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发言稿

温柔似野鬼°
516次浏览
2020年11月27日 09: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招工启事范本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孟潞)


二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

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和大家一起 来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
享三个内容:一是教材的编排特点;二是识字写字;三是 阅读教学。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 “识
字”与“课文” 部分全部注了音。“识字”安排了两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
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4 课,共24课。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
共8个。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习惯篇”的要求是:勤查字典,主动识字。安排这两项内容是跟本学
期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一 个人的语文素养,实际上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
动所形成的一些技能和习惯。识字是终生的,识字要识 到老,所以养成勤查字典、
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识字写字
本册教科书仍用“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方法安排生字。共安排了373
个生字(其中只认不 写的90个,要求能识会写的283个)。“只要求认识”的概念
与前三册相同,即对这些生字,要求能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
解字义,能在口头表达时运用,只是不要求会默写而已,比以往 的“二类字”要
求高些。
全册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每课安排能识会写的生 字不超
过10个;只识不写的生字也不超过10个。二是专门的识字课文。每课安排能识
会写的 生字不超过10个。8课“识字”课文共安排只识不写的生字3个。
专门的识字课文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词串识字。
共安排4课。“识字”1、2 、5、6课均属此种类型。“识字1”是节日民俗,
“识字2”是桂林山水,“识字5”是保卫祖国,“ 识字6”是动物园。这种识字
形式所安排的内容,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则意义上 有联


系,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这种对传统识字教材呈现形式和古典诗词艺术手法的借鉴,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且利于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利于向其他学
科辐射,利于相机进 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2.形近偏旁的比较。
“识字”3、4、7课均属此种类型,共比较了 “木禾”、“竹斗”、“日目”、“守”、
“十字”、“山六”等6组易于混淆的偏旁。每课安排两组易 混偏旁,每组分3
栏。上栏列表显示两个偏旁从实物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它们所表示的不同意思;中栏是两组词语,用意在于印证字的偏
旁不同,所表示的意 义范畴也就不同;下栏是两组插图,与中栏的两组词语分别
对应,是为了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如第 3课第1组,第一栏是一个表,以两
两相对的形式表现了“木”与“禾”的“实物图——古文字——今文 字(偏旁)”
的演变过程,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到“木”与“禾”所表示的不同意思。第二栏是
“ 松柏杨柳桌椅”、“秧苗稻谷庄稼”两组词语,以便印证以“木”做偏旁的字与
以“禾”做偏旁的字所表 示的意义范畴是各不相同的。第三栏是两组图,分别与
第二栏的两组词语相对应,是为了帮助学生看图识 字(词)。
3.特殊偏旁的认识。
课文中安排了两组偏旁,前一组是不同偏旁表示同一个意 思;后一组是同一
个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每组与形近偏旁的比较一样,安排了表格、词语和图画
三栏内容,以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同时认识几个特殊偏旁。“识字”8属于此
种类型。前一组是 不同偏旁表示同一个意思。如“鸟”与“隹”是两个不同的偏
旁,但都是表示鸟。第二栏的两组词,虽前 者有一些字是“鸟”旁,后者有一些
字是“隹”旁,但都是属于鸟。后一组是同一个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 。如同是一
个“月”旁,有时表示“月”,有时表示“肉”。第二栏有两组词,前一组“明亮
晴 朗朦胧”中带月字旁的字均与月亮有关,从“月”;后一组“弯腰踢腿挺胸”
中带月字旁的字均与肌肉有 关,从“肉”,这也是要留心识别的。
无论是随课文出现的生字,还是“识字”课文中的生字,凡要求 写的字都在
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出现;只识不写的字则列在两条绿线内。课本最后按课次安
排了 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
在要求会写的生字中,凡含有新出现的偏旁或容易写错的笔顺,都提示了书


写笔顺。每课后面田字格中的红字,供学生照样子按笔顺描红。通过前三册的描
红、仿影和临写,一些常用部件的笔顺都掌握了,所以本册没有必要再一一展示
笔顺了,只是有选择地展 示了一些笔顺易错的生字。
另外教材列出了常用的多音字13个,在其右上角加标记以示区别。多音字
不计入生字总量。此外,随课文安排了6个偏旁部首。
在编排生字的过程中,继续发挥了电脑的优势,使本册课本的生字选定与安
排比较科学合理。
(三)、课文
本册教材共24课,分为6个单元。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1—4课为< br>“春光篇”,课文内容大都与春天的物候有关;5—8课为“哲理篇”,在于让学
生从中领悟一些 人生哲理;9~12课为“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
心他人;13~16课为“勤学篇”, 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文化科学知识;17~20课为“爱国篇”,主要教育学生 热爱祖国,了解一些祖国
风光和民族风情;21~24课为“科技篇”,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 索大
自然的奥秘。以上安排,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练奸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
受思想教育 ,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册教材仍然坚持“多编少搬’’的原则,新编选的课文占88.7%;传统< br>课文为《春晓》、《蚕姑娘》、《快乐的节日》、《狐假虎威》等4篇,而且有的课文
也作了部分 改动。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仍然体现了3个特点:
1、语言文字准确、优美。
本册课文 语言规范,浅显易懂,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
际等训练。插图精美,富有童趣,便于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
能力。
2、文化含量要高。
在课文的价值 取向上,尽量做到“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相统一。在传
统取向方面,有表现“孝亲”内容的《母亲 的恩情》、《沉香救母》;在现代取向
方面,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鸟岛》、《台湾的蝴蝶谷》; 有表现创新意识
的《晚上的“太阳”》。还有一些则是跨越古今的,如表现爱国主题的《歌唱二小
放牛郎》、《木兰从军》,表现勤学主题的《学棋》、铲黑板”跑了》。


3、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孩子喜欢。
如《雨后》,描写的只是儿童 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儿童的心理描
绘得很真切、很生动、很有童趣。类似的课文还有《会走 路的树》、《蜗牛的奖杯》、
《问银河》等。
除了记叙文以外,还有诗歌、寓言、童话、神话 故事。以上特点,不但有助
于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也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 读
视野。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三维融合,各有侧重”的思想。本册课后作业共有
四个方面: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学生
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 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继续坚持指导学生练好写字的基
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也 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
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对学生进 行句
式训练,使他们充分感知,反复运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或是启发学生感悟
课文丰富的 人文内涵,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如学生
学了《木兰从军》,课后便要求:展 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
用几句话写下来。学了《“黑板”跑了》,要求他们“找几个 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
做成小书签”。学了《晚上的“太阳”》,则要求他们“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
故事,再读一读”。
(四)、单元练习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 面安排1个。练习注重综合性和实
践性,这部分分四个板块:学用宇词句、学写铅笔字、读读背背、说说 写写或口
语交际。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三个特点:变繁琐的单项训练为综合练习;与社会
实践活 动相结合,向其他学科渗透;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用字词句,是继续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 及词语句式等内容综合设练,让
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 文的情
感。“学用字词句”安排了两个重点:一是部首查字法;二是学习使用句号、逗
号、问号 、感叹号。关于部首查字法,本册教材遵循的是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据
形归部”原则。如果一个字可以 分成两部分的,哪个部分是部首就归哪个部。如
“椅”字,左边是部首,就归“木”部。如果两个部分都 是部首,按“取上不取


下”、“取左不取右”、“取外不取内”的原则归部。如“思”, 上下都是部首,取
“田”不取“心”。若字的笔画相接或相交,不便分解,就取第一笔作部首。如
“事”,就取“一”部。
朗读背诵方面,仍然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4个成语或有积累价
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
二是安排了一些 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这些阅读材料包括古诗词、名言、地支 生肖等。关于“读读背背”,主要是让学
生读背成语诗歌。该怎样处理这部分教材?我们过去说过,教成 语要“先吞噬,
后反刍”。理解成语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或儿童的生活经验,
先初步领会一下。如“练习4”的成语:“舐犊之爱 乌鸟私情 天伦之乐 其乐无
穷”,有了前面“学 用字词句”的铺垫,有了“老牛舐犊”、“乌鸦反哺”两幅图,
再联系本单元的《母亲的恩情》、《沉香 救母》,理解这一组成语是不成问题的。
“读读背背”,重要的是读是背。
写字方面,继续强 调按规范严格练习。写字内容仍按汉字偏旁和常见结构形
式归类集中,加以生动活泼的提示、发问,帮助 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揣摩汉字
的结构规律。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方面,本着利于训练学生 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
等能力的原则,以口语交际、说说写写的形式安排了“说话要注意姿势”、“ 讲童
话故事”、“学会劝阻”、“可爱的动物”、“教你玩游戏”、说写“水果”。“学会转
述 ”、说写“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内容。
下面将和大家分享第二部分内容。
二、识字写字 < br>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识字写字
教学,我们应该关注两 个问题:一是本册识字教学所处的“承前启后”的地位;
二是要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
(一)明确本册识字教学所处的“承前启后”的地位
为什么说本册的识字教学是“承前启后”呢?
我们知道,第一学段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第二 学段则要逐步向以读写为重
点过渡。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了日程上来,识字教学“扶”的成 分


逐渐减少,而“放”的成分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培
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以适应三年级识字教学“扶”
渐减、“放”渐增这一 发展趋势。此外,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文注音形式也有变
化。第一学段的课文是“双行阅读”,学生遇到 生字,只要读读上边的注音,再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便可解决。自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如 果学生
第一学段所学生字回生过多,则势必给阅读课文造成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
完成本学 期的识字任务,还要复习巩固前三个学期所学习的生字。
本册识字教学的安排还注意到为下一步识字教 学作好铺垫。除了继续重视打
好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外,还十分重视部首查字法的训练 。在
“单元练习”和课后“练习”中设计了大量的部首查字法练习,务必使学生熟练
地掌握部首 查字法。所有这些,都是为形成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作准备。
随着学生所学汉字越来越多,形似偏旁张 冠李戴的现象便难免发生。本册教
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形近偏旁的比较,就可促使小学生认识上的分化, 从而预先
防止了一些可能产生的错别字。如我们让学生知道了“竹”代表竹子,“艹”代
表草木 ,他们就不会再将“箩筐”的“箩”与“菠萝”的“萝”混为一谈。
如何发挥好本册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我以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注意随时巩固已获得的识字成果。
此前,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册生字。其中一上的生字 相当一部分是基本字或
使用频率高的字,可能回生得比较少。一下、二上的生字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 br>加,而且结构复杂的字多了,意思抽象的字多了,使用频率低的字也多了,有的
生字学过后从未在 课文中再现。这些因素造成了生字回生率的上升。
怎样巩固生字呢y一些人往往把巩固生字的希望寄托 在大量、机械的抄写上,以
为抄写的遍数越多便越巩固。事实并非如此,那种毫无针对性的疲劳轰炸只能 败
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识用结合”。要加强课外 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
书;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话。这样做,不仅可以打好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而且 能够
提高生字的再现率与使用率,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生字。
2、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也是本册“习惯篇”要求的一个重点。 让学生主动识字,必须要有内驱力。


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要想读懂这些精 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
字。
还要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练习 6“学用字词
句”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文字画,就是要展示汉字的这种魅力。汉字本身就是画儿,
如“鹿、龟、森、林、月”,学生一看就能认识。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
质,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 的。
教学实践一再证明,适当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有助于
形成儿童的独 立识字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如本册出现了“晓”、“浇”、
“绕”、“烧”等生字,可以编这 样一个歌诀:没有水怎么“浇”?没有火怎么“烧”?
春蚕吐丝弯弯“绕”,初见日光知拂“晓”。押韵 上口,还说明了字理。教《沉香
救母》一课中的“泪”,便可启发学生说说“泪”为什么是“

”加“目”?学生
通过思考便能说出:“因为泪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眼睛里流出的水便是‘泪 ’。”
从这些例子,儿童就能感受到汉字的构成是很巧妙的,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还可结合 纠正错别字,揭示汉字的规律。如学生经常把“染”右上的
“九”写成“丸”,我们便可告诉学生:古代 的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以下
面是个“木”,右上是“九”。“九”表示许多次的意思。又如学生经 常把“篮球”
写成“兰球”,便可告诉学生:最初的篮球运动是将球投进篮子里,而篮子大都
是 用竹子编的,所以“篮”字是竹字头。’这种追本溯源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能
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喜爱上 汉字。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汉字规律,便能学
一知十、一通百通,诚如王筠所言是“执简御繁之法 ”。这对于学生日后独立识
字、主动识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还要鼓励儿童自己想 出记字的窍门。一切知识的建构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
动性。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记字的方法, 能够终身不忘,也有助于形成
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一个小朋友这样记“串”字:这是“羊肉串”的“串 ”,
两个“口”是两块羊肉,一竖是穿羊肉的铁条。多么有趣!多么有创造性!
还要引导学生 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本册
练习3“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让学生走上 街头,认读牌匾上的字,就是要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主动去识字。这类识字的渠道很多,如 报纸、图书、
标语、广告、商标、路牌、电视、网络等等。


学生形成了独立识 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能通过多种渠道识字,提
高了识字的效率。学生识的字越多,其独立识字 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形成识字
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 《语文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提出的。识字、
写字教学不应是“单打 一”地给学生传授一种工具,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
观方面的要求。
尤其是“词串识字” ,更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提供
了很好的载体。顾名思义,词串是将一组既相对独 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连起来,
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有点像北京的冰糖葫芦儿,分别看是 一颗颗
山楂球儿,但又是穿成串的,被冰糖粘成一体的。做成冰糖葫芦儿,品位提高了。
不光比 山楂球儿好吃,还增添了文化的附加值。
词串识字具有多种功能。套用大家熟知的话,叫“一专多能” 。“一专”就是
指识字写字。这是第一位的,不突出识字写字就不叫“词串识字”了。“多能”
是指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是潜在的阅读
训练和习作训练。 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阅读训练的价值?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是不是识了
字就能马上进入阅读?不 是的。如果每个字都去仔细辨认,就不可能扫视成串的
语句,形成语流,从而了解语句的意思。必须达到 自动化识别的程度,——也就
是看到字词的大体轮廓就能迅速辨认,才能进入阅读。将词语置于一定的语 境中
(尽管词语之间有跳跃,但毕竟有一定联系)让学生去阅读,有助于提高其自动化
识别能力 。
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习作训练的价值?这类课文准备了情景,准备了词汇。
有了情景,有 了词汇,就为今后的习作训练作了很好的铺垫。如识字2《桂林山
水》:“碧水秀峰倒影/对歌榕树壮乡 /象鼻骆驼笔架/竹筏鸬鹚画廊”,稍加铺
陈,就是一篇小散文。
教词串,要注意发挥图的作 用。词串里的图不是插图,不是点缀,而是课文
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使用图画,不仅能帮助儿童理解词 语的意思,还能帮助他
们进入词串所描绘的意境。


教词串,一定要读,而且要 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
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 ”字。不是读一遍两遍,
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 :
读书就像吃水果,囫囵吞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必须细细地咀嚼,品一品,
尝一尝,是 甜的,是酸的,还是苦的,滋味自然知道。我们常说,要读出味儿来,
就是这个意思。二是更注重体验品 味,感情投入。要“声像同步”,即所谓“寻
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 感的画面来。比如你
读识字2《桂林山水》,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也就是说,要迅速< br>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水的清澈见底,山的拔地而起,青山倒映在江
面上……三是更注 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要知道,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
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 而是用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
词串,不就像一首小诗吗?诗可以读,词串为什么不可以读?
最后我们一起来谈谈阅读教学
三、阅读教学。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当怎样教?
首先,我们必须确立自我建构的学习理念。
《语文标准》的制订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 础的。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
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之门一定是从里面打开的,你在外面再怎
么推都是推不开 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
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儿童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
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 的平衡:当儿
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
不 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
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
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得 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比如《狐假虎威》一课,“假”字该怎么理解?学生说: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狐狸
的威风是假的。老师让学生读读最后一句话——“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
吓跑的” ——再跟“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相对照,看看“假”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这么一来,学生 发现自己的解释不对了,说明原有的图式没法同化了。通过类比
推理,学生发现“假”应作借讲。老师再 让学生查字典,果然有“借”的义项,
于是旧有的图式被修改,建立了新的图式。
由谁来建构 的呢?自然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正如斯腾伯格所说,个体的主
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明白了自我建构的道理,就知道
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上,也就是说 让学生在独立
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感受与体验,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明乎此,我们在进行
阅 读教学时,就要摈弃过去那种繁琐分析的套路,而代之以强化学生在独立阅读
过程中的自我体验。
如何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尤其是诵读。苏教 版教材主
编张庆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提倡诵读》。为什么要提倡诵读?因为诵读本
身就 是强调的品味体验、情感投入。诵读要“四动”,即动眼、动口、动脑、动
情。“口而诵心而惟”,读懂 了,读进去了,就对文本有所体验了,情感也就油然
而生了。所以我认为,要强化初读,第一节课,应拿 出大块时间来让学生读书,
先要把课文读通、读熟。
学生通过自读,不一定全都领悟,肯定会 有问题。这部分问题,教师要帮。
可以以讲助读,可以以演助读,也可以以多媒体助读。比如,“神气活 现、摇头
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几个词语学生不理解,不妨让儿童读读书,结合
上下文 体会体会,再演一演“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演老虎,演狐狸,
把这四个词语的意思演出来。 能演出来,就说明他懂了。这就叫以演助读。低年
级儿童喜欢表演,这个做法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各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对文本的
体验也是有差异 的。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思想交锋。
比如,让学生说说“你觉得狐狸怎么样 ?”有的说,狐狸很狡诈,它借老虎的威
风吓唬别人,是个坏家伙。有的则认为,狐狸遇到危险,很有智 慧,自己脱了险,
还把老虎骗得一愣一愣的。狐狸很了不起。谁的意见对?可以讨论,可以辩一辩。 < br>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环境、气氛和谐了,活跃了,轻
松了,才能激活学生的 思维和想像力,才有可能出现富有活力、富有创意的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 见,畅所欲言,彼此交锋。学生的心态开放了,个
性得到了张扬,创造的潜能也得以释放。
但 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一堂课,又是讨论,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学习,表
面上热热闹闹,可是书没有认真 读,字没有好好写。语文的个性失落了,这就不
是语文课了。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大学生个人简历


永州职业-解除合同协议书


销售助理-服装市场调查报告


傅韵霏-1000字读后感


教师节手抄报模板-创业项目可行性报告


高考段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社保和五险一金的区别-澳洲大选


钟离昧-圣诞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