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
麦当劳订餐电话-小论文范文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材分析
教材总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6个教学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
活动。
本册教材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
个教学单元:①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
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②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
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③小数的初步
认识只安
排了一、两位小数的认识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
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只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统计和概率”本册教材将其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
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纸与生活小调查、
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
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
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
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
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见教参上的“
本册总目标”和“单元目标”。但是教师们一
定要注意对教学目标一定要认真学习,最好能小纸条的形式
写来粘在各单元的前
面,用以及时指导该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口算和估算,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
位
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
学生学习的直
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重要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力争让学生计
算方法人人过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激发学生产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合
作、交流的时空,一方面
使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
的数学思想方法;另方面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
合作意识和交流
能力。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
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
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题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
要。
例1:教材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
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
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之后安排
了3道及时巩固练习题。
例2:
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
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
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注意探讨口算的一些简便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水
平。之后安排了3道及时巩固
练习题。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
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
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
尾添两个0。
以上3个例题都要注意: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别忘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
可以这样算(算理的探究)。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以口算为认知基础。教
材在原有
18×11≈?的基础上增加了“35×19≈?”的情况。教师要注意估算的答案不唯
一,估算方法的选择把握两个原则:便于计算、接近准确值。
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
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3个层
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
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
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
在
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
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
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算法。教学时
,引导
学生明白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怎样来的,结合立体右边的填空来理解。例2下面的
对话:“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乘法要注意什么?”此处这样安排就是要每一位学生
都进一步熟悉笔算并会用自己的语
言讲述这一过程,从而更好的经历笔算乘法的
计算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
例2下面的“议一议:怎样笔算79×80”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现乘积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的简便写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
教
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
验证计算结果
是否正确。
课堂活动通过学生的想、说、填可以从大量的例子中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至
少是三位数,最多是四位数的结论。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
能清楚地看出速度不变,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
让学生从
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表格能直观地反映数量间的关
系,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课堂活动的1题就
是这一规律的运
用,联系三1~4题都是此类练习题。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建议结合P31页的数学文化:“中
国古代数学家杨辉”
进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关注教材上的题型外还要注意下面这些发现规律的题:
3,4,5,8,7,12,9,16,( ),( )
15
30
24
12
19
38
34
62
1,9,2,8,3,( ),4,6,5,5。
3,10,31,94,283,( ),( )。
解决问题
例1:用估算解决问题。注意方法不唯一,可以先求1所学校的人数,再求22
所学校的人数,也可以先
求22所学校站了多少列,再根据每列的人数求大约有
多少人。用“大约”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教学时要充分发
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为题材,采
用情景图中两位学生对话的形式来引出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解决例2的
问题最基本的
方法是先算1箱矿泉水的数量,再算25箱的数量。这里也是让学生掌握“归一”
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例3: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加上
还剩下的
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
有知识
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
出“还可以怎样算?”(两次求
积再相加等)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堂活动主要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
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情景,可以拓展许多与该单元有联系的解决问题的练习题。
还要注意限额消费的问题如何把握。如:练习四的11题属于限额消费的问题,
这里关注满足两个条件,解决的策略有多种。
整理与复习(略)
第二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
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
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
量活动来有效
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
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先用“1平方
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给与长和宽的
关系”,再用单
位面积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
学活动
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一个
练
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面
积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
过主题图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
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
br>例1:注重放在认识面积上。提供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
摸一摸、看一看来
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
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
图形的面积。
例2:教学侧重放在面积是有大小的,这个大小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来。首先
让学
生比较两面墙上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学生可能会有几种比较方法,但要引导
学生利用已有的瓷砖来比较墙
面的大小,总结出不是把贴瓷砖部分拿来直接比
较,而且通过第三者——瓷砖进行比较。这里的瓷砖就可
以作为一个面积单位来
看。然后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启示来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当学生受到启<
br>发找出用一个相同单位来比较这两片树叶的大小就行了,教师指出这里的方格也
可以看成是一个面
积单位,再次,还可以去比较黑板上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的大小,学生也可能很快想到用方格去量,
教师指出只要用一个相同的面积单
位,如方格测量出结果,再比较都是可以的。这些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是可以用
“方格”量化并表示出来的。
例3教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确定的面积单位必
须是固定的、统一
的,同时建立起3个常用面积单位的空间表象。首先,出示例3中两个图形(不
带小方格)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当学生用方格比较时,教师再出示图A(6格)和
图B(24格),为
什么不能说图B比图A大呢?由此引起面积单位的教学。
教学cm2,dm2,m2时,必须让学
生经历做正方形格子(可以课前做好),
观察做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这个正
方形面积大小的
表象去估计文具盒、课桌面、教室地面等大小的过程。建立面积单位的准确表象
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对长度单位与相应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以更好的建
立长度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
教学第34页和37页的课堂活动时,应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经历围、画、数、摆图形的过程,体验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相等,同时感受图形的美,为
学生对图形面积的估
计储存表象。还要按第37页第1题的要求去寻找周围物体
中约1cm2,1 dm2,1
m2大小的面,以丰富面积单位的表象。
注意选填单位的练习和用面积单位估测。如:P38~39的3、6、7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
面积,估计给
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
性
、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
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教
学此内容之前一
定要让学生准备好教具,进行操作探究。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
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
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
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
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
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不能忽视对估测教学的要求:二是比较长方形的
周长
和面积。注意估测方法的指导。
直接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并不难,这里估测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
积、区分
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难点。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
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
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
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
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
两个相邻
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
索面积
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
动。
例1:以求大正
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教学时较强直
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直观通过计
算来掌握。
例2:以“议一议”的形式讨论1m2于1dm2之间的进率关系。
例3:是面
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
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练习
。
注意:P51的2、3、4、5题的相关练习,题型可以再补充。4题选填单位cm2、
d
m2、m2,学生可以借助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特别是5题可及时补充求压路机
压路面积、收割机收割
面积、播种机的播种面积的概念的练习。
解决问题
本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上。
例1:综合运用单产量、数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和长方形面积的知识来解决的实际
问题。知道油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求总产量的问题,根据“单产量×
数量=总
产量”这个关系,必须要找出数量,即长方形的面积的平方米数。教学例1时,
先让学
生理解题意,通过读题提出问题:要求这块田可以收油菜籽多少千克,必
须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明
白1m2与整块田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看出求整块
田收油菜籽多少千克,就是求有多少个
1 m2的田收的油菜籽,所以要先求出这
块田有多少平方米。
例2的综合性比例1大,一是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涉及了,需要一定的
识图能力;二还要用到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来解
决(第(2)问);三是解
决中还可能用到图形平移的知识(第(1)问)。例2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
1)问,
求种草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练习十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本练习以学生独立完成
为主,教师对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做第6题时,首先明白要求哪一块的面积,这一块是什<
br>么形状,求面积的条件是否具备等问题,再问如果要求新建部分的面积可以怎么
求。练习第10题
时,当学生计算出可以得到14个小长方形后,就要让学生去画
一画,在画中看出学生怎样合理的安排材
料。对于思考题,可以指导学有余力的
学生去尝试解决,帮助他们找到观察的重点,如何找到相关的因素
来分析变化规
律。
整理与复习(略)
实践活动 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突出素质教育基地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
值。
既有数学方面的知识(估算面积、玉米的株数、计算桃树的收入、统计),也有
生态农业的指示。
第三单元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说明
1.知识
联系: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
法,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
上展开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和估算、笔算、发现规律以及解决问题
等几方面的内容。 <
br>3.教材编写:特别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口算后面安排三位数除
以一位数的估算
、笔算。
(二)教学提示
1.重视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迁移。
2.联系现实情景,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口算和估算
例1:以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除以
一位数为认知基础,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除
法。教材巧妙地把学生平分6株树苗的经验运用到平分6捆
(600株)中来,由
6÷2=3联想到600÷2=300,即6个百除以2得3个百,也就是300
。同时,注
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例2: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通过情景图一方面通过这个实际
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前面学习的长
方形面积
知识。教材呈现由12÷6=2类推到120÷6=?的这种算法。
例3:教材通过
学生看科技展览馆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教
材一方面通过两个对话框介绍估算的方法
。这里同样应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该题若学生把574看作570,570÷3=190,所以57
0÷3≈190,或是其它言之有
理的猜测、估算方法都是可以。
例4:编排意图与例1基本
相同。只不过教材呈现的是舍去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将“243”看成“240”进行估算的方法。呈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
出来。又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检验做必要的准备
,并进一
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引导学生掌握两种常用的方法(最
高位上的数大于
等于除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省略次高位后面的尾
数
),并依据此法判断商的位数。P68的6题。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
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口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商两位数以
及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及三
位
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的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
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
例1:主要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引
导学生讨论和着重解决“百
位上不够商1怎么办?”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
位
除以这个一位数。
例2:通过小兔采蘑菇这个情况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
等于
0”,为商中间有0的除法学习作准备。
例3、例4: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它一般有
两种:一是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
数是0;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
在那一
为商0。
对于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在练习十三的2题中“427÷7=”中有
呈现。
发现规律
例1: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一方面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是一种实际需
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
对除法的理解。
例2:一方面学生要发现规律,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发现的规律。
通过这个例题,学生经历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等过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
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
力。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和
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
例1:以情境呈现了“4包饼干要32元”这一信息,同时通过
文字提出了要
解决的问题。由于学生还未学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科书以分步列式的形
式
呈现算式。教学例1时,可以先出示图,并请学生说出图意,还可以提问学生,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可
以知道些什么,然后再出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
思路。突出要算200元可以买到
多少包这样的饼干,关键是“算出每包饼干的价
钱”这一问题,强调解题思路。
例2仍以
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信息,重点放在对信息的梳理以及用不同
思路解决问题上,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例2时,可完整出示图文(除对
话框外),并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一,你获得了哪些信
息?通过这
些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第二,独立思考出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与同伴
说说
你的思路。第三,展示不同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例1、例2的教学,如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教师都要给予鼓励,但不
作统一要求。
第8
1页课堂活动是一个较开放的活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设计队形,
然后再利用学过的除法知识得出所需数
据,并且对队形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学生
用符号代替同学进行设计。最后小组展示、交流并通过自评、互
评,评选出最佳
的编队方案。
练习十五第4题,可提示学生讨论这里的“最多”是什么意
思。学生最
后一步算出来是100÷6=16……4时,可提问学生“16”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确还剩4元,已不够买1听,所以最多能买16听。第5题可提示
学生糖果的总颗数不
变。第10题可引导学生观察图,得出6人座的船,平均每
人只需6元,而4人座的船,平均每人需要8
元。所以尽量先安排6人座的会合
算些。第84页思考题可提示学生把每5面小旗看成1组,用119除
以5后所得
余数来进行判断。
整理与复习(略)
第四单元
统计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新的知识点:用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出现有
方向标志的横轴或纵轴,用1格代表1个单位;数据的分段整理,根据分段情况
确定统
计的范围;单式统计表的制作及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内容的重点是用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
和统计表的制作,难点是统计表
的制作过程和复式统计表的认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科书在第89页安排了1幅单元主题图,目的是引出本单元
的学习内容,
同时为例1的教学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上看,主题图里4名气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空
气质量监测工作,蕴含了统
计的方法。
例1以空气质量状况为题材学习统计,它与单元主题图所反映的内
容具有
密切的联系。通过本例题的学习,应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中“合计”的含
义,学会对统计表进行分析,获取
相关信息,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进一步发展学
生的统计意识。教学例1时,教师可先从单元主题图的情景
入手。至于完成统计
图,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教师首先应通过示范,充分利用网格图的直观作用,给学生讲明如何完成统计图;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加以指导。
例2以同学的身高为素材,体现了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情感教育
因素。教科书首先呈现该班男同学身高的
记录表,然后给出对话框“怎样才能知
道男同学的身高状况呢?”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出了例题的主
要意图,重在
让学生理解要分析全班男生的身高状况。教学例2时,教师可结合情感教育,从
关
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出发引入教学内容。教学中关键要讲清楚两点:一是进行分
段统计的必要性。二是如何
进行较合理的分段。完成统计图,教师应强调要根据
所选定的分段方法,按照统计表的统计结果作相应的
统计图。
例3要求学生经历统计表完整的制作过程,掌握统计表制作的必要
技能。教
学例3时,教师关键是要讲清楚统计表制作的步骤,让学生感受、经历
统计表制作的完整过程。教师首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明明的调查结果中你获
得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分为哪两类?”为统计图的表头
设计作铺垫。然后可
让学生讨论统计图的表头应填写什么内容,位置关系怎样,经过同桌互相交流合作,教师再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因为有“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两个
信息,所以统计表要
画两横栏。接着,根据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别,每一类
别画一竖列,再加上“合计”一列。最后,再
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将统计
表填写完整,包括统计表的名称、制作日期、合计人数,并检查合计数
是否准确、
与调查总人数是否一致。整个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动手实践,
教
师要善于引导、调控、归纳、总结。
例4是让学生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及基本框架。教学例4时,可
以让学生
事先做准备,分男、女两组,分别调查本班男、女生同学的体重状态。教师提供
一个分
段标准,让两组同学按分段标准分别制作男、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这样,
既复习了分段统计表的制作,
又自然地引入了新的学习内容,提出新问题:如何
知道“这个班级多数同学的体重在什么范围”、“体重
在什么范围的男、女同学
人数相差最大”。然后在学生主动探索、互相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出解决办
法:将两张统计表合成一张。至于如何合成复式统计表,本单元不要求学生掌握,
教师应着重引
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把复式统计表填写完整,说明各个栏目的
意思。
实践活动:纸与生活小调查。
修订后新增加的内容。这是一个较小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经历
“同级——
比一比——议一议”的过程。由于经历的统计过程比较长,可以在每周采用
“正”字
统计法进行每周的统计,然后再把每周的统计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第五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说明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
书
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
里是学习小数
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
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二)教学提示
1.突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商品价格认识小数。
3.激励学生不断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
养。
4.重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迁移。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
情境中认识小数,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2个课堂
活动和1个练习。
例1:结合商品重量认识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小数,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并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写法。 <
br>教学例1时,可以分3个层次进行,一是整体认识这些小数,指出像这样的数就
是小数;二是读小
数;三是仔细认识小数(各部分、数位等)。
例2:沟通小数和复名数的联系,用学生掌握的元、角、
分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对
小数的理解,使学生对小数获得初步认识。
例3:结合分母是10、100的分数来认识小数,一方面是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
联系, <
br>为认识小数提供更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母是10、100的分数用小数
表示,为今后
学习理解小数的意义作准备。教学例3时,要充分利用元、角、分
之间的进率,结合分数的意义进行。此
处教学要注意:“三上”时分数的认识分
母不超过10,而这里出现了分母是100的分数,教师要适度
引导,
例4:结合量身高学习用小数表示长度,借助已有的1m=100cm这些认知经验,
经历将厘米转化成米并用小数表示的探索过程。
例5是例4的延续,因为用身高的米数来比高矮,实际
上是初步比较小数的大小
(不抽象地进行比较)。教学例5时,可以先比较2人的高矮,如小强与小东或
其
他任意2人,再比较3人的身高,最后比较4人的身高。
注意:P106~107的2、3
、6、7、8题,读小数还要注意像80.06的读法,特别
是7题,有点类似数轴上表示小数,8题看
图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教材上没
有安排这类例题,考试中许多地方都少不了这类题。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并且只涉及一位小数
相加
减。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的这些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
验,力求引导
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
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例1
:是学习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列竖式进
行计算。借助元、角、分的加
减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相同数位上的
数对齐加减”。教材引导学生按照整数加减法中相同数
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列
出竖式计算,这样充分利用整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例2
:学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是在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
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十分位上不够
减,怎么办?”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
办?”这两个问题,突出本
例题学习的的重点和关键。此外,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
减
法的相同点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去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通过“议一议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
算方法的掌握水平,也是让学生初步掌
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P112的2、4、5题的题型比较灵活且切合实际。
还要注意这里可以安排一
些简单的解决问题,比如:P113的6、7、8题。
第六单元 对称
(一)教材说明
第1学段只要求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认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的内
容包括了单元主题图、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数学文化——对称与建
筑等几部
分,最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
础,是
他们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
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轴对称
图形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提示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2.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对称现象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
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引出对称现象,激发学
生的观察兴趣,感受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
存在。
例题: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进一步去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感受生活中的对称
美。但
要注意的事,本例题不是正式出现轴对称图形,它是让学生以过去感知过
的实物为基础,借助想象去感受
物体的对称美,为后面学习轴对称图形做好认知
准备。
下面来看一段关于对称的情景导入的片段:
教师拿出了一件儿童棉袄(衣袖可拆可装式的),
棉袄上只有一只袖子。看到
这件奇怪的衣服,学生顿时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笑什么?
生:太难看了。
师:是吗?哦,是不太好看。你们想想办法,让它变得好看些吧。
(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
生:老师.将那只袖子拿掉。
师(拿掉那只袖子):现在怎样?
生:漂亮了.两边完全一样了。
生: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
(教师将衣服还原成有一只袖子的样子)
生:给它再装上一只袖子.这样两边也完全一样了。
师(按他所说再装上一只袖子):现在漂亮了吗?
师(微笑着):同学们真厉
害,想出了两种不同的办法,让这件衣服变漂亮了。
这两种方法不同,老师却认为他俩想到一块去了,知
道为什么吗?知道他俩都是
怎么想的吗?
生:都是把这件衣服两边变得完全一样,衣服就变漂亮了.(教师适时板书:
两边完全一样)
轴对称图形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一个课堂活动。
例1:与第115页的例题相比
,不同的是第115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实物图,它以
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实物为基础。而第117页的
例1是几何图形,它以对实物
图的对称现象认识为基础。本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中感受到对称现象
,为
例2认识轴对称图形作准备。
例2: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获得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活动教学
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让他们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
流、展示与合作拼摆等活动,强化对对称
现象的感知。
练习二十的2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
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构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实践活动 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知
识,也可能用到对称的有关
知识。教材中用6幅儿童喜欢的连环画来呈现活动内
容,展示活动方法,6幅图大致可分为3个板块。第
1幅呈现问题,第2—5幅
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第6幅图展示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获得美的享受
。
七、总复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