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教材电子版
写小狗的作文-中央美术学院招生网
经济师教材电子版
政治经济学电子教材
主讲:包仁
第一章 导论
一、 *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 * 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
2、 *
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①产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确立,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
②无产阶级开始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这一斗争需
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3、 *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
革命斗争提供出经济上的理论依据, *
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
的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 *
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①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② * :关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 * 改造的经济理论;
③ *
:关于建设 * * 的经济理论。
二、 *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理论基础
1、 *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
学,此外,还包括空想 * 理论。
2、 * 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吸收继承的主要成果是:
①研究方法,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流通转向生产领域;
②劳动价值论。( *
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a.提出劳动二重性;
b.说明了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
3、 * 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理论基础,是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
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 * 的
两个伟大发现。运用两个伟大发现, * 使 *
由空想变为科学。
三、 *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 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社会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
程是 * 主义政
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
的和任
务,是揭示生产关系内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经济规律,从而
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社会
生产力发展。
2、 * 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
本身是个体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
和消费关系。生产决定其他,其他对生产有反作用。
②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决定整
个社会生产关系体系的性质。
③在分析研究生产关系时,要结合生产状况,用生产力标准检验、
评价和变革生产关系。
④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个层面来分
析研究生产关系。从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关系,着重分
析生产
关系的实质、经济制度的性质;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关系,
着重
分析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分析 * 运行的机制
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第二章 * 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就是社
会的经济制度。 *
基础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 * 制度的性
质。 *
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
2、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相应的经济
运行机制的总称。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①经济体制的经济制度为基础,要体现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要求;
②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是可以选择的,选择的目的是发
展生产力;
③改革就是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探索,目的是增强活力提高经济效
益,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从经济体制也就是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自<
br>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
2、自然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的特征是“交换”。
3、从自然经济只能过渡发展到商品经济,这是人类 * 发展所不
可逾越的阶段。
4、商品经济自身的发展,要经历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和
发达商
品经济这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通常不是独立存在的;发达
商品经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
三、 * 的劳动价值论
1、 *
的劳动价值论在内容上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价值
规律。
2、 *
的劳动价值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体现在:
①提出劳动二重性原理,指出抽象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说明了平均利润、生产价
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只是表明
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总平均利润等于总剩余
价值,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
3、我们随着改革的实践对 *
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体现在,深
化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具体表现:
①劳动
的内容:不仅生产线上工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科技人
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在创造价值。并且,科技
、管理人员的劳动作
为复杂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价值更多贡献更大。
②劳动的范
围:不仅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在创造价值,而且某些
非物质生产部门甚至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的从业者,他
们的劳动也在创
造价值。
四、商品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
立统一体。对立表现在:商品交换
过程中买卖对方价值和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统一表现在:作为商品<
br>二者缺一不可。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反映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反映生产
力。
②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
非都有价值,都
是商品;有价格的东西并非都有价值。
③对同一种商品来说,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
用价值之
中,用此原理可以分析说明“按质论价”、“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
货”。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
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a.表示的关系不
同;b.性质不同;c.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抽象劳动是创造
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因素之一;抽象劳动创
造新价值
,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的旧价值。)
③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地位: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
b.是理解 *
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和枢纽。
3、商品价值量决定:
①商品价
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必须
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
怎样的
变化,从社会角度看,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4、商品、价值、货
币从本质上看都不是物,而是反映着商品生产
经营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这种等量劳动相关
换,现实
上表现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在进行等价交换。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
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要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
五、货币理论
1、货币的概念,本质和它的产生
①货币是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使商品
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
的对立。
②货币是自发产生的,货币的产生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的可能
性。
③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自身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
了四个阶段:a.简单的
、偶然的价值形态;b.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
式;c.一般价值形态;d.货币形态。
④价值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要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的角度,来
理解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性。(货币天然
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
2、货币的职能
①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前提在于货币本身是商品,有
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货币通过价格来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自
身的计量单位叫价格标准。
③影响价格变动的五个方面因素。
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这四个职
能时各自的特点:
a.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
货币;
b.流通手段:必须的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由此
导致纸币的产生;
c.贮藏手段:本质上应当是金属货币,但在币值
稳定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可以使用纸币。
d.支付手段的出现,增加了
危机的可能性。
⑤纸币和使用货币在上的区别;(纸币流通手段,使用货币支付
手段)
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表现形式的区别:
a.流通手段:一手钱一手货;
b.支付手段:先给货后付款。
3、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①货币需求总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
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流通规
律的对立面,都属于经济运
行的不正常状态,都属于货币发行中的问题。
③经济运行的三种状态。经济过热对应通货膨胀,市场疲软对应
于通货紧缩。
④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基本经济对策:
a.通货膨胀对应紧缩政府财政支出,减少固定资本投资,提高利
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b.通货紧缩对应适当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增
加固定资本投资,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六、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地位、内容、表现形式和三个主要作用。
2、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
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两个方面。
①供求价格机制与价格规律表现形式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价格要
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上下波
动,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靠它们实现
的,由此可以分析价格改革的必要性及方向。 ②竞争机制对
应于价
值规律的第二和第三个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使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由此可以分析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兴衰成败
可以说明为什么企业只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
(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资本和劳动力
1、资本总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起点和终点不同;中间
环节不同;流通目的不同)
2、资本的概念和实质(带来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生产关系、运
动、历史范畴)。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购买到劳
动力这一特殊商品。
4、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形成条件、价值构成和使用价值)。
5、资本主义
工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资本主义工资的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收入和
报酬。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而是由工人在必要
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创造出来。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一。价值增
殖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在其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
出自身劳动力的
价值即工资,在其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剩余价值并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
实质,是资本主
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
据,是资本不同部分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属于不变
资本,
购买的劳动力属于可变资本。
3、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作用和意义:
①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是由可
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创造
出来的,而不是由不变资本即资本家的生产
资料生产创造出来的。
②说明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等于
三、绝对剩余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点:
是资本家用来提高剩
余价值率,也就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
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重要特点。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全社会劳动率普遍提高为前提,它的现
实起点
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因果关系: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结果。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实
质:用剥
削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剥削和无偿占有更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
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动力,外在压力)。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扩张其规模
的两种基本形式。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微观表现,它能够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集中不能增加社会资本总额,但却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是推动 * 发展的重要杠杆。
五、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对利润率 *
1、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
成的概念。必须是资本的
技术构成变了,价值构成也变了,才叫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2、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
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造成全社会总的
利润率水平下降,但这并不意
味着资本对工人剥削的减少。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形成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
利润大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获得
的平
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这表明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
间进行了重新分配,证
明了资本和工人的对立是两大阶级的对立。
4、资本有机构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各个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
都是不一样的。但这种不一样对利润率
* 正好相反。在假定剩余价
值率相同的情况下,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
利润率高;而在每个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则是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利
润率高(可获得超额利润),有机
构成低的企业利润率低(甚至亏损
被淘汰出局)。
六、生产成本、利润和利润率
1、生产成本即所费资本(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
本的总和),它是资本
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一部分。
成本范畴即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又构成分析资本之间的竞
争(价格
战)的现实基础。
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也是剩余价值具体表现
形式之一。
剩余价值在现实上被分割为利润、利息、地租等等。
3、利润率是剩余价
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示资本自身的增殖程度。
要把握影响利润率的四个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
机构成、
资金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
七、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
①是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
②是通过各部门资本之间的竞争实现的,这种竞争的方式是资本
在部门间的流动和转移。
2、 * 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①证明资本和工人的对立是一种阶段对立;
②说明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从而坚
持发展了劳动
价值论(总平均利润=总剩余价值,总生产价格=总价值)。
3、这一学说的应用:
①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注意解决部门、行业苦乐不均的问题:促
使各部门形成大致均稀的盈利水平。
②在改革中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更充分
地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本
等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部门、行业之间自由
流动和转移。
八、三种具体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
1、商业资本:
①
商业资本循环运动公式与资本总公式的区别;(商业资本仅在
流通领域活动,产业资本运动中包含一个生
产过程)
②商业利润的和实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③职能资本与非职能资本的划分以及在盈利水平上的差别。
2、借贷资本:
①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它职能资本
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闲置资本。借贷资本不
是专门的、独立形式存在的
资本。
②借贷资本的三个特征(资本商品、所有权资本、循环公式?G-G?)。
③影响利息率的三个因素(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法律与传统)。
3、银行资本:
①银行资本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银行家也就是货币资本
家;
②银行资本的特
殊性。(非职能资本却可获得平均利润。原因:
a.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与借贷资本的区别;b.其平
均利润是对应于
自有资本而言)
九、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
1、股
份公司是资本社会化的体现,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
展的产物和要求,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
。企业采取股份公司这
种形式,有利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企业筹集资本增
强竞
争实力。(作用可概括为:增强活力提高效益)
2、运用上述原理可以回答:为什么我们改革
中要积极推行股份制,
要把股份制作为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要辩证地看待股份公司的性质问题(总体上怎么看,每个具体
股份公司怎么看)
4、股票是股东在公司中拥有资本所有权并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
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都是虚拟资本,
本身没有价值,股票价格的实
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等于股息除以利息率。(股价与利
息率的关系,与股息即公司收益业绩的关系均是可能的考点)
十、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其实质是超额利润,它
反映地主、农业资本家
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区别
在于:
①产生的原因不同;
②具体形式条件和不同;
③归属不同。
3、土地本身没有价值,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
地价格等于地租除以利息率。
4、级差地租Ⅱ的归属要取闪于地主和农业资本家之间围绕土地租
期长短的竞争。借鉴这
一原理,可以用来分析为什么我们在改革中要
强调坚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要尊重保障农民的承包自主
权,土地
承包期必须比较长。
5、实际的土地租金中,既包括地租还包含土地投资的利息。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一、资本循环
1、资本循环着重分析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产业资本的
循
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采取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
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这三种职能形式都属
于产业资本内部,是按照各自完成的职能划分的。
2、产业资本循环运动顺利进行的条件是:
①时间上的继起性;
②空间上的并存性
二、资本周转
1、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要把握资本的生产
时间和流通时间各自的具体内容构成。商品经济中销售阶段的重
要性
和困难性。
2、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是<
br>生产资本各个组成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三个因素和加速资本周转的三大作用意义。
4、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
和无形损耗(概念和表现形式),充分考
虑无形损耗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改造。
运用
这一原理,可用来分析我国改革前后拆旧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
1、社会资本再生产和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在研究对象上的共同点
和区别点。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
分
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
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要求记住)
4、 *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再生产必须按比例,
这一点具有一般性,可用来分析 *
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经济结构)
四、国家垄断资本
1、国家垄断资本的概念、实质、产生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的三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内部结合、外部结
合)
3、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 * 的方式和手段(五个方面)
4、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对 *
生活的调节,我们为什么要借鉴西方
国家这方面的作法和相关理论,为什么要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接轨:
①西方国家对 *
的干预是为了维护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体现了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②这些干预调节也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市场作
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③宏观调控具有一般性,我们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上
述一般规律,因此需要借
鉴西方国家这方面的作法和理论,要与国际
惯例接轨。
五、当今世界的两种重要经济关系
1、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
①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按照各自的资本实力及其变化在
经济上争夺瓜分世界。 ②战后它们之间
经济关系的总的状态,是既
联合又斗争。联合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导致它们这间共同利益的存在
和发展;斗争是因为,战后它们之间经济实力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剥削反剥削、控制反控制的关系。
②经济全球化又导致它们之间出现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关
系。
③联系实际的考点:亚洲 *
及其后果表明双方依存和制约;我国
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强调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章 * 生产关系的实质
与经济制度
一、 *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实行这一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公有制是 * 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② *
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和多样性,决定生产关系的多
样性;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 *
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坚持贯彻“三
个有利于”生产力标准的结果。
2、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一个不能”。
二、 *
公有制
1、公有制在内容上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
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份。
2、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可以多样化并积
极探索。要积极推行股份制,把股份制
作为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
形式。
3、公有制为主体是指: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以上两条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不要求每个部门一切照搬。
4、国有经济的
主导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全局的控制
力上。为此,要求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布局的大调整。
要适当收缩战
线“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国企改革中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
三、非公有制经济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
资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①共同点是都是非公有制的,都是私有制的;
②区别点在于:个体经济属于小私有制,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属
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从必要补充到被承认为 *
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法的
变更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四、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实行这一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这是由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即基本经
济制度所决定的; ② *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
方式和个人收入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2、 *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是主要的但又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
②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
③在每个企业、单位内部进行分配;
④按照实现的价值来分配;
五、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和收入的分配
1、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的分配原则;
2、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都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技术,
知识,管理都属于)
3、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所遵循的规律不同。
六、兼顾效率和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1、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发展过程
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二者
之间既统一又存在着矛盾。中央对这个问题的提法:从“效率优先,<
br>兼顾公平”转为“兼顾效率和公平”。
2、为什么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加大社会收入分配和调节力度?
①这是当前 *
生活的热点和矛盾焦点;
②这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 *
生产关系的实质的内在要求(共同
富裕); ③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等等,都体现在加大收入
分配调节力度,都是在促进社会公平。
3、如何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②扩大中等收入者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
③调节过高收入;
④取缔非法收入。
第六章 *
市场经济体制
和经济运行
一、 * 市场经济体制
1、 *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①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性作用的结合;
② *
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2、建立 * 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 * 的 *
市场经济理论
3、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共性:
①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②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③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经营企业而是宏观调控;
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4、 * 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基本特征:
①它是与 *
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体现制度的性质和要
求;
②这种结合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三个方
面。
二、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尤其是国
企改革的根本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理顺企业的产权关
系。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②放权让利改革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权利和责任不相制约导致:
国有资产流失和“穷庙富方丈”的现象。
3、现代产权制度
①产权的概念和内容:(产权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包括:物权、
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
②产权和产权制度的地位:产权是所有制
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产权制度是完善 *
基本经济制度的内
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③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
④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四个有利于)
三、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1、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
场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商
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方面。
2、培育市场体系得必要性:
①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
②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条件
③政府实施有效宏观调控的基础
3、培育市场体系的主要任务:
①着重发展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②深化价格改革(放开价格,宏观调控);
③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法制经济、公平竞争)
四、政府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①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
②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2、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保持社会总供
给和总需求的基本
平衡,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3
、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容(发展战略、经济计划、宏观调控经济政
策);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
手段为主,不排除必要的行
政手段。
4、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必须贯彻运用好我们
这样年来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
①深化改革;
②对症下药;
③掌握力度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要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职能及其重要地位;
2、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建立与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
保障体系;(保障水平要适合国情;保障体系
覆盖全社会)
3、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制度体系。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和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①生产力背景:国际分工、
生产国
际化和科技革命;②生产关系背景、资本国际化、垄断资本的
本性、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在国际经济生活中
的主导地位。
2、经济全球化的上述双重背景,导致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现存
国际
经济秩序本身必然具有两重性,而我们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对
待这一秩序,也必然具有两个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后果和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意味着机遇和风险挑战
并存。
2、经济全
球化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这就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带来了机遇。
3、风险和挑战归根结底,经济全球化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
重背
景(发达国家占据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国际经济运行的游
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并控制)。
4、我们的对策:
①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全面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实
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②承诺遵循国际经济运行的规则,加
入相关国际经济组织,抓住
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南南合作,南北对话”,逐步改变旧秩序
建立新秩序;
③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