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四则运算》教学设计.docx

绝世美人儿
823次浏览
2020年11月18日 14: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给领导的短信-元宵节灯谜及答案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车进)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 ,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 , 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 , 进一步建
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


, 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

性 , 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br>

三、教学准备课
件、学习单。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 , 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


之一 , 被誉为“天路”的工程

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


,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 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
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21







生 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 , 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 调动学生


积极性 ,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 , 引导学生自
主提出数学问题 , 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 , 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 , 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 请每个同

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 , 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 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


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

+加数 =和)


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 , 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

, 看看


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 , 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 , 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


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221







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预设:


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

,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减法定义)


14.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

- 减数 =差)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


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 , 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 , 并抽象总结
为概括性的语言 , 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 ,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 , 明确关系


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数都一样 , 运算不同


2.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 加、减法各部分

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减法



, 还需要研究它

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你能发现加、减法各

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4.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生:被减数 - 减数 =差


差=被减数 - 减数


被减数 - 差 =减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差+减数 =被减数


减数 +差=被减数



321







被减数 =差 +减数


被减数 =减数 +差


加数 +加数 =和


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


6.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 +加数


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 - 减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7 . 师 :请同学 们利 用刚 才的 算式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

, 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


生 1: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 ,


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 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9.学以致用:数学书

P3 做一做


根据 2468+575=3043,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3043-2468=(



),3043-575= (



10.抽象概括 , 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



, 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而且验

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 +加数


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 - 减数



421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 , 处理好过程与结
果的关系; 要重视直观 , 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要重视直接经验 , 处理好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中 , 引导学生对加、 减法关系进行整理 , 进一步引发
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 , 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应用 , 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 巩固新知。


(1)数学书 P3



练习一

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 86 张门票 , 下午卖出 59 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


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 145 张门票 , 其中上午卖出 86 张, 下午卖出多少张?③华光
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 , 卖出 370 包, 剩下 630 包。运来多少包练习


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

843 人 , 其中男生 418 人, 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p4 2


2.综合练习:数学书


P3

3

猜猜我是几?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

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


, 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 适应学生个性

发展的需要 ,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521








【 意 】适当的反思不 有助于学生 数学知 的 和掌握 , 更可以 醒学生 数学方法乃
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 。



乘、除法的定 及各部分 的关系

一、教学目

(一)知 与技能



合具体情境通 算式 的比 , 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 和各部分之 的关系。







(二) 程与方法

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 的关系的 程中 , 展抽象、概况的能力 , 一步感悟运算
本 。


(三)情感 度和价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 的关系的 程中


, 感受数学的内在

性 , 体会数学的价 。
二、教学重 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 的关系。教
学 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 的关系。


三、教学准 件、
学 。四、教学



(一) 情境 , 提出 。









1. :同学 , 看到屏幕里的 片 , 有什么感 ?(出示各种美 的花 ) :
生:非常漂亮 , 感 很香⋯⋯
2. :是的 , 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 , 而且 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荷
花代表着 , 牡丹 代表着高 。今天 我 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 花
,

看看大家能 什么数学信息。


(出示主 )










3. :你能根据 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 ? :
生:每个花瓶里插 3 枝花 ,4 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621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是富有美感和艺术感的。在课

的开始 , 通过对花的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

, 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

时 , 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 , 乘、除法定义。

1.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 学生独立解题
3. 汇报交流 , 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

生 1:3+3+3+3=12
生 2:3×4=12

4. 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 1:每个花瓶中有 3 枝花 , 四个花瓶一共就是 4 个 3 相加。
生 2:4 个 3, 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 就是 3× 4。

5. 师:看来 4 个 3 相加也可以表示为 3× 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
为什么?

预设:乘法 , 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6. 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7.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预设:
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板书:乘法定义)
8. 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因数 =积)
9.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
算式。今天你能 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
吗?小组讨论一下。
9. 学生讨论并列式。
(2)12÷3=4
721

































(3)12÷4=3


10. 师:谁来说一说 , 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


预设:
生 1:有 12 枝花 , 每 3 枝插一瓶 , 可以插几瓶?
12÷3=4


生 2:有 12 枝花 , 平均插到 4 个花瓶里 , 每个花瓶插几枝?


12÷4=3


11.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 , 求另一个因数。
12.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 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 , 什么是减法?然后 , 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是除法?

预设:


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板书:除法定义)


14. 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 =商)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
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 , 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 , 并抽象总结
为概括性的语言 , 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 ,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 , 明确关系




1.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 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 , 你有什么发
现?
2. 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地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 又能根据一个乘法
算式很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 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












预设:
生:乘、除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821







3.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 , 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乘、除法 , 也需
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乘、除法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

4. 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课件出示加、减法各部



分关系) , 你能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5.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6. 整理总结:
(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 =被除数÷商


被除数 =商×除数



7.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算式 , 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 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 , 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
生 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
生 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9. 学以致用:数学书 P6做一做
根据 36×14=504, 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504÷14=(



),504 ÷36=(



10. 抽象概括 , 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 , 初步了解了乘、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而且验


证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921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 =被除数÷商


被除数 =商×除数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11. 师:关于乘、除法的知识研究到这里 , 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想深入研究的
吗?
预设:
生: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 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2. 师: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呢?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就要研究
,

请你回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



, 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

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 , 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

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巩固应用 , 拓展提高


1. 基本练习 , 巩固新知。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数学书


P7

练习二

1 )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

5m,6 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120 支铅笔 , 每 12 支装一盒 , 可以装几盒?


③蜗牛 6 小时爬了 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几米?


④一头大象的体重是 5600kg, 正好是一头牛的

8 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p7 2


2. 综合练习:判断:(数学书



P8

9 )

, 错

已知△+□=○ , ◇×◆=☆ ,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

误的画“×”。


(1) □+○=△(










,

(2) ○-△=□(


(3) ☆÷◆=◇(


(4) ☆×◇=◆(



【设计意图】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



, 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

, 适应学生个性

1021







发展的需要 ,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 更可以

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 掌握运算顺序 , 会计算带有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 , 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带有 “小括号” 和“中括号” 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
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 , 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
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 , 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 , 如果既有乘、除法 , 又有加、减


法 , 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 再算什么 ?请大家试着标出来。





1121







2.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

(3)40÷4+6

(2)175-25×4

(4)48- 18÷2

3.课件辅助 , 显示结果:

(1)7×2+30

(3)40÷4+6



(2)175-25×4

(4)48- 18÷2

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

除法 , 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


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



, 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 通过对已

, 更

这里所说的“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课的开始

有知识的复习 , 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 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


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意识。


(二)经历过程 , 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 , 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

, 让我们一起


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 12 人 , 女生有 4 人, 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

2 倍。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


, 计算一下。

5.学生独立完成 , 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 2


(2)( 12+4)× 2


(3)12+4× 2






1221








6.比较方案:( 12+4)× 2 和 12+4×2 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


, 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

倍。


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


, 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

, 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算”本身


, 应该在具体

情境当中予以应用。计算不是单独割裂的



, 而是一种应用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

, 形成最终正确的结论。

的解决和分析 , 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知识探索的必要

(三)深入研究 , 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合唱组: 64 人,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


的几倍?)


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 , 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 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

, 然


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


, 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

一个综合算式 , 在本上试试看 , 只列式。


(学生尝试 , 教师巡视 , 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

64 ÷( 12+4)× 2


方法二: 64 ÷(( 12+4)× 2)


方法三: 64 ÷[ (12+4)× 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 , 请你说说看 , 你是怎么想的。(逐


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321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 , 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 , 最后算乘法了 , 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②师:要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 也就是(12+4)× 2。,


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 , 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 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 , 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 , 重复了 , 有些看不清楚。


(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 , 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 , 再添加括号 , 就要用到中括


号。


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


, 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书:[



]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 , 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 , 又有中括号 , 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


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


, 小括号

算好后脱掉 , 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 .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64÷[ (12+4)× 2]


=64÷ [16 × 2]


=64÷ 32


=2


9.师:回顾头来看一下 , 这里的两个算式 , 一个只有小括号 , 一个又添加了中


括号 , 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 , 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 , 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1421








10.师:在一个算式里 ,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 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


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 , 既有小括号 , 又有中括号 , 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 再算


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


)”是公元 17 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 ” 是公元 17 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 ”,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

中括号“ [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

国数学家韦达在

1593 年首先使用的。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

, 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


手架”作用 , 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

, 使教学直指


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


, 能

使学生对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四)巩固练习 , 不断深化


1. 基础练习。 P9 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 再计算。


(1)360÷( 70-4 ×16)


(2)158-[ (27+54)÷ 9]


2.综合练习。 P11


练习三


3


下面各题 , 看谁做的都对。

72-4 × 6÷3

(72-4

)×6÷3

(72-4

)×( 6÷3)


6000

÷ 75-60-10

6000

÷( 75-60 )-10

6000 ÷[75-(60-10)]

(1)独立解题。


(2)交流结果。


(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


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521








(1)32×800- 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先除再减最后乘。

先减再除最后乘。

(2)32×800- 400÷25


(3)32×800- 400÷25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
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 , 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
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拓展知识 , 评价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预设:


生:做事要有顺序、要团结协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上 , 而是从更大的视角
去看待数学问题 , 短时间看学生可能理解的不够深刻 , 但在学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
思想的种子已悄悄种下。




租船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对“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 , 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逐
步调整的基本方法 , 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 , 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 , 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广泛性和优化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先假设 , 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三、教学准备




1621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 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 , 中央 3 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


, 大家知道吗?课

前 , 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 , 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2.师:同学们猜得真准 ,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


, 几十

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3.师:大家想象一下 , 和风旭日 , 杨柳如茵 , 轻摇橹桨 , 泛舟河中 , 是多么惬意


的事情呀!别光美 , 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


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


,

, 审视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 , 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


人数: 30 人


小船租金: 20 元 艘


大船租金: 35 元 艘


小船人数: 4 人 艘


大船人数: 6 人 艘


3.问: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1721





生:怎 租船最省 ?

4. : 个 怎 解决呢?你 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 一下。

5.学生反 :



生 1:可以算算每种船每个人合多少 ?再 。

生 2:可以都用小船或都用大船 一 , 看看哪种方式更省 , 然后再 整。
⋯⋯

6. :同学 都有好的想法了。你 哪种方法可行呢?



生:第二种方法可行 , 因 用 20÷4 我 可以 算 ,35 ÷6 我 没有学 。

7. :既然方法 定了 , 就 同学 自己 一 , 算一下。

8.学生独立完成 , 教 采

9.合作交流:

(1) :如果都用小船需要多少 ?



30÷4=7(只)⋯⋯ 2(人)

7+1=8(只)

20×8=160(元)

: 7 表示什么? 2 表示什么? 什么要

7+1?

(2)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 ?



60÷6=5(只)

35×5=175(元)

10.比 方案:

:通 两种方案的比 , 你有什么 ? 有什么疑 ?



生 1:尽量租小船会比 合算。

生 2:全租小船 , 但有 1 条小船只坐了 2 个人 , 没坐 。是不是可以再省
1821

















































11.问:全租小船 , 没坐满 , 怎样可以更省钱呢?小组讨论一下

, 试着计算出


结果。


预设:


生 1:把这两人和一条小船上的人都安排坐一条大船就可以更省钱。
生 2:


6 条小船: 20×6=120(元)

1 条大船: 35 元


共花: 120+35=155(元)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况下 , 在算一算、比一


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 , 同时把相关内容进
行了整理 , 使学生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逐步调整 , 深入研究


1.师:这样确实更省钱了?大家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


预设:


生:怎么能说明这种方案是“最”省钱的呢?


2.师:要想证明“最”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生:可以再次调整试一试。


3.师:小组合作 , 再调整试试 , 看看能否说明 6 条小船和 1 条大船是最省钱


的?


4.小组合作 , 填写学习单


5.反馈交流:


问:观察表格 , 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





















1921











【设计意图】 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

“情景” 和“解决” 本身 ,


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理性上。

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

,


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

, 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四)总结过程 , 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生:先假设 , 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设计意图】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


, 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

么 , 而是怎样知道什么” 。方法性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思考模型 , 逐渐内化解题
技巧。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 P11 练习三
春游


2.问:通过问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


老师人数: 14 人


学生人数: 326 人


大车承载人数: 40 人


小车承载人数: 20 人


大车租金: 900 元 辆


小车租金: 500 元 辆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3.问:了解了信息 , 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预设:


生:计算人数时别忘把老师算上。


4.独立计算 , 集体交流:


预设:






2021



假 都租大 :

326+14=340(人)

340÷40=8( )⋯⋯ 20(人)

(8+1)× 900=8100(元)

假 都租小 :

340÷20=17( )

17×500=8500(元)

整:

8 大 ,1 小

900×8+1×500=7700(元)

【 意 】学以致用 , 温故知新。合理的 堂 有助于
学 程 , 使教 教学 和教学 象本身做出理性的 价。

(六)全 , 升

1. : 有什么收 ?

2. :今天 你最感 趣的是什么?

2121

学生的学 成果 , 反思教 的教













































































2016年冬至-学习礼仪


感恩节的时间-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


在路上作文-编导高考


王宝强离婚判决结果-青春的座右铭


南航金城学院-技术总结


沈阳会计人员服务中心-网站设计总结


财政网-裙子的英文


税务专业-枣庄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