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争议与回应

温柔似野鬼°
714次浏览
2020年11月29日 13: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克雷洛夫寓言-检讨书500字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阙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争议与回应

2019年秋学期起,中 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开始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
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简称“统 编本”。“统编本”教材审查首次实行学科审查、综合审
查、专题审查和终审制。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7866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几年来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过程,就是持续不断解疑、释疑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曹颖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杜嘉禧

责任编辑 | 邢人俨


从2 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开始统一使用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历史、道 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简称“统编
本”。“统编本”教材自2017年在全国小学、初中一年级投入使用;
2018年在小学、初中一、二年级投入使用;2019年全面覆盖义务教育
阶段所有年级。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放开教材编写权,各出版
社可依据课 程标准自行组织编写教材,各地可选用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教
学。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十 余种版本教材形成“一纲多
本”的局面,如今“统编本”一统江湖。

实行三科统编 的原因,教育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答复是,“中小学道德与
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 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
用。三科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和使用,这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
署 。”

一直以来,语文教材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



早在2009年,郭初阳和蔡朝阳、吕栋等几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项课题研究,后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

他们从当时三个 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挑选出关于母爱的课文,并予
以分析和评价,想借此角度探讨语文教材的品质。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离不开教材的熏陶,但绝不仅仅只是
教材。小学 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把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培养和批判性思
维品质锤炼放在首位。”杭州谷里书院创办人 、特级教师张祖庆认为“一
纲多本”可以兼顾各地差异,“一纲一本”便于统一研究。
“统编本”三科教材编写历时五年,编写团队达140余人。统编小学语文
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告诉 南方周末记者,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有六十
多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 作家和诗
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人员和专职编辑。此外,
还有很多专家以 不同形式参与了编写工作,比如专题咨询、教材审读、
问题讨论、试教试用、征求意见等。

十年过去,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退出历史舞台,“统
编本”教材成为唯一, 自全面投入使用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与讨论。诸
如先识字后学拼音的教学模式、古诗文比重大幅增加等 话题都曾占据热
搜。对此,陈先云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几年来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过
程,就是 持续不断解疑、释疑的过程。”

之前,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编写教材的 最大难点在
于如何“寻求社会最大的共识”“要尽量考虑到这是一个社会公共产品。一
个教材出 来后会有各种各样的挑剔和批评”。

一直以来,语文教材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 对于“一纲一本”的推行,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观点不一。 (资料图图)


1



日月潭是不是台湾省最大的湖?
寒号鸟是不是鸟?

新学期伊始,专栏作者维舟通读孩子的小学语文课本后,发表 了《作为
一个细节控,我在孩子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发现了N处错误》一文,质疑
“统编本”语文 教材中存在的文字记述错误及配图错误。

陈先云曾在采访中多次表示,“不精准就容易产生 争议。我们要做到有疑
必究、有惑必查”“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要让孩子们喜欢这套新的教
材 ,我们就要做到规范、精准和严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统编本”教材审查首次实行“ 学科审查、综合审查、
专题审查和终审制”。温儒敏曾介绍:“送审要过许多‘关’:如教科书审查组评审、教育部咨询委员会阅审、课程教材委员会终审,以及主管部门
的复审等。编写组对每一轮审 查意见逐条回应,反复修改完善教材。”以
“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4册为例,其经过14轮评审,全 国100个特
级教师提意见,并在多省市试教,最后经中央批准发行。

编写组和审 查组的意见有时也会出现分歧。曾有专家提出文言文注释应
标明注解者,例如“宋代朱熹注”。但编写组 认为,“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过于繁琐,且无必要。”因此,最终未采纳。

不过,“统编本”的一些选文表述和配图,依旧遭到维舟的质疑。

三年级下册中有 一篇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提及《清明上河图》上
的人物数量,“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 。五百多人是流传的通
说,在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出现过。但维舟指出,日本斋藤谦《拙堂
文 话》则统计该图上共有人物1643人。他质疑课文中存有争议的数字
是否会对学生构成误导。

陈先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8年编写组收到过相同的意见反馈。“接
到反馈之 后编写组征求各方面专家,特别是故宫博物院(
注:《清明上河


< br>图》现收藏于此
)专业人士的意见。经研究,编写组综合各方面意见,采
用了‘光是画上 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的表述。”

二年级上册课文《日月潭》中关于“日月潭是我国台湾 省最大的一个湖”
的说法,维舟认为也值得商榷。“台湾最大的湖其实是曾文水库(
17.14
平方千米
)而非日月潭(
7.73平方千米
),日月潭只能说是全岛最大的< br>(

)天然湖——它原先是天然湖,但后来又建造了水库堤坝和水电
站,故而算 是半天然湖。”针对该条意见,编写组按照意见处理办法,核
对原文,并查阅权威资料、咨询地理学专家 后,陈先云表示:“日月潭是
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没问题,不能将“湖泊”和“水库”混为一谈。

除了文字表述上的质疑,维舟还列举了自己发现的课本中的“配图错
误”。例如,“ 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中,将寒号鸟
画成鼯鼠,维舟认为“寒号鸟当然是鸟,将它 错解为鼯鼠是以讹传讹的结
果”。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文中,寒号鸟 的配图是复齿鼯鼠(左)。编写组经过研究更
正了大众认为的“寒号鸟是鸟”的误解。寒号鸟是一种啮齿 动物,学名复齿鼯鼠,因其生性怕
冷,日夜不停号叫,俗称寒号鸟。 (资料图图)


关于“寒号鸟是不是鸟”的问题,陈先云曾解释:“寒号鸟是一种啮齿动
物,学名叫复齿鼯鼠, 因其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号叫,而俗称’寒号
鸟’。”“统编本”中“寒号鸟”的配图是复齿鼯鼠,是 编写组经过研究更正了
大众认为“寒号鸟是鸟”的误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媒体宣传部主任吴海涛
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2017年开始,人教社官网专门开通了“中小学教
材意见反馈平台”和反馈邮箱 ,老师可以登录平台反馈意见,这些意见会
由学科编辑室研判。“有的可以马上回复,有的可能需要时间 段。研判完
以后,有的可能需要修改,我们会在下一次发稿、重印教材之前做一个
修订。”

2
古诗文增多是否加重背诵负担?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变化之一是课文数量减少,教学类型增加。以一年
级上册为 例,“人教版”原有41课,“统编本”减至37课;汉语拼音课减
少,识字课增加。课文数量减少不是 为了“减负”,温儒敏解释这是出于
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的需要。“孩子们负担重,因素很复杂,有时不见 得是
教材、老师加重的,也有来自社会、家长的因素。”

吴洪是江苏射阳外国语学 校小学三年级语文组备课组长,她所在的小学
从2017年起使用“统编本”教材教学,至今三年。吴洪 认为,新教材涉
及很多中国文化,国学方面(
古诗、名言名句、论语等
)增添了很多。

2019年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部分教材统编情况时,即表示
普通高中语 文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数(
136篇首

的49.3%,其中古诗 词33首,古文34篇。

“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 古代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
数(136篇首)的49.3%。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有129篇,总 体占比30左右。 (视觉
中国图)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古诗文占近一半 ”的话题下,网友们纷纷留言,支
持、反对的声音都很热烈。

在该消息发出前,“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已率先落实。据统计,小学语
文教材中,古诗文有129篇,总体占比30%左右 ,相较于原先“人教版”
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后发现,“统编 本”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增多集中
在三到六年级,有将以前高年级古诗文下移到低年级情况,例如二 年级
下新增《咏柳》原属三年级,三年级新增《望洞庭》原属四年级。但也
存在将低年级诗文上 移到高年级的情况,例如三年级上新增《山行》
《赠刘景文》原属二年级上,现与《夜书所见》组成《古 诗三首》,均
是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文。




同时 ,古文学习也提前了。在原人教版中,第一篇古文学习是五年级下
册的《杨氏之子》。而“统编本”中从 三年级开始学习古文,第一篇是短
古文《司马光》,但难度过渡上比人教版更平整,从三年级开始初步接
触简单古文(
注:三上《司马光》、三下《守株待兔》、四上《王戎不取道旁

),到五年级再接触《少年中国说》《杨氏之子》《论读书》。

内蒙古师范大学刘媛撰写 的硕士学位论文《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
古诗词选编及使用研究》提及:“相较于人教版,‘统编本 ’新增了唐朝柳
宗元、王之涣、贾岛、李峤、胡令能等诗人,以及宋朝王安石、清朝查
慎行和两 汉时期的乐府诗。在古体诗方面,增加了一首两汉时期的汉乐
府——《江南》,五言古诗所占比重较人教 版大。但‘统编本’古诗词的
数量随年级的增长平稳过渡,人教版的波动则较大。”

2018年7月23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世和给温儒敏写了一封
“万言书”,质疑教材改革 ,其中就涉及古诗文数量的增加。他以高中推
荐背诵古诗文为例,“从14篇猛增到72篇,其中有不少 抒发的是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以及男女之情不得实现等人到一定阶段才可
能有的人生 慨叹,实在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提前’学习甚至背诵它
们。”

古诗文数量的增 加,在程世和看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个过程是否存
在以高考为大棒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 这是否违背了中国文化所
强调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否有悖于‘仁者爱人’的
儒者情怀?”

之所以增加古诗文数量,陈先云回答:“古诗文和名言名句是我国优秀传< br>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先贤的文采和智慧。通过朗读、背诵,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获得多 样的情感体验,培养起对文学美的感知,进
而提升阅读、审美能力。教材所选的古诗文不仅是历代经典作 品,更蕴
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高尚情操等,学生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很容
易受到其感染, 这对他们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是有重要作用的。”



陈先云认为古诗文的增加并不会造成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阶段正是
孩子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通过一定量的背诵,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
学习潜能,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况且,小学 阶段古诗
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并不太高,总体上是要求
正确理解、形成 积累,具体则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和学情安排相应的学
习目标,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

张祖庆则认为古诗文可适度增加,但没有必要全部背诵。“儿童的生长自
有其节律。 诵读,亦当符合生命节律。低幼儿童,以背诵童谣、民谣、
儿歌等有趣好玩的韵文为主;一二年级,当诵 读适量的童诗;三四五年
级,以背诵唐诗宋词以及少量《诗经》《论语》选段为主;四五年级,
可诵读适量的现代诗。有些文字,错过了,便永远错过了。千万不要以
为只有古代的东西有营养。适当对 儿童进行文言启蒙,在适度理解的基
础上,适量背诵,即可。适量减少背诵,倡导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 背
诵,留出整块时间,大量阅读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经

) ,才是正道。”

3
选文的首要标准不在于有没有明确作者

郭初阳翻阅“统编本”教材时发现一个不理解的现象,以前一些不知是何
人何时何地所写的“三无课文 ”(
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不懂就要问》
《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有了出处——标明选自某某版
本教材。对于这种“自我引用”,他有些无奈。

面对这类质疑,陈先云表示:编写组高度重视选文的来源或出处,确认
了绝大多数课文的作者、译者信 息。还有少数课文,虽然作者、译者信
息不详,但都是从老教材中选入的教学经典,在这次编写中也予以 保
留。



编写组还纠正了一些选文的作者信息 。古诗《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
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通常被认为是王 维所作。但编写组查考大
量古代文献,最终从《大藏经》中查到了相关语句。通过梳理出古人引
用这些诗句的前后顺序和内在关联,最终认为《画》的作者并非王维,
而很可能是不知名的古人所作。一 首旧题为《雪》的诗(
一片两片三四
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 br>)的诗,对其作者的
推测众说纷纭,编写组梳理了多种材料,否定了种种不实之说,认定其
应为古代“层累地形成”的民间作品。

陈先云认为,一篇课文是否适合选入教材,首要的 标准并不在于有没有
明确的作者。“一些流传已久的古代典籍的作者并不可考或存在争议,如
《 管子》《晏子春秋》等,但不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学习经典,从中
汲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方卫平发现,
“统编本”小 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文,在人文观、儿童情
趣、中外作家的广泛性、代表性方面有了一定 的提升和拓展。例如,二
年级下册鲁冰的《蜘蛛开店》、德国于尔克·舒比格的《当世界年纪还小
的时候》,三年级上册流火的《那一定会很好》、王一梅的《胡萝卜先
生的长胡子》等等,在选文眼光 、品质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郭初阳不认可“教学经典”的说法。“没有经典课文这个说 法,只有传统
课文、老课文的说法。课文里面没有什么经典,就是不想改变。儿童文
学的经典这 么多,何必选这几篇老掉牙的东西呢?全国这么多出版社,
这么多儿童文学的老书,无论是绘本,还是读 物。语文教学既然如此重
视它,为什么不吸纳一些优质的读物?它的容量太少,太浅,而且也谈
不上什么符合教学规律,我们觉得它对儿童心理也并没有太多的研究,
学术上也不严谨。”

张祖庆持相同观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语文教材中的“无主文”占有很
大比例,这样的文章应 该减少,“统编本”虽然更换了很多篇目,但整体
上老课文的比例仍过重。




“在老课文中用了很久,是否就证明这是‘经过教学检验的经典’ ?个人建
议,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无论思想性、趣味性还是艺术性,都应该
是名家的经典之 作。编写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脚注的作用,简单介绍作
者(
译者
),注明选自哪个出版 社,出版年月,哪个版本,第几页等。
这是必要的治学态度。优秀文章,灿若星辰,选文时,何必吊死在 几篇
没有作者的老课文上?”张祖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陈先云引用叶圣陶的两句 话来形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的选文
标准——“以故我谓今后选文,绝不宜其文出自何人,流 行何若,而唯
以文质兼美为准”“文和质有所偏固然不能入选,就是二美皆具,而教学
方面不合 要求,还是不应入选”。

郭初阳认为,以经典作为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式。《小学语文 教材
七人谈》一书认为当时市面上的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通病是“短小轻
薄”。“篇幅很短小, 都是单篇小课文,容量很轻薄,没什么思维含量。
经典很少,即便有也会经过这样那样的删改。”在他看 来,这些问题到了
“统编本”教材中没有得到解决。

郭初阳曾尝试让小学三年级学 生理解背诵高中课文《春江花月夜》。他
发现,“小朋友又聪明,脑瓜也好使,为什么不给他提供优质的 东西呢?
教材的容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称之为思维流,课堂的思维流。如果课
堂是一条河流的 话,它的河水应该是非常充沛的,而不是干涸的。”

“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有六 十多人,包括学科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人民教育出
版社研究人员和专职编辑等。 (视觉中国图)


4
选文应不应该被改动?



在小学语文界,选文是否应该被改动也是老话常谈、争议不断的话题。
相较于初高中语文教材,小学语文课本注释中出现“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的频率更高。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统编本”中也存在改动选文的现象。

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文《 花的学校》,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译者是郑
振铎。这篇课文的改动极微小,如将“润湿”改为“湿润 ”,“狂欢地跳着舞”
改为“跳舞、狂欢”,“散学”改为“放学”,“壁角”改成“墙角”。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麻雀》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讲述老麻雀
应对猎狗保护 小麻雀的故事。课文写到“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
开了”这一句,戛然而止。
而原文中还有一段,“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
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
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统 编本”《麻
雀》选文将这段话完全删去。

陈先云说,编写团队对符合选文标准的原 作品进行删减、节录、修改
后,编排在教材中用作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常规方式。凡选入小
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特别是低、中年级教材的选文,一般都要作些改
动。《花的学校》是郑振铎192 0年代翻译的,译文的语言有时代的烙
印。选入教材时,编写组反复揣摩文意,请教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 和作
家进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麻雀》最后一部分删掉,
主要是因为这篇课文 被编排在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本单元的核心任务
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一件事,所选文章都要为这一目标服 务。而《麻雀》
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和感想,并非叙事本身,为了使教学更加聚焦,
删去了此 段。

据陈先云介绍,改动要经过编写组专家反复研讨。对于能联系上作者的
作品, 一定与作者商讨,征求作者的同意;对于无法联系上作者的作



品, 会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的意见,再作修改。他强调:“编
写组所作的修改均遵从不违背作品原 意的原则,不损害作者的合法权
益”。

方卫平表示,选文改动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但他认为目前存在的问
题导致语文教材被质疑和诟病。

“一、教材编撰者对原 作的改编权常常被放大,甚至被滥用了。二、是不
是存在着一种教科书编写的‘标准化模式’,一种绝对 自信、强固的‘语言
纯洁伦理’?这一模式和伦理只求语文教材语言的规整与统一,成为相对
安 全但是机械、单调的所谓‘教材体’语式。这种‘教材体’语文,常常把文
学语言个性化、毛茸茸的鲜活 语感删减、驱除殆尽。三、比较随意地修
改原文,也是对原作者不够尊重的表现。”

在方卫平看来,像《麻雀》这样的删减是令人遗憾的。“《麻雀》是俄国
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名篇之 一,浓缩了晚年屠格涅夫的人生体验和思
想感情。我认为《麻雀》结尾处这一小段兼具抒情性、议论性的 文字,
是作者写作此文时的重要感悟和寄托,也是作品整体叙事抒情的有机组
成部分,其中如‘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这样的文字,更
是具有一种深刻、厚重的思想和情感力量。”

郭初阳曾提出教材选文应遵循三条基本规则:“保持原著的风貌;尽可能
全文收录; 因篇幅过长不得不节选,则作出标示说明,并简要交代选文
前后相关的内容。教材编选者首先持一个文字 工作者特有的审慎与严
谨,方能使读者(
幼年学习者
)不至于陷入断章取义、郢书燕说 的歧
途。”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诗歌作< br>品。郭初阳很喜欢译本中的一句“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
听。火苗轻轻地摇晃着, 好像很开心的样子。”但课文中改成“接着,她
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 火看了一会
儿,飞走了。”




在他看来,原文 中最精髓的部分是“火苗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很开心的样
子”。“统编本”却呈现了鸟唱歌,火苗没有任 何反应,唱完以后鸟就飞走
了的感觉。

“语文学习的生态链中,教科书是重要的一 环。但有比教科书更重要的东
西。那就是良好的语文环境。全民阅读的风尚、优质丰饶的书籍、能力立意的评价、开放发展的课程……都影响着语文教育。唯有上上下下回
到人的言语发展本身,以更加 开发包容的姿态,多一些引导、多一些促
进,良好的语文生态,才能重建!”张祖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其他人都在看:








耶稣生日-重庆巴蜀中学网站


分数级差-高考网上报名系统


休假安排-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


北京人事考试中心-两会议题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安慰短信


第七条猎狗全文-应急演练总结


复旦附中-督导员


我理想中的学校作文-在沙漠中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