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杭州嘟嘟城
平均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
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
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
活经验,感受平均
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奔跑吧,
兄弟”正在进行比赛,想请我们当裁判。想当好裁判,要非常的
专注,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第一组数据。)14 12 11 15 <
br>专注的孩子,开始思考了,从图上能读懂哪些信息?和你的同桌小声的说一
说刚才,你看懂了什么
?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1.同伴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有个问题:第一组平均每人击倒几个瓶子?
请拿出学习单一,动笔试试看。
完成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有困难还可以求助身边的同学哦。
师:刚才老师看到
一种很好玩的方法,我们来看看。(介绍“移多补少”的
方法)
【设计意图:
把抽象的平均数含义转化成具体的平均每人投中球数,让学生
更好的理解平均数含义。】
2.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这个瓶子为什么要用虚线呢?是真的移给鹿晗了吗?
我们可以说,同样多的这个13(PPT闪一下,变色)就是14、12、11、
15这四个数
的平均数。
师:大家觉得这里的平均数13能代表邓超的水平吗?他的呢?那代表的是
什么?
师:看来平均数代表的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刚才有些同学用了列式计算,同样求出了平均数是13。(介绍“先合后分”
的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平均数不是从这些数
据中选出来的,而是“匀”
出来的。它可能是数据中的一个数,也可能不是数据
中的一个数。】
第二组的队员们想和第一组的队员们一争高下,请看他们的成绩。
(出示第二组数据 12
10 15 13 10)
师:小裁判们,你觉得哪个组的成绩更好些呢?
人数不一样,只比总数不公平,那该用什么来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投篮水平,引
导学生发现人数不同时,只比总数不公
平,从而感悟比平均水平的必要性,体现学习平均数的重要性。】
三.拓展内涵,丰富认知
⒈估验结合,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师:韩国跑男们也来了。请你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数可能在什么哪呢?(数
据:11 13
10 8 6 )
师:看来,平均数在最大和最小值之间。是10.5。
【课件演示,平均数的区间位置】
⒉先猜后验,了解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影响。
瞧
,韩国队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哦,——派出了最强大的金钟国。如果金钟
国击倒这么多瓶子,大家觉得平均
数会怎样?我们来看一下他到底击倒了几个?
哎哟,他一时失误,只击倒了(3)个。
那现在平均数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师:看来数据的变化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小结: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据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据小。它在最大
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具体的数据引导学生感悟平均数的范围是在最大和最
小数之间。发现平均
数容易受一些极端的数据影。拓展了平均数的内涵,层层递
进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本节课的核心,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四.结合生活,延伸知识
1、小明:我班上这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5分。
小丽:我班上这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7分。
小明,哈哈哈,那我这次的成绩肯定比你好。
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班级的平均数的比较,引导学生感悟平均数只反映一
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个数
据。】
接下来请大家帮公园的工作人员解决一个问题,在公园里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经过测量
,这条小河的平均水深0.8m,最深处达1.5m。公园的工作人员要做
一个告示牌,牌子上只能提供
一个信息,你会选择哪个信息呢?(第一个信息:
最深处达1.5m;第二个信息:平均水深0.8m)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事例和例举生活中平均数应用的实例,进一步强化
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感
悟,理解平均数只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他的数有
可能比平均数大,也可能比平均数小。】
五.回顾梳理,分享收获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每人至少说两点。
师生一起梳理总结: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但它不是一个真
实存在的数,是从一
组数据中“匀”出来,它容易受一些极端的数据影响,它在
在最大和最小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