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美版)

温柔似野鬼°
984次浏览
2020年11月18日 13: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老于世故-态度决定一切读后感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郭晓冬)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全册教案(30份)
【绝大部分含板书及反思】
全册教案目录: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 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
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 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
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 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被译
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 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
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 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教学提示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 句式,多节
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 祖国的
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 ,节
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 br>的高峰。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 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
国》。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 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诗集《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疲惫(pí bèi) 干瘪
(biě) 胚
芽(pēi) 绯红(fēi) 迷惘
(wǎng)
......
淤滩(yū) 簇新(cù) 蜗行(wō) 纤绳(qiàn) 隧洞(suì)
....
(2)词义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伤痕累累】指物体损伤后留下的痕迹;形容人心灵或身体受过很多伤。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重,语速慢。
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第四节:“我”愿为祖国献身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这首诗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交流点 拨】破旧的老水车:以“水车”对河的依恋象征“我”对祖国的相依相存;“破旧”
表现历史之久。熏黑 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我”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长期
“蜗行摸索”。干瘪的稻穗 :“干瘪”是因土地贫瘠,尽管“干瘪”,也是赤子的一颗心啊! 失修的
路基、淤滩上的驳船:驳船在 淤滩上,行进很艰难,“我”靠祖国的拖曳得以前行,不致掉队,极力表
现了祖国对儿女的珍惜,儿女对 祖国的痛惜;看到“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我”痛惜、爱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痛苦、悲哀而又充满希望和爱的感情。
3.“我”指代了什么?
【交流点拨】“我”既指诗人,也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可以从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和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看出来)
4.“簇新的理想”指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重点转移到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
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这一切在以前从未有过, 所以叫“簇新的理想”。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为什么说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交流点拨】1979年,从十年浩劫中走 过来的祖国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焕然一新。解放后,我
们国家曾走过弯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思 想上处于盲目个人崇拜状态,“毛主席万岁万万


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毛主 席说话,一句顶一万句”“我们15年就能赶超英美”……
这些都是“神话”。“四人帮”覆灭后,古 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了,从艰苦中开始奋起,所以说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热 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
唱得更响、 更亮。
2.拓展延伸
赏析舒婷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 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诗中运用 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句各比喻
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交流点拨】(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 ;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
远;(3)第三节是全诗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 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
念。
3.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的意象特征。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首爱国诗的教学,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全诗的感情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白居 易
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
抒发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祖国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热爱祖国不仅要为祖国骄傲和自豪,还要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最后,我想以艾青的两句诗作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 梅岭三章
上课素材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 装共遭到敌人的
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 伯坚被俘后
遇害。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 ,于1935年2月来
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情感。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设疑法、引导法、讨论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 血的英雄儿女,在这其中,当
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同志写 的“绝命诗”——《梅岭
三章》。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
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2)背景链接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他带着伤病潜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


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2.生难字词
(1)字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
即为家(wéi) 应有涯(yīng) 遍种(zhòng)
...
(2)词义
【即为家】就,便。

【应有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结构。
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 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
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诗 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2.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借代:不直 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
替它。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 旌旗”代替“军士”。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 喻词都不出现。
如“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自由花”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3.“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 交流点拨】设问,在全诗中起总领全篇的作用。开头一问,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革命
者面对牺牲 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整首诗奠定了苍茫悲壮的感情基调。
4.“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
蓄性。阎罗是 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深刻
性。通过革命将 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
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 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5.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 用词准确、形象。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
沉着痛快,有居高临 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太过书面化;用


“打”, 与诗意不合。
(2)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句写实,后句想 象。再如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不排 斥天国
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3)善用修辞。如借代、借喻等(见步骤三第2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 志无限热爱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
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了共产主 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
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 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
言上运用借代、借喻、用典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
2.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体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交流点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三首诗。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梅岭三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 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苍茫悲壮的,语言
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 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故学生通过对这组诗的学
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 陶。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今天我
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 。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自己的生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
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 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
时代的英雄人物。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3* 短诗五首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 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
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 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
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 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
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 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
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 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
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 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
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 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
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
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 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
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

朗读法、想象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前面两课我 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
下几种诗体不同的 写作特点。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 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


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
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 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 有诗集《鱼目集》
《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 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
等。
聂鲁 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
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漫漫(màn màn) 装饰
(zhuāng shì)
....
舵手(duò) 谎言(huǎng)
..
(2)词义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
自由 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 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
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 思。
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红山茶”的隐 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
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 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
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 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
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 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4.《断章》一诗有什么样的哲学深思?
【交流点拨】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5.《风雨吟》一诗中的动与静是怎样结合的?
【交流点拨】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节两行 是动,是“卷”“奔”;第二节是静,是两个
“如”。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试着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点拨】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 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
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 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
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 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 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
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 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
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 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
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2.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的个性化解读特点。
连环
——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五首诗。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五首中外短诗都是经典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明白,因此我没 有详细讲解。当
然《断章》《统一》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一番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 境之中,让
学生细品诗作,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之处。另外,我还找出余光中的诗作《连环》来 作为
《断章》的诗意补充,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断章》一诗。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 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
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在课 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
质;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 小结;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这些例子对同学
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 一写自己身边的事物。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4 海燕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1.指名朗读。方法:找出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2.听 录音带朗读。(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
后 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的过程中增强感受,
正 确朗读。
3.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的韵味。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通过意象对比理解海燕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乐观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

品味语言,理解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诵读感悟法、讨论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搏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呼唤:让
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 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我国1905年革命前文最 黑暗的时期,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 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
《海燕》这篇著名散文诗。


2.生难字词
(1)字音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
...
掠起(lüè) 困乏(fá) 蜿蜒
(wān yán)
....
(2)词义
【高傲】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
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文中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困乏】疲乏。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的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个画面(1~6):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 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
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7~11):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12~16):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海燕是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形象。
2.本文以时间为序,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交流点拨】略。(见步骤二第2点)
3.文章是为了表现海燕的战斗精神,却写了海燕之外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海 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
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 地飞翔、欢乐地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
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 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体会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 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
年俄国革命前夕 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
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 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
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 革命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赏析下列句子。
1.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交流点拨】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2.——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交流点拨】运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 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
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人 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
但更多的 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
强。“不经历 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2.拓展延伸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 的爱的阳光,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身实际,说
说《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 的启示。
【交流点拨】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 ,以
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面对“暴风雨”< br>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敢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3.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海燕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还注 重了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我们在朗读录音的引导下,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 恶扬
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领悟到海燕穿越暴风雨的壮美。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
上课素材
朗读法
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学习课文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点明 时令地点、表现
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的 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及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
实性;深化作品主题。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指导法、谈论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摧 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
的小说《孔乙己》,思考这位被科举荼毒的书生悲剧的一生,到底是命运的 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
问题的悲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和教 育家。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彷徨》等 。
(2)背景链接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年 之后,当时,科举制度已废
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 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
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 沉、麻木病态。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阔绰(chuò)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
蘸酒(zhàn) 荤菜(hūn) 门槛
(kǎn) 舀
酒(yǎo)
....
颓唐(tuí) 茴香(huí) 咸亨
(xián hēnɡ) 附和
(fù hè)
......
(2)词义
【声气】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文中指态度。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文中指阔气。
【污人清白】指人清白的声誉被毁。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大抵】大概;大都。
【间或】偶尔,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
【颓唐】精神萎靡。
【营生】谋生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交流展示:这篇小说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 ~11):写孔乙己无以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的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
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作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
意味。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梗概。
【交流点拨】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嗜酒却 只能跟普通劳动群众在一起喝。
他迂腐又不失天真,曾给人们带来欢乐。但后来他因偷东西被打断腿,不 得不用手“走”来买酒,此
后便不知所终,看来是在那样的社会挤压、那样的观念毒害下,无声无息地死 去了。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 人的
事,能算偷么?’”这段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这段话写了孔乙己 故意在文字上兜圈子,为自己开脱,以摆脱尴尬,挽回一点面子,


表现出他的迂腐不堪、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性格。
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 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作铺垫,暗示孔乙己的悲
惨命运。
4.课文中写了多次笑声,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众人的冷漠无情。
5.“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大约”“的确”二词应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二十多年无人知其生死,只能用“大约”来推测;根据最后一次见面时孔乙己的
惨状分析 ,肯定他是必死无疑了,因此用“的确死了”。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孔 乙己的角度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
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的 角度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
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7.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 ____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
人自居但又______ 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
但又______ 的人。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个被人们
讥讽但又 ______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的人。
【交流点拨】穿长衫;好喝懒做;把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
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 有可无。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品味下面句子的妙处。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交流点拨】孔乙己 “不回答”表明他对短衣帮的嘲笑不以为意,而“排”的动作又体现了他
的卖弄。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孔 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和自命清高的性格。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孔乙己,他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被封建教育 毒害之深,至死不悟,我们不能
做新时代的孔乙己,要做自食其力之人。
2.拓展延伸 孔乙己在封建社会生活得很不幸,若能穿越时空,请你和孔乙己对话。仿照句式:孔乙己,我想对
你 说……
【交流点拨】孔乙己,我想对你说:虽然你身穿长衫,在短衣帮中鹤立鸡群,但是那长衫却是浑
身补丁。你也曾经是喝墨水之人,如今却贪图那杯中之物。曾经辛辛苦苦为自己脸上贴金,后来却因为偷盗把自己脸上的金条一块一块地扯下来。你曾经双手浸染墨迹,如今却满手泥土,而你就用这双
手慢慢地走远。孔乙己先生,我想对你说:你因为好吃懒做,不愿意去做抄书这种其实很不错的活,
而偏 偏去做有辱读书人体面的盗贼。你不怕脏不怕臭地穿着那件破旧的长衫,不就是为了给自己长
点脸,让那 些短衣帮知道,自己是读书人,和他们不同吗?因为偷盗,你不得不在人们的欢笑中黯然,
在人们的欢笑 中苟活,在人们的欢笑中走向死亡。我真为你感到可惜啊,你明明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坏毛病而走向了死亡,可惜啊!你走了,但是你那永远脱不下的长衫却久久地在我
心中 飘荡。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孔乙己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小说开头便描述 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
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 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安排
严谨完整。以“笑”贯穿全文 ,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是对
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冷漠的封建社 会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了小说的三要素。遗憾的是没有让学生当堂演有关 孔乙己精
彩片段的课本剧,以加深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认识。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6 变色龙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 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
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 象。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
问题,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这篇小 说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个沙俄统治代表人物的描绘,无情的揭露和讥讽了腐朽黑暗的沙
俄专制统治。19 世纪80年代,沙俄强化警察制度以图加强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而造成人民苦难重
重,社会萧条残败, 这正是作于1884年的《变色龙》这篇小说所要反映和揭露的社会现实。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 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
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
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诚实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诵读法、指导法、激疑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展示蜥蜴图片)同学们,说起眼下很多人热捧的个性宠物— —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
可怕,有一种蜥蜴叫变色龙,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
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 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
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去了解所发生的故事。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 860—1904),是19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戏剧革新家。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
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背景链接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 ,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 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
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
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 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生难字词
(1)字音
魁梧(kuí wu) 荒唐
(huāng táng) 洋溢
(yáng yì) 伶俐(líng lì)
........
恐吓(hè) 盛满(chéng) 乞丐
(qǐ gài) 醋栗
(lì)
.....

(chuō) 无赖
(lài)
..
(2)词义
【无精打采】没精打采。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伶俐】聪明;灵活。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分角色朗读,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 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
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6~27):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28~29):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交流点 拨】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
洛夫。主要运用对话 描写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交流点拨】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
他的 卑鄙心理。
3.师生共同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交流点拨】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 、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
忠实走狗形象。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 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
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交流点 拨】“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
“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 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
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 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
一把赔偿金。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 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作者笔法的精妙。精短的
篇幅中蕴含 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是人际交往
的荒漠,所以真 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2.拓展延伸
有位教育家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要说:“语文就是生活。”所以说,学
好语文、 学好小说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那怎样才能学好小说呢?
【交流点拨】读小说,理情节,知内容;抓人物,看言行,知性格;联背景,析环境,认社会。
3.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小品。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变色龙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日常教研中见得 较多的小说教学是这样设计的:梳理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
这似乎就是小说教学的所 有,而且俨然成了一种恒定的基本模式。每每此刻,我就想,任何小说都可以
教成这样,小说教学还有没 有针对性?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教小说,学生究竟对小说还有多少热情?
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 学生阅读小说。一要引导学生爱上小说,小说应该是中学生最喜爱的
文学作品。二要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 方法。《变色龙》中“变”字便是首选。“选点突破,‘变’中说
‘不变’”是本课设计的主体思想,也 是体现与其他小说不同之处。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7* 溜索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工具概述
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 们不畏艰
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 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 br>惊险景观。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
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
怒、独 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
部分溜索已 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
运用溜索作为渡 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 ,俗称“溜壳子”,借倾
斜之势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云南怒江大峡谷,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 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 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
(zī zhū) 滇
西(diān) 盘桓(huán)
....
顷刻(qǐng) 千钧之力( jūn) 绞
(jiǎo)
...
跺(duò) 呕
(ǒu) 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 交流点拨】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
成对比,衬托 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
索”。溜索前首领 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③“(我)战战
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 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
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
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 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
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 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
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 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 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
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 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
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 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
了马帮汉 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 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
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 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
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 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
禁。
3.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溜索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的教学进度比较合理,虽说没有详细解读,但是重点突出。我引导学生们在把握文章 内
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表现手法做了一定的了解。但其他比较深层的意蕴,如< br>鹰、马、牛三种动物形象的隐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没有展开深入研究。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8* 蒲柳人家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 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
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 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
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 ,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深深地吸
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 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
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五四以后,鲁迅一代引进了外国 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全新的小说
模式,中国小说也开始呈现出与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但与 此同时,古典文学的传统也以其强大
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着。如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就以其“ 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受到读者
的普遍欢迎。而到了新时期,又涌现出了一批以刘绍棠为代表的,继承和 发扬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并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家。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
物形象,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

诵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艺术,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通县(今北京 通州区)人。主要作品有《蒲柳人家》《京门脸子》


《运河的桨声》《蛾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gǎn) 剜(wān) 腌臜(ā zɑ) 烟囱(cōnɡ)
.....
捯气(dáo) 呼哨(hū) 咔吧(kā) 嘬
(zuō)
....
荣膺
(yīng) 戏谑
(xuè) 驾驭(yù) 腻歪(nì)
....
呱呱坠地(gū) 如坐针毡
(zhān)
..
(2)词义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
【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同学们可以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背诵,使 自己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的
妙处。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开头到“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第二部分: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到结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文章写了哪些人物?
【交流点拨】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纤夫和船老
板,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何满子的父亲、母亲,书铺
掌柜(姥爷),老秀才,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檎。
2.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交流点拨】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
串起整个故 事。
3.“一交立夏就光屁股”,对此有同学说:真不文明!你是怎么看的?
【交流点拨】 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小朋友的特点,极富乡土特色和生活
气息。
4.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被称为“一丈青大娘”?
【交流点拨】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 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
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5.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以六岁小孩何满子为线索展开情节,透过 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


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 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
尚情操。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文中充满乡土气息的句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 ,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②何满子在奶奶身边
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 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
滩野跑。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 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两种色彩
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文 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正是作者真挚朴实的情感,以及对故乡的
父老乡亲 的无限深情使得这三个人物得以成功塑造。
2.拓展延伸
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的片段。
示例:记得那是一个冬天下午,阴沉沉的,冻得我直打 哆嗦。四点十分我们放学了。我知道妈妈
要来接我,一抬头,果然看见妈妈。我看见妈妈担心的样子,心 里很不好受。我到车前妈妈连忙脱下
外套给我穿,我上了车子,妈妈才开始调转车头。一路上妈妈吃力地 骑着车子,风太大,夹着雪片直往
妈妈身上扑过来。这么多年了,我真后悔没有好好学习。到现在我都忘 不了那风雪中的情景。
3.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蒲柳人家》全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蒲柳人家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 下的空间很大,
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 物这一方面,
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 以我觉得,
多提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是我今后努力的 方向。
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等;
3.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 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
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官名等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类比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明辨是非。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孟子》一书,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 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
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 》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主
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 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死亦我所恶(wù) 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
一箪食
(dān shí) 一豆羹(gēng) 蹴
尔(cù)
....
(2)词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如使】假如,假使。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划分节奏;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 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
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而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
所恶有甚于死而不辟患(正面论述)
( 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 ”)(即“义”)(举例论证)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受之——见利忘义(即“不
义”)(反面论述)(对比论述)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丧失人的本心。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交 流点拨】明确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来
的。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 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又
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 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3.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 交流点拨】(1)类比论证。运用鱼和熊掌与生和义的类比,论证要舍生取义。(2)事实论证。用
贫贱 不受嗟来之食和受厚禄也要讲礼义的事实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得兼
时就会舍生 取义。(3)道理论证。“如使人之所欲……是故所欲有甚至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

< br>对比论证。把“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
义的可耻。
4.概括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
点“舍生取义”,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该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 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在说理的过程中,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 交流点拨】(1)类比。舍鱼而取熊掌的类比,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
的情况下 ,就必须择优而取。(2)对比。将“生”和“义”对比,“死”与“不义”对比等。(3)排比。
通篇 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 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正
确对待“鱼肉”“熊掌”。当两者不可兼得 时,别抵制不了“鱼肉”的诱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2.拓展延伸
请举一个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例子。
【交流点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 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
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 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
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 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
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 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愿终守之,弗敢易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比较法。

相关教具。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2)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弗(fú) 雎
(jū) 怫
(fú) 跣
(xiǎn) 抢(qiāng)
.....

(guī) 祲
(jìn) 缟
(gǎo) 挠
(náo) 谕(yù)
.....
(2)词义
①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同“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②一词多义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徒:
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发展:秦王责备安陵君,唐雎据理力争。
高潮:秦王威胁唐雎,唐雎奋起反击。
结局:秦王屈服,唐雎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外交胜利。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交流点拨】课文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雎
出使秦 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2.文中是怎样体现秦国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的?
【交流点拨】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安


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 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
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 ,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由此可以
看出,唐雎所担负的使命重大而且艰巨。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而不
是放 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
秦王是不 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4.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交流点拨】表现了秦王盛气凌人、奸诈狡滑的性格。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交流点拨】表现秦王无理责问的性格。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性格。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交流点拨】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 篇记叙文,写出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
横欺诈、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
的成就。
2.拓展延伸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交流点拨】示例:(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2)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3.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 br>《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
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本文虽然某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
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
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妥当的。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1 送东阳马生序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
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 ”,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
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 。“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
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 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
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 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
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 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
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 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 善于
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 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
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 br>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 京)
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 晚辈
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
(1)字音
嗜学(shì) 俟(sì) 衾
(qīn) 容臭
(xiù)
....
裘葛(gé) 加冠(ɡuān) 叱咄
(chì duō) 负箧
(qiè)
.....
曳屣
(xǐ) 皲
裂(jūn) 媵人(yìng) 烨然(yè)
....
缊袍(yùn) 廪
(lǐn) 冻馁(něi) 谬
称(miù)
....
(2)词义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 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
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 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 ”。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
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 求
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 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
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吃—— 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穿—— —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 ——住——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 ——行—— 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 ——师—— 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 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
达了他 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 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
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习古代文 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
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 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
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 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 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
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 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


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 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
所突破。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词四首
上课素材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 、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
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指导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宛如一座瑰丽的花园。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 两
朵奇葩。这节课我们来领略四首词的韵味。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 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


八大家” 之一,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
称。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 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
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生难字词
(1)字音
酒酣
(hān) 遣
(qiǎn) 浊酒(zhuó)
...
羌管(qiāng) 麾下(huī) 炙(zhì)
...
(2)词义
【八百里】指牛。
【五十弦】原指瑟,词中泛指乐器。
【翻】演奏。
【作】像。
【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响雷,震雷。文中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渔家傲·秋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表达了词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 气概,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思想感
情。
2.《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词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3.辛弃疾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 拨】这首词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表达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
忘之情,同时抒发了 词人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4.《满江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以及希望一展雄心壮志的开 阔胸怀。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 交流点拨】从题材上看,本词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
场点兵, 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本词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
心壮志;从 语言风格上看,雄壮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四首词的主旨并理解赏析了名句 ,提高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激发了我


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同学们,继续加油!
2.拓展延伸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
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
样的 感情?
【交流点拨】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得
志,借酒宣泄心中郁闷。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话别,表达美好祝愿。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四首词。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上片:写景:“秋”(边塞 秋景)、“异”——萧瑟、荒凉
下片:抒情:“思”(戍边将士)、“泪”——思家忧国、壮志难酬。
意境: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上片:太守出猎——狂
下片:立志报国——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满江红
秋瑾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殊未屑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青衫湿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 经典成为千古
绝唱。以前我们学习的很多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而本课所学诗歌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 在上课时
注重引导同学们体会诗词情感,揣摩作者心理,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 ,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
正确的道理和确凿 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
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
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 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 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点拨法、讨论法、质疑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 “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
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 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
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 ?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 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 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
《燕山夜话》, 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狡黠(xiá) 咀嚼
(jǔ jué) 诘难
(jié nàn) 滞碍(zhì)
......
豁然(huò) 相似(sì) 曲解(qū) 蒸馏(liú)
....
吹毛求疵
(cī)

(2)词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意思 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
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思考问题。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1):亮敌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
第二部分(3~4):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作批驳
第三部分(5~8):阐明“不求甚解”方法可取——驳论点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下结论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谈读书》中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 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
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 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
以归纳。
2.《谈读书》中从“人 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
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3.《谈读书》介绍了哪几种读书方法?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选读、浏览、通读、精读、代读(摘要读)。


4.《谈读书》一文提出读书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塑造人不同的性格,读书还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5.《不求甚解》一文开始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交流点拨】对一般人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 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分析,表达自己不同的见
解。
6.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交流点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
“不求 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交流点拨】《谈读书》语言 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
约而富有智慧。《不求甚解》语言平 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 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习,
方能有所收获。
2.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②班门弄斧;③滥竽充数。
【交流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 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
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 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
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 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
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 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
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 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
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 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
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见步骤二第2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层次,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这 种方
式去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积极性都很高,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两
篇文章语言差别较大,学生也能自主发现和分析,让我学得本课上得比较成功。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
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 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
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 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
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 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
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 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
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 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
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 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
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 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


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 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 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
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 真挚(zhì) 渲染(xuàn)
...
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
(yǐng)
...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 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
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 ):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
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 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
要素,即意匠。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阅读课文,说说意境是什么。
【交流点拨】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默读课文,说说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 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
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 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4.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交流点 拨】光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要地说,就
是加工手段。有了 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按照作 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
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 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
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 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
此,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 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
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 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交流点拨】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 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


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 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
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 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 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
句的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 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
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 它们又必然得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
高明的诗还是精湛的绘画,最终都成为可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 相融合的意境。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领悟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山 水画意境的阐述,
使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运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来提升自己 的写作水平。
2.拓展延伸
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看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
沙》中的名句。画作《万山红遍》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 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3.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一方 面就是问题设置步步深入,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理解
缓冲时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后问题也给了学 生们联系社会实际,体味生活中的语文趣味,从而
让学生学到技巧,在生活中能运用。不足的一方面在于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 思考和讨论。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
艺 术欣赏有多重目的:认识、审美、交往、娱乐等,但艺术欣赏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净化人的灵
魂,也就是它 的美育目的。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形式美表达。艺术家的灵魂总是通过情感的宣泄或隐或显地表 现在艺
术作品之中。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灵魂。艺术欣赏者正是在欣赏的
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灵魂的高尚,从而受到心灵的涤荡和洗礼。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 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
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
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
言之 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 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
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 颦(pín) 蛾眉(é)
...
寂寥(liáo) 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
...
轻描淡写(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
..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 (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
含蓄不露等所 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
蕴,应该从美 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 ,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
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 ,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
“言尽一切” 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
不能尽意,也不必尽 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
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 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 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
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 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 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
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 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
意境却是极 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
大漠的宽阔宏伟 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
之意,恐怕书万言 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
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 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
品时,不仅 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 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
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 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
家以 “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 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
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 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3.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无言之美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 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
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
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 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
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 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上课素材
话说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
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
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梦。
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
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强 调的
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
文内容。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 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
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 话故事《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
之》。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拘泥
(jū nì) 歌谣
(yáo) 契合(qì)
....
旷远(kuàng) 海啸(xiào) 苟安(gǒu)
...
(2)词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 8~13):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
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总结观点:必须驱遣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 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
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 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
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 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
者的所见所感。(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 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
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 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
达想要 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
表达中心观 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 作者在论证
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
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 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
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 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
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 诗中静寂的境界。作
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 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 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
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 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
要作用。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交流点拨】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
情感表 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
理。因此,想 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 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
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 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2.拓展延伸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交流点拨】以朱自清先生 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
3.布置作业
(1)本文是 节选的一部分,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
感”“不妨听听别人 的话”等,课外找来读一读。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驱遣我们的想象
作者写文字传达所见所感想象文字读读者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过 文章思
路进行延伸赏析之后,有助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延伸设计难度过大,还需要不断改 善。
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课下要积极沟通。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屈原(约前340—前278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 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
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 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
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 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
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 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并配以
主题歌曲。)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 谁呢?
(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背景链接
《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 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
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2.生难字词
(1)字音
诡谲(jué) 瘦削
(xuē) 睥睨
(pì nì)
....


污秽(huì) 犀利(xī) 雷霆(tínɡ)
...
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
..
(2)词义
【播弄】摆布;挑拨。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阴惨】阴暗悲惨。文中形容黑暗的旧世界。
【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
【哗众取宠】以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独白——雷电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应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郑詹尹是邪恶 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廷中奸臣的帮凶,他毫无正义
感,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 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一旦靳尚
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她可以大义 灭亲,处死他这个南后的父亲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
心。
2.“雷电颂”部分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雷电颂”一部分运用了拟人兼 呼告的修辞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
吧!”既是拟人,又是反复,又是呼告,感情更强烈,有力地 表现出对风的热切期待和对黑暗势力的痛
恨;“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 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
乐,都是跳舞。”“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些 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屈原
对风、雷、电这些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的热切 期盼。其次,运用了排比、夸张的
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 向光明的境地,使屈原更加神采
飞扬,光彩夺目。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东皇太一”等神鬼像象征了什么?屈原是如何揭露其本质并与之进行斗争的?
【交流点拨】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屈原指出它们只
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 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是象征奸诈暴虐又外
强中干的怪力乱神。屈原对这 些象征着黑暗势力当权者的众神进行了愤怒的诅咒,高呼着要把所有
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 “烧毁!烧毁!烧毁!”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
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 文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双方的针锋相对的较量。楚国卖国集团在妥协投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屈原遭受 的迫害越来越深,他对祖国、对人民忧心如焚,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于是在东皇太一庙爆发

了激荡寰宇、回旋大地的“雷电颂”,这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抒情独白,是他用生命的血肉熔铸的
诗。“雷电颂”宣泄了屈原要摧毁旧世界的澎湃激情,也集中地表现了屈原一生的思想和性格。
2.拓展延伸
请列举几例你知道的屈原的作品。
【交流点拨】《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3.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屈原》全剧。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屈原(节选)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觉得根据对选文的定位,我在知识梳理部分所教的内容是作者简介、背
景链接、生难字词;在整体感 知部分教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文章思想情感;在
文本内容的具体研读阶段教的是翻 译课文和归纳知识;在研究课文内容教的是本文的写作手法,要求
学生能够找出文中物象并说明它们的寓 意。以前对于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思路的,但是对选文有
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后,渐渐对教学内容的选 择有了一些认识。尽管对于内容的处理有“定篇”的要求,
也有“例文”的要求,但是我认为是进了一步 了。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话剧《天下第一楼》于1988年首演,主要剧情是: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 德”创业于清
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 助两位少
掌柜惨淡经营。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卢孟实使“福聚德 ”
东山再起,“福聚德”名噪京师。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
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 剧本的语言韵味和生活气息;明白和谐的含义,培养团结他人、热爱和谐的
处事习惯。

感悟语言美。

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 生非,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
创办文明班级吗?(不能)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 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拖后腿,
便会导致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 加深刻地感受这个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
文《天下第一楼》。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何冀平,中国剧作 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编剧。1988年 ,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
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2.生难字词
(1)字音
侦缉
(jī) 怯懦
(qiè nuò) 忌讳(jì huì) 打镲
(chǎ)
......
撂杆(liào) 捣蛋(dǎo) 幌子(huǎng) 雕梁画栋(dòng)
....
(2)词义
【侦缉】侦查缉捕。
【怯懦】胆小怕事。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拾掇】惩治。
【凄惨】凄凉悲惨。
【另请高明】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捣蛋】借端生事,无理取闹。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幌子】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读评结合起来感悟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高超,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上述情节(见步骤二—2)也正是本文的戏剧冲突,说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交流点拨】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2.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交流点拨】“烟 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
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 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仗着自己有一丁点
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 恶势力,却又谄媚地赔着笑脸。
(2)卢孟实: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 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
面的。
【交流点拨】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3.分析卢孟实形象。
【交流点拨】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 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
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4.分析其他几人形象。
【交流点拨 】罗大头: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直
率,不屑与小人 为伍。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唐茂盛:势利。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上述情节(见步骤二第2 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原因
的认识。
【交流点拨】修鼎新的一句话“一 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最好的概括。从全文来看,
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 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
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 ,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
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 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
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究其根 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
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 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
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
3.布置作业
(1)组织话剧表演活动。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天下第一楼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 从梳理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本文内容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主题,从而
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与 把握。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话剧的重要特征,如体味京味语言,把握话剧
语言的真实性特征,分析人物形象 ,掌握话剧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符合话剧教学。本文人物众
多,学生很容易弄糊涂,此方面的引导 梳理明显不足,此外,本文为节选话剧,人物形象虽能从本文中见出,
但未必见得深刻,这都需要在课前 课后做大量的补充阅读工作。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枣儿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怎样理解本剧的思想内容?
本剧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本剧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 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
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 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
存考验等。
双向性:本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 际上有恰恰相反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
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 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
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 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
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 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本剧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例如:本剧表现了感 人至深的
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 灵沟
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
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
活……,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能关心 、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
童。

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演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吃。本篇课文中的“枣儿 ”


是不是仅仅指现实中的枣呢?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 村青年带离故土,
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 迷失,大都不怀念
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 弃了。这使留守的
亲人倍感痛苦。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蓦然(mò) 翘首(qiáo) 咀嚼
(jǔ jué) 囫囵
(hú lún)
......
竹匾
(biǎn) 掸
去(dǎn) 踌躇(chóu chú)
....
(2)词义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浓或很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 的语言应读得亲
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交流点拨】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 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
爱。
2.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交流点拨】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
乡外 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3.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交流点 拨】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
脚捡枣子,把枣子 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 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
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4.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交流点拨】老人的儿 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
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 村,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
映了社会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 的变化。
5.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 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
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 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
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 的话题。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
本巧 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意蕴。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
像泉在 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
和生命依 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我们的神经,丰满着我们的羽翼,使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2.拓展延伸
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爸 妈,我很想你们!你们在外地还好吗?辛苦赚钱的同时,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我知道要
努力学习, 也会照顾好自己,请你们放心。
3.布置作业
(1)观看广告:常回家看看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枣儿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 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
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 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
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 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
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 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
主题。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将 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
《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 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
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 《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 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
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史记》。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掌握重要文言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国家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演读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么一场战役,曾受到毛泽东 同志的称赞,那就是战国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在这
场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鲁国一个弱 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
探个究竟吧!请大家翻开课文《曹刿论战》 。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 ,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 公起兵迎
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 战于长
勺。


2.生难字词
(1)字音
刿(guì) 间(j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
(mǐ)
......
(2)词义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在那里”。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问的语气。②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
语气。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1段: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2段: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3段: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国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请找出课文原句。
【交流点拨】①“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以上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交流点拨】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 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
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 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因 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
政治远见。
4.从第1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热爱自己的国家,深谋远虑。
5.在战斗中,鲁军进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交流点拨】选在“彼竭我盈”之时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 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
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 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
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详略得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拓展延伸
学生演课本剧,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场景 人物 人物活动
乡下 曹刿、乡人 一次对话
宫廷 曹刿、鲁庄公 战前对话
长勺 曹刿、鲁庄公 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3.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曹刿论战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 的教学,我觉得我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
要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具体过程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 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
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 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 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
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在这 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
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 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
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 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
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 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
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 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
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质疑法、点拨法、讨论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是国家能够昌盛的重要因素,齐威王就非常幸运 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
邹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 ,由汉代刘向
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 记载了战国
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 人记事
真切、生动。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生难字词
(1)字音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
(guān) 窥
镜(kuī)
....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间进(jiàn)
...
(2)词义
【窥镜】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看,又引申为观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孰与,与……比,谁……
【旦日】第二天。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第1段 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2段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
3段要读得层次分 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皆朝于齐”
等词语。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1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 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
定“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 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威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3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
蔽,政治 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邹忌是如何“讽”齐威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 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
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交流点拨】“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嘉奖进谏者意味着什么?
【交流点拨】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意味着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
心。
4.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交流点拨】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
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体现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说明纳谏效果显著。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开言路 各国“皆朝于齐”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的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突出了人物鲜
明的个性。
2.拓展延伸
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交流点拨】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3.布置作业
(1)背译全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邹忌讽谏

(二)齐王纳谏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的表现,当 我让
学生说说自己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 自
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因没能很好地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的事< br>情。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
积极改正。


22 出师表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 、忠陛下”之情布满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
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 。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
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 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
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
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
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 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导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朗读录音,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唐朝著名诗 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
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
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 哪首诗?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学生答:《蜀相》,诸葛亮)对,是《蜀相》,
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 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
丞相,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 ,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


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于227年率兵北 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
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 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
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殂(cú) 弘(hóng) 陟(zhì) 妄自菲薄
(fěi bó)
.....
裨(bì) 阙
(quē) 苟(gǒu) 臧否(zānɡ pǐ)
.....

(wěi) 夙
(sù) 驽(nú) 攘
(rǎng)
....
咎(jiù) 诹
(zōu) 祎(yī) 咨(zī)
....
颓(tuí) 以遗陛下(wèi) 长史(zhǎnɡ) 行阵和睦(hánɡ)
....
性行淑均(xíng) 以塞忠谏之路(sè)
..
(2)词义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盖】句首语气词。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昭示,显示。
【刑】罚。
【臧否】赞扬和批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第1段提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2.作者在第2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交流点拨】严明赏罚。
3.第3段提出对后主亲贤的建议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
5.文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交流点拨】写此 文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作者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 是在勉励后主。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刘备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 望后主刘禅能认识到
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 、殷切的期望融
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 方式,意在
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2.拓展延伸
请说出与诸葛亮有关的诗词名句。
【交流点拨】挥扇曾驱十万师,当年客至醒来迟。小乔弦断 夫相妒,陆逊石迷马不驰。只为成名
天下颂,空筹先主霸一时。传说蜀中不闭户,何不息兵乐耕织。
3.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全文。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出师表
晓之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
故事比 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
高,我就接 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
是否知道, 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
已经拉开了!但 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难点化
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 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
深处。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诗词曲五首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 登北固亭”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
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瞰只写滚滚江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 “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
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 一首词中包含如此众多的
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 将接
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 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词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
“宋末三杰”。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文学家。流传下 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
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背景链接
《过 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
逼他写信招降 在海上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
(1)字音
寥落(liáo) 惶恐(huáng) 兜鍪
(dōu móu) 冢(zhǒng)
.....
雉(zhì) 舂
(chōng) 瀚
海(hàn) 踌躇(chóu chú)
.....
(2)词义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诗中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词中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词中指代士兵。
【坐断】占据,占领。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什么主旨?
【交流点拨】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分为几部分?起过渡作用的是哪句诗?
【交流点拨】两部分:咏雪→送别。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
凝。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什么主旨?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 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
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这
句话有何言外 之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中原;神州已非我所有;引出下文。
5.《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6.《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最精彩 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
理解和认识。


【交流点拨】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
木,修建 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7.《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五首诗词曲的 主旨并理解赏析了名句,提高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激发
了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2.拓展延伸
请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并概述其事迹。 【交流点拨】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
以身 殉国。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五首诗词曲。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本课几 首诗词曲的教学中,我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边塞诗 ,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我将分
析诗歌“奇景” “奇情”作为落脚点,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
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 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
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 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
如其分的配乐及名师抑扬顿 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
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 听和仿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另外我还组织了小组竞赛朗
读,对不同组进行恰当点评,不但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
自信心。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学习扩写

1.学会在原文基础之上扩写的方法。(重点)
2.找准扩写点。(重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平时 的习作常要求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要做到这个,扩写就是一项基本功了。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扩写。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理解定义,找准扩点
1.什么是扩写? < br>“扩写”是把一段话,或一篇较短,内容较概括的文章,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
象的文章。“扩写”练习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文字,要对这段文字进行扩写,则必须先看懂这段文字的
意思 ,然后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进行作文。
2.如何扩写?
扩展议论文和记叙文, 要围绕中心思想进行;议论文的论据,记叙文的情节、对话和场面描写,都
有较大的扩展和发挥余地。扩 展说明文,则要围绕事物的特征或者事理进行,应当在充实材料、加强
说明方面下功夫,而不用发挥想象 或运用夸张手法。
最常见的扩写方法有两种:第一,展开情节,充实原文内容;第二,描绘形象,使文章具体生动。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例文赏析。
材料原文 今年4月18日中午, 禄劝县转龙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某村电管员正在村前托土基。
这时,他72岁的父亲和3岁的儿子还在家 ,他心急如焚。但他却飞快地跑到离家400来米远的配电室
拉闸断电,而后飞跑回家。然而,家中房屋 已经倒塌,老父被砸伤,儿子被压在墙土中已昏迷不醒。
扩写:
地震中的电管员
洁白的病房。洁白的墙壁。洁白的床。床上,躺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男孩。他醒来了,默默地看
着天花板 ,默默地想着。他知道,趁他熟睡的当儿,爸爸“溜”到爷爷病房里去了。他不晓得自己是
怎么住进来的 ,但是,他却清楚地记得那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
那天中午,他趴在爷爷的膝盖上听“华山抢险”的故 事。虽然在他稚嫩的意识里,华山只是比他
玩的那些小沙丘高一点,但那些大学生能够去救别人,多么了 不起啊!他对爷爷说:“我以后也当大
学生,也去救人!”就在那一瞬间,房子摇起来,晃晃悠悠地倒了 ……把他埋在泥土堆里。他想爬出来,
当大学生救爷爷,然而他昏迷了……他埋怨爷爷,为什么不把自己 拉出来救人,却把他送到这白色的
世界中?他知道,爸爸就在村前托土基,完全可能跑回来拉他一把…… 他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合上
眼睛睡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在朦胧中听见爸爸熟悉的声音 ,还有许多叔叔阿姨在问些什么。他侧过头
屏息倾听着他们的谈话。
“电管员同志,多亏了您 呀,要不,后果不堪设想!请您谈谈当时的想法好吗?”这是一位阿姨


的声音。
“我正在托土基,忽然感到天旋地转。不好,地震了!我转身往家里跑。家里有72岁的父亲和3
岁的 独子,怎能不让我心焦?可是,我转念一想,如果电线杆倒了,电线断在地上,会使逃出来的人触
电,那 么死亡的人会更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我先跑到离家400米的配电室拉闸断电。
等我回家 时,父亲受伤了,孩子昏迷不醒,我心里一阵难过,但想到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又觉得很坦
然……” < br>那些叔叔阿姨走了。他睁开眼睛凝望着洁白的病房,忽然觉得爸爸的心也是洁白的。他不禁疑
惑了 :难道爸爸也是大学生吗?
几天后,禄劝县广播电台播送了一则报道:“4月18日中午,我县转龙区 发生强烈地震。电管员
××同志,在保护家庭和人民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是为什么呢?……”他躺在 病床上,谛听着,似
乎也在思索着……
【名师点评】
学生根据扩写的要求,在不改 变原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展开合理想象,扩展情节,补
充细节,对内容进行增添和充实。比 如写地震前男孩趴在爷爷膝上听“华山抢险”的故事,这个虚构
的情节和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相一致;地 震之后,描写他想当大学生救爷爷、埋怨爷爷不把自己拉
出来救人的心理,这些描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 ,显得真实可信。文章的结尾写男孩的沉思,也给读
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
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

1.在活动中培养、锻炼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感情和意愿的能力。(重点)
2.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集体的温馨、同学间的友情及真挚祝福。(难点)
3.通过活动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观。(难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Twins歌曲《我们的纪念册》)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旋 律,大家一定会回忆起三年初中生活
的点点滴滴。一眨眼,三年时光悄然逝去,我们也站在了分离的路口 。今天的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
我们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最后一次活动,这既是对三年初中时光的一次愉 快回顾,也是对即将展开的
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眸三年一起欢笑共同奋斗的难忘 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
心的旧日温馨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一)活动准备
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参加,学生自由组织。
(二)活动策划
1.难忘的岁月——故事讲述
2.集体的记忆——班史编写
3.如歌的青春——毕业晚会
4.永远的祝福——临别赠言
(三)活动展示
1.难忘的岁月——故事讲述
一人主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自由发言,回忆三年相处时光中 印象最深刻、内心最受触动的事情,
可配以情景再现。本次活动可作为班史编写的素材。
2.集体的记忆——班史编写
学生自由分组完成素材收集与整理、图片采集与处理、文字撰写 、版面设计等工作。班史编写
完成后,可打印出来,每人发一份,作为初中生活的纪念。
3.如歌的青春——毕业晚会
全体师生参与。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后,将想表达的感情寄托在节 目中。这既是一次愉快的相聚,
又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4.永远的祝福——临别赠言 师生、同学之间互留赠言,寄托对对方的感激和祝福。在此活动中要关心学生情绪,特别是后进
生和 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解决烦恼。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三、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在活动中我学会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审题立意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重点)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重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写好一篇作 文有哪些步骤呢?最重要的
步骤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审题和立意。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审题技巧,立意指导。
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
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 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
1.审题。
审 题,就是为明确作文的要求对作文题(包括题目、材料以及写作要求)进行审读,以求理解其含
义。审题 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情色彩等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方面出错。不过,审题的
关键还在于把 握题意,也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意图。
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
最后,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2.立意。 < br>立意,就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题意变成文章主题的过程,即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
键。
首先,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
适合自己写作。
其次,确立议论文的论点。只有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 论点,写出来的文
章才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立意要力求巧妙、 新颖。有时立意甚至可以从反面入手,突破成说、“定论”,凸显自己的
个性。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1.文题展示。
以“和为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例文赏析。
为“和”辛苦为“和”甜
《孟子》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我们早已熟诵,《史记》中的“将相和”故事
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知道“和为贵”的道理,我 们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吗?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
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 最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
了?听说喝咖啡时所加入的咖啡伴侣其颜色为鲜白,可是 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搅拌充分,就只见咖啡不


见伴侣了。然而,这咖啡的味道却改变了,不 会像之前那么苦涩,却多了一丝香甜与润滑。正如咖啡
伴侣一样,为了与咖啡的相融,它甘愿舍弃自己原 本鲜明的颜色。为了我们心中所向往的和谐,我们
有时也需要做出改变,为“和”辛苦为“和”为甜。
在那个著名的“将相和”故事中,如果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没有廉颇甘愿以大将军之身负
荆请罪,就不会有日后的将相同心、各展所长的千古美谈。同样是共事一国,古往今来,从宋朝的秦
桧 陷害忠良到近代国民革命时期的“府院之争”,多少人为了名利拼个你死我活,面对外敌入侵和人
民百姓 的水深火热毫不动容,不懂相让不懂“和”,影响的又何止一事一人。
又想起一个游戏,有一株白 菜,一只吃菜的羊,一只吃羊的狼,一个人和一条只能乘载一人加一
物的船,怎样把东西全部带到对岸? 答案挺费心思的,但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只要这个人辛苦一点,多
跑几趟就行了。有时,我们要求的“和 谐”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棱角,不免磕磕碰碰。但
只要我们有为“和”辛苦的思想,相互理解 ,将心比心,彼此忍让宽容,和谐的局面就会到来。
有人说,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合作不是“1+1=2 ”,而是“0.5+0.5=1”。在和谐的环境中,我们
相互合作可以事半功倍,我们相互支持可以共 渡难关,只是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为“和”辛苦为
“和”甜。
【名师点评】
在“ 和谐”的众多关系中,作者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并用咖啡伴侣的例子说明为了和
谐,我们“需 要将自己减去一点”,做出改变,提出了“为‘和’辛苦为‘和’甜”的观点。作者所
选取的实例很有生 活味,实在而又恰到好处,这种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的写法,使文章
显得具体而又不空泛 。生动贴切的引用,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写作 布局谋篇

1.通过学习,了解布局谋篇的方法。(重点)
2.能掌握几种写作的方法。(难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要建一座高楼,第 一步应该做什么?工人们按照什么来建?——图纸,也就是设计图。作文也一
样,需要讲究谋篇布局。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理解意义,找准方法。
1.布局谋篇及其作用
谋篇布局就是思考文章的整体架构,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行谋篇布 局的好处就是使所写的文
章言之有序,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2.布局谋篇的方法
(1)串点。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
个 “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2)起兴。所谓“起兴”,就是在阐述事理前,先说 一件事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发开去,从而把相关
道理阐述透彻。
(3)追问。所谓追问,就 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在说理文中特别适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
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开分 析。
(4)材料排列。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次要的材料略写,笔墨少些,主要材料详写 细描,
多下笔墨。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情感变化来进行材料先后的安排。情节波澜起伏,柳暗花明。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例文赏析
感受中学生活
——高三进行曲
高三了,真是个多事之秋。
走进高三,走进生活,体验高三进行曲,体验个中酸酸涩涩、苦苦甜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紧张:生活的主旋律
紧张,不容置疑。每每看到楼梯口那块高考倒计时牌,心里便会莫名的紧 张,甚至焦虑。毕竟十
年寒窗,在此一搏啊!
每天,老师的工作已经固定化、一体化。老师抱 一叠试卷进教室,不多时又抱着一叠考卷出教
室。数学老师刚走,外语老师进来,还有地理老师见缝插针 ……同学们每天每时每节课笔耕不辍,忙
着解未懂之题,忙着向老师请教,忙着订正错题……为了六月的 那个未知数,紧张是唯一不变的基
调。于是乎,学校、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是不变的航向;抓紧时间吃饭 ,抓紧时间骑车……只为挤出
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然而,紧张并没有吞噬我们。在繁重的学习 生活中,我们体验着充实的兴奋,感受着紧张的步
伐。
牢骚:生活的小夜曲
高三阶段,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
“唉,考试太难了,我看我希望不大。”甲垂头丧气,一脸苦行僧的模样。
“本人已数月不知电视为何物,不知音乐是何味了。”乙苦苦地唉叹着。


“死 定了!今晚2点35分的足球赛是看不成了。真是……”丙的心境深得球迷们的理解。
“啊呀!差点忘 了大事,下午历史课还要模拟考试呢!”丁的一声提醒,惊动了梦中人。于是大
家各就各位,赶紧备战。
牢骚,为高考而发;议论,因高考而起。反正牢骚、议论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听多了也就自然
了,仿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小夜曲。
希望:生活的狂想曲
“新闻上说了,今年大学扩 招,咱们都大有希望噢!”传播消息的同学眉飞色舞地告诉大家。
“对呀,对呀,大家好好努力,一定能 行的!”临近高考,大家都诚心诚意地彼此鼓励,彼此加油——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分之百地努力。 特别是接二连三的家长会上,学校一次又一次发布招生信息,
更使我们的信心指数不断上升。“对!下定 决心,努力拼搏吧!”
高三呀,高三!高三的生活仿佛是人生中一篇最最扣人心弦的乐章。紧张的主调 让我们振奋,灿
烂的希望与我们同行。走进高三,走进生活,不远的将来,我们会走出一个繁花似锦的春 天!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作者另辟蹊径,巧妙选择了三个片段,精心设计了三个小标题 ,在所选择的三个“点”
上大做文章。其实,抓住了那个“点”,写起来就不会无从下手,也比较容易把 握。这篇文章,通过三
个点,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紧张和辛苦,也写出了高三学生特有的兴奋和希望, 表现了当代学生的
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口语交际 辩论

1.了解辩论的一般常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等能力。(重点)
2.学会如何更好地驳倒对方,说服别人。(难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读过 或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可能都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佩服他的
神机妙算,料 事如神;更佩服他雄辩的口才,他江东舌战群儒,战场骂死王朗……(可播放《舌战群儒》
片段)由此, 我们知道辩论是对立双方就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针锋相对地发表意见,以便分清是非的一种
说话形式;辩 论也是对我们听说能力的大检阅。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同学们肯定会有出色的表
现。今天我们就试着 开一场辩论会,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口才。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明确要素,把握方法。
1.辩论三要素:倾听、分析、反驳。
倾听:要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弄清对方发言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分析:边听边在头 脑中分析,找出对方发言中的谬误。对方发言中的谬误一般有几个方面:一是
论点错误或论点片面;二是 论据不真实、论据不足或论据片面;三是论证方法不合理,推理不合逻
辑。
反驳:了解了对方 发言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找出存在的错误之后,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反
驳有以下方法:一是直接反 驳对方的论点,指出论点存在的错误;二是驳论据,通过指出其论据的不
真实、论据不足,或论据片面, 使对方的论点失去根据,不驳自倒;三是指出对方在论证方法上的错误,
抓住对方论证不合理、推理不合 逻辑等毛病,显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2.阅读案例分析或观看辩论赛片段(可以从历届国际大专辩论 赛中进行选择),总结辩论应注意的
问题:
第一,保持论题的同一性。第二,要以理服人。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二 据理力争,激烈辩论。
1.一辩 论小组同学就“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进行激烈的论
争,双方唇枪舌剑 ,反方突然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的风气主要靠他
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 进行得体而有力的回击呢?
示例: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孙悟空是猴不是人,动物当然要靠他律,这 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
论的话题;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啊。
2.有人上公 交车不排队,一个劲儿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插队不要挤,讲点儿社会公德。”他
嬉皮笑脸地回答 :“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如果你是公交车上的乘
客,请用简明、得 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示例: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请把 你的挤劲、钻劲用在学
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它来损人利己。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知识板块三 分组实战,达成目标。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 小组,每组最少8人,分成正反两方,从下面提供的辩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辩论
实战练习。
辩题:


1.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
2.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3.正方:自媒体时代更容易接近真相 反方:自媒体时代不容易接近真相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写作 修改润色

1.学会对作文进行润色修改的常用方法。(难点)
2.能对作文进行恰当的润色和修改,能把作文写得更具体、更生动。(难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你们写过很多作文。只觉得写作是自己的事,而修改是我们老师的事 情。
其实不然。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而 且
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再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
列尼娜》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才完成。修改是写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作文修改,从哪里入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修改润色。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修改作文主要从语言、构思、中心三方面进行。
1.修改语言
材料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电脑已不在陌生,电脑使用率逞上升趋势。等我们这一代人步
入社会时,如果不 会使用电脑,就会被视为文盲。可是,电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修改指导:第一句话有两个错别 字,分别是“逞上升趋势”中的“逞”,应改为“呈”;还有一个
是“已不在陌生”中的“在”,应改为 “再”。修改语言首先看有没有错别字,再看有没有用词不当的,
最后读一读句子有没有重复啰唆的语病 。
2.修改构思
材料二:池塘美景
池塘的四面围着一些花草树木。树是各种各样 的,一片郁郁葱葱。花也是各种各样的,五彩缤
纷。
修改指导:这段描写就显得有些空泛。有 哪些树,树有何特征,有哪些花,这些花的形态和色彩如
何,都未能描述出来。不仅如此,它还未能扣住 “美”字。这都是由于观察不细致,构思不精确。修改
时可以把“各种各样”具体化,把树的特征、花的 形态写得详细而生动,再给它设置一个月光下的背
景,这个池塘周围的景色就一定很美了。
3.修改中心
材料三:银杏赞
暑假里,我在伯伯家做客。听说离他家十多里路的老 河村有棵几百年的银杏树,就吵着要去看。
第二天早上,堂哥就用摩托送我去。路上车子很多,摩托在车 流中穿行,我真佩服堂哥的技术。不一
会儿就到了。一下车,就觉得热得不行,我们在村头吃了个西瓜, 喝了点汽水,才进村看树。
在一所小学门前,那棵老树屹立着,只见它古老苍劲,大得惊人。学校并不 大,但校舍整齐美观,
窗明几净。
一个锄草回来的农民路过这里,堂哥便和他攀谈起来。那农 民很和气,他告诉我们,这棵银杏已
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它遭过两次大灾:一次是被雷击;一次是被鬼子 用刀劈,用火烧。然而,老树依
然挺立在大地上。
听完介绍,仰望老树,我觉得它格外高大了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有力地表现了我们中
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是九点多钟回去的,路上车 子少了些,堂哥开得更快了。坐在疾驰的摩托上,
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学习老树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与困难的斗争中锻炼并成长。
修改指导:没有很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中心,写银杏的句子很少。一共只 有8句写到了银杏,其他
都与银杏没有多大的关系,甚至毫无关系。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关系的材料,应 当割舍干净。与文章
中心有关的也并非都要大写特写,那些离中心比较远的就不能详写。绘树、赞树是全 文的中心所在,


应当详写。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精品精编资料 下载珍藏打印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有创意地表达

1.珍视个人独特感受。(重点)
2.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难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大家平时在写作时 ,最头疼的问题应该是怎样才能使作文有创意吧?哪怕你有最好的素材,但是
不会有创意地表达,作文往 往平淡无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该如何有创意地表达。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创意作文是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把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文字或符号,快速地自
由地表 达出来。
知识板块一 创意训练,培养能力。
(1)表象创意训练。①闭眼回想,努力回忆 过去发生的事的一些情节;②理顺记忆的画面,可以按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整 理。③口头表达,在脑海中想出先写什么,再写什
么;④书面表达,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段,如图形、符号 、文字等。
(2)联想创意训练。①出示实物;②让学生联想(联想要合理);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 想,编成有
趣的小故事;
(3)想象创意训练。①出示实物;②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③把 想象的意境描绘出来;④编写
成童话或故事。
(4)幻想创意训练。①确定幻想主题;②教师 讲述幻想要领;③把幻想内容绘成图画;④学生用
笔记写成幻想故事。
(5)“脑圆”创意训 练。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形,把题旨写在中心;②在中心点引出分支,把
任何有关这一题旨的论点写 上;③有不同类别的资料时,便另开新的分支;④整理归类,写成文章。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例文赏析
明天以后
阳光依旧炽热而叛逆,蓦然回首,倔强的我已不再。
明天,一定比今天更残忍,所以注定了每个人都活在昨天的回忆里。
我们注定要被岁月的悠长 所征服,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昨天的我们在今天走远,站在十字路
口,抉择那通往明天的路。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经历过生离死别,才发现时光的打麿,也无法掩盖我们脆弱的
心 灵,太多的人在匆匆的时光中离我们而去。人,总会有那么一天。若是我,便有太多东西放不下,舍
不得 。
在用尽全力跑向终点时,便发现遗失了太多,找到了,却遗失了更多。明天,在哪里,我很迷茫。
很悲凉地,我们长大了。
黑暗侵蚀着还很暖的阳光,多怕,再也走不出黑暗,很怕很怕,怕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
悲伤弥漫了整个天际,岁月一点一滴地酝酿。
听着牛奶咖啡的歌《明天,你好》,便有了一丝丝安慰,也不那么悲伤了。
“看昨天的我们走 远了,站在命运广场中央等待,那模糊的肩膀,越奔跑,越渺小。曾经并肩往前
的伙伴,在举杯祝福后都 走散。只是那个夜晚,我深深地都留藏在心坎。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多害


怕黑暗中跌 倒。明天你好,含着泪微笑,越美好,越害怕得到。”
星光,燃烧自己发亮。种下一个渴望,总有一天 ,我们会端坐于霜天,为自己默默点亮希望,跌倒
后再次站回自己曾经誓言过的地方。我们将站在一起, 向着明天奔跑。
明天以后会怎样?
岁月可以磨灭我的倔强与叛逆,却永远麿不灭我内心渴望明天的信念。
明天以后,将会怎样?
我期待着,那黎明破晓的曙光!
【名师点评】
作者借助时间这个平台,发挥想象, 由表象的时间联想到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黑暗与磨炼,在磨炼
中成长,在叛逆中成长,终将真正长大成人。 立意新颖,表达的方式有创意。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八)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字音碰碰车。(14分)
1.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8分)
纳闷(mēn mèn) 蒙人(mēnɡ měnɡ) 冲锋(chōnɡ chònɡ) 嚷嚷(rānɡ rǎnɡ)
....
无数(shǔ shù) 吵闹(chāo chǎo) 扇子(shān shàn) 转动(zhuǎn zhuàn)
....
2.把下面的汉字与它的音节连一连。(6分)


shān liánɡ tànɡ yē tiān chuǎn


梁 烫 衫 喘 添 椰

二、字词滑雪场。(35分)
1. 我能把字写漂亮。(16分)
(1)表mèi( )和表dì( )在àn( )边sàn bù( ),大姨觉de( )水边wēi
( )险,让他们ɡǎn( )快回来。
(2)狐狸shén( )灵huó( )现,几lún( )下来,就把nǎi( )酪yǎo( )没了。
熊大和熊二去没有气jí( )bài( )坏,还认为它分得ɡōnɡ( )平呢。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6分)
一( )奶酪 一( )大风 一( )大雪
一( )翅膀 一( )狐狸 一( )种子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茂密的( ) ( )的尾羽
狡猾的( ) ( )的景象


凶猛的( ) ( )的狗熊
4.补充词语。(8分)
东( )西望 摇( )摆尾 争( )恐后 前呼后( )
云( )雾散 电( )雷鸣 冰( )雪地 寒( )刺骨
三、句子过山车。(14分)
1.我会连。(4分)
狐狸给鸡拜年 胡(狐)言乱语
狐狸尾巴 臭味相投
黄鼠狼和狐狸结亲 不怀好意
狐狸吵架 藏不住
2.将下面的句子按照括号里的提示写具体。(4分)
(1)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茂密的 可爱的 )

(2)小鸟叫个不停。(在树枝上在 欢快地 )

3.照样子,写句子。(6分)
(1)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无论 ,还是 ,都 。
(2)雪孩子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一边 ,一边 。
四、快乐课文谷。(10分)
1.用自家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在作者眼里雾 “是个又淘气,有顽皮的孩子。”在你眼里呢?试着说一说。
雾是个 。(3分)
3.读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熊,我分得可公平了!”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
你说狐狸分的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五、快乐阅读轩。(12分)
爱玩的太阳娃娃
天上的太阳娃娃喜欢吹白云玩儿。
瞧,它把嘴巴鼓得(圆圆 园园)的,朝着身边的云吹呀,吹呀,吹出了一对长(chánɡ zhǎ
nɡ)耳朵,一条短尾巴,一个胖肚子,一个圆脑瓜。哈,她把那朵白云改成一只小白兔啦! < br>太阳娃娃一边在天上跑,一边吹,把这朵白云吹成荷花,把那朵白云吹成白雪公主……她越吹
越开 心,一不小心把一朵白云吹进海里去了,自己也一起滚进大海中。
啊,她在海里把(那 哪)朵白云吹成了一朵漂(piāo piào)亮的白浪花。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或读音,用“√”表示。(4分)
2.短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_____句话。(2分)
3.漂亮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反义词是_______。(2分)
4.太阳娃娃把白云吹成了_____ 、______、 和________。(4分)
六、快乐作文屋。(15分)
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她在干什么呢?,写几句连贯的话。



参考答案:
一、1. mèn mēnɡ chōnɡ rānɡ shù chǎo shàn zhuàn 2. shān—衫 liánɡ
—梁 tànɡ—烫 yē—椰 tiān—添 chuǎn—喘
二、1.(1)妹 弟 岸 散步 得 危 赶 (2)神 活 轮 奶 咬 急 败 公 2.块
阵 场 双 只 粒3.森林 坚硬 狐狸 奇异 老虎 笨笨 4.张 头 先 拥 开 闪
天 风
微信搜索公众号:常胜起点网络(教学资源,学习资料 免费下载 每日更新)
三、1. 狐狸给鸡拜年 ——不怀好意 狐狸尾巴——藏不住
黄鼠狼和狐狸结亲——臭味相投 狐狸吵架 —— 胡(狐)言乱语
2.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动物。 小鸟在树枝上在欢快地叫个不停。 3.提示:用上
所给词语,句子通顺即可。
四、1.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
的星星。 2.示例:雾是一个出色的魔术师。3.不公平,因为奶酪都让狐狸吃了,小熊没有迟到。
五、1. 圆圆 chánɡ 那 piào 2.四 两 3.美丽 难看 4.小白兔 荷花 白雪公主 白浪

六、略。



期末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71分)
一、 我会拼,在拼音下面写出汉字。(10分)

二、 我会读句子,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3分)
1.北京的天气很闷

(mēn mèn mēng mèng )热。
2.小鱼儿把荷叶当

(dān dàn dāng dàng )作摇篮。
3.我们的操场

( cǎng cáng chǎng cháng )很漂亮。
三、 我会选择,选择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12分)
1.猜一猜,“阪”字的读音与下列( )项中的字相同。
A.反 B.板 C.队 D.班
2.用部首查字法,“整”应查( )部。
A.束 B.攵 C.正 D.整
3.根据课文《狐假虎威》,选一选下面的哪个词语是描写老虎的:(
A.神气活现 B.摇头摆尾 C.半信半疑 D.大摇大摆
4.玲玲的画得了第一名,她连蹦带( )地向妈妈报告好消息。
A.挑 B.眺 C.跳 D.跑
5.中国有很多名胜古迹,我们福建有名的名胜古迹是( )。
A.黄山 B.土楼 C.葡萄沟 D.日月潭
6.下列人物中哪个不是抗日小英雄?( )
)


A.王二小 B.海娃 C.雨来 D.雷锋
四、 我会加偏旁、换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12分)
1.加偏旁:包____( )____( )____( )
2.换偏旁:请____( )____( )____( )
五、 我会读一读,连一连。(8分)
茂密的 乌云 穿着
满天的 空气 戴着 草鞋
清新的 歌声 挑着 斗笠
好听的 枝叶 披着 粮食
六、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8分)
自( )自( ) 无( )无( ) 四( )八(
信( )为( ) ( ) 海 为 ( ) 神( )活(
五( )十( ) 山( )水( )
七、 按课本内容填空。(10分)
1.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四季披绿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暗香来。
4. 有山皆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早起勤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4分)
1.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大衣
)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雾在哪里》中说雾“ 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的眼里,雾又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九、 我会照样子,写句子。(4分)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____________池塘里开满了____________荷花。
2.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天不过井口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第二部分:快乐阅读(14分)
小刺猬家里没有食物了,它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它决定出去找点食物。
小刺猬走着走着,看见 了一棵苹果树。苹果树又高又大,上面结满了香喷喷的苹
果。可是,小刺猬那么矮小,又不会爬树,它很 着急,心里想:“难道就眼睁睁地看
着好吃的苹果而够不着,不成。”正在这时,一只小山羊路过这里, 看小刺猬站在那
儿发呆,就知道它肯定遇上了麻烦事,小山羊就走过去问:“小刺猬,你遇到了什么麻烦了吗?”小刺猬说:“是的,我想摘苹果,可是我够不着,我又不会爬树,只能
在这儿着急。” 小山羊说:“让我来帮你一把吧!”说着,小山羊用头使劲一撞
(zhuàng),呀!掉下来好多好多 苹果。小刺猬高兴极了,把身子缩成一团,就地一
滚,捡了一身的苹果。小刺猬连忙向小山羊道谢。
看着小刺猬满载(zài)而归,小山羊心里高兴极了。
我们通过这个小故事,知道了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个自 然段,第______自然段写小山羊帮助小刺猬得到了苹


果。 (2分)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8分)
(1)帮助小刺猬得到苹果的是( )。
A.小白兔 B.小鹿 C.小山羊 D.小獾
(2)小刺猬想要苹果是因为( )。
A.苹果多 B.苹果香 C.苹果甜 D.肚子饿
(3)小刺猬连忙向小山羊道谢,是因为( )。
A.小山羊帮忙带小刺猬 B.它们一起玩游戏
C.小山羊帮它得到了苹果 D.小山羊帮它运苹果
(4)与文中“咕咕叫”一词意思相近的词是( )
A.呱呱叫 B.哇哇叫 C.嘎嘎叫 D.咕噜叫
3.用“——”画出小山羊帮助小刺猬得到苹果的句子。你喜欢这只小山羊 吗?为什
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看图写话(15分)
提示:小花狗和谁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情?最后小花狗怎么样
了?(词语口袋:累得直喘气 咬牙坚持 有志者事竟成)



参考答案: 期末检测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展现 口渴 纸船 井沿 食物
二、1.mēn 2.dàng ǎng__
三、 1.B 2.B 3.C 4.C 5.B 6.D
四、示例:1.饱 吃饱 抱 拥抱 炮 花炮
2.清 清水 情 友情 睛 眼睛
五、茂密的乌云 穿着大衣
满天的 空气 戴着 草鞋
清新的 歌声 挑着 斗笠
好听的 枝叶 披着 粮食
六、言 语 边 际 面 方 以 真 四
家 气 现 光 色 清 秀
七、1.怕得鱼惊不应人
2.枫树秋天叶儿红
3.遥知不是雪 4.无水不文章
5.归来戴月光
八、1.①他不听劝告
②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略。
九、1.示例:清清的 粉红的


2.天不过井口大,不用飞那么远。
第二部分:快乐阅读
1.四 二
2.(1)C (2)D (3)C (4)D
3.说着,小山羊用头使劲一撞……捡了一身的苹果。
喜欢。因为小山羊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第三部分:看图写话
示 例:星期天,小花狗和三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去爬山。来到山脚下,大公鸡抬头看了
看,它想:“山这么高 ,怎么可能爬得上去呢?”它转身就走了。小花猫、小白
兔和小花狗一起往上爬。爬到半山腰,小花猫和 小白兔累得坐在地上直喘气,再
也不想往上爬了。小花狗却咬牙坚持着,继续努力往上爬。它爬呀爬呀, 终于爬
上了山顶。小花狗站在山顶上,望着下面美丽的景色,开心地笑了。这真是“有
志者事竟 成”啊!

搞笑群名-悄悄地提醒作文


广东科技贸易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徐志摩情诗-2013上海高考英语


送灶神-推广普通话主题班会


小大人-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暑期见闻-企划书模板


党课感想-辽宁高考吧


电子科技大学自主招生-甘肃省三本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