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3篇
深圳中考-房屋租赁协议范本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3篇
Teaching plan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grade five
第 1 页 共 25 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
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
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
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并
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
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
2、篇章2: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
3、篇章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
篇章1: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
读、背诵古诗词。
2.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第 2 页 共 25 页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
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
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
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
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
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
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
第 3 页 共 25 页
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
看这几
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
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
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
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
画出来
。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第 4 页 共 25 页
情。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
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
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
大意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
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
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
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第 5 页 共 25 页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
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
br>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
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
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第 6 页 共 25
页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
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
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第 7 页 共 25 页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
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
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
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
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
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
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
的情景作者
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
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
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
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
婉动听的歌。希望
第 8 页 共 25 页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
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篇章2: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
【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
目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
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
的快乐。
3.认识本课4
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
“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br>
一、导入
二、自学生字(检查)
1、正确地读生词,分辨多音字的读音。
形近字辨析组词
第 9
页 共 25 页
难写字分析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
听写过关
3、师生共同解决。。
三、学习《牧童》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
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
齐读,轮读等。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
懂词语:草铺、横野、笛弄、卧。
3、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5、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舟过安仁》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
br>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第 10 页 共 25 页
2、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乘船路过安仁)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
在本子上。理解难
懂词语:一叶、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清平乐.村居》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
,
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说说古诗与词的区别,再理解诗题。
(1.词有词牌名,而古诗没有。
2.
词每句字数不一样,也叫长短句,古诗每句字数一样。
“村居”是诗题,意思是农村的人家)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
懂词语:相媚好,最喜,亡赖。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第 11 页 共 25 页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
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
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牧童》
1.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
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同学们踊跃发
言)
2.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读一读,我趁机说:“别着急,
再听老师读一遍,并把节奏画出来。”
3.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借助工具书)
第 12
页 共 25 页
4.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
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5.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6.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
有的把诗变成琅
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甚至吹笛子、
画一幅原
野图等,非常有趣。
讲《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时,同学们表演欲望
更加强烈。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
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篇章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教案
【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
目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
“
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
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第 13 页 共 25 页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
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第 14 页 共 25 页
1.有人说,童年是一
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
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
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
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
四声。归来饱饭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
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
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
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
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
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第 15 页 共 25 页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
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
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
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
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
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
情感?
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
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
易,因此可安排充
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第 16 页 共 25 页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
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
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
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
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
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第 17 页 共
25 页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
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
,更是充满了随
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
活。这个小牧童,
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
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
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
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
“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第 18 页 共 25 页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
张伞使风
,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
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
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
上轻快的
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
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
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
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
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第 19 页 共 25 页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
br>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
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
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
疾
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
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
亡赖、剥)
第
20 页 共 25 页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
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
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
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
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
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第 21 页 共 25 页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
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
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
间,配合学生的大胆
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
人物的距离,
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
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
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
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
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
孩子勤
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
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第 22 页 共 25 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
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
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
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第 23 页 共 25 页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
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
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
时点
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
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
物形象,
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
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
传统文化
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
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
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
,把古诗词正确地背
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
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第 24
页 共 25 页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
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