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合集
星空幻想-邀请函模板
《牧童》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
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
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
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
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
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
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
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
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
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
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
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
来即
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
牧童可能是想舒展
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
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
有景、有情,有人
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
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
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
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
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
让
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
离
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
钟傅趁早离开那
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
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
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
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
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
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
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
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
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
请,即兴作下此诗。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赏析:
此
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
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
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
作者的所见:一叶
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
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
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
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
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
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
然大悟:哦,怪不得
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
啊!也
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
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
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
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
起二绝句》(①梅子留
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
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
,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
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
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
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创作背景:
诗人在1192年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
当帆来
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
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
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
农村有生机、有情
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
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
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
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
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
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
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
所谓“相
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
样讲
,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
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
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
,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
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
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
明,意境耐人
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
庄
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
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
却给读者留下
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
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
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
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
遭受
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
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
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
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
人间
,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
年七月七日的夜晚
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
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
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
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
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
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
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
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
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
时可
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
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
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
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
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
这种文化最大的特
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
在追
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
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
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
而是以积极
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