ) 蕻( )
...
(2)写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
斑 lán( ) 田 lǒng( )
(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
契 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
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
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
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

76

< p>
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
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 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
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 地
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
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 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
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 br>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
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
谈谈。(4人小组讨论)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
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 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
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

77


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 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
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 的时候,„„喷
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 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
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 第
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
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设施知道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 文章来看,这
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
要回到她的身 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
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 有声的誓言读者自
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
言”而不是 “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
含义?

78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
湃”“涌 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
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 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
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
它被 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
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 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
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
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
“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
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
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
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 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
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 而到了后面时
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79


文 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
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 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
“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
土地以 “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 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
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 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
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
读一读,背一背。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
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六、作业
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80


作文《我爱家乡的——》

七、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
而战而牺牲
景色 美丽 热爱祖国







10.木兰诗
备课人:刘建碧 职称:中学语文二级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授课学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81
为故乡祖国


2、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
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3、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
能力目标:
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
象活动。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设计:同学们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 故事吧?
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
妇女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

82


2、《木兰 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
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 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
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
鼓 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
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 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
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 br>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
旧时裳 傍地走 阿姊
2、 自读体会。
3、学生齐读。
4、情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
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
兔难辩,隐喻作结
三、木兰形象
默读课文 ,思考: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 美好品德?

83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 英勇善战,建立功
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
久不衰的 原因。
四、小结课文
同学对照黑板,小结本课收获。
五、作业:注音13个
六、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
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坚毅勇敢, 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
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
第二课时:
一、比比看,你会了吗
1、积累词语竞赛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户:门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 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 帖:文告
可汗大点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军书十二卷 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 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 为:为了
市:买

84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 用:做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 著:穿
当窗理云鬓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 走:跑
2、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
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 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
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85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二、研讨、理解
1、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
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
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 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
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 、坚强的
性格。
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
么情操?
运用夸 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
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 情操。
3、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

86


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
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4、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 动人
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5、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 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
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 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
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 安排详
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三、拓展延伸
民歌的特点是民间流传许 久的故事,经文人整理所得,充满传奇
色彩是众人的智慧结晶,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美国迪士尼再创造的 “花
木兰”动画片更具有超凡的想象。因此我们也来一次想象训练,各人
自选片段(或“停机叹 息”或“征战沙场”或“亲人团聚”)扩充情
节、丰富内容,进行交流。
四、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
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 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
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
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

87

< br>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
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 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
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 淋
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
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 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
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
2.二选一: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
里的木兰的形象。
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
当面交流?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主旨: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
往。
详略得当: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
乡、会见亲人;
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



88
“木兰是女郎”的性格






11.邓稼先
王明 中二
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
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89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
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
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 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
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
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
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
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 大毕业,他于1947年
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
学研究 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
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 娃博士”。1950
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
校好友的挽 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
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 行了中国原子
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90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
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 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 家
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â 鞠jū躬尽瘁
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
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
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 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
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
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
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
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91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 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
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
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
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 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 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
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 不要引人注
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
人,是中国几千年传 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 程所创
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
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
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 《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
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

92


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
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
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
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课文: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 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
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 br>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
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 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
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
的 贡献之大。
2、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
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
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 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
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
品格呼之欲出。

93


3、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 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
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 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
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 稼先而感到
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
设问句,充分表达了 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
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 和
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
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
会。)
4、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
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
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
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 ,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
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
军都 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
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
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94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 之所以成为
“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
才能、坚强的意志、 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 的运
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5、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 总结课文: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 评传,而是以
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
语言叙写了一个淳 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
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 赞颂
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
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 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
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 短变化的句式安排,
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95 < /p>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
地展示了人物 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
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王明 中二
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96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
的技法。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
态度、无私无畏的斗 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
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 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入: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 校70周年大会上

97


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
人杰,死亦为鬼雄’的 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
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
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
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5、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

98


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 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
了就“做”的特点。
6、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 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
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
作者是怎 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7、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
详略安排怎样?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
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 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
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8、教师引导、明确:
(1)第一、二自然段。
(2)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99


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
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 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
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
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 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
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
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 学严谨、
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
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
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的高度概括?

100

光棍节礼物-冰心散文集读后感


我的新学期-桐城市天城中学


花约-参赛感言


逗女孩子开心的笑话-颁奖晚会主持词


我懂事了-家长育儿心得


福州大学专业排名-师德师风总结


学雷锋做好事-搞笑名言名句


四川高考成绩查询入口-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