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开学典礼观后感-师德师风个人总结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和良好的教
育教学能力。其中,对课程标准的研
究和掌握是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
必要组成部分,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因为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统领性作用,是纲领性文件。从目前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
育(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
能力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普
遍反映职前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对语文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深,不
能
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往往只能照搬或者改编教学参考资料的
现成资源。这说明他们的
教材分析研究能力存在短板,必须采取有效
途径予以弥补和提升,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开设本
课程不
失为适时之需,对症下药。
(二)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
一方面反映在
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最基
本的要求。而最显著的变化则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
四大基本理念,从
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对语文教育的五个模块提出了具
体教学内
容与年段目标。语文课程实施的凭借和依托是语文教材,这
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中介。研究小
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
效果
的保障。
(三)有利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教材研究获得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只有在不断的教材研究中才
能更好地发现教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
小学语
文教材实行了编审分开、一本多纲,创造更有特色的教材。教师使用
教材离不开对教材的
研究,这一个过程发展了学生,也重构了教材内
容。因此,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大有裨
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一)语文课程理念是教材研究的行动指南
1、明确了教材研究的目标导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指明了教材研究的重点,
关注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性3、提示了教材研
究的方式——自主、合作与探究4、指引了教材研究的范畴,
不应拘
泥于教材本身
(二)语文课程目标是教材研究的基本依据
教材研究是为教与
学双边活动服务的,一方面教材研究促进教师专业
成长,改进教师教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引领学
生发展。这一
双边活动的完成在本质上是为了达成语文课程目标服务的。
(三)语文教学建议等是教材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
首先,教学建议使教材研究的任务更加明确
具体。其次,评价建议使
教材研究目标更为精准。再次,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
议使教材研究思路更加明晰。
教材研究是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再认识
(一)教材研究可以核实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与切合性
目前国家虽然非常重视教材的审定
,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因此,对教
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显得很重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
/p>
件、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大,一套教材只是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或某一
特殊区域的学
习需求,所以需要对其切合性进行考量。教材的切合性
研究可谓教材的二次开发,对教材真正发挥其效能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
用,只有符合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研究才能真正彰显教材的应
用价值。
(二)教材研究可以弥补已有教材的缺失和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通过国家审定的,在一定程
度上都反映了课程标准
的基本要求。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都非常注重基本要求和特色
的创
新,很容易顾此失彼,教材研究就是去追寻失衡的原因,而寻找
原因所考量的基准就是课程标准,对着课
程标准进行全面检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
程》
1923年实行新学制,制定《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1950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性超越
(一)凸显语文课程的本体意识(二)尝试融合多样的教学理念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四)力求建构完整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判断、大题)
(一)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1.学习语言文字,核心目标在于运用
语文课程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语言文字学者,课程内容不
应该是语言文
字知识的拼盘。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学习
如何用好它。无论教学哪个领域,教师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
规避“泛人文”“伪语文”的问题。
2.语言文字的运用形式具有广泛性
语文学习
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不应局限于校
内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也应包括学生生活中
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和
文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时刻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
学生
懂得语言文字运用的广泛性。
3.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基于具体语境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
调的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言语实践发生在学生
的学习和生活中,与语境高度相关。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
、有趣的
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化、情境化的实践场域中,学会运用语言
文字。
(二)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
1.综合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多种层面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
综合性,从课程目标来看,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从课程
内容来看,既体现在
学科内部具体学习领域之间的综合,也体现在学科外部语文课程与其
他课程
的综合;从课程实施来看,体现在教师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
法来提高课程实施效率;从课程建设来看,
教师需要综合利用丰富的
课程资源来开发课程、支撑课程,使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因此,
语
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三维目标”,联系听说读写,注重
学科内部和外部的整合,运用多样的教
学手段,提高语文课程的开放
性和综合性。
2.实践性包含着语文课程多个维度的实践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各个学习领域内开展
的听说读写活动。
教师应该抓住各领城的内在联系,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
语文实践
机会。其次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空间中的听说读
写活动。教师应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引
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
决现实问题。最后体现在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
这
些活动除了听说读写之外,也包括文学活动。此外,语文课程的实
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密切关
系。教师要设计多样的语文活
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语文课
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融合的。课程标准强调两者统一,
而没有说两者相统一。所谓“统一”,即两
者内在融合于语文课程之
中,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脱离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
性
,也没有脱离工具性的单纯的人文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功能;人文性
着眼于语文课程引领学生价值
观、养成情感态度的熏陶功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工具性与
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
施和达成。
2.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应该立足于语文课程之内
近十年改革实践中,一线语文教学出现脱离文
本,过度分析课文思想
内容的问题;也依然存在高强度语文考试训练,把工具性当作机械
训
练的现象;把人文性理解为思想内容分析、文本深度分析,没有看到
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
必须以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没有看到
学生在听说读活动中实际也在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只有坚
守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位,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正确理解语文素养(二)整体把握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二)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三)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理解语文学习方式(二)整合语文学习方式
(三)审视语文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继承中国语
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域(三)形成良性循环的课程建设机制
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总目标中最
基础的元素。学生只有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如
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语文能力,逐渐积淀语文素养。课程标准
保留知
识与能力目标,继承了以往大纲的精神,也赋予其时代性的内涵。在
课改
深入推进的今天,一线教师既要纠正轻视知识教学的偏差,也要
对知识与能力有新的理解。当今社会早已
进入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呈
爆炸式增长。学生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基本知识与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
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运用知识与能力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总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长期以来,中国小学语文<
br>教育界对方法的关注比较多。这种重方法的传统隐含着一种实用取向,
即追求方法带来的实效,
忽略学生使用方法的学习过程。语文学习过
程是一个多种动态因素作用的活动系统,这些因素包括学习方
法的融
合、学习活动的展现、学习内容的把握等。掌握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质,
是要提高学生运用
学习方法驾驭学习过程的能力,体现过程与方法的
融合。因此,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
意锻炼学生这
种驾驭能力。课程标准提出这一目标,凸显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地位,也体现
出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尊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总目
标中最具内隐性的元素。它是一个人的内在
隐性修养,包括课程标准提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绪、文化品
位、价
值观等核心要素。课程标准提出这一目标,既是对语文课程重视育人
经验的高度凝练,也
是对现代社会人才品质要求的全面总结。课程标
准还尤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
领作用,赋予语文课程更为
重要的时代使命。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是语
文课程本身重要的内容。①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逐
步引导,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这种
共鸣和体验也需要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自然渗透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尤其要充分利用人文内涵丰厚的课文,发
挥熏陶、感染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语文教材,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编制的、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中师生使用的一切材料,包括
小学语文教科书、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习字册、练习册、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讲义、补充阅读材料,
以及
相关的录音带、录像带、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等。狭义的小学语文
教材专指小学语文教科
书。本章论述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指小学语
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四种功能:顾黄初认为
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新课文的特点
1、选文主题鲜明,充满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
2、选文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内涵
丰富
3、选文类型丰富,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精心设计练习
1、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2、练习设计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3、练习设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4、练习设计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练习呈现方式为学生所乐意接受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俱进,课标版教材建设趋于多样化
(二)关于语文教材的讨论活跃,语文教材观念得到碰撞与更新
(三)注重汲取传统语文教材、国外母语教材编制的长处
(四)重视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实现“教材”向“学材”转变
汉语拼音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简、填
1、适当降低要求2、突出拼读重点3、注重生活应用
汉语拼音模块教材研究
特点
(一)汉语拼音模块教材内容与《汉语拼音方案》有所区别
(二)学习汉语拼音与识字、发展语言有机结合
(三)精心设计情境图和语境歌
(四)精心设计巩固练习和扩展练习
写字教学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遵循写字规律,加强示范与指导(三)培养学生“读”字的能
力与欣赏评价的能力
识字的评价建议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二)以积极评价为主(三)关注个体差异
第一学段教学内容重点
1.朗读方法的训练
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默读的基
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不稳定,要依靠大声朗读使注意稳定,保持视觉与听觉言语运动器官
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和理解,并进行识
记。一、二年级的阅读教材大都是
故事性强的白话诗歌、韵文,朗朗
上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趣味。因此,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
br>方法。田本娜教授认为,低年级必须做好朗读的基础训练,一年级第
一学期,要求读得准确,第二
学期达到读得流利。二年级在读得准确、
流利的基础上,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结合文本思想内容与
所表
达的感情,让学生掌握好语调、节奏、重音、停顿、速度等朗读技能。
学生要能读出词语、
句子、段落间的停顿;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
不同身份、不同心情,事物、景物的不同情境,读出声调
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和恰当的语气感情。
2.认读能力的培养
认读是通过对文字
的感知获得阅读材料最浅层意义的能力,是阅读的
基础,在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最低层次。认读能力的外
显标志是:认
识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并能正确书写,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能熟练
使用工具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课中,教师
可创设多个途径让学生认识生字,如听读故事中看
生字新词,了解课
文大意时复现生字,通读课文时读准生字新词。
3.词语理解与积累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只有这样,才
能使其很好
地把握语段、篇章的意思。受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的限制,低年级学
生对于某些词语
的意思很难准确地理解。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多
种理解词语的方法。除了常用的换词法、词素分释法
、联系上下文理
解等,还可以通过在表演中体验词义、追溯字理、观察图片等理解词
义。
第二学段教学内容重点
1.默读能力的训练
默读有利于获取信息、提高速度、深
入思考、帮助理解。与朗读相比,
默读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频率更高。到三年级,学生已具有基本的朗<
br>读能力,为默读学习奠定了基础。中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
能力显著提高,内部言语逐步
发展,掌握字词的数量增多,这一时期
是形成默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年级要重点训练默读能力,
加
强默读指导。从默读的目的来看,中年级默读主要是提取信息,包括
推断篇章没有揭示的信息
,把握段落、篇章的大意。默读的训练着重
于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确实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
的训练
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明确默读要求,养成默读习惯,做到集中注
意力、不出声、不
指读;保证充分的默读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
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
细细品味的
“场”;精心设计引导默读的问题,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
让默读成为辅
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默读中进行有
效的方法指导,如边读边勾画圈点
重点词句,用一两个词写读后感受,
提高默读效率。
2、段落的结构、句法与大意的理解 <
br>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句和篇的桥梁,对整篇文章的理
解需要建立在对段的理解基础
上。学生的表达也是从学习段落表达开
始。段落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段落教学主要有以下内容:认
识
自然段,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了解段落的整体结构,如总分
段式、承接段式、因果段
式、并列段式等,让学生理解怎样把话一句
一句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段落内句与段的关系、句与
句的关
系、词与句的关系;对段落大意的概括方法。
3.品味语言,感受形象,表达感受 <
br>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加强段的教学,不仅要理解段的结构、意义,更
要体会段中一些重点词句。词
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引导学生
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
,
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语言的品味要与文体特征结合
起来,对于叙事性文体,
要抓住重点情节与人物语言等进行品味,借
助形象、生动的描述,为学生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引起学生
情感的
共鸣。
第三学段教学内容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是在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等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思维
活动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超
越句子和词语层面来加工文本,
在文本的观点间建立联系、综合信息,或是思考文本意义
更丰富的内
涵。课程标准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 阅读说明性
文章,能抓住要
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都是对概括能力
的要求。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是以理清文章的结构为基
础的。从表达角
度讲,就是理解作者如何立意谋篇的,如怎样叙述事物的发生、发展,
如何说明
论证问题,怎样抒发感情,等
2.品味语言,培养评鉴能力
评鉴能力包括评判能力和欣赏能
力。评判能力是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
容、表现形式进行价值判断。对思想内容的评判可从内容的可信性、
整体价值与读者相关性等来进行;对表现形式可从文章结构、表达方
法、表达顺序等方面来判断
。欣赏能力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是对作
品思想、主题、表现手法等的进一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
情感
等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作品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只
有在认真地、反复地阅
读的基础上,才能体味出作品的水平高低。教
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品评、欣赏词句的能力。比如,对描
写景物的
优美词句、片段,对刻画人物心灵的词句、片段,要反复咀嚼,体味
其滋味、情趣。学
生对文章的评判与其过去的阅读广度、对语言的精
通程度相关联。学生的阅读欣赏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
评判能力。
3.读写结合,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叶圣陶说:“阅
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
出,从内
到外。”读写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可以帮助学生
积累语言、学会思想方法、陶
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读更能为
写提供表达的方法、技巧。 如叶老所言,“果能善读,自必深受
所
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在
阅读教学中,要选好读写
结合点,实现读与写的相互迁移。
图画类助读系统 插图的功能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2.具化形象、解释意义
3.训练语文综合能力4.审美教育、价值引领
一类课文的功能:
一是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是学习语言文字 三是学习阅读方法
二类
运用阅读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单篇课文的教学解读路径
(一)以语文专业人士身份解读
1.辨别选文体式2.洞悉语言文学的运用
(二)以语文教师身份解读
1.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2.适当兼顾单元主题3.确定教学目标
和内容
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一)个体阅读、合作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二)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局部相统一
阅读课程资源类型与内容
(一)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根据功能 条件性和素材性课程资源
(三)载体形态
物态、人力、活动资源
第一学段写话模块教材的特点
1.写话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2.写话模块形式丰富多样
3.读写结合,说写同步
第二学段习作模块教材的特点
1.凸显专门的习作,随文编排小练笔 2.内容开放,不拘形式
3.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有机整合 4.学习修改,重视交流
写话与习作评价建议解读
1.关注三维,注重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2.彰显目标、分段评价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口
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小题)1.规范的表达2.流畅的表达3.得体的表达
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延续了第一第二学段教材的基本特点有四:
1.口语交际与单元主题相关2.口语交际与习作联系密切
3.提示语注重指导,要求具体4.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
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