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余年寄山水
809次浏览
2020年11月19日 03: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童年读后感600-商务送礼

2020年11月19日发(作者:桓赫)



第三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 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
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 、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
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 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 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
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 内容简说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 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
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 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
古诗三首 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 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
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是唐
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 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 br>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本文通过对《 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1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
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 对联等场景描述,
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
愁闷,后两 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 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
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学生)
学前准备 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师生)
3.多媒体课件。(教师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学习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学生)
学前准备
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师生)
3.《元日》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
一、谈话导
入。(用时:5
分钟)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间。
中秋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1.教师范读,引导学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
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
2.板书诗题:元日。 习惯。
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二、初读古
诗,学习生
字。(用时:
15分钟)
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
2.给下列字注音。
屠( )苏( )
欲( )魂( )
牧( )异( )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字。
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正。
的掌握情况。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
形式朗读古诗。
1.教师简单介绍作
三、精读古
诗,感悟诗
情。(用时:
15分钟)
者。
等方式来读。
1.了解作者王安石。 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
..
换旧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
符: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
3
2.课件出示前两句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
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
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
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
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



什么景象? 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读后两句诗,思交流。
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
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
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组织学生交流:现
四、诵读感
悟。(用时:5
分钟)
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
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
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
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
诗,并尝试背诵。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 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




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
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
使教学进行得 更加顺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4



1.学生自读古诗,互
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
句诗, 思考:路上行人为
一、细读《清什么“欲断魂”?他们的
明》。(用时:心情如何?
15分钟) 3.课件出示第三、四
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
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
诗的意思。
1.自读古诗,交流对
作者的了解。
二、细读《九
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用
时:15分钟)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
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
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
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
意。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
三、再读悟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
情。(用时:8的场景,体会诗 人的情感。
分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收集关于节日的古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
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
“异”和“倍”。
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
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
什么?
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
诗意。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
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
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
其他的传统节日。
6.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异”的不同意思。
①不同的;②奇异,特别;
③另外的;④奇怪。
惊异( )

异口同声( )

异乡( )

异香( )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
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
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
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
童的对话。
路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业,拓展延诗,了解传统节日。
5



伸。(用时:2
分钟)







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本次教学思路非
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 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
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
◆品读诗句,了解诗意。(教学重点)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
(学生读古诗)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表达出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生3:“倍”字用得好,中国人有节日团聚的习俗,在重阳节,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比平时更加强烈。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的,这句诗流传千古,成了思乡的佳句,现在有许多的海外游子 也借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
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呢?
生:这句话是说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6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 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
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 、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
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
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这三首诗文风 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
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 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学习古诗,重在朗
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 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
风俗。读了之后,我们会从中了解古代 过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教师)
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同 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学生交流)
很多同 学都最喜欢过春节,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
2.板书诗题,释题。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每年的第一天,这里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诗《元日》,看一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3.简单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熟悉的生活联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拉近了文 本和生活的距离,为下面的
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7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2.识记生字:屠、苏、魂、酒、牧、兄、倍。
(1)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如,加一加:屠,“者”字加上尸字头;形近字辨析:酒—洒。
(2)交流书写注意点。
旧: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右侧不能挨到笔画横折上。 < br>符:上下结构,竹字头。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稳稳地托住上半部分。竹字头,是因为
古代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用铜、玉做的。
(3)书写生字“旧、符”。
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各2个。
【设计意图】:中年级识字依然是比较重要 的环节,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因此引导学生用多种
方法识记生字是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复现生字, 让学生记住字形,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意义识字、
区别形近字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牢记 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 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你知道当时的人们过 春节时都有哪些活动吗?
2.交流填空。
宋朝的人民过春节会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教师相机出示三幅图片。
3.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书中的注释,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
学习前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8



(1)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就是鞭炮)为什么春节要放爆竹呢?(寓意竹报平安)
(2) 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
旧的一 年过去了,第一句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 一种酒,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
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 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外面放起了爆竹,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指名朗
读,读出这种开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千门万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千”“万”在这里是“多”的意思。
(2)等到第 二天一大早,打开千家万户的大门,看见的是什么?(初升的太阳照进家门,给千家万户带
来了光明和温 暖。)
(3)出示图片:桃符。师讲解:在古代,人们在过春节时喜欢挂桃符,可以除旧迎新,驱邪避 祸。后
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贴春联。后来也用“桃符”借指春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5.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可以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俗话说:“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多读,
能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古代过春节的习俗。
四、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写了以前的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 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
酒、换桃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奋 发的情感。
2.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9



1.背诵古诗《元日》。
2.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1)借助拼音识记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需要老师精心 创设阅读情境,
给出阅读方法的引导。因此,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学 习的扶手,使学
生能在帮助下自主学习,从而习得自学能力。
二、自主理解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3.交流:
(1)指名读古诗。读准生字“欲、魂、借、酒、牧”。
(2)用生字进行组词,初步理解字义。
(3)师简单介绍作者:杜牧。
(4)解 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
聚、扫墓 祭祖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
①春天的雨下起来常常是怎样的?(绵绵不绝、淅淅沥沥)
②说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思。
欲断魂:
①欲:将要。
②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10



③路上的行人为 什么会“欲断魂”?他们为什么伤心难过?(很多人这一天都要去扫墓,他们想起了
已逝的亲人。) < br>师补充:诗人本该和这些行色匆匆的旅客一样与亲人一起扫墓、踏青,但现在他一个人,内心感到孤
寂难受。再加上细雨蒙蒙,内心更加难受。
④说一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⑤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这句诗 让你知道了什么?(诗人问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只见在那开满红杏的地方,露
出了酒旗。)
②同桌合作,想象说话:诗人和牧童会怎么对话?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首先,抓重点词,是理解诗句意思一个很好的办法,能够引 导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敏感
的词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其次,通过想象画面,模拟对话,很好地 再现了诗中描写的情境,
使学生获得了对古诗的直观理解。
(二)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读诗题。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
2.再读诗题。读出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4.说说对重阳节的了解及本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5.交流理解的内容,以及不理解的字词。师相机教学点拨。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独: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成为他乡的客人。
②师介绍当时创作背景:17岁的王维离开家乡,一个人漂泊在洛阳和长安之间,一直没有回到家乡。
③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④倍:更加。
(每次到佳节的时候,总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11



⑤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⑥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登高、插茱萸)
②他们在登高、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有没有过重阳节登
高的 经历?
出示图片,介绍茱萸: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时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③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④想象画面:诗人的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会想 些什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
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两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前两句写诗人 自己,结合王维的资料,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
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 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图片介绍及联系学
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 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播放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说说注意点。
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酉”字。
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反犬旁第三笔是“丿”,不出头。
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两个土,要注意横画均匀。
牧:左右结构,左边的牛字旁末笔是提。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练习。
4.学生书写展示,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写字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我们 在课上要给予学生观察、示范、临写的
时间,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积累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2



2.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过节的风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
习语文,学会合作。通过指导学生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传统文化的丰
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元日
宋 王安石
喜悦
清明
唐 杜牧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孤独 思念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多种方式诵读,理解古诗意思。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 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
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三首古诗时 ,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 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
小组读、男女赛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 喜欢上古诗。
2.读中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习古诗,要 求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
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
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诗 中描绘的场景,想象《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想
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 念,充分感受到了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3

澳大利亚留学的条件-山东万杰医学院


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生日快乐简谱


面试问题大全及答案-消防预案


广西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计划生育宣传标语


广东省邮电学校-留学文书


表达思念的句子-中考知识点


笑话短信-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分数线


这就是我作文-家长会班主任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