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复习

绝世美人儿
994次浏览
2020年11月19日 10: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word表格下载-党员公开承诺

2020年11月19日发(作者:尚褫)


- 1 -
5 翠鸟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
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 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
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 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
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
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 人、
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
比如,拟人句:“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 “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
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
比喻句:“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对比句: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
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选编这篇 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
在表情 达意上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
泡泡、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
读音难点主要有“赤、衬、衫”(翘舌音)、 “秆、衬、衫、泛、翁”(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鼻音)。
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 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结
合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 、衬、衫”等。
“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
“翠、翁”“秆、透”分别有“羽”“禾”的部件,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将其表达清楚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
外形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属于静态描写) 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
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巴长尖,
“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 2 -
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
动作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鸣声清脆;飞的速度 极快,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
上了”“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 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翠鸟是机灵,它的反 应特别迅速,“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
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 睛。”
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时的描写的顺序,在介绍翠鸟的颜色时,先写头,后写背上 ,再写腹部。
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句子:“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我们 ”在老渔翁的开导之下,和它们做朋友的道理之后,盼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在翠鸟飞来的
时 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
会儿”。
句子:“头上的羽毛像 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
的衬衫”, 体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表示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
句子:“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句中的“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
尖 又长”,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
第一组,“鸣声清脆”比“叫声清脆”更合适,虽然“鸣 声”和“叫声”都可以指鸟叫,但是前者更准确,同时
还含有感情色彩。
“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第二组,“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与“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相比,“蹬开”比“离开”更
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像箭一样飞过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将翠鸟飞走的速度和神态进行了形象的表达。
近义词:
鲜艳——艳丽
饲养——喂养
反义词:
机灵——迟钝





清脆——悦耳 注视——凝视
陡峭——笔陡 打消——消除
锐利——锋利
念头——想法


- 3 -
6 燕子专列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进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 饥寒交
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 用带有空调的
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本文选材视角和叙事顺序较为 独特。首先,“燕子专列”这个题目即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怎么还有燕子
乘坐的“专列”呢?作 者这样独特的视角激起读者疑惑,引发阅读的兴趣。
本篇课文没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 序进行叙述,而是先将事件的结
果呈现出来,然后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事件的整个经过。此外,本文还 采用对
比的方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专列、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列车、启程 、站台、特殊、长途、成千上万、
麻烦、气温、骤降、风雪、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纷纷、救护 、开动、友情、
致谢”
读音难点主要有“洲、殊、骤、涉”(翘舌音),“濒、厢”(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
注意不要将“濒”读成“pín”,将“骤”读成“zòu”。
通过熟字带生字识字:区──欧、户──启、步──涉、相──厢。
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 “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
包围结构。
“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
贯穿于整篇课文。
叙述顺序──倒叙的方法,先写人们向乘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 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
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送行一幕,首尾呼应;
政府关心燕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题目反映了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坐上了专列。
第二,在运送的专列是漂亮而舒适的空调车、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去寻找燕子。
反映了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之情,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中的句子: < br>“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 4 -
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中,小孩子本应该受到保护,可是她却 能够和大人一起,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
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体现了人们保护动物、 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句子:
“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 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在将燕 子送到车站以后,人们又来到站台上欢送这批特殊的客人,这样的举动体现了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
看待,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和人情的“客人”,从更深层次表明人与动物是朋友、应该和谐相处这个环保< br>的主题。
比如,“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在这句话中 ,“漂亮舒适、站满了、
送行”这三个词语体会到人们将燕子看作了朋友以及对它们的重视。
再如,“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 br>冻僵的燕子。”
“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表明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 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
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比如对“启程”的理解,下文 说“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既然是送行,那显然是车要开走,因此,“启程”
的意思就是出发上路。
比如,“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两者描写了脸和手 受冻的
样子和程度,“但、一点也不”两者是一个转折,表明了尽管冻得厉害,但贝蒂却没在意,这两个 词突
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
比如“纷纷”,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拯救燕 子的人多,“四处”指寻找燕子的范围广;“纷纷、四处”反映了人们
对于保护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为拯 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劳动
比如运用“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词,能够较好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 劣以及人们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
学生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 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也可以是
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 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学生可以围绕有关《燕子
专列》的任何内容与贝蒂对话。
近义词:
舒适——舒服
反义词:
舒适——艰苦 特殊——普通、平常 麻烦——方便 坚硬——松软




特殊——特别 疲劳——疲惫 救护——求助


- 5 -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教材简说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 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
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 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
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
过度的砍 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
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 庄卷走了。
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 以及这种错误行
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
罚。
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 br>比如,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 误行
为的惋惜和谴责。
正确读写
“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锋利、盖房 、裸露、扩大、一栋
栋、各式各样、工具、应有尽有、家具、喘气儿、黎明、洪水”
读音难点 主要有“澈、湛”(翘舌音)、“湛、栋”(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湛”读
成“ shèn”,将“裸”读成“guǒ”。
运用增加或者减少偏旁的办法认记生字,“包+口──咆”、“牛+利──犁”、“木+东──栋”。
要求会写的生字如“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
“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
“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一撇的“勿”;
同样是“木”这个部件,在“森、栋、柴”中就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具体形状要发生改变,如“葱”中的“心”、“砍”中的“石”等。
“美丽的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很清楚:最开始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
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接着人们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后来,树木大量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大雨之后,河水暴涨,
小村庄被水卷走,无 声无息地消失了。
小村庄变迁的原因: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
“过度地”砍伐树木,这个“过度”,是逐渐地显示出来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一点,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只“裸露”几片土地,是不会造成“村毁人亡”的后果的;


- 6 -
正是由于人们最开始时并未认识到过度砍伐树木的危害,于是接着 又“一年年、一代代”砍伐,“裸露的土
地不断扩大”;砍伐的树木不断增多,造成砍伐的“过度”。
但是,人们仍未认识到这一点,直到树木变得异常稀少,村庄为洪水卷走为止。
小村庄消失的 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环保的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它具有非常现实的
意义,对我 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特别的警示作用。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 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
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 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
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 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
─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 、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
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 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
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这“ 一棵一棵”表示的不确定数目,既然是不确定,就突出了人们
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就这 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出现”和“裸露”,表明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了,这
是向 着环境恶化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人们没有注意的话,环境的破坏将无法避免。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 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
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 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
对森林的破坏仍 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
步形成的 。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 顶冒出
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它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 林的破坏。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描述了人们“利用 ”树木的一种方
式──用树木作柴烧,但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 树木,“随着屋顶冒出
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又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 方式呀!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也是一种对当时情况 的实实在在的
说明,但是其中的一个“还”字,却表达出了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意 味大不相同),实际上
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 处。”“咆哮”本来指野兽的吼声,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
涛声,它生动地反映了在失去树林的保护之后 ,洪水是多么的肆虐,突出了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严重后果。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 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人们通过砍
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 ,这里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一
个可以概括任意一件事物的词语 “什么”的运用,突出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
情,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 自然,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含义深刻,发生在小村庄身上的故事也非
常耐人寻味,


- 7 -
因此,本文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
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 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等。
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它是有用意的。“锋利的斧头” 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
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 “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破坏的残酷、无情。
“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的“大雨 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
续不断、几天没停。
比如,“谁家想盖 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读到“谁家、拎起、
一棵一棵”时, 语气要略微舒缓、加重。
近义词:
早先——以前 锋利——锐利 裸露——暴露
各式各样——各种各样 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反义词:
清澈——浑浊 裸露——隐藏、遮盖 减少——增加 扩大——缩小
应有尽有——一无所有
8* 路旁的橡树
一、教材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与一棵粗壮、结 实、挺拔的橡树有关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
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 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
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 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
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
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 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 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不寻常处理方式的描写,读 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
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橡树与路时的心情。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 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
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 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


- 8 -
又是一个“美”的 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
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 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 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
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 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
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
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 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
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 br>“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
理 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
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
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
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 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
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 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
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 奈
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
看到工程师在 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4)“‘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 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
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
(5)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
们了。 ’他轻声地说。”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
满的解决;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
因此,这段话读起来要轻快,但一连串的动词“拿出、走到、打进”,语速稍缓、语气略重。
(6)“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
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
成“弯曲 ”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
“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 ,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
的。


- 9 -
( 7)“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不约而同地
赞 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正应了上文工程师的那句话“谁
也不会 责备我们了”),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
的非常准确的 、也是最好的评价。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这两处的词语。
近义词:
宽阔——宽敞 平坦——平整 结实——牢固、坚固 责备——责怪
反义词:
宽阔——狭窄 平坦——坎坷 高尚——卑鄙、庸俗
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
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第二句是比喻句)
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
一棵高大的橡树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路旁。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反义词语,

清对浊 廉对贪 功对罪 正对偏
奖对罚 优对劣 善对恶 勤对懒

(注意“浊”读翘舌音,“罪”读平舌音,“廉、贪、偏”为前鼻音韵母。)
读读背背: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原诗为《送梓州李使君》,
它描绘的是古木参天、杜鹃声声的森林景色;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是诗人王维的作品,原诗为《积雨辋川庄作》,
它描绘的是夏日时节、白鹭黄鹂在水田、林木之间飞翔、歌唱的情景;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作品,原诗为《雨过山村》,
它描 绘的是雨中山村的景象,村路环曲、板桥横斜,小溪沿岸,则是翠
绿的竹子,偶尔还从附近的茅舍里传来 几声鸡叫,打破了小山村的沉静;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原诗为《曲江二首》,
它描绘的是蝴蝶在花间飞舞、蜻蜓在水面翻飞的夏日美景;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是宋朝词人晏殊的作品,原词为《破阵子》,
它描绘的是池塘美景,斑斑点点的苍苔分散在池边,树木枝间的黄鹂在
欢快地鸣叫。

高中英语语法大全-德阳考试网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同事生日祝福语


假如我会克隆-贝多芬传读后感


什么是斗茶-公务员考试地点


毕业设计答辩开场白-吉祥话


咖啡策划-成都学院分数线


复旦附中-文学小报


关于教师的文章-优质服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