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玛丽莲梦兔
895次浏览
2020年11月27日 06: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描写风景作文-幼儿园春季开学寄语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和峤)


《乘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
的运算定律》第34、35页 例一、例二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
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
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 课我们正式概
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
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 “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乘法的意义 ,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 育思想,整个教学
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
积极探究问题,采 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
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
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
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 题的学习
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
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
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
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 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
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
问答法时,特 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 心,
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
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 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
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
其生活和 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


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 趣和动机,明确学习
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
自学生主体的最 有力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放手让学生 去
探索,通过计算,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
步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
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
识深刻才能 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个环节
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展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 性。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 式,让学生说说每年的3月
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
发言,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了环保意识,同
时也能引出植树的这幅主题图。
其次,我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
上有什么?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
再提高一个要求,让学生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
题。并相应的板书出这些问题。(板书 在最右边)
接下来,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我先让学生解决“负
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 少人?”并板书到左边。因为此问


题比较简单,所以只考虑让学生独自完成,然后指名汇 报。
在学生的汇报中会出现下面的两种算式:4×25=100(人)
或者25×4=100( 人),两种算式教师都相应板书,并完成答
语。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 在学生出现这两种算式后,教师可提出要求:观察这两
个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
方,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
学习的主动权又交给了 学生,结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让学
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处和不同
处,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
发现和组织语言。
讨论结束后, 让学生们说说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同
学交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会发现这两个算式的不同
点是:两个算式中因数的位置不同 ;相同点是:因数相同,
积相同,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都是25个 4相加,和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对于这两个
算式之间用什么 符号连接就很容易的想到等号“=”。这时,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4×25=25×4。
在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上,学生发现4×25=25×4,只从一个算式 中归纳出乘法交
换律就显得太过于片面。所以,我就对学生们又做出了要求:


你 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有了刚才知识发现的过
程,学生可以在草稿本上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 ,为了保
证举例的合理性,我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验证一下是否正
确,然后指名说一说你所举的 例子,并选其中的几个板书。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猜想——验证”这
一数学 学习的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并
感受快乐。
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几组这 样的算式,学生也经历了
验证过程,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整
个过程我是 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算式的共同特
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听完学生的表述之后,肯
定表达好的同学,纠正学生在表述上的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然后师生归纳、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积不变。这时教师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运算定
律中的一条— —乘法交换律(板书乘法交换律及内容),并
揭示课题:乘法的运算定律。
接下来鼓励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
看看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并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既简单
又清楚。在学生说出一些表示方式之后,比较出用字母“a
×b=b×a”表示最简单,并思考这里字母 可以表示什么?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充分体现了教学以
学生为本的主旨, 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同


时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课前 ,学生们根据数学信息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时
可让学生在刚才提出的问题中,找找哪些也是可以用乘 法交
换律解决的,并列出算式。我们可解决的问题是“负责抬水、
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一 共种多少棵树?”这样即可以
及时巩固练习乘法交换律,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 的意义。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现乘法结合律
在第二环节学生已经经历发现、概括乘法交 换律的整个
过程,那么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探究,教师可更放手些,充分
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 性和积极性,试着去发现掌握乘法
结合律。这一环节我的设计如下:
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 桶水?”学生独自解决。可能
会出现两种方法:1、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
浇多少 桶水;算式是:(25×5)×2=125×2=250(桶)2、
先计算每组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 浇多少桶水;算式是:
25×(5×2)=25×10=250(桶)。在出现这两种方法后,教
师让学生们比较方法,选出你喜欢的那一种。学生会比较喜
欢第二种,因为计算起来更简单。随后,组 织同桌合作,完
成以下的问题: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课
本第34页下面的算 式填写完整。经过几分钟学生的自主讨
论学习后,组织汇报。学生会发现不同点是:括号的位置不


同,计算顺序不同;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结果相同,同时
也能得出:(25×5)× 2=25×(5×2)。接下来再由学生举
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刚才的发现,随后进行讨论,说说< br>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通过学生的参
与与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得 出乘法结合律:先乘
前两个数,后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教师板书出乘法结
合律,并让学生 试着用字母表示为:“(a×b)×c=a×(b×
c)”。为加强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掌握,我紧接着 安排完成
课本35页“做一做”第二题的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
律解决问题,使计算变得简 单。
第四环节: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 过加法运算定
律,所以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比
较,让学生区分这几种 运算定律,掌握它们的相通之处,便
于理解与区分。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是什
么,然后回忆以前学过那些运算定律,然后比较加法交换律
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说 说你的发现,
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可得出,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
律,即交换加(因)数 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
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
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


1、课本35页“做一做”第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
算。
2、课本37页 练习六 第二题,用乘法运算定律填空,
然后说说你是怎么填的,用的是哪条运算定律。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解决的问
题以及两种运算定律都呈现在黑板上,使 学生一目了然,清
楚明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赞美教师的诗歌-中秋节黑板报图片


个人特长范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无锡城市职业学院-小年祝福语


财政厅会计处-河道治理方案


大学生求职简历-高考估分系统


自我介绍英语作文-工业品买卖合同范本


七年级地理教案-预防传染病教案


读书之乐-奔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