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清代皇帝列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
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
晋庄镇孟庄小学 张强
1、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
结合生活实际去掌
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
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
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
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
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
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
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
不要求掌
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
的发展,
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
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
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
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
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
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
盾。怎样去解决这
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
丰富
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
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
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
力和抽象思维
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
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
以本
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
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
识角,整个课时将
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
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
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
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
、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
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
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
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
在大脑里。从
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
生都能参与探索
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
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
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
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
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
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
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
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
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
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
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
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
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
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
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
处在好奇、好学的高
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
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
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
、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
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
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
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
计练习也注意坡度,
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
用促进
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
依次
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
条边。早晨上
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
条边
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
(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
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
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
论
: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
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
;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
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
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
:怎样折角
生 :怎样画角
生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
学生回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
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
(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
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
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
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
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参
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习
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
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
活,便于学生理解。
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
目的色
彩,并加上声音。)
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
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
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
态中的角过渡到动
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
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
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
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
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
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
,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
——形——初步认
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
,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
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
生学
习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
分析、判断能力。
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
复
习,加深了认识。 巩固练习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
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
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
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