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师用书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二级建造师注册系统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绝句》)、《雷雨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4篇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
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
、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内容
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是在延续前面“能找出课文
中的具体信息”“整合信息,作出推断”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本
组课文的课后
练习,《雷雨》要求学生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要是你在
野外迷了路》要求说说课
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的;《太空生活趣事多》要求学生说说
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
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达
成教学目标,也为中高年级形成对文本
内容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本单元时还要关注“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如,《古诗二首》要求读诗句,
想象画面;学
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能了解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在《太空生活趣事
多》的学习中,通过日常生
活和太空生活酌对比,感受太空生活的奇特有趣。这些都要调动
学生的生活积累,获得感受和体验,使联
系生活经验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能力。
本单元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常识,要避免把语文
课上成自然常识课。对科学常
识不要做过深探究和拓展,要依据课文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语
言文字运用训练
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
自
然的情感。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古诗二首
雷雨
要是你在野
外迷了路
太空生活趣
事多
语文
园地
六
识字加油站
字词句运用
写话
展示台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合计
2--3
2
2--3
4
内容 课时
2
教学要点
1.认识本单元44个生字,会写34个字。会写35个词语。
2.能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
等词语运用的好处;能拓展积累词语,抄写甸子。
3.读课文
,能提取主要信息,说出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
“天然的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和太空生活中的
趣事。
4.能背诵《古诗二首》《雷雨》。
1.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认
识“博、馆”等8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
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能联系语境
猜测词语的意
思。 ’
3.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4.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
习惯。
5.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6.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了
解大自然的兴趣。
12
--14
15古诗二首
………………… 教材解析 …………………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
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
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
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
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
、开阔高远的意
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
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
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
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
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诗写六月西湖给诗人总的感受。诗人从议论人手,
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
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
畅,不禁让人心驰
神往。“毕竟”是终究、到底的意思,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四时
”在这
里泛指其他时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
望无垠,一直铺到
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
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荷红莲,
相映成趣。“接天”既写出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
的壮阔。“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别样”
强调了红的明丽。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
首,本诗是
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
br>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
幅绚丽
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
一组对仗句,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
远的蓝天。诗中一连用了“黄
、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互衬、白青相映。“鸣”
字让人感受到黄鹂歌声的婉转动听,传
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一行白鹭”将视线从近处引
向蓝天,引向高远处。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
、清新开阔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句诗也由对
仗句构成,意思是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
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含”字
十分贴切生动,表明诗人是在屋内远望西岭,西岭雪山被
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
图。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
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千秋、
万里”都是虚数,“千秋”是千
年的意思,指时间的恒久,“万里”指东吴到成都遥远的路程,给人广阔
的空间感。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第一幅图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配,画面中清波微漾,莲叶用浓绿晕染,姿态舒
展,一派生命活力
;荷花用淡墨勾形,点粉成色,尽显清雅高洁。碧荷红莲相互掩映,俯仰
向背,错落有致,整幅画面烘染
出夏日莲荷的郁郁生机。
第二幅和第三幅图分页显示,可视作一个画面,与《绝句》相配。近
处,垂柳新绿,黄
鹂双嬉。远端,春树荫深,草堂映绿,客船静泊,西岭披雪。蓝天碧云间,白鹭成行,
翩然
远飞。整幅图色彩绚丽,春意盎然,意境高远,诗画相融。
…………………
教学目标 …………………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
教学建议 …………………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识记的11个生字,后鼻音的字较多,有“竞、映、鸣、岭”,可以归类认读。
另外要注意“慈
”是平舌音。多音字“行”要根据字义来定音,在本课是“行列”之意,可
组成“杨柳成行”“单行”“
双行”等词语。
(1)联系熟字比较识记。可进行平翘舌音的比较识读,如“慈一池”。也可
进行边音和鼻
音的比较识读,“鹂”和“泥”可组成“黄鹂”和“黄泥”进行对比。还可从字形上进行比
较识读,如“竟一境”“泊一拍”。
(2)偏旁归类识记。“鹂”和“鸣”都是鸟字
旁,引导发现鸟字旁的字都与鸟有关,看到
偏旁可以想到字义。
(3)随文识记。在
学生朗读古诗、大致理解意思的同时进行分散识记。如,学习古诗《晓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板书诗题
时,引导学生认读“晓、慈”,教师顺势解题。(详见“理
解运用”)又如,在学习“一行白鹭上青天”
时,顺势指导读好多音字“行”。还可结合诗意
组词识记。如春晓、毕竟、绝句、黄鹂、呜叫、停泊、山
岭。
(4)提供语境,巩固识记。可提供新的语境让学生认读识记,巩固生字的同时丰富词
语积累。
晓:知晓 含:包含 含泪 绝:绝对
毕:毕业 慈:慈爱 仁慈 映:映山红 放映
2.写字。
本课要书写8个生字,5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区分好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莲、
荷、吴”上窄下宽
,“穷、含”上宽下窄。
“吴”和“含”都含有“口”字,口字在上部和下部时要写得小而扁
,所以“吴”字上
窄下宽,而“含”字上宽下窄。
“含”字和“岭”字作比较,“含
”字上边是“今”,“岭”字右边是“令”,有点和无点,
要细心分辨清楚。
本课还有3吟-左右结构的字“湖、绝、岭”,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关系。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湖 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氵”位置偏左,“古”字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
最高,“月”要窄,
竖撇在竖中线右侧,和“古”有穿插关系。
莲 下边的“连”字先写
“车”,后写“辶”,“辶”点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
得舒展,托住上面的“车”。
穷 穴宝盖起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点不是捺。“力”字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要
稍穿插进穴宝盖中。
荷 “何”字右边的“可”,“口”要小,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绝 第四笔起笔要比“兰”起笔高。竖弯钩的底部低于“兰”底端。
含
“人”的撇、捺要舒展。第三笔点的收笔在竖中线上。“口”略扁。
岭 “山”作偏旁时竖折要斜
。右边“令”的起笔要高于山字旁,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伸
到山字旁右下角,第六笔点写在横中线上。
吴
“口”写在上半格,略扁。“天”字第一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第二横比第一横长,撇
和捺要写得舒展。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这两首古
诗都是七言绝句。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要贯穿教学始终。应通过多层
次的朗读,把古诗读正确,
读出节奏和韵律,直至读出感受,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诗题字数较多,停顿不易把握,应在理解诗题意思的基础上,指
导学生读好停顿。(详见“理解运
用”)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粹。按照每句字数,绝甸可为五言绝句、
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毕竟”要读得紧凑而有力度。“不与
”表现了六月西湖的
景色和其他时节不一样,是独有的美景,因此,要读得稍重,体会诗人由衷的赞美之
情。
第三句诗要略带激昂的语调,边读边想象荷叶一碧万顷的壮观景象。“无穷”应读得稍<
br>重一些。第四句诗要想象在朝阳映照下的荷花红得艳丽的画面,“别样”恰当重读。“别样红”
因
在诗尾,节奏应稍慢,“红”字可适当拖长渐弱,以表现出古诗起伏回环、委婉动听的音
韵美。
《绝句》要带着愉悦轻松的感情朗读。前两句诗朗读的节奏应欢快,表现喜悦心情。“两
个黄鹂”可连读,“两个”,音要响亮,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翠”突出柳树新绿,萌发
生命的活
力,要读得亮而脆。“一行”和“白鹭”之间的停顿不宜长。第二句诗的朗读要通
过引导学生想象白鹭飞
得高,飞得远,在天际自由飞翔、姿态优美的画面,“上”字语调要
上扬。第三句诗中“千秋”应读得舒
缓有力,以表现时间的久远。第四句诗中“万里船”要
慢而稳,表现出东吴的遥远和深远的意境。
在指导过程中,老师可以范读,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认真倾听、反复朗读中揣摩节
奏韵律,悟出朗读方法,同时感受诗歌和谐的音韵美。
2.理解运用。
教
学这两首古诗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应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古诗,自主识字,做到读正
确,再引导学生通过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习古诗的基础,要在
教学中认真落实。二是两首古诗都
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应充分借
助插图,诗画相融,帮助学生想象画面,产生身
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
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教学中不必对诗句做过多分析
和鉴赏,要避免逐字串讲,不
可统一解释诗的意思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建议如下:
首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题。“晓”字可联系“春晓”
来理解,是“早晨”的意思,然后
出示净慈寺图片,介绍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相机认读生字“
晓”“慈”,再向学生
介绍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从而了解诗题意思是: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
送别好朋
友林子方。
前两句诗可通过理解“毕竟”“不与”等词语,体会这是诗人发
出的赞叹,表达了诗人
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了解诗的意思后,要着重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
语气朗读
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悟情,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后两句诗可顺势引入:是怎
样的美景让诗人发出了赞美呢?首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
什么景物。通过设问“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
的莲叶和怎样特别的荷花呢?”引导学生体会
“碧”“红”色彩的明艳。“无穷”应和“接天”相联系进
行体会,也可联系学过的“一望无
际”理解,想象一碧万顷的壮美景色。第四句诗可这样指导:如果你是
一位画家,你会怎么
画荷花?你为什么把荷花画得这么红艳呢?引导学生联系“映日”感受在阳光的映照
下,荷花
呈现出一种特别美妙的色彩,还可调动生活积累说说荷花醉人的花香。整体理解这两句诗后,<
br>教师范读诗句,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最后整体出
示全诗。引导学生体会: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先发出赞美,所以
诗人先写自己
的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喜爱这西湖六月的美景呀!再
让学生带着体会人情入境地
朗读诗歌。
《绝句》教学建议如下:
(1)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学习前两句诗,建议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内容。
第一
句诗,可用“鸣”字带动整句诗的理解,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在枝头快乐地鸣唱,歌声很
动听。第二句诗可
紧扣“上”字,引导学生想象A鹭在碧蓝的天空中飞得高远,自由自在,
姿态优美的画面来理解。再让学
生找出两句诗中描绘的色彩,说说这么多色彩带给自己的感
受,从而体会画面的绚丽多彩。初步了解诗意
后,教师示范朗读这两句诗,学生闭上眼睛静
心想象画面。然后,结合插图想象说话,说说眼前出现了怎
样的美景,并体会诗人的心情相
机指导朗读。
(2)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诗,学生能读瞳“窗、雪、门、船”,但对
于整句诗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可让学生观察插图,了解诗人的观景角度,再想象诗
人在草堂中临
窗远眺的情景,从而理解“窗含”的意境。可通过提问“这些船要到哪里去?”
相机讲解“东吴”离诗人
居住地很远。“千秋”和“万里”可先联系已学过的《望庐山瀑布》
体会,再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
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
(3)回顾旧知,引导背诵。
可通过回顾《古对今》的内容,让学生找出诗中相对的词语,从对仗中进一步感受音韵
美。两首古诗背诵
难度不大,应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3.课后练习。
第一题,可以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如,可采用边看图边记忆诗句的方法
背诵。如有条件,还可以找找古
诗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提高学习兴趣,巩
固记忆。
第二题应在教学
过程中落实。可以在朗读古诗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畅
所欲言,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这
些画面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说
说诗的意思。
三、问题提示
“东吴万里船”是来自东吴,还是驶向东吴?
“万里船”到底是“驶向东吴的船
”还是“由东吴驶来的船”?各有解读,莫衷一是。我
们不妨根据诗的意境去体会比较:本诗前两句写景
一近一远;后两句中,“千秋”,指时间久
远,更显其静,而“泊”之船即将启程,是静中含动,形成了
一静一动。这样远近交错,动
静结合。船驶向“万里”之遥的东吴,空间延伸到无限远,顿显江流万里、
天地广阔的深远
意境。如果理解为来自东吴的船停在门口,那么视线停留点只是在不远的“门外”,空间
局
限。综上所述,取“驶向东吴”意,似乎更贴合诗的意境。
当然,诗无达诂,阅读
者的理解角度不同,古诗语言的多义性,可有不同的见解,因此,
很多古诗文难有绝对确切的解释。再者
,古诗文并非方方面面要探本溯源,其字里行间所传
递的情感、意境、哲思、音韵、语言等方面的文化艺
术之美,才是我们为之追寻,为之沉醉
的魅力所在。
…………………
教学资源 ………………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
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
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一千五
百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
集》。
2.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
文学
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
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
………………… 教学设计举例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
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绝”字的写法。
2.
简单介绍诗人: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从小很好学,七岁就会作诗,他的诗很有
名。这首诗是他居住在
成都草堂时写的。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出示词语:黄鹂、白鹭、鸣唱、一行、西岭、停泊。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
思。
3.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把生字与图画相结合,利于学生识字,又能为学生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
(2)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3)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师引导:找出这两句诗写到了哪几种色彩。(教师相机板书,将表示色彩的词加上横
线。)
(2)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呀?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4.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诗中藏着美美的图画,不信试试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
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诗中藏画)
5. 学生结合插图,说说看到的画面。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
引语: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被同
学们用想画面的方法给找
出来了。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诗人很喜欢这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
达自己的这种
喜爱吧!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1)提问: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看课本
插图,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
看美景的?(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
(2)引
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可让学
生透过教室窗户看窗外
辅助理解。如有条件,也可运用课件演示窗框中“含”雪山景的画面。)
(3)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运用插图,了解诗人的视角,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难点。】
(4)理解“万里”和“千秋”。
①顺接上个环节,提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②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
张的写法。
③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顺势引
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I)学生自读。引语:这首诗前两句相对,后两句相对,读起来可好听了!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借助旧知理解诗意,同时巩固了解古诗中常用的夸张写法。】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指导写“吴、含、岭”。
(1)先出示“吴、含”,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将“岭”“含”再作观察、比较,分辨清楚
有点和无点。另要强调“山”
作偏旁竖折要斜。
2.学生描红、临写4个字(前面已指导“绝”的写法),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讲评,学生再次临写。
16 雷雨
………………… 教材解析 …………………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
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地表现
了3个场景的鲜明特点。课文
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文中多为短句白描,既生动地再现
了夏天雷雨的景象,
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雷雨即将来
临的景象。乌云压顶、空气沉闷、动物逃遁,一场雷雨蓄
势待发。第一自然段,抓住了满天密布的乌云,
一动不动的树叶、一声不叫的蝉写出了天气
的闷热。其中“压’’字传神地写出了“乌云”的低沉厚重。
第二自然段,写大风袭来,树
枝乱摆,蜘蛛逃亡,给人一种紧张感。第三自然段,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不仅表现
了雷电的变化,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惊恐的感觉。
第四
至六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大雨倾盆,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作者运用“越下
越……”“渐渐地……
”等体现变化过程的词语突出了雷雨由大到小、由急渐缓的变化特点,
还通过写大雨中的树、房子表现雷
雨袭来的气势。
第七至八自然段,写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透过空气、太阳、彩虹、蝉、蜘蛛
、青蛙等
事物,表现了清新隽永的美,体现了雷雨过后欢悦兴奋的氛围。“挂”字形象地表现了彩虹生动而立体的美,以及作者愉悦的心情;“蜘蛛又坐在网上”中的“坐”与前面的“逃”进
行对比,
写出了蜘蛛悠闲自得的情态。
课文点缀了一幅雨帘密织的插图,描绘了雷雨中的景象,与课文
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相配,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雷雨的景象。
………………… 教学目标 …………………
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8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6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
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
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 教学建议
…………………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
生识记的5个生字-,“蝉、垂”是翘舌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
析,如“蝉一蚕”。“户”
字要注意声母的发音,注意“窗户”这个词中“户”读轻声。
要注意观察字形特点,鼓励灵活运用方法进行识记。
“蝉、扑”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蝉’’可以借
助图片认识。
“垂、户”都是象形字,可引用字源识字,借助图片和汉字的演变进行识记。还可以与
熟字组成常用词,巩固识记。如,“户”组成“窗户、家家户户”,“垂”组成“下垂、垂直”。
2.写字。
本课要写的8个字,可以按结构分为4类: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半包围
结构。
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特点。如,上下结构的“雷”上部宽于下部,而“黑”字
“灬”要略宽于上部分,稳稳地托住上边的部件。“户、乌、垂”这3个独体字,注意关键
笔画在田字
格中的位置。“压、迎”两个半包围结构,注意提示复习包围部分捺画的书写重
点。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雷 雨字头应稍宽一些,覆盖下边的“田”字,雨字头的第二笔是点,第三
笔是横钩。第
四笔竖和第十二笔竖都在竖中线上。
乌
第三笔竖折折钩的横段较宽,写在横中线下方。最后一笔横稍长。
黑 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第八
笔横比第七笔横稍长一些,“灬”四点要均匀排列,外面两
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
压
厂字头的横不要过长。写“土”时注意下横长于上横,也要长于厂字头的横,最后一
点写在长横上,不能
掉到外面。
垂
笔顺:撇、横、竖、横、竖、竖、横、横。整个字形中间宽,上下两头窄,横画之间
的距离要均等。
户 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尸”撇要长。
迎
先写里面再写外面。“卬”左部分不能多加一点或一撇,左右部分要错开,左高右低。
扑 左高右低
,左右等宽。“卜”略低于“扌”,第四笔收笔比第二笔稍低。“卜”最后一点
与竖是相触关系,不能交
叉。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雷雨、乌云、雷声、窗户:
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如雷电、黑云、压力、垂柳、门户、迎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
写一
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首先指
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融人情境,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的语句大多是短句,朗
读时,要注意短语的连读,如“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清新
的空气”,避免学生养成顿读的不良习惯
。
(1)第一至三自然段,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注意读好关键词。如,“黑沉沉
”
语速放慢、语气凝重,“压下来”可以想象着天空黑云压顶、空气沉闷的感觉,读得略重一
些
,强调雷雨欲来时树叶和蝉声的反常。“忽然”一词打破了宁静,可急读,营造一种紧张
气氛,还要抓住
“大风”“乱摆”读出风的猛烈。“垂下来”与“逃走了”连读,体现蜘蛛的
小心与慌张。“闪电越来越
亮,雷声越来越响”一句应在“闪电”“雷声”处稍加停顿,以突
出强调“越来越亮”“越来越响”,力
度、语气要读得一句强过一句,这样,既表现了雷电的
气势,也表现出雷雨即刻而来的迫近感。
(2)第四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感受风雨雷电的变化。3个拟声词“哗”稍拖长,力度渐大,<
br>语调渐高,表现雨声大、雨势急。引导学生体会“雨越下越大”以至于“树啊”“房子啊”
都看不
清了,看到这样的情景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读出自
己的真实感受。第六
自然段应语气渐弱、语速渐缓,以表现雷雨渐小、声势渐弱的变化特点。
(3)第七、八自然
段的朗读要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边读边体会雷雨
后清新、明快的景象。第八自然段前
三旬要在“雨、太阳、彩虹”后略作停顿,两个 “了”
语调稍上扬,读出看到这些景物的欣喜之情。后
三旬要在“蝉、蜘蛛、池塘里、青蛙”后面
略作停顿,以突出雷雨后这些景物的变化。这部分还可与雷雨
前的景象进行对比朗读,读出
雷雨前后感受的不同,在比较朗读中培养语感。
2.理解运用。
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想象画面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
发学生留
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建议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梳理脉络。首先
找一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
后”景象的相应语段,知道课文按顺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3部分内容。如果有难
度,可以先引导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
让学生明确
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的就是雷雨中的景象。从而顺势理清第一、二、三自然段写的是雷雨<
br>前的景象,第七、八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本文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教学中只需让
学生了
解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即可,不必将写作顺序作为一个
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
。
接着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3个部分展开学习,应紧扣教学目标并结合文本特点,使3个部分的教学互为关联,又各有侧重。
雷雨前这部分内容,可先让学生默读,圈画描
写了哪些景物,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中
“压”可以这样来品析:首
先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对“压”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可出示乌云压顶的图片,调
动学生的生活
经验,交流中适时让学生感受到乌云又厚又低的特点;再追问“抬头看到这样的乌云会有什
么感受呀”,引导学生体会沉闷、不安的感受;最后带着感受朗读。再如,“一只蜘蛛从
网上
垂下来,逃走了”,这里的“垂”也值得细细推敲,理解这个词语,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
验,联系语境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背一背雷雨前的景象。
雷雨中这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巩固运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
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再引导体会雨的变化: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
小。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比
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越来越小。学生说一说的过
程也为背诵课文作好铺垫,可相机鼓励学生背诵这部分内容。
雷雨后部分,放手让学
生找出描写的景物,重点体会雨过天晴景象的变化,以及给人带
来的清新、愉悦的感受,并通过朗读将这
种感受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注意体会关键词的妙
用。比如,结合图片理解“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引导
学生体会一个“挂”字让我们感觉到
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一个
“坐”字,写出了蜘蛛
的悠闲自在,教学中可与雷雨前树枝乱摆、蜘蛛逃走的情景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借助黑板上板书的文字或图片,提取主要信息,鼓
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后景象的变化。用上“越来越……”,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说动物
的表现……注意引导说完整、说顺畅,听的同学认真倾听,适时补充。这样,
将脑海中的画面转换为文字
,进而内化语言,为背诵课文做好铺垫。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有3个要
求,这3个要求的落实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统整安排。“说说雷雨前、
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旨在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雷雨的景色变化,考查学生提取关
键信息和语言转化的能力,应在朗读理解中学习
提取重要信息,学习迁移运用,为帮助学生
说清楚作铺垫;再在理解记忆基础上进行背诵,有效积累。
第二题,关于动词的妙用应该融人到课文的理解当中(详见“理解运用”),在学文后,
可以利用一些练习进行巩固迁移运用。如提供语境选字填空。
你见过被(
)在石块下的小草吗?
烈日暴晒,秧苗都( )下了头。
春节,大街小巷( )满了灯笼。
第三题可以先让学生将词语认读正确,然后再练说。
对学生不熟悉的雨景,可出示图片、
视频,让学生观察、比较,了解其特点。教师也可提供和这些现象相
关的词句,降低学生的
讲述难度。比如,毛毛雨:像细丝,像牛毛,密密的,听不到声音,落在脸上真舒
服;阵雨:
转眼间豆大的雨点下起来了,打在屋顶啪啦啪啦响,来得快,去得也快;雷雨:隆隆的雷声<
br>越来越响,哗哗的雨越下越密;暴雨:雨水倾泻而下,像瓢泼下来一样。
………………… 教学设计举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认识“压、蝉、垂、户、扑”5个生字,会写“压、迎、乌、垂、户”5个字。会写
词语“乌云、窗户、迎面”。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练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导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l6课,一起去欣赏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
2.学生自由朗
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对照生字条圈出生字,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把
句子读通顺,标注自然段序号。
3.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认读生字条中的生字,注意及时纠正错误。
(2)开火车认读词语:蝉呜、窗
户、垂下、压下、迎面扑来。注意读准翘舌音“垂、蝉”,
尤其注意“户”在“窗户”一词中读轻声。
4.巧记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教师相机指导。
二、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
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
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
2.交流中引导学生
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
让学生明确四、五、六自然段写的就
是雷雨中的景象。
3.引导学生找到写雷雨前、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自然段。
4.小结:作者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不同的景象。
三、了解雷雨前的景象
1.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注意不动唇、不出声,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交流:雷雨前,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对照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相
关景物)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朗读句子。
(1)出示词语:压下来、垂下来。
学生读,提醒“压下来、垂下来”这两个词中的“来”读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
(2)将词语放回句中读。
①出示句子: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②读句子,注意读好轻声词。
(3)体会“压”的运用之妙。
①学生演示“压”的动作。
②引导体会:抬头看见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有点害怕,透不过气
来……)
③指导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个句子。
(4)朗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提问:这里的“垂下来”是什么意思?
②出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图片,提问:把“垂”字换成“落”或“掉”字,行不
行?
③引导学生对比理解:在生活中,还常常用到这两个词语。(出示稻谷、苹果树、落叶、
兔子图片和句子
)读句子,看图想一想,和同桌交流哪些用“垂”,哪些用“落”。
金黄的稻谷(
)下头。 苹果从树上( )下来。
叶子从树上( )下来。
兔子的耳朵从头上( )下来。
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蜘蛛垂下来的时候,被一根蛛丝连着,体会“垂”字用得准确,
用得好。
⑤联系语境,体会蜘蛛笔直地降落,急切地想逃走的有趣模样,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垂
、压”的理解,先借助动作或图片,直观理解词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联系生
活,体会词语运用的巧妙
;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将
理解、运用、积累融为一体。】
4.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问:闪电、雷声有什么变化?
(2)指导读好“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3)出示“越来越……”并小结:这样的词语很好地表现了景象的变化。
5.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1)师范读,提出要求:认真听老师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闭上
眼睛,想象雷雨前的情
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可从乌云压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动物逃跑等方面
引导想象,
给人沉闷、不安,甚至有些害怕的感觉。)
(2)学生交流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6.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按结构归类。
2.出示半包围结构的字“压、迎”。
(1)范写,学生观察,发现书写顺序的区别:压,先外后
里;迎,先里后外,并告诉学生,
所有偏旁是走之的字书写顺序都是先里后外。
(2)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写“压’’和“迎’’字易错的地方。
(3)学生练写。
(4)反馈评价:出示优秀作品和有问题的作品,反馈后再次书写。
3.指导书写独体字“乌、垂、户”。
(1)“乌”与“鸟”字进行比较。
(2)指导书写“垂”:强调第三画是竖以及四横的长短。
(3)学生练写,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压、蝉”等5个字,会写“黑、雷、扑”3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挂、坐”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雨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
1.板书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压力、蝉鸣、窗户、垂下来、扑过来。
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二、理解感受雷雨中的景象
1.过渡:雷雨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呢?自由读一读,勾画出相关的词语。学生边读
文边圈画。(树
、房子、雷声、雨)
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4.试着背一背第四至六自然段。
三、理解感受雷雨后的景象
1.默读第七、八自然段,圈一圈课文描写的景物。(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
蛙)
2.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这些雨后的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的?(清新、愉
快……)
预设一:“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引导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什么感受? (一条彩带、一座彩桥……)
预设二:“蜘蛛又坐在网上。”
(1)引导: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
引导与雷雨前这只蜘蛛“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坐”字表现了这只蜘
蛛此时的悠闲自在
,指导读出蜘蛛此时的心情。
(2)和雷雨前景象对比朗读。
3.小结:
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动物欢畅,雨后的世界多令人陶醉,让我们带着对大
自然的热爱,一起来读第七、
八自然段。
四、迁移表达,整体提升
1.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雷雨前、
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的变化。可以用上文中的语
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指名
说。注意说通顺、说完整。
2.朗读全文。
3.试着背诵课文。
4.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详见“课后练习”)
【此环节
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降低了难度;从多角度引
导学生结合课文情境,运用
学过的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
五、写字指导
1.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雷、黑”。
(1)观察两个字上下部分的宽窄有什么不同。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书写要点。
(3)学生练写,反馈评价。
2.出示左右结构的字“扑”。
(1)引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宽窄、高矮、笔画)
(2)指导重点:“扑”的最后一点与竖是相触关系,不能交叉。
(3)学生练写。
(4)反馈评价。
(何晓华湖北省嘉鱼县实验小学)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 教材解析 …………………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介绍
了几种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亲
切通俗、富有韵律的语言,丰富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吸引
学生走进大自然那奇妙的世界。
课文共6小节,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第一小节总述大自然有
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激发
阅读期待。第二至五小节以并列的结构介绍了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四种
天然的指南
针。第六小节不仅点题,还点明诗的主旨,并与开头相照应,告诉学生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
br>知识,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细细观察,多多思考。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样。
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并采用假设的语气,“要
是你……可千万……”“要是你……就不会……”这
样的语句读来倍感亲切,仿佛作者就是
一个真诚的朋友,把大自然的秘密向我们娓娓道来。文中采用比喻
、拟人的手法来说明天然
指南针的作用,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大树也会
来帮忙”“沟渠
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作者还注意运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如,“辨别、分辨
、认
出”“帮助、帮忙、指点”,既避免了语言的重复,又使文章情趣盎然。另外,这首诗每小节
末句押韵,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野外夜景图,北斗七
星和北极星高挂在天空,能帮助学生
理解第三小节内容;第二幅是雪后天晴图,沟渠里的
积雪一边化得快,一边化得慢,与
第五小节相对应,为突破难点提供帮助。
………………… 教学目标 …………………
1.认识“慌、辨”等13个生字,会写“指
、针”等9个字,会写“野外、大自然”等
16个词语。能积累“慌、辨”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稀、稠”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认的13个生字,“忠、实、盏、闯、稠”是翘舌音,可归类认读,并在连词练读
中读准确。“碰、积”两字的字音要作强调。“碰”,韵母易误读为,“积”的声调易误
读为第二声,
要注意正音并加强示范。
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并注意在学文中随机巩固。
(1)联系熟字识记。
部分生字可鼓励学生联系学过的字识记,如,熟字加偏旁记忆“忠、实
、导、闯、稠、
稀、积”,熟字“咏”减偏旁识记“永”。
(2)扩词识记。
有的生字,如“慌、辨、盏、碰”,学生对其中的一些部件不熟悉,或拆分开来表述很
复杂,不宜作字形分析,要引导学生整体识记,并与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不仅能巩固识字,
而且能丰富
词语积累。如:
慌:慌张、惊慌、慌忙 辨:分辨、辨认、辨别
碰:碰碰车、碰面、碰撞 积:积水、积木、积少成多
(3)结合语境随文识字。
“忠实”,忠诚可靠的意思,在文中指用太阳来辨别方向非常可靠。可以进行拓展运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忠诚可靠的,如忠实的朋友、忠实的战士。“稠、稀,,是反义词,也
可以引导
学生发现结合语境加以理解。
(4)结合字义识记。
“渠”字对学生来讲
比较陌生,可结合图片,先让学生明白“渠”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再让学生认读“渠”字组成的词语,如
沟渠、渠道、水渠。
2.写字。
本课要写的9个字,要注意分类整体观察
。左右结构的字“指、针、碰、积、助、特”,
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每个字左右两边的宽窄、高低
关系,“指、针、碰、特”左窄右
宽,“碰”左边靠上——这是学生第一次写石字旁的字,要特别强调石
字旁写得小且靠上;
“积”右边的“只”上部要底于左边的“禾”。上下结构的字,也要注意上下两部分
的宽窄、
长短等关系。如,“帮”上宽下窄,“导”上窄下宽。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帮、碰、积、助、特’’几个字关键笔画的穿插,将字写得
紧凑、美观。
本课9个字书写要点:
指
“扌”中的提收笔指向右部的上下两部分之间。右部上部略宽于下部。
针
“十”字的横穿插到金字旁第二横和第三横中间。最后一笔竖稍长,收笔比金字旁下
端低。
帮
右上部分第一笔横撇弯钩起笔与左上第一笔横平齐。“巾”字窄于上部,居中,竖沿
着竖中线行笔。整个
字三部分都要写紧凑。
助
第五笔为提,不要写成横,起笔略高于第七画的收笔。“力”的撇要穿插到左下方。
导
上面是“巳”,与第一笔相连,不要写成“已”。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稍下一点。
永
第一笔在竖中线起笔。横折钩中的竖段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捺,不是长点。
碰
右边的第一笔点要高于左边“石”的第一横。最后一横在“石”字的下面起笔。
特 牛字旁最后一
笔为提。第七笔横起笔穿插于牛字旁横和提的中间。第八笔横比第七笔
横短。最后一点写在竖中线上。
积 “口”比禾木旁稍低。“只”字的撇穿插到禾木旁点的下面,最后一笔是长点。 -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指南针、帮助、向导、永
远、特别、积雪;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如指路、打针、助人为乐、导游、永久、碰
碰车、特点、
积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将科学知识融于生动的表达之中。朗读时,语气要亲切,像
在给朋友热情地介绍大自然的知识。另外,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读时要
表现出童心童
趣。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句,“要是”读后稍停顿,体现出假设的语气,“野外”要作
强调,表明不是在城市、村庄等其他地方。“可千万别慌张”应紧接上旬,“千万”应重读,
表
现关心。“别慌张”可带上摇头或摆手动作读。“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要强调“天
然”,表明不
是真正的指南针。
朗读时要注意突出每一种天然指南针的名字,并重读关键性的词语,体现出这种天然
指南针如何指点方
向。如第二小节,“太阳”要读得稍重,读后停顿,体现这小节介绍的是
“太阳”这种天然的指南针;“
忠实的向导”要连读,并强调“忠实”,读出夸赞之情;
另外,“中午、南边、树影、北方”
几个词语应读得稍重一些,以突出太阳指点方向的
方法。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大树和雪当作人来写,“
帮忙…‘特别怕…‘指点方向”等词
语,让人感觉它们像朋友一样,亲切地给我们指明方向,要读出亲切
友善的感觉。另外,诗
中许多意思相反的词语,朗读时要注意。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
的指南针”一句第六小节再次出现,与第--+节形成照应,但要注
意区分重音的不同。在第六小节中,
重音要转移到“很多”上,与后面的“细细观察”“多
多去想”形成关联,从而传达出你只有细细观察,
多多去想,才能发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的
意思。
2.理解运用。
课文语言生动,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很丰富。教师要有明晰的目标意识,扣住“提取主
要信息,了解课文
内容”这个单元要素,把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以及帮助
人们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教学重
点。教学时,可以以“天然的指南针”统领对全文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借助图片或实物认识指
南针,然后出示“天然的指南针”,谈谈理解。如有
困难,可引导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天然”这
个词(天然的溶洞、天然的温泉、天然
的大理石),从而理解“天然”指的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制造
的,再来理解“天然的指
南针”,并通过朗读表达出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
第二至五小节分别讲述了在不同时间里这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人们辨认方向的,
可以先让学生默读
课文,圈画出文中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
接着导学第二小节,理解太阳怎样帮人们辨别方向。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光
和影子的方向是相对的:灯在前方时,影子会在后面;灯在左边时,影子会在右面。也可
以回
忆自己走在阳光下时,影子和太阳方向的关系来理解“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
影正指着北方”。
在此基础上,理解“忠实”指忠诚、可靠,“向导”指引路的人、指点方向
的人,中午时
分高挂于南方天空的太阳,会让树影指向北方,这是不会变的,所以说太阳是
“忠实的向导”。
第三至五小节,先让学生自己读,勾画“天然的指南针”,小组交流这些“天然的指南
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然后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逐小节学习,突破难点。
北极星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可借助
课文插图或其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北极星比作指路灯
,说明北极星很亮,一直高挂
在北方。
引导理解“稀”和“稠”,可联系生活经验理
解比较常见的“稀”,知道“稀”指枝叶少,
树叶之间空隙大;再结合语境,来猜“稠”的意思;最后出
示枝繁叶茂的大树图片,进一步
形象感知“稠”是指枝叶多而密,从而学习借助意思相反的词来理解新词
的方法。顺势引导
学生质疑:为什么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让学生了解南边阳光充
足树
叶就长得多而密即可。最后指导朗读,突出“稠、稀”“南、北”的对比。
文中
没有直接讲明积雪是怎么样指明方向的,可告知学生沟渠北方的雪化得快。建议借
助沟渠的图片,简单引
导学生理解:沟渠南面因有遮挡,阳光照射时间比北面少,所以沟渠
南面的雪化得慢些。然后引导学生仿
照上一小节来表述: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雪化得慢
的一面是南方。
最后一小节旨在揭示诗的主题,与开头照应,可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大自
然奥秘的兴趣。
本课关于事物名称的词语较多,“指南针、北极星、指路灯、沟渠、积雪”,可以借助图
片或联系生活来理解。“慌张、辨认、忠实、向导、乱闯”等新词可结合近义词来理解,并
在此过程中
丰富词语积累。
3.课后练习。
第一题,建议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完成。(详见“朗读指导”和“理解运用”)
第二题在识字和
理解课文中都可以渗透,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集中读一读,发现每组
词意思相近,然后记一记。
第三题是选做题,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向家人或亲友了解其他
辨别方向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多问一问,适当时机安排在班上简单交流。
三、问题提示
中午的时候一定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吗? ’
课文中
“(太阳)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这种说法只适用于地球
上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而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等省的部分或全部地区在
北回归线以南,在一定的时间内,这
种说法不适用于这些地区。每年的3月21日至6月22
日前后这段时间内,太阳光的直射点逐渐由赤道
移到北回归线上,然后又南移。由于太阳光
线直射点的北移,在这些地区这段时间中午的树影,有可能指
的是南方,因为太阳在北方。
与本课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要不要理解?
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中不必一一讲解。出于理解课文的需要,一些直
观明了的常识可融
于具体内容的学习中简单介绍,不可讲得过多、过深,避免把语文课上成
科普课。比如:“因为南边的阳
光充足,大树南面的枝叶会长得多,长得密”学生易于理解,
可以直接告知。而有些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
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怎么找到北极
星”,课堂教学中不作讲解,可顺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去了
解、探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
兴趣。
……教学资源…………………
北斗七星与北极星
北斗七星是大熊座中七颗明亮的星,形状像勺子,因容易辨认,故可以借北斗七星来
辨
别其他星。用直线把勺形边上两颗星连接起来,向勺口方向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即北极
星的
位置。
沟渠中的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还是南方?
因遮挡的缘故,阳光直射到的是沟渠的北边,所以
沟渠北边的积雪化得快。与之相反,
沟渠南边积雪就化得慢。而高山上的积雪,南面要化得快些。
野外判断方向的办法
1.利用指北针。
将指北针水平放置,使气泡居中,待磁针静止后,标有“N’’的一端所指的便是北方。
2.利用地物特征。
房屋: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
3.利用植物生长特征。
北侧山坡,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比向阳面发育更快。树木树干的断面可见清晰的年轮,
向南一侧的年轮
较为稀疏,向北一侧则年轮较紧密。
附:
《同步解析与测评》听力答案
沟渠、慌张、野外、渠道、辨认、忠实、稀少、导游
18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材解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语言轻松活泼,浅显易懂,介绍了太空生活中新奇有趣的现象。
课文
结构严谨工整。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首先以设问句总起全文,点明太空生活很有
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
趣。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4个方面
介绍了在太空中生活的趣事。第三自
然段中“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这句话,
揭示了造成太空生活中有趣现象的科学原理。第六
自然段以反问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
明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文主体部分一
段一事,每段都有关键词语提示段落主要内容,便于理解和把握。尤其
是第四、五自然段,第一句话简洁
概括了段落主要内容。
本文语言富有趣味。开头的设问句和结尾的反问句首尾呼应,增强表达
的趣味。文中还
大量运用关联词,比如,“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中“即使”一词通过假
设
突出水在太空中的失重现象。“要想……必须……” “为了……都……”等关联词,强调了
在太空生活,因为失重而要采取特殊的措施。还有“不过、不然、否则”等转折连词的运用,
使语句层次
分明,通俗易懂,也平添了文章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航、宇”等15个生字,会写“宇、宙”等
9个字,会写“太空、生活”等
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3.积累由“宇、航、员”拓展的3组词语,能初步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15个,根据字音可以归类:“航、舱”是后鼻音,“稳、饮”是前
鼻音;“宙、
稍、舱、室”注意读准平翘舌音;注意纠正易错音,“件”可与“近”区别读音。
鼓励一字多法,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提升识记效果:
(1)联系生活扩词识记。“航、
宇、饮、舱、室”,可联系生活逐步扩词,在生活情境中
理解记忆,如“航—航空—航空公司”“航—航
天—航天飞机”“室一教室一音乐教室”。
(2)结合语境,随文识记。“稳、稍、密、固”
,可将识字融人到课文内容理解中,结合
具体的语境,在朗读感悟中相机来识记,还可生字拼组成词整体
识记。如密封、浴室、稳固。
(3)运用图片识记。学习“宇、航、宙”等字,可组成词语“
宇航员”“宇宙飞船”,利
用课文插图和相关图片识记。
(4)偏旁归类识记。“宇
、宙、容、室”“杯、板”“稳、稍”“航、舱”分类识读,建立
偏旁和字义的联系来理解记忆。
(5)与熟字比较识记。如密--蜜、稍--消、浴--容、杯--环、板--饭、题--提。
(6)编口诀识记。“山上树木密,蜜蜂是益虫”,强调“密”字下部是“山”。“蜜”字下<
br>部是“虫”。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可以分
为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3类,其中上下结构的
字有5个。教学中,应让学生整体观察,区别归类
,发现每一类字的结构特点、部件占位。
要注意突出重点,示范典型字,不必每个字逐一指导。
偏旁相同的字“宇、宙、容、室”,书写时注意宝盖与下半部分的宽窄关系。“宇、宙”
两字上宽下窄,宝盖覆盖下面部件。“室’’的宝盖和下部分等宽。“容”的宝盖要比下部分
窄。书写
这些字时,上下两部分中心要对正。相同部件的字“浴、容”,可放在一起观察比
较,“口”字要写得小
而扁。
“杯、板”都是左窄右宽,木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右半部分都有撇的穿插。教师可边
讲解边示范书写。
本课9个字书写要点:
宇
第一笔点和第六笔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于”的第二横比第一横稍长,但不能宽于宝
盖。
宙
第一笔点和第七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横折的横段写在横中线上。
杯
第四笔是短点,书写时用力要轻。第八笔是长点,用力稍重。第六笔撇穿插到第四笔
点的下方。
失 第一笔撇收笔在横中线上方。第二横比第一横要长,但比撇和捺收笔位置之间的宽度
要
窄。最后两笔撇和捺注意写舒展,起到支撑作用,收笔齐平。
板
第五笔起笔稍低于第二笔。第六笔撇收笔稍高于第二笔的下端,穿插到第四笔点的下
方。
容
第五笔是点不是捺。第六笔和第七笔收笔位置之间的宽度比宝盖要宽。“口”字要写得
稍扁。
易 上小下大。第六笔横折钩的横段写在横中线上。第八笔撇要比第七笔撇稍长。
浴
第三笔提收笔穿插在右侧两撇之间。
室
第一笔和第八笔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横和宝盖等宽。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
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宇宙飞船、杯子、失去、
地板、容易、浴室;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
余力的学生写一写,如水杯、失手、
笑容。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文作者把严谨的科学知识蕴含于活泼有趣的语言之中,读来情趣盎然,容易激发学生的
阅
读兴趣。全文应以轻松活泼的语调来朗读,要重点读出“有趣”的意味,好像在和朋友讲
述自己的奇趣经
历一样。
课文以问句和感叹句开篇,自问自答。设问暗设悬念,引出话题;回答轻松自然,点
明
“有趣”的主题,激起阅读兴趣。朗读时,问句要抓住“怎样”“吗”读出设置悬念、激发
兴
趣之意。“挺”要读得稍重,强调特别有趣。
课文分别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4个方
面介绍了在太空中生活的趣事,段落结
构相似,教师可以采用指导朗读一段,学生自主学习练读其他段落
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揣
摩中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
(1)指导读好第二自然段。
抓住以下几点指导:有的句子偏长,要引导学生根据句意正确停
顿。如,“站着睡觉和
躺着睡觉一样舒服”,“一样”要跟“舒服”连在一起读。接下来的“不过”要读
出意思变换
的感觉,可稍作停顿,以示引起注意。“必须”是强调一定要这么去做,所以要加重语气,<
br>并顺势引导学生:课文中还有“得、需要”这样的词语,因为它带有肯定的意味,所以一般
要加重
语气来突出肯定,此举旨在为后文的自主朗读作铺垫。“不然”表示不这样做不行,
也要读出强调的语气
。另外,还可以抓住“绑、翻、飘”等词体会有趣,通过读得强调些,
表现太空中特有的有趣现象。另要
注意“舒服”中的“服”读轻声。
读好关键词语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朗读基调,可这样
引导: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正
在飞船里旅行参观,看到这些情景,该多么惊奇,多么有意思呀!所以,读的
时候脑海中要
想象这些有趣的画面,要读出十分新奇、特别有趣的感觉。
(2)在读
好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第三、四、五自然段可提示重点问题,由扶到放,引
导学生自己练读。可这样引
导:哪些词语读得强调些,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太空生活的有
趣呢?然后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点拨指导,由此可以以朗读带动内容理解。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话要读好“即使、也”,这一句话通过假设,特别突出了水在太空中
失重时的有趣现象。后文的“
得”和“必须”一样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得”在文中读“děi”。
第四自然段,要将“覃有趣”“稍
一用力”“好几步”中的加点字加重语气,以突出程度。同
理,第五自然段要突出强调“可不是、总是、
否则”等词语。另外,要注意“翻跟头”中的
“头”读轻声。
偏正式短语的
朗读,“带吸管的饮水袋、鞋底带钩的鞋子、带网格的地板”等要读得连
贯,“的”字要轻读,可以先集
中指导读好这些短语。
(3)在朗读中感受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最后一
段,课文以反问句总结全文,紧扣“有趣”点明主题,照应开头。“你看”是引
导学生回想前文,可适当
停顿留有时问,“是不是很有趣?”暗藏答案,肯定的意味更强烈,
“有趣”应语调上扬,尾音干脆,不
拖长。可以联系开头的设问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课文
首尾呼应的特点。比较朗读中,还可以感受反问句
在语气表达上更为强烈。需要注意的是,
教学中不必提“首尾呼应”“设问”“反问”等概念,只需引导
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即可。
2.理解运用。
课题凸显了主题,可以从课题的
“趣事”一词切入,抓住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几个句
子明确文章的主题,并指导读好这
两段话(详见“朗读指导”),初步感知太空生活的趣味。
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中圈画“
睡觉、喝水、走路、洗澡”等词语,概括出文
章从这几个方面写了太空生活的有趣。
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一是可以根据课文的构段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中的关键词
语,初步学习理解
段落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联系生活经验,通过太空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对比,
加深体验,感受太空生活的奇
特、有趣。教学过程不必拘泥于逐段学习,有时可以前后文互
为关联理解。各自然段的学习可采取不同的
方式进行,交流中教师要捕捉学生语言,抓住要
点,相机点拨。
学习第二自然段,可
从“舒服”一词切人,为帮助学生理解,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来对比体会在太空中睡觉的有趣,还可
以提问: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能一样吗?引导学生联
系下文的“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来
理解在太空中,人站着和躺着感觉是一
样的。“安稳觉”可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就是睡得很舒服、很踏实。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后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可采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
理解,再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说说太空生活的有趣。各部分教学建议如下:
体会在太空中“喝水”的有趣,可先让学生自读,勾画出写在太空中喝水的有趣现象
和宇航员怎样喝水的句子。可以展开想象,如果用普通杯子喝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进一
步感受趣味。“即使、因为”等关联词强调了太空生活的有趣,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如有
条件,可以播放宇航员在太空喝水的画面,加深了解,提高兴趣。最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第四自然段,可先放手让学生自读理解,在小组内或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有趣的地方,然
后在汇报交流中老
师相机把握重点引导体会。可让学生咳嗽一声或跺一下脚,体会纹丝不动
的感觉,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
太空走路轻飘飘的有趣。最后指导朗读。
可用“我们平时洗澡非常容易,在太空中为什么就变成大难题
了呢”这一问题来带动第
五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回扣前文进行理解,联系“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
不会往下流”
和“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等句子来体会洗澡的困难。再让学生读文说说采取什么
有趣的办法来解决难题。这样,“密封浴桶”“密封浴罩”等词语就很好理解了。
在
学生充分感受到太空生活有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说明产生有趣现象
原因的句子——“因
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对于失重这一科学原理,教师不作
讲解,可出示太空失重的视频或图
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失重现象即可。
最后,可创设情境,对比地球上的生活,让学生抓住关键
信息,结合板书,运用课文中
的词语,说说太空生活有趣的事情。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太空生活的趣事。可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完成。
(详
见“理解运用”)
第二题,通过扩词,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词语。可以运用在识字
教学过程中,还可运用这
种扩词方式来学习其他生字,如“密一密封一密封浴桶”“题一习题一数学习题
”,也可以课
文学习完成之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语文园地六
…………………教材解析 …………………
语文园地六共安排了6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8个场所名称,分两组呈现,引
导学生认识其中的“博、馆”等
8个生字,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字词句运用”
共有两个题目,第一题提供两组易错字,让学生通过发现易错规律,正
确书写“含、迎”
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第二题引
导学生联系语境,利用反义词猜
猜词语的意思,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词语意思的能
力。
“写话”引导学生针
对奇妙的自然现象,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教材
提供了示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多样,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展示台”内容上与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承接
,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
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古诗《悯农(其一)》,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我爱阅
读”编排的《最大的“书”》,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和』|…的对话,将自然科学
知识蕴于生动形象的讲述
中,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了解化石的形态
和成因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
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
识字加油站
【1.认识“博、馆”等8个生字。
2.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这个板块的两组词,第一行都
带“馆”字,第二行都带“所”字,“馆、所”前面的词是
对这一场所功能的说明。除“研究所、哨所”
学生比较陌生外,其他都贴近学生生活。教学
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语境识记8个生字。
1.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可以稍加提示。如,
“览”不能读成“nǎn”,“诊、哨”都是翘舌音。
2.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
自己了解的场所。学生较陌生的场所,如“哨所、
研究所”,可以借助“哨、研究”先猜一猜,教师再做
简单的讲解。
3.根据需要,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其他的场所名称。如图书馆、纪念馆、
水族馆,
供电所、税务所、托儿所、律师事务所。引导学生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字词句运用
【1.能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
的字。
2.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出词语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一题提供了两组易错
字。第一组是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含”上部的“今”容
易写成“令”;“迎”字的“印”容易写
成“卯”;“留”上半部分容易漏一点。第二组结构易
错的字,呈现的字主要是上下结构与左右结构易混
。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易错规律,并梳理
自己平时易错的字,避免出现同类错误,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读题,谈发现。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
组字易错的地方,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错别字进行对
比强化。学生书写两组字。
3.师生交流同类易错字,提醒学生今后写字时要注意这两类问题。
4.学生在空白田字格中
分别写同类易错字,并把其他易错字分类记录在生字改错本上。
教师鼓励学生坚持记录易错字,养成规范
书写汉字的习惯。
【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底、值、真、候、具、烧、步、然、冒
结构易错的字:药、愿、莲】
第二题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推测词语的意思,每个句子中
都有与要猜测的词意思相对的熟
词作为分析推理的依据。
1.学生读句子,猜猜加点词语的意思。
2.全班交流,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猜
出词语意思的。教师相机出示意思相反的词语,渗
透理解方法。(暗示一明说、泄露一保密、喧闹一安静
)
3.小结方法:句子中有关联的熟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词的意思。
4.拓展训练。运用同样的方法,猜猜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可千万别慌张,一定要镇定。
..
这条路平平整整,那条路却坑坑洼洼。
....
写话
【1.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
2.能仿照例文,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可适时借助图片、资料,或创设情境,拓
宽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用上“怎么、谁、什么、在哪里”等疑问词提
问,不要局限于只用“为什么”
提问。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自读例文,
启发学生感受提问的不同方式。可以圈画句子中的“为什么、哪儿、谁、
怎么”等疑问词,也可以比较疑
问词在句子的位置。
2.提供图片或资料拓展思路。如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茂密的森林
、各种各样的
鸟儿和昆虫、奇形怪状的植物等。让学生针对图片或资料中的内容,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用上不同的疑问词。
3.练习说话。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产生的疑问,相互启发、相互
补充。
4.练习写话,鼓励学生多写几句。写完以后,组织学生互评,看谁提出的问题有趣。
互评后修改自己写
的句子。
5.把问题做成卡片,互相问一问,也可以张贴在教室里交流。
例文:
鸟类的嘴为什么多种多样?
蚊子冬天到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冬季没有雷声和闪电?
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
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吗?
鸟儿为什么要唱歌呢?
蝉是怎么唱歌的呢?
天土的大雁排着长队要飞到哪里去?
是谁给彩虹穿上漂亮的外衣?
展示台
【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习惯。】
本次活动展示的内容承接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中的《图书借阅公约》。展示前要做好相关
准备工作,应与口
语交际同步进行,在执行《图书借阅公约》过程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班
级图书管理和借阅情况,管理员
或小组长可作简单的图书管理记录。
本次活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展示:一是展示自己如何参与
建立和管理图书角;二是展示
图书角建立后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收获。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小组交流,明确展示的内容:(1)可以展示自己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图书角。如,自己在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做了些什么;(2)也可以展示图书角建立后自己的阅读
收获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自己是如何借阅图书的,阅读了哪些书,自己有什么收获。
2.全班成果展示交流。可以推选代表解说,也可以小组全员参与,可以在图书角实地
展示……
日积月累
【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悯”是前鼻音,“绅”是翘舌音,“粟”是平舌音,还要提醒
“一”的变调。
3.
借助插图了解大意。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田野里都种满了庄稼,这是农民辛勤
劳动的结果。最后一句
诗,可引导观察插图中的人物及其衣饰等理解。还可结合学过的《悯
农》(其二),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
。
4.背诵古诗。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背诵。
我爱阅读
【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篇课文以对
话贯穿全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展示了岩石这本“书”中的
“字”和“画”,以及这本书的
作用和成因。插图直观地展现了有关海陆变迁以及化石的科
学知识,能辅助学生读懂文章。
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作过细讲解,通过阅读,学生能了解一些化石的知识,有
探索自然科学知识
的兴趣即可。
1.自主阅读,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交流
读后感受,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可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交流:文中写了岩石“书”
的哪些内容?岩石这本
“书”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