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9学年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全册

萌到你眼炸
986次浏览
2020年11月18日 19: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悟人生的作文-学校物业管理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马浚伟)



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
法。
教材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 础上
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 “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
扩大,不 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扩
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 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
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
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
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
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
比大小 2课时
买菜 1课时
比身高 2课时
歌手大赛 2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2—3页小数的意义(一)
教材分析:
学生在 三年级时已经以元、角、分为主的现实背景初步认识了小数,本节教材继续以元、
角、分为模型,层层递 进的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进一步理
解小数的意义,并感受小数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以元、角、分为主的现实背景初步认识 了小数,但对于小数的意义
及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还不了解,对小数的认识仅建立在对元、角、分的认 识基础上,与
生活联系较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 )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
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分
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人民币(教学用)、PPT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
商品的价格用 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提问:你对小数有哪些了解?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
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做一做,说一说
(1)1.11元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发言。

内容
人民币及方格图
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个性修改



(2)1.11米是什么意思呢?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发言。
2、学生分小组完成涂一涂,想一想,填一填。
3、学生交流汇 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
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 1;把这个正方形平
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
0.0 1。
4、学生尝试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交流。
5、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再次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 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
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 br>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三、巩固应用
学生完成第3页练一练1—4题,师生一起讲评。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课后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说说它们的意义,并用分数把它
们表示出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小数的意义(一)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一)
1、1.11元是1元1角1分。
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
13
2、可以表示为0.1 可以表示为0.3
1010
123
可以表示为0.01 可以表示为0.23
100100
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二) (总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4—5页小数的意义(二)
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学生借助分数直观 图,即面积模型初步体会了小数与十进分数关系的基础上,
本节课教科书创设了长度和质量两个测量活动 情境,主要是借助测量活动中把较小的度量单
位转化成较大的度量单位,体会小数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长度和质量两个单位也不陌生, 本课学习起来
较轻松,不过要注意质量单位的转化。
教学目标:
1、结合测量长度 、质量等活动的具体情境,体会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
位是产生小数的现实背景。
2、会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把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
教学准备:
刻度尺、PPT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观察课本第4页图,图上的 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会测
量吗?请同学们把你测量到的班级黑板的长度汇报上来好吗?
二、汇报交流,探究方法
1、学生汇报课间测量到的数据。
黑板长2米,又多出36厘米。
学生观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发现单位不同后,学生思考:怎么办?
当学生提出将单位统一后,学生尝试将测量结果换算成以“米”作
单位的数。

内容
放大的刻度尺及天平图片
作用
清楚的表示单位进制之间的关系
个性修改



2、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单位换算。然后抽上组汇报,老师讲评。
师总结:由于米、分米、 厘米都是十进制的,所以可以直接用分母
为10或100的这种分数来表示,或用小数表示。
三、知识延伸,举一反三
师: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运用所学的知< br>识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
表示出来。(学生自由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抽生汇报,教师讲评总结。
四、拓展延伸,生活应用
学生完成第5页练一练1、2题,教师讲评。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找一找生活中需要进行的单位换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小数的意义(二)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36厘米=0.36米 12克=0.012克 500克=0.5千克
把长度、质量抢救无效较小单 位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时,先把较小的数写成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然后现写 成小数,并在后面加上要写成的较大单位的名称。
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三) (总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6—8页小数的意义(三)
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通过拓展整数数 位顺序表的途径理解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的基本性质。为了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表,教材提出了三 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小数的
十分位、百分位与千分位等数位上的计数单位与数字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在数位顺序表上
认识小数点所起的指示个位位置的作用,数位的计数单位;第三个问题是 解释两个相信小数
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长度和质量等复名数单位和单名数单位之间
的转换能基本掌握 ,对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对学习本课知
识,再次理解小数的意义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
2、理解并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计数器、PPT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情景图)通过看图片我们知道,北京地铁的最
高运行速度约为22. 222米秒,你知道像这样的小数每个数位上表示的
意义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 义,进而解决这个
问题。
板书:小数的意义(三)
二、探索新知
(一)小数的构成、数位及计数单位
1、师:小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师抽生板书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教师补充小数部分的数位顺
序表,并板书有序。
教师讲解小数数位顺序表上每个数位表示的意义。
2、抽生到黑板前写22.222,师生共同观察其写得是否正确。
3、请同学们自己制作小 数数位表并在数位表上写出30.402、
0.098,完成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 意义。
4、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小组讨论得出小数像整数一样,也是按照一样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小数的数位。一个数所在的数

内容
课本情境图片
作用
创设情境,引入本课主题
个性修改



位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一”。
5、跟踪练习。
(1)8.205是由( )个1,( )个0.1和5个( )组成。
(2)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小
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
(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页“试一试”,并涂一涂,发现:小 数
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口答。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6题。
先计算再思考讨论有什么发现。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小数的意义(三)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三)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 2 . 2 2 2
表示2个0.001
表示2个一 表示2个0.01
表示2个十 表示2个0.1
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练习(总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2—8页小数的意义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部分的各数位名称及意义,熟练地读、写小数。



2、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并熟练地互化。
教学重点:
熟练地读、写小数;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并熟练地互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1)一个为1的正方形,怎么样表示0.1?
(2)0.1元是怎么回事?
(3)0.1米呢?1里有多少个0.1?1里有多少个0.01?
2、(1)把“1”平均分成10份,3份是多少?
(2)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
(3)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
125份是多少?
(4)6个0.1是多少?6个0.01?13个0.01?18个0.001?
3、复习数位顺序表。
二、指导练习
1、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很难测量准确, 现在还准备重新测量,
到目前,一般都沿用1975年我国测量的数字——8848.13米。我们来< br>看这个数,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小数?
2、板书:8848.13
3、从左边看,第一个8表示多少?依次。边说边板书数位和计数
单位。
4、“1”表示多少?“3”呢?那数位应该叫什么?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0.5里面有( )个0.1;0.05里面有( )0.01.
(2)0.42里面有( )个0.01;0.042里面有( )0.001.
(3)8个0.1是( );15个0.01是( );23个0.001是( )。
(4)8.64的8在( )位上,表示( )个( ),6在( )
位上,表示( )个( ),4在( )位上,表示( )个( )。
2、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275
(1) (2) (3)
1010100

个性修改



12132108
(4) (5) (6)
1
3、说一说下面各小数的意义。
(1)一千克苹果2.5元。
(2)一双鞋子售价12.58元。
(3)小明身高0.8米。
(4)桌子的长度是1.2米。
四、作业:补充练习


比大小 (总第5课时)
教学内容 :
北师大教材第9-10页比大小
教材分析:
教材以运动会跳高和跳远比赛的情境为载体,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直观
模型和小数意义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和数线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三个问题 是概括小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步骤方法。三个问题侧重点不同,但又都围绕着小数
的意义,其中两个小数的 大小比较是基础。
学生分析:
数的大小比较是数的认识的基本问题,本节课学习比 较小数的大小。而学生已经掌握了
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对小数大小的比较较感兴趣,也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兴。
2、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内容
课本情境图片
作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主题
个性修改



课件出示课本第9页跳高成绩表。
比较王红和李娜的跳高成绩,即比较0.69米和0.8米的大小。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引入本课
二、新知探究
1、谁跳得远?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跳远成绩表。
学生接着交流讨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汇报:通过 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
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2、举例练习
比较8.95、10.01和9.98的大小
学生思考三个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尝试完成。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1.1和0.95的位置,从直线图上
很 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 理解。让学生先独立
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10页“练一练”第2、3题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练习册《比大小》
板书设计:
比大小
整数-----比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
小数-----比较整数部分,相同时,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再比
较„„
教学反思:








比大小练习 (总第6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能熟练的比较三个及以上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比较三个及以上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回顾复习:
1、比较大小,回顾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1.26( )2.03 0.23( )0.31 2、
2、0.2( )0.20
师生一起再次总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
1、比大小
0.536О0.6 4.05О4.50 0.78О0.87
8.01О8.009 10.815О10.816 1.003О0.993
1.5О1.50 12О12.0
学生自主完成,抽生回答。
2、把下列各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0.42 0.5 0.45 (2)3.40 2.85 3.39
( )>( )>( ) ( )<( )<( )
(3)6.30 6.25 6.23 (4)3.24 3.30 3.28
( )>( )>( ) ( )>( )>( )
(5)0.62 0.64 0.70 (6)1.20 1.18 1.00 1.16
( )<( )<( ) ( )>( )>( )>( )
给学生较多时间完成后,抽生回答后再次总结多个小数大小比较方
法。
3、在О里填上适当的数: ОО. О5
(1)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
(2)使这个数最小,这个数是( )
(3)使这个数最接近20,这个数可以是( )
三、布置作业
补充练习

个性修改




买菜(总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11、12页
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本节课主要学习一般意义下的两 位小数不进位加
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估计所需钱数;第二个问题是运用 已
学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计算所需钱数;第三个问题是总结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通过
三 个问题的学习,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学生学习
起来也较轻松。
学情分析: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如元、角、分的现实背景中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计算,对小数加
减法的竖式方法已掌握,本节课主要学习一般意义下的两位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
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较易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小 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 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体会小数
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
图片
文字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11页“买菜”情景图)
师:通过这个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
题?
学生看图回答。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老师包里正好有4元零钱,看看能

内容
教材买菜情境及方格图片
小数加减竖式
作用
创设情境,引入本课,帮助学生理解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方法
个性修改



不能够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
生:够买。
师:大家是怎么算的?
学生 思考回答,当学生说出一把芹菜和一把油菜,售货员收了3.66
元时,老师提出:3.66元对吗?这 是怎么来的,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
1.25+2.41= 3.66-1.25=
2、在计算前,先让学生估算计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估算 。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
4、汇报。
(1)分步计算。
可将整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将得数相加。
(2)涂一涂。
学生利用方格纸涂一涂并进行计算。
(3)列竖式计算。(指两名学生板演自己的竖式)
1.25 3.66
+ 2.41 - 1.25
3.66 2.41
教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相互提问,讲清算理)
5、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
减法一样了。
思考: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中,只有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
才能对齐)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4、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回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在超市购买商品的总价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12页第4题。
板书设计:
买 菜
1.25 3.66
+ 2.41 - 1.25
3.66 2.41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对齐各数的小数点 ,再按照整数加减
法进行笔算。
教学反思:





比身高(总第8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13、14页
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情况下,教材选取了一组
数据设计了三个问 题,让学生探索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设计的问题
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但都是围 绕样品小数的意义探索算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 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进位加
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也有 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
做好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即可。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探索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退位的加
减法,逐步养成严 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2、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
图片
文字
教学过程:
内容
小鹿一家身高及方格图片
小数加减竖式
作用
创设情境,引入本课,帮助学生理解
小数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掌理解握小数进、退位加减
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课前铺垫
口算.
0.32+0.45 0.27+0.69 1.4+1.9 0.33+1.25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尝试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鹿妈妈高多少米? 小黑高多少米?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2.4+1.7 2.4-0.8 6.0-2.4
思考:这些算式和前面有所不同该如何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交流算法。
思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
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竖式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3、归纳总结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 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哪一位上没有数,可以把哪一位上看作0来计算,计算时按整数加 、减
法的法则来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果还是小数,一般要去掉末尾的0。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14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15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比身高

个性修改
鹿妈妈高多少米? 小黑高多少米? 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2.4+1.7=4.1(米) 2.4-0.8=1.6(米) 6.0-2.4=3.6(米)
2.4 2.4 6.0
+ 1.7 - 0.8 -2.4
4.1 1.6 3.6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 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没
有数,可以把哪一位上看作0来计算,计算时按整数加 、减法的法则来进行计算,计算结果
如果还是小数,一般要去掉末尾的0。
教学反思:




比身高练习(总第9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1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练习回顾
1、计算:
4.8―2.8= 1.3+2.5= 3.11+2.22=
26.2―13.1= 12.3+11.2= 35.8―13.3=
2、小数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练习应用
1、课本第1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
2、课本第15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抽生汇报。
3、课本第15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抽生汇报。
4、课本第15页第7题。

个性修改



学生独立完成, 抽生汇报后老师讲评。
三、巩固发展
1.选择.
(1) 1.35-1.30=( ) ①1.05 ②1.22 ③0.05
(2) 12.12-8.88=( ) ①4.34 ②3.24 ③3.34
2.计算并验算(板演).
5.8-4.3 0.93-0.47 8.1-6.9
四、布置作业
补充练习

歌手大赛(总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第16、1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 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它是以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为基础进行学
习的。教科书呈现了歌手大 赛的情境,并安排了三个递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不同方法
估算谁的总分高;第二个问题是通过计算 高出的分数进而引出并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第
三个问题是拓展解读不同的算法。通过这三个问题的逐 一解决,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运算的
法则,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学过整数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
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难度不大,教师在教授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以便学生
更快更好的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运
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
以及掌握小括号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媒体说明:

资源类型
图片
文字
内容
课本情境图片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过程
作用
创设情境,引入本课,
帮助学生规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笔算.
0.38+0.45 4.27-0.69 1.4-0.9 3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竖式计算:489-(264 +905 )
说出整数混合的计算方法.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 ,比赛分唱歌(满分9
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5分、
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
分。我们来看一看 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2、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列式为: 8.65 + 0.40 =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9号选手的总得 分是9.05分,他的总得分比5号选手低了多
少分?引导生列式9.43—9.05=
(让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及
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4)归纳算法:
方法一:(分步列式) 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如果学生还能提供其他合理的算法,也应给予肯定。如:9.43
—8.65—0.40或9.4 3—0.40—8.65)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方法二”的算法,为什么用上小括
号?小括号中的运算求的是什么?
师:“方法二”是用小数加减混合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谁能说< br>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

个性修改



法混合运算要注意什么?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在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时,要注意
运算顺序。
(5)及时练习:P17页“练一练”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后,再集体订正;
第2题:先指名估算,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发展 。
完成P17页练一练第3、4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 导学生总结.(学习了小数加减
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应注意运算顺< br>序。)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要注意什
么?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歌手大赛练习(总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掌握,能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混合计
算。
2、 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混合计算
2、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回顾复习
1、下列各题。
0.1+0.7= 0.1+0.90= 3.4 + 1.82= 0.09+ 1.17 =
5.54+1.36— 2.05= 7—4.35+1.25= 90—35.6=
2、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4.35+1.25 35.8—23.7 50—45.8 17.3+23.7
3、回顾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方法和简便运算方法。
二、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17.4+8.3+2.6 25.8-16.7-3.3 34.99+7.5-2.99
7.59-(2.59+3.42) 4.02-3.5+0.98 70.8-1.25-1
1—0.68+0.32 26.8+(5.36—3.95) 24.36—(18.08—13.95)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小东家离学校有 0.8千米,早上他上学走了0.2千米后发现没
有带文具盒,又回家去取,这样他比平时上学多走( )千米。
2、在航模比赛中,笑笑的成绩是38.26米,淘气比笑笑少1.09
米,小强比 淘气多了0.75米,小强的成绩是多少米?
3、爸爸用木条做了一个如图的三角形框架。做好这个框架至少要
多长的木条?


(1)爸爸和妈妈的身高相差多少?
(2)笑笑还要长多高才能和爸爸一样高?
(3)笑笑把高0.28米的小凳子垫在脚下后会比妈妈高吗?相差多
少?
四、小结
再次总结小数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五、布置作业
补充练习

2.8dm

3.75dm
2.2dm
个性修改

4、笑笑的身高1.34米, 爸爸身高1.78米, 妈妈身高1.65米






第 二 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内角
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四边形的分类、练习二等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习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下认知基础: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了解< br>了直线、射线、线段等概念,知道了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本单
元探索的重点是 借助结合图形分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分类必须遵循不重复、不遗
漏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图形还需要辨析 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能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2、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通过四边形的分类活动,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4、通过分析、 整理、测量、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积极思考,能提
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5、通过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兴
趣,积极地 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按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
2、经历三角形内角和,和边的关系的知识形成过程、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五、课时安排
8课时



课后回忆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图形的分类(20—21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
别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
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
征。
2、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吗?展示各




图形。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认知图形的特点
1、小组合作,分一分学具
师: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试试看。(学生动手分并汇报分的
情况)
生: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师小结:这是按照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来分的。那么平面图形 还
可以怎样分?(生动手再分平面图形,交流为什么这样分?)
汇报:把圆分成一类,其他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师小结:这是按照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你还能再接着来分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分法)
汇报:三角形单独分为一类。
师小结:这是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
2、找一找。
展示图形,这些美丽的图形中就有许多基本图形组成,你能找出
来吗?(课件展示)
学生相互说一说。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
课后回忆

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认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课后回忆

师: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师: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

师:看来随 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生活中你见过运用
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的情况吗?如果是其它图形 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
性呢?

2、认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试一试三角形。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
学生回忆并汇报生活中见到应用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的特性的例子,如:
大桥,电线杆,电动伸缩门等。
四、总结。
你对所学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作业安排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按照图形是否是平面图形来分。
按照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

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



平行四边形不稳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的分类22—2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 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
角形、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性的特点。
2、在三角形的分类中体会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观察、比较、归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体会三角形的特点。
2、在三角形的分类中体会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随着谜底画出三角形并指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索新知
展示课件,这个图案像什么?
你能把图案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
学生动手去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小小是这样分的,你知道笑笑这样分的道理吗?与同伴说一说吧。



按角的特点分:
特 点
有一个角是直角
有一个角是钝角
三个角都是锐角



图 形

课后回忆

总结: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 br>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同学们想一想在填一填: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最大的内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另两个角
两个角都是锐角
两个角都是锐角
两个角都是锐角
想一想,怎么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呢?
(看三角形最大的内角)
三、能力提高阶段
1、下面每句话是对是错呢?
三角形的三个角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每个三角形中,最少要有两个锐角。
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2、找一找,填一填
看书本23页第一题
3、想一想再填一填
A、由三条线段( )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课后回忆

B、三角形有( )条边。有( )个角( )
叫锐角三角形。
c、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D、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e、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最多有( )
个锐角,最多可有( )个直角或钝角。
F、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12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
形。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会了对三角形的分类了吗?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以及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来可分 为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二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22—2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性的特
点。
2、在三角形的分类中体会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观察、比较、归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体会三角形的特点。
2、在三角形的分类中体会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复习提问:上堂课我们学习看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你会分吗?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22页淘气发现下面两个三角形比较特殊,你发
现那里特殊吗?(发给学生不同大小的等要 和等边三角形,目的是激发
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发现组成三角 形的三条边的特点:然后师小结:
一个是等腰三角形一个是等边三角形,同时说一说它们的各部分名称。



2、请同学们看一看22页由三角形组成的小船图案里有没有 等腰三
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呢?(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知识应用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一题
(1)让学生按边来分类,你行吗?
(2)全班汇报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三角形6 和7是等边三角形,因为等边三角
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也应在等腰三角形一类填写。
2、完成教材第二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角形露在外面的角,思考被遮住的是什么三
角形,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三角形可以怎么分呢?
五、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等腰三角形
按边分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内角和
一、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内角和24---25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三角线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
验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的形成、
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2、 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探索和验证
四、教具准备
课件、 量角器、各类三角形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来了,你 们猜猜是谁呢?展示课件24页情
境图我们一起看看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在争论什么?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师说明是三角形相邻两条边的夹角,一个三角形有三个内角。



课后回忆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那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为什么?
1、学生们讨论发言
2、师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内角和(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情境,自然将学生的思
维带入课堂教学之中。引起学生 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猜想与验证,探究新知
1、小组活动,每人准备一个三角形,量一量,填一填
小组活动记录表
成员名字





三角形的形状 每个内角的度数




















三个角的和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左右)
师追问: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是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都一样
吗?学生说猜想后,教师明确:实际 上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只
是因为测量有误差。
3、验证阶段
拼一拼、折一折
(1)、提问:180°的角是什么角?它有什么特点?
(180°是平角,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验证猜想:你还有什么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度呢?
学生自由讨论:
方法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方法2: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以此向一条边折,看是否可以拼
成一个直角。
…………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最后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小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4、解决问题
师:回 到上课开始时两个三角形的争论,你认为钝角三角形和锐
角三角形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拼折等活动,总结出“三角形的内
课后回忆
角和是180°”的 结论。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中,加深了对三角形和的印
象,数学探究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到什么了呢?
五、作业布置
挑战自我:自己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课后回忆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课后反思: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二)
一、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25—26)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三角线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
验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
和应用的过程。
2、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探索和验证
四、教具准备
课件、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
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 1、展示课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引导学生理解:给我们两个角了,你想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怎么办
呢?
(可以先算出被遮住的角是多少度,看看最大的角是多少度,然后再做
出判断。)
2、展示课件25页试一试第二个情境图。
只知道一个角,你还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
(1)、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提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必须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和上一题比较。
(3)、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1、剩下的两个角的度数和应该 是180°--60°=120°,如果一
个角大于90°,是钝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一个钝角三角 形,如果两
个角都是锐角那么这就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如果一个角是直角另一个角
是30°,那 么这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想法2、因为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被遮住的两个角也可能都是60°,那么它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试一试,有意识的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巩固所
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4题、第5题、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应用测量计算、撕拼和折拼的方法证 明了三角形内
角和等于180°,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主的应用今天学到的
知识和方 法,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课后回忆
基础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课后反思:



课后回忆
一、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27---28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
大于第三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计算能摆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长
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 说一说“任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老师;课件、小棒。 学生:若干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
研 究三角形,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搭三角形



师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引导学生理解“ 围成”的意思,即三条边首尾相连。如果用小棒代
替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个小棒?
师追问: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
搭一搭。
让学生取 出课前准备的四组小棒和书上27页中呈现的相等,进行小
组合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怎样的三根小 棒能搭成一个三角形。
2、提出猜想
师问:哪几组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组和第四组小棒不能,因为比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
或小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师根据汇报,课件演示搭的过程。
质问: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长的那根小棒。
3算一算、比一比
课件展示:27页算一算,比一比,能摆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之间有
什么关系?(单位:厘米)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搭三角形 -----提出猜想-----算一算、比
一比”的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三角形三 边的关系,
加深了学生对“任意”的理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2题。
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小棒,摆出三角形,并说一
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摆?
(3)用5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试着摆一摆。
全班交流汇报:
第一种:3厘米、3厘米、3厘米
第二种:3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种:3厘米、4厘米、6厘米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3题
小组活动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侧重于解题的灵活性,利用多种形式,巩
固 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即三角
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五、布置作业
28页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课后反思:



四边形的分类
一、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分类29----30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
的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对四边形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从边,角等方面比
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 行四边形的异同,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探索 图形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
生动、形象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四边形图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参 观图形王国里神秘的四边形家族。(课
件出示教材第29页的四边形图片),你知道什么是四边形吗?
(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 2、揭示课题: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如仔细观察,会发现它
们各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根据四边形 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
四边形分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
究新知识的愿望。)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看一看,分一分
请同学们仔 细观察课件上的8个四边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你
能给它们进行分类?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分的?
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结果
2、说一说,认一认
课件出示教材29页笑笑的分类
笑笑是这样分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引导:
A、组中的图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B、组中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它们是梯形
C、组中的图形没有平行的边,这样的图形是一般的四边形。
3、找一找、填一填
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2的图形及题目: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
形?哪些是梯形,独立完成填空。
完成后汇报交流
4、想一想、议一议



笑笑在给四边形 分类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正方形、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能帮助她解决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小结: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两组对边平行,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正方形不仅两组
对边平行,而且四个角都是直 角,而且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是特
殊的长方形。边说边出示表示三者关系的图示: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讨论交流的过 程中,明确了梯形的特点,进一步认
识了平行四边形。并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 边
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使结论更加直观明了渗
透了集合的思想,使学 生的空间观念和概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30页“练一练”第二题
(1)、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各有什么特点?
(2)、议一议、如何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可以适时总结:画平行四边形时,要先画出两条长度相等且平
课后回忆
行的线段,画梯形时,要先画出两条长度不等的平行线段。
2、完成教材30页“练一练”第3题
(1)、小组活动:试着自己剪一剪,再互相说一说是怎么剪的
(2)、全班交流,动手操作,师示范剪法。



课后回忆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几 何数学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在给四边形分类的活 动中,我们理解了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
行的四边形,进一步认识看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通 过讨论
比较,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
方形。
五、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四边形的分类
六、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分类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练习二
一、教学内容:
练习二(31---32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 一步巩固图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
系以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解决实 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系统学习整理所学知识,沟通各知识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生活情境,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
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整理知识形成网格
2、综合运用图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给 图形进行分类、
进一步认识了各种三角形和四边形,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了解到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现在请同学们系统地整
理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小组内互 相交流补充。
课后回忆



课后回忆 2、揭题:接下来老师要检查同学们对这些知识是否已经牢固掌握
并能灵活运用。
二、解决问题
(一)基础知识训练
1、出示教材第31页“练一练”
同学们会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被圈出的次数最多,因为他们是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出示教材第31页“练习二”第2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哪些不一样。
再想一想哪种做法不容易变形?
(让学生再次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3、出示教材31页第4题
学生自由读题,结合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图形,试着画一画、分一分。
4、教材31页第5题
学生明确判断标准,互相交流: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就看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
重点考察了学生的综 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感
受知识间的联系。)
5、教材32页第7题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1)摆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2)摆两个三角形要增加几根小棒?需要几根小棒? 课后回忆
(3)摆三个三角形要增加几根小棒?需要几根小棒?
(4)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每多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增加2根小棒。
6、出示教材32页第8题
引导学生思考:
(1)一个三角形中没有钝角,可能有什么角?可能是什么三角
形?
(2)能 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等腰三角形
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小棒能围成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再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单一的思维
方式变的开放,发散,有利于学 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 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够
灵活的运用知识,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你认为这节课中你还有哪
些知识不太理解呢?
四、布置作业
31---32页练习中的3、6两题
五、板书设计
练习二
图形的分类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边的关系



课后回忆
课后反思:
四边形的分类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文具店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态度

知识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技能



过程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巩固练习
重点: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难点: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学生学具等。
学生
学生学具
第课第节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小数的乘法
0、2×4=0、8(元)
0、2+0、2+0、2+0、2=0、8(元)
0、2元=2角 2×4=8(角) 8角=0、8元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
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试一试:
1、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先让学生解答1千克、2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1.5千克多少元。
2、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问题。
四、练一练:
第2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 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
时,先帮助学生说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 独立涂一涂,
并得出得数。
想一想:由0.01×10=0.1;0.01×100=1 推想出0.01×1000=10
第3题:学生可以由6个2.5连加得出得数 ; 也可以这样想 :6×2=12,
6×0.5=3,12+3=15。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小数点搬家
情感

态度
课型 新授课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知识
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

技能
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过程
观察比较、小组讨论。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挂图
学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重点: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难点: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除法。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数 的0.1或缩小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数的0.01
或缩小100倍……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山羊快餐店的三次调价的情景图,通过比较三副图比较三个小数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 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
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 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
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 而得
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
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
们的大小。 2、算一算: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
是10,100,10 00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1题: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
数乘除法。
第2题: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
实际问题。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第3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街心广场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知识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技能

过程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投影仪
学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巩固练习
重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难点: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 坛:3×2=6(平方米)
地 砖:0、3×0、2=0、06(平方米)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情境图,提供了基街心广场、花坛、地砖的长和宽的 信息,并引导学
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能顺利地计算出街心广场和花坛的面积,进一步讨论“怎
样计算出地砖的面积?”,从而引起学生对街心广场、花坛和地砖的长和宽加
以比较,并探索0.3×0 .2的结果。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小组活动:探索0.3×0.2的结果。
2、汇报探索过程。
3、小结: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4、根据探索结果,共同列竖式。
三、试一试:
通过两组有联系的乘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小数乘法,怎样确定积
的小数位数。

四、练一练:
利用上面发现的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积
的小数点的位置。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 第4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包装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态度

知识
1、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技能
2、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练一练
1、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2、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小数乘法

2、6 扩大到10倍 2 6 2、1 5 两位小数
× 0、8 扩大到10倍 × 8 × 2、1 一位小数
2、0 8 缩小到 1 2 0 8 2 1 5
100 4 3 0
三位小数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问题一:
1、先让学生读书上提供的包装信息,再讨论“包装一个礼盒用纸0、8米,需
要多少元?”
让学生先估算,再尝试用竖式计算,并说说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2、思考包装一个礼盒用彩带2、4米,需要多少元?先估算再计算。
3、小结竖式计算方法。
问题二:
1、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出示情景图。
2、学生独立思考先估算再解决问题。
二、练一练:
第1题:给下面各题的乘积点上小数点。
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再说说比较的方法。引导 学生体会到当一个
乘数小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乘数;
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等于另一个乘数。
第5题: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6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第5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蚕丝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态度


技能


过程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
趣,增强学号数学的信心。

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进行计算。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
括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地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掌握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试一试
练一练
教师
挂图,课件
学生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蚕丝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古诗李商隐的《无题》
这首诗写一个闺中女子相思落泪的哀怨,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提到 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
是不一样的。,请看情境图的信 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要求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需要哪些条件?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提数学问题。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导入更加自然。
二、自主探索
1、估一估。
在计算1.2×1.25之前,先估算一下,1.2×1.25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算一算。
你能笔算1.2×1.25吗?笔算1.2×1.25又要注意什么呢、?
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孩子
3、一条丝巾的质量大约多少克?怎样列式?
小结小 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一般让小数和整十数或整百数的非零数对齐,所以
上面的竖式可以怎样写?
4、出示教材第42页最下面的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填一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学生独立估算,组内互相
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说一说列竖式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尝试笔算1.2×1.25
学生同桌讨论后列式
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三、探究结果汇报。
通过刚才解决一条春蚕吐丝的长度的问题和一条丝巾质量的问题,你有
什么收获?
归纳: 升华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第6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手拉手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能根据“学生捐书”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

态度
际中的应用。



目 知识
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
标 技能
过程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挂图,课件
学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试一试
练一练
1、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
使计算简便。
2、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律使计算简便。
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课第节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手拉手
12、8×3=38、4(元) 12、8×3+7、2×3 (12、8+7、2)×3
7、2×3=21、6(元) =38、4+21、6 =20×3
38、4+21、6=60(元) =60(元) =60(元)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学生捐书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
问题。
二、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汇报做题的方法。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



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试一试
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
便。
四、练一练:
第1题:提供的题材是有关环保的内容,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试用一次
性筷子要浪费很 多木材,而大树可以用来净化环境,使学生在练习小数乘法的
同时,受到环保教育。
第2题:要求学生脱式计算小数的混合运算,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
计算。
第4题:这道题数目较大可用计算器计算。





























课 时 教 案
第四单元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看一看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态度

.能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的活动,从而体会到不同的位置看
知识
到的情景不一
能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能体会到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技能

过程
通过演示、示范、交流、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空间领悟能
力。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水杯,课件
文具盒、水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索新知
拓展应用
巩固练习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看一看
上方
正面 左面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板书看一看。并小黑板出示教学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 观察课本53页情境图,说说这幅图表达了什么意思
淘气和笑笑从正面分别看到了什么?什么看不到?
2.观察课本53页“练一练”情境图,用直线连上他们分别看到的情景。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看到不同的形状。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
六、当堂训练
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的活动,我能体会到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_________;远
到近看 景物,能体会到看到的范围

___________,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说一说。 独立做,最后小组
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七、知识拓展
小红站在A处看到一颗松树,又向前走到B处看这颗松树,她在A处比在B
处看到的松树___ ____(大或小)。
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练一练4、5题。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我说你搭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态度

知识

技能
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过程
能根据指令搭积木,并会根据观察图,利用正方体正确搭出相
应立体图形。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挂图,课件
学生
正方块儿若干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点拨升华
课堂总结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我说你搭
1. 根据指令(不是图形)搭图形 ------三个立方体
2. 根据看到的图形搭图形。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
1.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 ,小
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 br>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
叫做主视图,从上面 看到的图叫做俯视,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
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56页第2图。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七、知识拓展
2、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
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课 时 教 案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搭一搭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

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知识

技能

过程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验平面图形与
立体 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掌握解决问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挂图,课件
学生
正方块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点拨升华
课堂总结
题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能从给出的正面图形上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初步形成
能从给出的正面图形上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能从给出的正面图形上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搭一搭
1. 先从一个面入手,在逐步调整。
2. 搭完后,要从三个方向看对不对。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7页所给出淘气分别从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形状,你能搭出这
个立体图形码?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当堂训练 < br>1、笑笑用4个正方体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如
图课本57页,请你 动手搭一搭。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教师集体订正。
四、点拨升华
同一图形的立体摆放形式可能有多种。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八、作业布置:作业本写练一练2、3题


























课 时 教 案
第五单元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字母表示数
情感

态度

知识

技能
1.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 数
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2、经历用含有字母 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
课型 新授课
培养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过程
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感受符号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
想。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
程。
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即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1.
多媒体创始情境,教师讲述儿歌故事,同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无数只青蛙有多少张嘴?
3.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由讨论的结果引出课题。
板书:用字母表示
二.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规律
1.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2.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以下问题使学生明确要应用的规律:


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字母都可以表示哪些数。
③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三.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1.猜猜张老师的年龄。
2.给出信息<课件出示—-年龄线段图:老师比学生大27岁。>
3.引导学生想,当××是1岁、2岁、3岁„„10岁„„20岁时,老师的年
龄是多少?
四.共享方案,评价筛选
1.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完成的表格进行分析评价。
2.评价筛选最优方案。
板书:a a+27
五. 计算证明,验证假设
(一)1.讨论a的取值范围。



根据你们的经验,a在表示岁数的时候,可以是哪些具体的数?
2. 如果用一个你喜欢的字 母表示出自己的年龄,你能用含有这个字母的式子
表示出你爸爸、妈妈、或者兄弟姐妹的年龄吗?
(二)深化运用探究规律。
1.<电脑演示>:用小棒摆三角形,小棒用了多少根?这其中藏 着什么规律?请
同学们根据自学建议自学后回答。
2.出示自学建议:
①认真看书62页用小棒摆三角形这一部分。
②小组内回答其中的问题。
③看看这些式子有什么规律?想一想在这里a表示

④仔细阅读小博士的话,说说你又知道了什
么?

3.教师讲述数学故事。同时课件出示简写方法。么?a×3又表示什么?
六.汇报总结,拓展应用

对学生自学情况小结肯定。
1.你能用字母表示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一些图形的计算公式吗?
2.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用文字和字母表示,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
②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可以如何简写?需要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
3.课件出示练习。
4.多媒体创造情境提出问题:这是一首读不完的儿歌,大家能不能用我们
今天所学的知识用一句话把这首读不完的儿歌读完呢?
5.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课 时 教 案
第五单元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等量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态度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

知识
义 。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技能

过程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姚明的身高,算一算这姊妹两个的身高。板书课题:
教师
学生
课件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情境导入、呈现目标
探究新知
点拨升华
课堂总结
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
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



等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两跟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3、这题的等量关系是: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补充完善,评价病可以提出疑问,由展示组
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 组补充,最后由组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
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 先小组内说一说,
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1、我能行。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 )
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钟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钟还剩c个字没打。< br>这份稿件一共有( )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
香蕉共需要( )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并交流。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甲乙两人共写了200个大字,其中甲写的是乙的4倍,求甲乙两人各写了多少
个大字?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课 时 教 案
第五单元第3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方程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使学生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
态度
积极情感体验。



知识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
技能 的等量关系。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
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
方法 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
程。
教学重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点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设
计思路
故事引入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教学准








教师
学生
课件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1、 出示66页的天平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樱桃和2克砝码,右边有10课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
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 等式吗?每人在纸
上写一写,试一试。

学生汇报:

师:x+2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 出示66页的种子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

生:每盒种子的质量×4=400克。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4y=400

3、 出示66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同桌互
相说)
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
上写一写。

生汇报:

2z+200=2000;

2z=2000-2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

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二、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那?

1、 第67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第67页第2题:

根据题意列方程:

第二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第67页第3题:

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日历中尽可能多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在讨论
书上的问题。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课 时 教 案
第五单元第4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解方程(一)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态度 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 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知识
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技能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过程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学生通过天平游戏,经历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通过天平游戏帮助 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
等式仍然成立,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推导等式的性质。

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拓展提高
总结
教师
学生
课件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出示68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 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
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 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
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
现。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 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
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每人在纸上写一写)一个 同学汇报。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
个方 程来表示?(在纸上写一下)一个同学汇报。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
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 设法验证自
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桌两人互相研究和实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
如果 我们把天平(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
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 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
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 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1、 第69页第1题:
解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看图说一说:等 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
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尝试解方程:
4x=400
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课 时 教 案
第五单元第5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解方程(二)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其
态度 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成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
技能 数),等式仍然成立。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 学生通过天平游戏,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方法



教学重根据等式性质二,会解简单的方程。
点难点 等式性质二的推导。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讨规律
解释应用
教学设
练习巩固
计思路
课堂总结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ppt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一、
1.
2.
二、
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求未知数x
X+17=36 x-4.5=6.8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 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
立”。今天,我们接着探讨等式性质。
合作探究,探讨规律
推想
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先
独立思考, 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验证。
(1) 既然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答案,那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
吗?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左侧方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
放5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天平现在平衡,可以用什么样的数学算式表示?
(2) 左侧加2个x砝码,右侧也加2个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
(3)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右面主题图:左边2个x克砝码,右边2个
10克砝码。怎样用算式表示?
(4) 左侧去掉一半的质量,右侧也去掉一半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2.



用算式如何表示变化过程?
(5)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两个规律,谁能把这两个规律概括成一
句话呢?
三、 解释应用
练习:解方程
x3=9 7y=28
如何解方程?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教材70页最下面的解法。
四、 练习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71页练一练第3题
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课 时 教 案
第五单元第6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猜数游戏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态度




知识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技能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过程 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方法



教学重会解ax+b=c并会简单的应用。
点难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设
计思路
创设情境
应用方程
总结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课件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做:
请你心理想一个数,乘2再加上20, 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马上知道你想的
是多少?你知道我是怎么猜到的吗?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其中的奥秘。
分组汇报:如果老师心理想的数是x,那么:
2x+20=80,左面减去20,右面也减去20,得到2x=60,
两边都除以2,得到x=30
那么格式应该怎么写那?
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 =60
x=30
怎么知道我做得对不对呢?
2×30+20=80,说明做对了。
现在你知道我是怎么猜到的吗?



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 请同学们做猜数游戏,列出方程并解答。
2、 试一试:
第71页第一题
到黑板上板演:
3、 练一练:
第二题:森林医生。
这道题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线段图”,列出方程。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课 时 教 案
第六单元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生日
情感

态度

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
知识
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课型 新授课
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技能
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过程
使学生经历、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
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
析。

激趣促学
玩中学
实践应用
小结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激趣促学
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
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 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
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
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
三、实践应用



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
冻、鲜花) 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
1.调查、记录
2.汇报、交流
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 时 教 案
第六单元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栽蒜苗(一)
情感

态度

知识
位的必要性。

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课型 新授课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技能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过程
经历做实验统计,并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
的方便性。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记录数据
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制作条形统计图
巩固练习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
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4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
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4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
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从条 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
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
示什么,一 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
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 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
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 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
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 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 时 教 案
第六单元第3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栽蒜苗(二)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态度

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应用价值。
知识
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技能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过程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复习导入
学习新课
尝试练习
课堂小结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会制成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1
.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
3.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对同学们栽 蒜苗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统计,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笑笑他们
栽蒜苗的情况如何?〔板书课题:栽蒜苗(二) 〕
课件出示笑笑他们记录得到的数据。(P88页统计表)
师:笑笑和同学们一样,也栽了 一些蒜苗,每隔3天观察一次,你能帮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
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 名学生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同学在附页111页的格子图上制作。然
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 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 一个统计图,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
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1)比较折中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有标题,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相同。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 。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高度。(学生可能回
答用线表示,教师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2)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表示蒜苗
的生长 趋势。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①估计这颗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②预测这颗蒜苗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说说你的想法。
2. 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
(1)小组讨论: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画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讲解画图方法)
(4)请拿出你的蒜苗生长记录读给大家听听。
(5)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在111页的格子图中完成)
(6)根据你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的生长情况怎样?
3. 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快?那几天蒜苗生长的比较慢?
(2)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尝试练习
师:有关蒜苗生长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其它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P89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栽的蒜苗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有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P89“练一练“第2、3题。
2. 课外延伸:调查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折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课 时 教 案
第六单元第4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题 平均数 课型 新授课

情感
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态度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
知识
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
技能
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教学
准备
采用自主合作,相互交流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的应用。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巩固发展
课堂小结
教师
课件
学生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1)(38+52)3 (76-20)7
(2)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
每个杯子 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2. 教学例题
(1) 课件出示课本90页例题
(2) 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淘气能记住几个数
字的?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出示课本第90页图问:怎样做才能使5次记住的数字个数值同样多 ,而得到
这5次记住的平均数字是多少呢?
(5) 学生操作
(6) 学生汇报操作结果。
(7) 教师出示第90页,5次平均记住数字个数的图。
(8)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5+4+7+5+9)5
=305
=6(个)
(9)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91页“试一试”。
三、巩固发展
完成教材第91-92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的地方?














童年往事作文-升国旗仪式主持词


结婚司仪台词-炒饭哥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五四青年节活动


慕尼黑工业大学-泉州教育信息网


新高考政策-课程设计感想


爱晚亭导游词-建筑工地宣传标语


情人节什么时候-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高考模拟试卷-德州会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