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文本解读
提升网速的方法-养猪技术培训
《匆匆》文本解读
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 刘小燕
《匆
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清新脱俗的散文。文章扣紧“匆
匆”,将时间化抽象为具体,刻画
其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和惋惜,激发生命意义的思考。本课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
初步感受朱自清作品
语言的优美,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积累语言。
一、结构精巧,紧扣“匆匆”
文章构思精巧,匠心独运,以叩问为纽带,联结全篇。作者透过自然现象不
断追问“我
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又以“我能做些什么”的反问句式,
牵引情感的线头,挥发情绪,用这
一连串发问句,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
“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照应开头。短短的
篇幅,居然用十一个发问句,在这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展示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紧扣中心,深化主题。
二、巧用修辞,联想新奇
“燕子去了,有再
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排比句对仗工整,节奏整齐划一,燕
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
花谢了再开,诗意化地描绘出季节更替的景物,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
飞逝的
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
光逝去而
无法挽留的无奈,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念。以花木荣枯和人类生命的对
照,联想到自己的韶华易逝,青春
难在,默算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感叹日
子的飞逝无痕。作者依托自然景象,化抽象为具体,独特的
诗意创造,产生奇妙
的构思,深入思考人生,倾吐对时日匆匆的感叹。整句与散句的结合,具有音韵美,又显得典雅、朴实。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
没
有影子”,作者巧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
水滴;把时间
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突出日子的渺小,极易消逝,了无痕迹。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
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
涔而泪潸潸了。”
为什么朱自清先生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八千多个日子是多少年呢?为
什么不写
二十四年过去了呢?很显然,八千多是言及时间之多,之长,这个庞大的数字背
后是惋
惜,是焦急,是惋惜,是渴望,是奋斗。这数出来的感悟,表达出了作者
无奈的愁绪。“日子从水盆里过
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用一系列排比句
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
洗手、吃饭、默思,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在逃去如飞
的日
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作者把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
的流作细致
的对比。把自己过去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将时间匆
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
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以“被微风吹散
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比喻自己“过去的日
子”,借“轻烟、薄雾”
的飘忽不定,把时间的稍纵即逝形象化,可见作者是全身心地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
为使内心情意表现更集中、丰富、强烈,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用拟
人化的手法
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就像性格活泼的少年,来去轻
悄匆忙。
三、反思人生,思考价值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
,除徘徊
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你
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连用七个问句,情感
的波澜一浪又一浪地掀起
。“能做些什么?”“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后面
两个“为什么?”让那种不能平的情感得以
宣泄。“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连用了两个“赤
裸裸”,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什么连用了两个”赤裸裸”呢?深度探寻:<
br>第一个“赤裸裸”就是指出生时和去世时都不带走任何的东西。第二个“赤裸裸”
指的是身无分文
,指的是他没有给世界做任何的贡献„„那“赤裸裸地来”就是
来得纯粹的形象描述,那“赤裸裸地去”
就是走得彻底的生动代言,从生到死,
就是转瞬间的事,侧重的倒不是这个”赤裸裸”,而是那个“转眼
间”,是后一句
中的“这一遭”。“白白走这一遭”,隐含作者这种不甘心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
精神,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不管思考的深度如何,收获多大,至少这样
的话题已经安放在学生
的心灵中,待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唤醒,这本身也便有了意
义。从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感叹,
到八千多个日子的稍纵即逝,到最后作者发出源
自心底的追问,我们在作者的牵引下,同喜同忧,共感共
念,融为一体。
本课教学的思路:边读边思考 初读读通课文,抓住课题“匆匆”;细读读懂<
br>课文,品读重点语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
让学生主动融入阅
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围
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
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品读重点词句,读悟结合,品读悟情:
1、品读叠词和
短句的妙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
裸裸”、“轻轻悄悄”、“
伶伶俐俐”等叠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
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
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
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这些句子都
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
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些排比句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时间能‘跨’
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
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
”,比
喻独特,联想新奇;“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
里。我的
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又是一个新奇巧妙的
比喻,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
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
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
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
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
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
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的?
4、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
去不复返
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
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
再开的时候,惟有
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
自然、贴
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
程中诵
读文章,力求达到“品读悟情”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