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语文教学要求
广州市中考成绩查询-群口相声
二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要求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
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案的
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十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
式安排了十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自然风光;专心致志;全面看问题、身边
的科学;动脑筋想办法
、立志;与人合作;刻苦努力;美与丑;爱读书等。每个
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
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本册教材,教学设计注重知识和能力
,过程
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
式。
本册共有18篇课文。“快乐读书屋”的阅读材料18篇,“能说会写”板块编
有口语交
际9次写话8次。每单元后均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供
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
。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
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7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
写的字,有263个。要
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
,
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
也可以借助生
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二、学习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7个字,会写263
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
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
作过细的字形分析,
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
br>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养成良好的写字
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
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
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
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
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
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
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
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说话时态度自然
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
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
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
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
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
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使用本册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把握同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册教材书采取了按照专题来整合各部
分内容的编排方法,每一组教材不仅
围绕一个专题,而且内容之间还互相照应,有些教学要求前面有布置
、中间有铺
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应在学习
相应
课文的时候,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渠道,增强识字量
。与此同时,教师
要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
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在识字要求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避
免走入两个误区。第一,切莫忽视学生
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对所有学生做统一的要求。第二,不必将学
生是否能准确
识记脱离开任何语言环境的单个的字,作为衡量其是否掌握了要求认识的字的标
准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
最好不集中安排
在一节课上进行,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要注意写字的质
量。
3、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
读、男女学生
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
读
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
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
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
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
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
的机会。
4、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口语交
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应重视情境的创
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
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教师应该
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
注交流的状态,
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
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
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应该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唱歌、猜谜语,
可以是开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出校
门,走进自然、社会,
走进火热,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
语文。
四、教学要点及措施:
第一组;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风光”编排的。引导学生观察景物,了
解景
物特点。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汲
取自然科学
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时,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
味美感。并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
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二组;本组教材是围
绕“专心致志”编排的。这是一组通过典型事例来表
现名人的勤奋精神和专心致志的品质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所感触,能
够感动,有些感想,从而自发地收集反映专心致志的诗文,动
情地朗读它们,主
动地背诵。
第三组;本组教材是围绕“全面看问题“的专题来组织的。通过
这组教材的
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兴趣盎然的情节、特点鲜明的角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在阅读
中学
会全面看问题,抓住事物的特征本质看问题。结合课文将进行说话和写话的
训练。
第四组;本
组教材是围绕“身边的科学“,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
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作
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
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我们可以
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
我
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利用
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
动动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
创造。
第五组;本组教材是围绕“动脑筋
,想办法”来编排的。启发学生理解主题,
对学生进行善动脑筋、善思考的行为习惯的教育。遇到事情要
开动脑筋,变换角
度判断思考。就可以找到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把“动脑筋,想办法”
的主题具体化到口语交际和写话的语言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
一步理解和深化单元的
主题
第六组;本组教材围绕“立志”来编选课文。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
和志向并为之
努力学习,不懈的追求,就一定能到到成功的彼岸。寓优秀的思想
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
之中,教学中不要给孩子们讲述空泛的道
理,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认识生
字,在读中积累
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第七组;本组教材围
绕着“与人合作”这个专题来组织课文的。通过学习,
使学生感受到:“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
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
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做
事要
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进一步深化“与人合作的主题树立
团结合作的
意识引导学生形成与人合作的品质。
第八组;本组课文是以“刻苦努力”为专题编排的,教学时要要引
导学生体
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本组的生字多而偏难。教学时可以把
生字的
学习融入理解课文之中,教师自己也融入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识字、写
字、朗读、感悟。谨慎对知识的
理解。
第九组;本组课文是以“美与丑”为专题编排的。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
践中明辨美
丑、是非、善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管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什么是真正的丑。本单元内容具体具
有清净行,适合说、想、议、演等形式的结
合并将思想教育寓于其中。
第十组;本组课文是以
“爱读书”为专题编排的。引导学生勤奋读书、珍惜
时间,爱护书籍,并向学生介绍书籍发展的历史,意
在引导学生树立爱护书籍的
意识,养成勤奋读书,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注意听说读写活动的结合,在形
式
多样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意识到读书、惜时的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抓
好语文的教学,需要平时多积累,在朗读上多下功夫。多种形式的
朗读结合。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理
解,在阅读中感悟。不读的提高学生的听
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
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
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
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
乘法的基础上,教材
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
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
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
(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
使学生理解除
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
再教学万
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
点:在
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
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
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
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
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
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
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
碰到的各种问题;
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 “平移与
旋转”。与原有教材
相比,“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
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
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
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
学习统计的
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
统计
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
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
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
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
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
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
br>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
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
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
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
除法算式,知道除
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
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
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
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
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
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
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
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
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
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
的数,知道
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
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
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
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
行估计;会口算整
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
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
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
称物体的方法,能
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
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
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
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
表,能根据统计
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
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
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
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
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