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课件【三篇】
卫生防疫-暑期计划
一年级下册音乐课件【三篇】
导读:
本文
一年级下册音乐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
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
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
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
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
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
写
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
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
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
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
”专为无
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
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
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
组成。在
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
杜鹃鸣叫的音调,
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
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
活泼的节奏和清
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
三拍子节奏
,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
br>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
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
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
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
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
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
律形
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
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
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
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
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
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
这支
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
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
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
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
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
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
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
,
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
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
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
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
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
处
的美好感觉。
3.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
,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
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
从
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
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
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
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
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
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
等手法,在有规律的
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
而又稚
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
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
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
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
爱
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
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
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
手、拍腿感受
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
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
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
本上仍
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师可按照小黑板
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
意观察生活,观察大
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
表现给
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
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
、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
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
动
、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
的感受。提示:注
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
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
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
两个
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
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
童》、《放牛歌》
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
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
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
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
习音乐的规律。音
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
歌曲的完
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
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
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
谈话,以获得对牧
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
曲,24、34拍变换拍子
,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
奏
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
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
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
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
主音商,
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
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
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
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
弱位起
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
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
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
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音,并延长,似
乎
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
少
”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
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
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
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
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出现了全曲音“mi”,
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
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
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
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
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
二段歌曲的音
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
添了明朗的
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
这种发自内心的
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
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
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
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
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
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
巧妙
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
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
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
式,一
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
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
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
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
着牛儿兴致
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
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
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
育。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
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
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
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
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
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
不宜弱奏和演奏快
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
特殊的色
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
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
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
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
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
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
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
。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
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
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
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
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手拉手】
一、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聆听《鸭子拌嘴》
3、表演《一对好朋友》
4、表演《数鸭子》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
、
《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
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三、教材分析:
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歌曲以昂扬的音
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本曲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乐曲一开始,
用小钹的
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听众带入可爱的鸭
群之中。人们仿佛
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
金色的阳光下。
该曲作于1982年,
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
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
国民族器乐
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3.歌曲《一对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歌曲的旋
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小伢伢和小妞妞一块去放鸭和牛,一块唱
着歌回家的情景。歌颂了小
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
4.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
作歌曲。歌曲说唱结合,旋
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
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
民的幸福生活。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学生很喜欢唱,尤其是《数鸭子》一首歌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会非
常的高,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把这首歌的第二段歌
词也教给学生。本课的聆听曲目《鸭子拌嘴》学
生听起来有些难度,
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听懂,教师要好好的指点学生去听。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3、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
4、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
间的友谊。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
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
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
解。
3、通过自编动作与活动,引导学生自创
动作和在歌曲的空拍处
加上小动物的叫声,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
(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
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
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一对好朋友》;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
边听。听后谈歌曲内容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
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
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要求自创动作(引导
学生在乐句结束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
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
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2、学唱歌曲《数鸭子》
3、表演歌曲《数鸭子》
4、节奏编创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鸭子伴嘴》,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强弱所带来
的变化,以
及感受音乐作品中鸭子的生动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能以歌声、动作来
表现
自己热爱生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的不同
动物的形象及场景。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
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通过节奏读拍编创活动,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3.二声部节奏编创活动:先分别学习吹口哨“du”和鸭子叫
“ga”;后全起来。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1)初听,(完整听全曲)。并提示小鸭与老鸭叫的地方。
2)谈谈所听内容;故事描述(集体)并谈谈每个情景所用的打
击乐器是怎能样配合的。
3)复听:自由活动:随《鸭子伴嘴》,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
活动,以走路、鸭叫等。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鸭子伴嘴》入歌曲《数
鸭子》)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
作表示;)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
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