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说课稿
第一个教师节是哪一年-办护照流程
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
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加减混
合运算。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教
材结合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已有经验分步算式的基础上,经历
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进一步理解运算顺序,
试着解决两步计算的加减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了很好的计算基础,掌握了不带小括
号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教学具的准备
在教学具的准备上,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准备采取的主要是情境教学法、发现法。
情境教学法:
在探究新知的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示超市购物的问题
情境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
验,以此为基
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运算方法。为整堂课的教
学做好铺垫。
发现法:
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
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在整堂
课的设计中,我将这一方法贯穿始终,
从复习导入到小括号的引入,以致到课堂总结我都运用了这种方法
。
尤其是小括号的引入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题的方法,然
后再从题中总结出运算顺
序,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上: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
力求体现:
1、
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
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通过比较、批判“自
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实践应用
(四)、归纳总结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首先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老师先出示四道这样的试题,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
计算出结果。(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不带
小括号加减混合
运算顺序)
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探究新知
老师出示
先超市购物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了解到
了那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有
的学生可能提出
“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这个问题,老师顺势抓住它,放手让学生
尝试计算
,再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4种算法:
有的学
生可能这样做,方法1(出示幻灯片)学生列出两个分步
的减法算式,老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式表示的
实际意义。学生回答
后,老师给出肯定。
方法2:(出示幻灯片第二种算法)学生由法1的分
步,列出了
一个连减的综合算式,老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做,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后,老
师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因为有了以前的基础,有的同
学列出了连减的竖式计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有的
同学写出脱式计
算的形式,不管哪种方法,老师都要给于肯定。最后,老师让学生观
察,总结出:计算连减,要从左到右。
(教师出示第三种算法),老师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实际
意义,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追问:能不能把它写成综合算式呢?让学生先
自主计算。大部分学
生可能都会写成了(出示幻灯片),老师不急于
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算出结果,通过计算,学生很自然
发现,结果
和方法2不一样,教师发问:为什么综合算式的结果和分步计算结果
不一样呢?在这
里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有的学生可能
会说:分步算式中先算(25+68)综合算式中先
算(100-25),所以结果不
一样。,老师给学生充分肯定后追问:怎样解决这个运算问题呢,今<
br>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伙伴,他就是专门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
题的,他的名字叫小括号,只
要把他加上,就可以先算(25+68),让
学生加上小括号再算一次,指名板演,接下来运算的过程有
学生来完
成,老师重点指导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那么新授环节就结束了。
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实践应用
出示2组练习题,让学生对比上下两个算式,说
一说相同点和不
同点,在计算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运算
顺序。 <
br>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实际应用题,原则由易到难,第一个
是简单的加减混合,老师让学生自
主探索 ,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做
法,最后集体汇报。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1第二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有的学生可能写出连减综合算式,有的写出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老
师重点引导
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再集体汇报。接着最后一个环
节
(四)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你有哪些收获?指名说一说,教师作总结。整个教学
环节设计到此就结束了。
教学反思
总之,整堂课我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但免不了还有许多不足之
处。希望各
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