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温柔似野鬼°
881次浏览
2020年11月19日 02: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厦门考试中心-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

2020年11月19日发(作者:倪璨)




9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三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
节时的情景。




《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 旧迎新的景
象,写出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表现出了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
《清明》的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
行路时的感伤心情,语言平白流畅,描绘生 动感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正逢重阳佳节,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十分 思
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亲人
的思念之情。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1.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默写《清
明》。
2.借助注释理解诗
意,知道三首诗描写的 传
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
体会诗人的情感。
1.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
教中,借助对诗歌大意的感知,课
学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


2.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安
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3


点 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排

《元日》

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旧、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1.学习古诗重在朗读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1




2.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中国传统
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
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 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 br>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那些节日?(学生举手发言)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
最喜欢哪一个或哪 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
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 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
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 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它和“元旦”有什么
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其诗
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 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
一派,世称“王荆公体”。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主持变法。因为守旧
派反对,变法失败。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感知诗歌的
朗读节奏,试着读 出诗歌的节奏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同桌相互交流读,互相纠
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指名朗读诗歌,提醒“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
2




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
4.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教师相机指导生字书
写。
旧 符 屠 苏
◆书写指导:
[旧] 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不能挨到右侧的横折。
[符] 上短下长。“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
线上。
5.书写生字“旧、符”。
预设: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各三遍。教师巡视 检查指导,
及时纠正并作强调指导。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质疑引入。 < br>过渡: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古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 诗人的感情。)是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意,并体会了诗
情,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歌。而要实现这 两点目标,我们必须从理解诗歌
的字词入手。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词语的意思。看看还有哪些字
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旧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 压邪。现在则指春联。
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
入屠苏”。
(1)在元日这一天,旭日东升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些什么?
3




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热闹了!)
(2)现在 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放
烟花。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 漂亮的焰火呢!)
(3)那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和
烟花吗?(听我爷爷说,以前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
(4)课件适时出示诗句“爆 竹声中一岁除”,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行
简单补充。(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5)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什么呢?(屠苏酒的香味。)
(6)人们在元日那 一天喝屠苏酒又有什么讲究呢?(据说可以驱除瘟疫。
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 赶走不好的运气,新的一年顺
顺利利,好运相伴。)
(7)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
(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8)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欢乐,充满希望。)
5.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诗句中找 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么
习俗?(新桃换旧符。)
(2)联系 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你们知道
怎么诵读春联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
读完了,再读横批。)
(3)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 怎样的意义?(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一
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 邪和祈求平安。表
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4)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5)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引导学生说说诗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亮,美好,喜庆,欢
乐……)
6.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注意在脑
4




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
7.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我们大胆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 前这番热闹欢乐、
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亲 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
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 。49岁时被
任命为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
除 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
像过节一样幸福。《元日》 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
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 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
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 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
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示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
法规……
·“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指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
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新桃”也
暗指新政策、新法规。“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
(3)再读题目“元日”,它 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美
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诗人此时除了迎接新年的喜悦,还会有什么心情?(富国强民的美好
愿望和坚定信心。)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试着进行背诵并齐背诗歌。
四、总结回顾,作业设计
1.总结填空,回顾全诗内容。
填空:这首诗写了古时候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
5




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给人一种积
极奋发的感情。
2.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哪 些习俗呢?
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2)搜集另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与 《元日》对比阅读,看看两首诗之
间的区别,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清明》

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清明》,并能进行默写。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及过节场景,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

一、复习回顾,引入学习
1.引导学生回顾古诗《元日》,齐背《元日》。
2.教师简介传统节日的由来、清明节,引导学生交流、明确清明节的传统习
俗及节日意义。
传统节日由来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
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 时期发展而来的,这些传承至今的节
6




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
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 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 的日子。扫
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
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或4日,正是春
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 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
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从古至今许 多文人以清明为话题写下
了许多诗词和文章。
3.出示诗题。请学生介绍诗人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803—853) 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
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其
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二、通读感知,体悟诗情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并读通诗句。教师巡
视指导、点拨。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的情况。
(1)教师范读诗歌,注意提醒学生读准“魂(hún) ”“牧(mù)”两个生字
的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落实字词,指导书写。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欲 魂 借 酒 何 牧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字形及结构特点,说说注意点。
◆书写指导:
[欲] 左右结构。“口”略向右上倾斜。“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
向下伸展。
[魂] 左右结构。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鬼”的长撇要舒展些,
插到“云”的下面。
7




[酒]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酉”。
[牧] 左右结构,“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③教师范写,学生认真仿写,教师巡视,并及时予以书写纠正和强调。
3.再读古诗,借助对 字词的理解串讲诗句的意思。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补充。
(1)交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告诉了我们什 么?(时间——清明;天气——雨
纷纷。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幅细雨纷纷的春天景 象。)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形容伤感至极,好像灵魂
与身体要 分开了一样,神情恍惚的样子。)
③自由讨论:这些“欲断魂”的“路上行人”指的是谁呢?
示例:
·指路上来往的人。清明节是祭奠已逝的亲人的节日,路上来往的人心里充
满 了对亲人的思念,因此非常难过。
·指诗人自己。清明时节,应当家人团聚,悼念家中已逝亲人,可是 诗人自
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
④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描写阴雨连绵的天气,有何作 用?(一切景语皆情
语,细雨纷纷,更渲染了行人肝肠寸断的愁绪。)
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
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过渡:在这样一个特别的 日子里,一个人孤单赶路,再加上一场绵绵不绝的
春雨,诗人触景伤怀,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这样的痛 苦忧伤何止诗人一个人呢,
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的体会啊!怪不得说“路上行人欲断魂”呢!试 着
带着诗人伤感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2)交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渡:诗人心里烦闷,衣服又被雨淋湿了 ,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谁知道?
快举手告诉老师。(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
①出示第三、四句诗,齐读。理解“借问”“遥指”的意思。(借问,请问;
8




遥指,远远地指。)
②想象诗人问路的画面,他会怎么问?会说什么?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③牧童告诉他酒家在哪儿了吗?怎么告诉的?谁来演一演。
④出示图画,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 杏花村,顺着牧童的手,你在画面上找到
杏花村了吗?(没有。“遥”说明杏花村还很远。)
⑤尽管还看不见酒家,但诗人此刻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牧童以行动代替
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 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
村庄,让忧愁的诗人有了企盼而变得稍稍振作起来。)
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
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 深处的小村庄。)
⑦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全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
韵味。
( 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古诗《清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清明
节的时候,诗人孤身一个人在异 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偏偏又赶上了
细雨霏霏,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失魂落魄的诗人便向路 旁的牧童打听避雨的酒
店,牧童指了指远处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三、延伸学习,诵读积累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说一说在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里,自己和
家人都会做些什么 (比如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等)。教师适时进行清明传统节日
祭祖、祭奠烈士等相关知识的补充,引导学 生更好地理解清明节的节日意义。
2.交流课前自己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课件补充出示诗句。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北宋]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南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北宋]程颢《郊行即事》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清明时节雨纷纷,如同行人止不住的思念的泪水,诗中人物因
这清明时节的雨而 更加思念逝去的亲人,是真正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
融,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配乐古诗《清 明》,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9




2. 布置作业: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熟读并能够背诵和默写今天所学的古诗
《清明》。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歌大意,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
的感情。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

一、回顾导入,引出诗题
1.引导学生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元日》《清明》。
2.请同学说说这两首古诗中写到的节日、诗中的节日风俗以及诗人的情绪和
感受。
3.引导学生说说除了前面两首诗中提到的节日外,自己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
节日,教师重点提醒学生抓 住“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同时引
导他们简要说说对这些节日的了解。
4.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适时出示诗题,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准
确朗读诗题节奏。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点明写诗的时间。
忆山东兄弟: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点明了诗歌内容。
10




朗读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指导学生交流对作者王维的了解,教师适时进行补充。
王维(约701—761) 字 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极负盛
名的诗人。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
的是山水田园诗,多表达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和闲居生活中的萧散情趣,喜欢刻< br>画宁静幽美的境界。
二、自读古诗,感悟乡思
1.出示古文全诗,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2.教师适时强调生字读音,播放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说说注意点。
◆书写指导:
[独]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反犬旁的第三笔是“丿”,不出头。
[异]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竖弯钩要完全封住左半边,且上半部分要写
得略小;下面的横线要写得相对舒展。
[佳]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两个“土”,要注意横画均匀。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古诗朗读经验试着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少一人。
4.引导学 生再读古诗,结合书中注释或者工具书,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实在
不懂的字词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进行点拨
和指导。
5.集体交流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指名学生说说从这句诗中读到了什么。
示例:我读到了诗人一个人在外地,每次碰到这种美好的节日都会格外思念
故乡的亲人。
(2)你是从哪里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在外地呢?
示例:“独”这个字表示诗人是独自一人的 ,“异乡”代表的就是故乡以外的
地方。两个“异”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的面孔也是陌生 的,他远
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你们有过一个人在外地的经历吗?这时候又遇上过节,当别人都在家
11




人身边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非常孤独,非常想家。)
(4)教师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倍思亲”。
创作背景 诗人在十五岁时离开 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到长安参加科举考
试,这一去便是两年,其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孤身在外,自 然分外想念家乡,
尤其是佳节到来、举家团聚之际,这种思乡思亲的情感更为强烈。“倍思亲”,一个“倍”字,道尽了游子思念之深。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歌的意思。(独自远离家乡, 无法与家人团聚,
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之情。
6.集体交流理解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 问去想象:当诗人强烈思念着家乡和久未谋面的
亲人时,他的兄弟们又在做什么呢?
(2)学生自读、思考与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描述兄弟们也在思念诗人
的画面。
(3)适时补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相关知识。
重阳节登高 在我国,几千年来一直 流传着重阳登高的习俗,为什么要在这
一天选择登高这样一项活动呢?目前人们最为推崇的析因主要有以 下几种。其一:
登高辟邪气。其二:登高山祈福。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最早
的时候人们的很多食物都来自于采集和狩猎,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让
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因 此在古代,古人们对于山,特别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在
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 福的一种行为。其三:辞青。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春节的踏青一说,实际上与之相对的还有秋季的辞青一说 。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候人们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辟灾克邪。
(4)归纳诗 句的意思。(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
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王维和兄弟们的深厚
感情。
7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诗人王维,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拿起笔来
给自己的兄弟们写些什么话呢 ?(如表达思念之情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
12




人借这首诗表达的情意。
8.课件出示整首诗,教师激情引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
9.引导学生尝试背诵整首诗,学生齐背。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学生交流 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其他有关思乡、思亲的诗歌,教师适时进行补
充,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余光中的《乡愁》等,并指导学生有
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教师小结。
小结: 孩子们,将来你们长大了,或许也会像大诗人王维一样,离开生你养
你的故乡,远离你的父母亲人,你们 也一定会在心里时时牵挂着远方的家。让我
们最后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诵读一遍今天学过的这首诗歌, 读出诗歌中满满的
思念的味道。
3.作业布置:
(1)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
习俗。
活 动形式: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先商量决定了解哪些传统节日,怎么了解,
用什么方式记录,然后按照教材 第36页表格中给出的范例进行相关内容的填写,
以备进行学习成果交流。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3





◆想象画面,吟诵诗句憧习俗。(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读读诗的第一、二句,想想你看见诗人在做什么?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在怎样的处境里?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1: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 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朋友,心里在加倍地思念着亲人。
生2: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节,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
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内心是那样忧愁,那样冷清,谁来读读这两句啊。(学
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
一点,把诗人的心读得更加沉一点,愁一点?
(生读,齐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1: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2:他们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
生3: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喝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的?
生1: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2:诗人眼前总是出现母亲的身影,他在思念着母亲。
生3: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师:而事实上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的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不 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
过节的情形。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读第三 、四句。
14




(生齐读。)
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亲人们在做什么?
生:王维的兄弟亲人们结伴登高,插茱萸。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还剩下一
枝分不出去。
师:那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因为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维。
师:你来做王维的兄弟,把当时你分茱萸的情形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手里拿着一束茱萸,一棵一棵地分给我的兄弟亲人们,可是分到最后,
手里还剩下一棵。
师:此时,你的心里想的是——
生:我手里拿着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维。王维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师:故乡的这一切 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
白,这时王维的心情如何?
生1:王维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2: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过节的时候,只能写下这几句诗——
(生齐读全诗。)
师:我是王 维,独在异乡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样的忧伤啊,我只能以诗传我情
啊。(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 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学生在音乐
声中吟诵。)
师:谢谢我的兄弟亲友们。我以我诗传我 的心的时候,我还是期盼能收到你
们的只言片语,好让我独在异乡的时候,展开那信签,轻轻读来,有一 点点安慰
啊。请你们拿起笔,给我写一封信吧。(音乐《远方的书信》)
赏析:教儿童阅读古 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古诗词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 的民族文化。重阳节是敬老思
亲的节日,如今人们过节的方式已然跟过去不太一样,但是亲人团聚、思亲 念亲
的情感是亘古不变的。老师引导着学生带着感觉去吟诵古诗、理解古诗,让学生
在古今之间 穿梭,不仅能感受到诗中描绘的过重阳节时的深切思念,还能了解到
古代人们过节的风俗,激发了他们对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和追寻。
15





古诗学习重在融入意境,体味诗情。因而在教学本课三首古诗时,教师一方
面注意了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已有古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诗歌
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借助拼音、 注释等初步感知了诗意,有效提升了自主探究
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极力体现 “以读代讲,读中想
象”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自然升华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有以下
几点做得比较好:
1.多种方式阅读,理解古诗意思。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目的是让学生领 略我国古代的经典
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三首古诗
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 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
读、男女赛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 慢慢喜欢上古诗。
2.诵读中注入想象,感受诗人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 习古诗,要求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
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年级,要求诵读 优秀诗文,注意
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不同
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想象《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想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念,充分感受到了诗中蕴含的作
者的情感。

16

2015年江苏高考分数线-汕头中考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海燕阅读答案


建行分期付款-中国梦口号


热爱祖国的作文-小学升初中语文试题


瑞典大使馆-天津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尊师重道-四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


十九报告宣讲稿-焦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南通纺织职业学院-解放思想大讨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