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梳理5写景

温柔似野鬼°
616次浏览
2020年11月29日 13: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5月14是什么情人节-两会召开时间2017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薛暮桥)


1





导师决胜面试课程讲义- 语文学科

教材梳理
(五)

主讲人:刘伟丹














1 12


写景抒情类散文
《桂林山水》

一、教材解读:
2 12



3 12



4 12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
甲天下” 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
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 体描绘。文章最后抒发出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叹。
特点:
1结构清晰
2善于运用修辞
选文目的:
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5 12


教学重点
 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 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
驼、屏 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五)语言训练,加强实践
(六)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七)总结新知,回顾重点
(八)分层作业,延伸学习
思路一
(一)导入
方法一:图片导入
方法二:游戏导入:猜地名
方法三:歌曲导入,《我想去桂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 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
6 12


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 说说课文给你的初步感受,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美景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 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
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2)对比“观赏”与“观看”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2.学习第二段
(1)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抓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两词来理解大海和
西湖的特点。
(2)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要先写大海和西湖?“却”字表达了什么意思?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
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 江水有奇特的美。)
(3)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用三个字来概括。(静、清、绿)
(4)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通过变换句子,理解感叹句中包含作者的赞叹的情感。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静静的
漓江的水很静
(5)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
了“江底的沙石”。
7 12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哪些水声?假如 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
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启发想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
什么?
(9)再次有感情朗读这一段,读出漓江水的美。
3.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
显著的特点?
a“奇”。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 是从
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 样子。除了像老人、
像巨象、像骆驼,
教师出示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桂林的山还像什么。 < br>(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
花,有的像 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
目不暇接)
b“秀”。
问题引导:“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
丽。“屏 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8 12


c“险”
提问: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 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
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
重叠叠。)
指导朗读,读出山的险
4.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
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
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
绿树、红花、江水的竹 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
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
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 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 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 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
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
情。
(四)品读课文,总结写法
1.根据板书,请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 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
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 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
9 12


进 、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
全文的结构显得 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 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
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 ,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语言训练,加强实践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写法表达生活中见过的一处美景。
(六)小结本课
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七)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摘抄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背诵


板书设计

10 12




思路二


总结
11 12





12 12

柳州市招生考试院-美国留学网官方网站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官网-实习生工作总结


赖仪-中原工学院教务处


情诗-视觉艺术


求职意向岗位-十月节日


创建文明城市标语-起诉状


重庆教师资格证-关于爱情的格言


爱眼日是几月几号-幼儿园中班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