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 通用版
营业税税率表-民主生活会主持词
小学数学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数与代数
1、整数和小数的意义
自然数
正整数
整数 0
负整数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不循环小数
2、整数、小数和正、负数的读、写法
(1)整数的读、写法
(2)小数的读、写法
(3)正、负数的读、写法
3、小数的相关性质
(1)小数的相关性质
(2)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数位顺序表
5、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
(1)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求近似数
6、分数
第1页共40页
(1)分数的意义
(2)分数单位
(3)分数的分类:真分数、假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
(5)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6)约分
(7)最简分数:分母、分子是互质数的分数
(8)通分
(9)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
(10)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1)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12)百分数
7、数的大小比较
(1)整数的大小比较
(2)小数的大小比较
(3)正负数的大小比较
(4)分数的大小比较
8、各类数之间的联系
(1)整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2)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3)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4)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第2页共40页
9、因数、倍数
(1)因数、倍数的意义和特征
(2)2、3、5的倍数的特征
10、奇数、偶数
11、质数、合数
(1)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
(2)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
(3)质数、合数的判断
(4)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短除法
12、公因数、公倍数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叫做互质数)
(2)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枚举法、缩小倍数法、短除法、分
解质因数法
(3)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4)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枚举法、扩大倍数法、短除法、分
解质因数法
(5)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
A、两数为倍数关系,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
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B、两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为它们
第3页共40页
的乘积。
第二部分 数的运算
1、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2、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
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3、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四则混合运算分为两级:加法、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
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A.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
br>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
算。
B.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
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4、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1)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率: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第4页共40页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运算性质
A.减法的运算性质及变式应用
a-b-c=a-(b+c)
a-(b-c)=a-b+c a+(b-c)=a+b-c
B.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数不为0)及变式运用
a÷b÷c=a÷(b×c)
a÷(b÷c)=a÷b×c
(a+b)÷c=a÷c+b÷c
(a-b)÷c=a÷c-b÷c
C.商不变的性质
(a×m)÷(b×m)=a÷b(m≠0,b≠0)
(a÷m)÷(b÷m)=a÷b(m≠0,b≠0)
D.积不变的规律
(a×m)×(b÷m)=a×b(m≠0)
5、估算
(1)估算的意义
(2)常用的估算策略:
a.凑整的方法;b.取一个中间数;c.根据特殊数的特点进行估算
6、简便运算
§6.1 提取公因式: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
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
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注意相
同因数的提取。
第5页共40页
例如:0.92×1.41+0.92×8.59=0.92×(1.41+8.59)
§6.2有借有还法: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
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
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6.3 拆分法: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
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
“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
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
数的大小哦。
3.2×12.5×25=8×0.4×12.5×25=8×12.5×0.4×25
§6.4 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a+b)+c=a+(b+c)的运用,通过改
变加数的位置来获
得更简便的运算。
5.76+13.67+4.24+6.33=(5.76+4.24)+(13.67+6.33)
§6.5 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合: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
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
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
首先考虑拆分。
34×9.9=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6.6利
用基准数: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
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
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
远。
第6页共40页
2072+2052+
2062+2042+2083=(2062x5)+10-10-20+21
§6.7利用公式法(必背)
(1)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 a-(b-c)=a-b+c,
a-b-c=a-c-b (a+b)-c=a-c+b=b-c+a.
(3)乘法(与加法类似):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率,(a+b)xc=ac+bc,
(a-b)*c=ac-bc.
(4)除法运算性质(与减法类似)
a÷(b*c)=a÷b÷c a÷(b÷c)=a÷bxc,
a÷b÷c=a÷c÷b (a+b)÷c=a÷c+b÷c,
(a-b)÷c=a÷c-b÷c.
前边的运算定律、性质公式很多是由于去掉或加上括号而
发生变
化的。其规律是同级运算中,加号或乘号后面加上或去掉括号,后面
数值的运算符号不变
。
例1:283+52+117+148=(283+117)+(52+48)(运用加法交换律和
结合律)。
减号或除号后面加上或去掉括号,后面数值的运算符号要改变。
例2:657-263-257=657-257-263=400-263
(运用减法性质,相当加法交换律。)
第7页共40页
例3:195-(95+24)=195-95-24=100-24
(运用减法性质)
例4:150-(100-42)=150-100+42(同上)
例5:
(0.75+125)*8
=0.75*8+125*8=6+1000
.(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6:
(125-0.25)*8
=125*8-0.25*8
=1000-2
例7:
(1.125-0.75)÷0.25
=1.125÷0.25-0.75÷0.25
=4.5-3=1.5。
(运用除法性质)
例8:
(450+81)÷9
=450÷9+81÷9
=50+9=59.
(同上,相当乘法分配律)
例9:
第8页共40页
375÷(125÷0.5)
=375÷125*0.5=3*0.5=1.5.
例10:
4.2÷(0。6*0.35)
=4.2÷0.6÷0.35
=7÷0.35=20.
例11:
12*125*0.25*8
=(125*8)*(12*0.25)
=1000*3=3000.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12:
(175+45+55+27)-75
=175-75+(45+55)+27
=100+100+27=227.
(运用加法性质和结合律)
例13:
(48*25*3)÷8
=48÷8*25*3
=6*25*3=450.
(运用除法性质,相当加法性质)
第9页共40页
第三部分 方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4、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计算公式
5、用字母表示数在书写上的规定
6、含字母的式子求值
例如:当a=6,b=10时,求2ab。
二、简易方程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解方程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A、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B、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C、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a)设未知数 (b)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c)解方程 (d)检验、写答
第四部分 单位换算
第10页共40页
1、时间
§1.1
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另有季度、旬、
星期。
§1.2
年、月、日之间关系
一年有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大月:1月、3月、5月、7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小月:4月、6月、9月、11月
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1.3
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根据公历年份判断,整百、整千的年份是400的倍数,其他年份
是4
的倍数的都是闰年,反之则为平年。
§1.4 日、时、分、秒等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1世
纪=100年,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1小
时=3600秒
一星期=7天 ,1年=12个月
§1.5 24时计时法
A.24时计时法的意义
B.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换算
§1.6
时钟问题
一、什么是钟面行程问题?
钟面行程问题是研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关系的问
题,常见的有
两种:⑴研究时针、分针成一定角度的问题,包括重合、成一条直线、
第11页共
40页
成直角或成一定角度;⑵研究有关时间误差的问题.
在钟面上每
针都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但因速度不同总是分针追赶
时针,或是分针超越时针的局面,因此常见的钟面问
题往往转化为追
及问题来解.
二、钟面问题有哪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追
及问题(注意时针分针关系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情况);
第二类是相遇问题(时针分针永远不会是相遇的关
系,但是当时针分
针与某一刻度夹角相等时,可以求出路程和);第三种就是走不准问
题,这一
类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点:找到表与现实时间的比例关系。
三、钟面问题有哪些关键问题?
①确定分针与时针的初始位置;
②确定分针与时针的路程差;
四、解答钟面问题有哪些基本方法?
①分格方法:
时钟的钟面圆周被均匀分成60
小格,每小格我们称为1分格。
分针每小时走60分格,即一周;而时针只走5分格,故分针每分钟走1分格,时针每分钟走1/12分格。
②度数方法:
从角度观点看,钟面圆
周一周是360°,分针每分钟转36060度,
即6°,时针每分钟转36012*60度,即12度
。
§1.7求经过的时间
A.同一天,可化为24时计时法,再用减法计算;
第12页共40页
B.涉及两天或两天以上,以晚上12时为界,分段计算。
2、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
§2.1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2.2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质量
§3.1
常见的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3.2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3
了解:1千克=1公斤,1公斤=2市斤,1市斤=10两=500克
4、长度
§4.1
常见的长度单位: 千米(公里)km,米m,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了解:微米μm,纳米
nm,皮米pm,英寸in、英尺,
英里,海里,
光年约9.46×1012千米,
§4.2
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1dm=10cm=100mm
了解:1英寸=2.54厘米,1英尺=12英寸
5、面积和表面积
§5.1
概念:面积,就是物体所占平面的大小。对立体物体的表面
的多少的测量一般称表面积。
§5.2 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了解:亩、公顷(平方百米hm²)
§5.3 单位间换算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
第13页共40页
平方毫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5亩,1亩=666.67平方米
6、体积和容积
§6.1 概念:
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
容积
§6.2
常用单位
体积单位:立方米(m
3
)、立方分米(dm
3
)、立方
厘米(cm
3
)
容积单位:升(l)、毫升(ml)
§6.3
单位换算
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容积单位: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7、名数之间的互化
§7.1名数的概念:富有数量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名数。数+单位名称=
名数
例如:3米,8元,10张,100千克等.
§7.2单名数和复名数
A.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叫做单名数。
单名数,如:5小时 ,
3千克(只有一个单位的)
B.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复名数,如:5小时6分 , 3千克500克(有两个单位的)
第14页共40页
§7.3 高级单位的数如把米改成厘米,把公斤或千克改为克
低级单位的数如把厘米改成米,把克改为公斤或千克
第五部分 几何初步知识
Ⅰ、平面几何知识
一、直线、射线和线断
名称 图形 意义
把线段的两端无限
没有端点,
直线
延长,就可以得到
长度无限
一条直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都是直只有一个端
射线
延长,就可以得到的
一条射线。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
线段
二、平行与垂直
1、平行: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两
条直线平行。
2
、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
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
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做垂足。
3、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
度。
第15页共40页
相同点 不同点
点,
长度无限
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段。
※重点提示:同
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垂直是相
交的特殊情况。
三、角
1、角
的意义: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两条
射线叫做角的边,它们的公共端点叫做角的
顶点。
2、角的分类
大
0°
小
90°
3、度量角的方法
4、画已知度数的角的方法
四、三角形
1、概念:三角形是由同一平面内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封
闭图形。
2、三角各部分名称
(1)边: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即三角形的三条边。
(2)顶点:每两条边的交点。
(3)内角:每两条边所围成的角。
3、三角形的分类
4、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5、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第16页共40页
于等
90°
于
于大
90°
小
180°
于=180° =360°
于
6、三角形内最少有2个锐角,最多三个锐角。
7、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度,也至少有一个角小于等
于60度。
8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五、四边形
1、概念: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封闭图形。
2、四边形的分类
3、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六、圆
1、基本知识点
(1)圆的初步认识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o表示。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的线
段叫半径,用r表示.两端都在圆上,并过圆心的线段叫直径,用d表示。
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
也都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直径是半径的2倍,字母关系式为
d2r
。
或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字母关系式为r
1
d
2
。
圆规两脚尖所叉开的距离为圆的半径。在圆内最
长的线段是直径。
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2次,就能确定圆心的位置 。
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
称轴。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圆的周长(用C来表示)
第17页共40页
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任何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
圆周率, 所以任何一个圆的圆
周率,都不随圆的大小而变化。用字母
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注意π是一个固定值,而3.1
4是一个近
似值。
公式: 圆周率=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周长直径
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是半径的2π倍。
(3)圆的面积(用S来表示)
圆所占地方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经若干等分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 = 圆周长的一半 = πr ,长方形的宽=半径= r 。
长方形的面积= πr
2
即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公式:
S=πr
2
(4)半圆的周长和面积
将一个圆沿着任何一条直径剪开分成
两个相同的半圆,其中的一
个就叫做半圆。半圆是由一条半圆弧和一条直径围成。那么
半圆<
br>半圆
C
半圆
C
半圆
的周长公式:
的面积公式:
C
半圆
=
d
2
d
r2r
C
半圆
=
r
2
2
(5)圆环的周长和面积
两个同心圆形成一个圆环。设小圆和大圆(或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和直径分别为r和R。(R﹥r)
第18页共40页
圆环的周长:<
br>C
圆环
=2
r2
R
圆环的
面积:
S
圆环
=
R
2
-
r<
br>2
R
2
r
2
扇
形
(6)扇形: n°的扇形面积S
×n)360=nπr180
=nπr²360
n°的弧长为:(2πr
图(1)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图(2)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7)圆的相关结论
一个圆的半径扩大若干倍,则它的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周长
也扩大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
倍数的平方倍。
在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 圆 )的面积大一些。
需记忆数据:
16
2
256
17
2
189
18
2
324
19
2
361
20
2
=400
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Ⅱ、立体几何知识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一般六个面都
平行的四
长方
6 12
体
8
两个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相等
是正方形)。
第19页共40页
不同点
关系
面的大小 棱长
正方体
是特殊
条棱长度
的长方
体
是长方形(也有相对的面
正方
6 12
体
8
六个面都是正六个面的
方形
十二条棱
面积相等
长都相等
上
左
后
下
前
右
长方体:①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放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②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而且相对的棱互相平
行;
12条棱可以分为3组(分别为长、宽、高),每组的4
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长+宽+高)×4
③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上的三条棱分别称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①有6个完全相同的面;正方体放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3
个面。
②有12条长度相等的棱,每条棱的长度称为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总棱长=棱长×12。
③有8个顶点。
第20页共40页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
法一:(1)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六个面)=长×宽×2+长×高×2+宽
×高×2
=(长×宽+长×高+宽×高)×2(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
全相同)
法二:前、后面:长×高×2=X
左、右面:长×高×2=Y
上、下面:长×宽×2=Z
则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六个面)= X + Y + Z
2. 正方体的表面积(有六个面)=棱长×棱长×6(因为正方体的六
个面完全相同) 在解决一些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想清楚要算几个面。
在解答时,可以把这几个面的面积分
别算出来,再相加,也可以先算
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再减去不需要的那个(些)面。
一个抽
屉有5个面,分别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底面。所
以做这样一个抽屉所需要的木板,只要算出这5
个面的面积就可以了。
通风管顾名思义是通风用的,没有上面和底面。所以只要算四个
侧面就可以了。
(1)具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油箱、罐头盒、纸箱子等;
第21页共40页
(2)具有五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水池、鱼缸等;
(3)具有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水管、烟囱等。
(三)体积与容积单位及换算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3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m1000dm
33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dm1000cm
食指的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
1立方
分米;装29英寸电视机的大纸箱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但计
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升和毫升(即L和ml)。
1升=1000毫升
1L1000ml
3
1毫升=1立方厘米
1ml1cm
3.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1升=1立方分米
1L1dm
1毫升=1立方厘米
1ml1dm
(四)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或容积)的计算
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的三次方)
Vaaaa
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第22页共40页
3
3
容积的
计算方法和体积是相同的,只是测量时体积是测量物体外
面的数据,而容积是测量物体内部的数据。不计
物体的厚度,体积=
容积。
1. 不规则物体(不溶于液体)的体积计算
放入物体
(1)一个水杯,底面积为S,水的高度为h,则水的体积
=Sh.当放入石头之后(石头不溶于水且全
部浸没在水中),水的高度
变为H,则水杯内总体积为=SH.(石头不溶于水,水上升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
石头的体积=SH-Sh=S(H-h)。
拿出物体(2)一个水瓶里
有水和铁块(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底面积为S,水的高度为H,则水瓶内总体积=SH.当拿出铁块
水中物体
之后,水的高度变为h,则水杯里水的体积为=Sh.(铁块不溶于水,水
下降的体积
等于铁块的体积)
铁块的体积=SH-Sh=S(H-h)。
3.盐溶于水,则
盐的体积+水的体积﹥盐水的体积
二、圆柱和圆锥
圆柱
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
第23页共40页
2、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两种方式:1.以长方形
的长为底面周长,宽为高 ;2.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其中,
第一种方式得到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3、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
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4、圆柱的切割:
a.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
增
=2π
r
< br>b.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
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 ,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
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5、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a 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如果h=2rR,展开图形为正方
形。
b. 不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c.无论如何展开都得不到梯形
6、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
a.底面积:S底=π
r
b.底面周长:C=πd=2πr
c.侧面积:S侧=2πrh
第24页共40页
2
2
d.表面积:S=2S底+S侧
=2π
r
+2πrh
e. 体积 :V=π
r
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
面周长
②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底面积
③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
底面积
④已知圆柱的底面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⑤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
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
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
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锥
1、圆柱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
到的。圆锥
也可以由扇形卷曲而得到。
2、圆锥的高是顶点与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
只有一条高
2
2
第25页共40页
3、圆柱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
②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
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
形的面积,即S增=2Rh
4、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a.底面积:S底=π
r
b.底面周长:C=πd=2πr
c 体积:V=13×π
r
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
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柱与圆锥等底等体积,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圆柱与圆锥等高等体积,圆锥的底面积(注意:是底面积而
不是底面半径)是圆柱的3倍。
第26页共40页
2
2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3×Sh。
题型总结
①直接利用公式:分析清楚求的的是表面积,侧面积还是底面积
以及体积。
半径变化导致底面周长,侧面积,底面积,体积的变化。
两个圆柱(或两个圆锥)半径,底面积,底面周长,侧面积,表
面积,体 积之比。
② 圆柱与圆锥关系的转换:包括削成最大体积的问题(正方体,
长方体与圆柱圆锥之间)
③ 横截面的问题
④
浸水体积问题(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品的体
积,等于盛水容积的底面积
乘以上升的高度)容积是圆柱或长方体,
正方体。 等体积转换问题:一圆柱融化后做成圆锥,或圆柱
中的溶
液倒入圆锥,都是体积不变的问题,注意不要乘以13.
Ⅲ、图形的位置和变换
一、方向
二、位置
三、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缩放
第六部分
统计与概率
第27页共40页
一、统计
1、统计表
2、统计图: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
计图三种。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便于比较。
(2)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
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以及部分与
部分之间的关系。
3、统计量: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名称
中位数
众数
平均数
意义
一组数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
数的平均数。
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水平的数据。
计算方法
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
的和÷2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平均数=总数÷份数
二、可能性
1、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2、可能性
3、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第28页共40页
第七部分
实践与综合应用
一、探索规律
1、算式中的规律
例如: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
2、数列中的规律
(1)等差数列:规律蕴含在相邻两数的差中。
例如:100,95,90,85,80,…
(2)等比数列:规律蕴含在相邻两数的倍数中。
例如:1,2,4,8,16,32,…
(3)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位蕴含一定规律。
例如:1,1,2,3,5,8,13,21,34,…
(4)数列中间隔的项之间存在一定规律
例如:12,15,17,30,22,45,27,60,…
(5)相邻两数的关系中隐含规律。
第29页共40页
例如:18
,20,24,30,38,48,60,…相邻两数依次相差2,
4,6,8,10,12,…
(6)数列的各项分别是平方数或立方数。
例如:1,4,9,16,25,…
1,8,27,64,125,…
特别提示:在寻找规律时,要依据数列隐含规律的几种形式,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对比、尝试、计算,从而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3、数图形中的规律
(1)数线段的一般公式:(n-1)+…+2+1=n(n+1)2(n为线段
的终端点数)
(2)数角、三角形的个数
(3)数长方形的个数:长边上的线段数×宽边上的线段数=长方
形的个数
(4)数正方形的个数:n×n+(n-1)×(n-1)+…+2×2+1×1
4、方阵中的规律
(1)方阵问题每边数与四周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周数=(每边数-1)×4 每边数=四周数÷4+1
(2)实心方阵的数量关系:
总数=外层每边数×外层每边数
第30页共40页
(3)空心方阵的数量关系:
总数=(外层每边数-层数)×层数÷4
5、周期中的规律
6、植树问题(间隔问题)
(1)两端不植树:棵树=段数-1(段数=全长÷间隔)
(2)两端都种树:棵树=段数+1
(3)在非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树=段数
7、搭配问题(排列组合)
二、解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
数=总份数
2、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1)相遇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
程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
(2)追及问题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第31页共40页
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
间
(4)流水行船问题
(3)过桥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桥时间
静水速度(船速)=(顺水速度+逆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
速度)÷2
=速度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
之和
间
(5)其他
火车+人:
(1)火车+迎面行走的人,相当于相遇问题:S=(火车速度+人的速
度)×迎面错过的时间
(2)火车+同向行走的人,相当于追及问题:S=(火车速度-人的速
度)×追及时间
火车+车
第32页共40页
顺水路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
水路程=(船速-水速)×逆水时
(1)错车问题,相当于相遇问题:S=(快车速度+
慢车速度)×错
车时间
(2)超车问题:相当于追及问题:S=(快车速度-
慢车速度)×错车
时间
火车+车
(1)错车问题,相当于相遇问题:S=(快车速度+慢车速度)×错
车时间
(2)超车问题:相当于追及问题:S=(快车速度-慢车速度)×错车
时间
3、分数、百分数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4)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5)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包括出勤率、发芽率、利息、折扣
等
4、工程问题:把工作总量(一项工程)用“1”表示,工作效率
用“1时间”表示。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第33页共40页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5、比和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配问题
A、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找准分
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
B、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步骤:
a、求出按比例分配的总数量;
b、找出分配的比,并求出各个部分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c、用总数量乘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得到各个部分量。
(2)比例尺的问题
A、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B、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C、求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6、鸡兔同笼问题
(一)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假设法):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
,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
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
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
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
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
第34页共40页
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
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
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
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
重点观察,观察与说
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
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
,乌云密布,
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
孩子说“乌云
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
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
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
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
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
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
,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
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
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
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
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
发展
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
生用的手术刀―样,给
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
地描述观察对象。
假设全是鸡:口诀:假“鸡”得“兔”(第一
次算得的数)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
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
是语
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
第35页共40页
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
“死记”
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
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
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
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总脚数-
每只鸡的
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
兔数=鸡数。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
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
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
一些,可以分为人生、
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
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
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
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或
者假设全是兔:口诀:假“兔”得“鸡”(第一次算得的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
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
多少只?”
解一
(100-2×36)÷(4-2)=14(只)………兔;
36-14=22(只)……………………………鸡。
解二
(4×36-100)÷(4-2)=22(只)………鸡;
36-22=14(只)…………………………兔。答:略
第36页共40页
(二)已知总头数和鸡
、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
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仍属
假“鸡”得“兔”类型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
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
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仍属假“兔”得“鸡”类型
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
只免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鸡和兔总共107只,鸡比兔多58只脚,鸡和兔各几
只?
(1)假设全是鸡:(2×
107-58)÷(2+4)=26(只兔);107-26=81
(只鸡)
※↓因为鸡脚比兔脚多58,所以应减去58
(2)假设全是兔:
(4×107+58)÷(2+4)=81(只鸡); 107-81=26
(只兔)
※↓因兔脚比鸡脚少58,所以应加上58
(三)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
多时,可用公式。
※仍属 假“鸡”得“兔”类型
第37页共40页
(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
+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
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仍属假“兔”得“鸡”类型
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
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
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鸡和兔总共107只,兔比鸡多56只脚,鸡和兔各几只?
(2×107+56)÷(2+4)=45(只兔);107-45=62(只鸡)
※↓因为鸡脚比兔脚少56,所以应加上
56在此处键入公式。
或(4×107−56)÷<
br>(
2+4
)
=62(只鸡);107-62=45(只兔)
※↓因为兔脚比鸡脚多56,所以应减去56
说明:每增加(或减少)一只鸡(或兔),它们脚数的差就是(2+4)
(四)鸡兔互换问题
(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
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
〔(两次
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
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
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
数之差)〕÷2=兔数。
例如,“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
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第38页共40页
分析:由题意知,鸡比兔多
解
法一:(1)〔(52+44)÷(4+2)+(52-44)÷(4-2)〕÷2
=(16+4)÷2
=20÷2=10(只鸡)
(2)〔(52+44)÷(4+2)-(52-44)÷(4-2)〕
÷2
=(16-4)
=12÷2=6(只兔) (答略)
或:解:(52-44)÷
(
4−2
)
=4(只兔)→鸡比兔多4只
法二: 设鸡有x只,则兔有(x-4)只。
法三:解:设兔
有x只,则鸡有(x+4)只。
(x-4)×4+2x=44
(x+4)×2+4x=44
4x-16+2x=44
2x+8+4x=44
6x=60
6x=36
X=10
x=6
10-4=6(只兔)
6+4=10(只鸡)
(五)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
式: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
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
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第39页共40页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
总分数)
÷(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例如,“灯泡厂
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
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
要扣除
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
灯泡不合格?
”
解一 (4×1000-3525)÷(4+15)
=475÷19=25(个)
解二 1000-(15×1000+3525)÷(4+15)
=1000-18525÷19
=1000-975=25(个)(答略)
(“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
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
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
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第40页共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