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别妄想泡我
651次浏览
2020年11月30日 04: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保护水资源的标语-大学排名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仰孝升)



9、古诗三首
周次
课题
备课人
9、古诗三首
日期
课时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目标 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
1.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 感,感受古代将士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
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难点
2.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激发爱国热情。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课前准备
学具
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想象,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经久流传的作 品,它们或记述
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
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 的爱国情怀。
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进入
古诗情境。
3.教师出示《从军行》,学生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
活。

思考与调整

思考:从军的环境如何?从军的将士有什么志向和愿望?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王昌龄(?—约756)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江宁 丞,世称“王江宁”。因其擅长七言
绝句,人称“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 br>积极向上的精神。其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
等。今存《王昌龄集》。
边塞诗 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
题材的诗。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 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
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
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 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
情,可以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代表诗人有高
適 、岑参、王昌龄、李颀等。高適《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
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2.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4)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再让学生闭上眼 睛认真听课文
的朗读音频,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聆听中初步体会诗人
的感情。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西宁西。 暗:
遮蔽,使其暗淡。
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 破:打
败。
楼兰:西域古国名,诗中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4.说说古诗大意。
明确: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
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 身经百战,连
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犯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5.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再说诗意,感受古诗所营造的意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研读前两句,想象情景。
(1)用多种方式读前两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点名朗读、
比赛背诵等。
(2) 自己轻声读一读,思考: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
海湖、乌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 了玉门关)
(3)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
祁连山,海拔400 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
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 (漫天的黄沙、
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让边塞变暗了)
(4)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5)提问:再读读这两句,你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示例:
生1:作者用 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
层的厚重,从而隐喻边疆生活的艰辛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生2: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
情也是暗淡的。
(6)感受孤城之“孤”。
明确: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总结: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
士对边防 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卫国任务有强烈的自豪感、
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
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研读后两句,体会情感。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出示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
明确:①“百战”形容战争之多、战事之长。“穿”不是“穿
上金甲”,而是磨破了金甲。 < br>②金属制作的盔甲还会被磨破,真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
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 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
激烈频繁)
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高度概 括了戍边
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过渡:面对困难 ,将士们的报国壮志不但没有被消磨,反而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 言是
——“不破楼兰终不还”。你是怎样理解这誓死报国的最强音的呢?
(2)赏析“不破楼兰终不还”。
导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
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句诗里——“不破楼兰终不还”,刀
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 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在这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 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不
把敌人消灭誓不还家的决心,一颗誓死报国、不惜为国捐躯的心)
②拓展:
A.“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
们的万丈豪 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不想念亲人吗?(他们也
思念家乡,想念亲人,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 家卫国)



B.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哪些 人牵挂着
他们呢?(也许是两鬓斑白的双亲,他们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
首以盼;也许是一双 年幼的儿女,他们在一次次地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是留守家园的妻子,她因思念而让黑发染上白霜)
C.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
为什么“终不还”。
D.学生练笔、交流,教师指名分享,并结合学生的反馈,相机
板书:忠心报国。
3.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
体会到了将士们戍边的凄苦、孤独和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
杀敌的坚定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 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
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珍宝。
四、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过渡: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构成七幅不
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再搜集
一下其他六首或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 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
壮、豪放。
1.教师出示王昌龄的另一首《从军行》,并配以符合情境的图
片。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
(1)风沙遮天蔽日,一个“昏”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
征的军队卷尘挟风,气势逼人)
(2)从“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中你能想
象到什么?(这两句诗让我们想象 到了前锋部队的英勇,也想象到
了前方的仗打得艰苦、出色)



3.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背诵,教师总结。
小结: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以 轻快跳脱之笔,
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我们去体会,去遐想,这就是王昌龄的
高明之处,不 怪人们称他为“七绝圣手”。

作业:
1.课外搜集更多的边塞诗,背诵并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任签字

周次
课题

总课时

备课人
9、古诗三首
签字日期


日期
课时 第二课时
1.会认“仞、岳、蓟”等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裳”,会写“仞、岳、
摩”等6个生字 。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理解两首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而把握古诗大意。
4.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反复 诵读,在比较欣赏中探讨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准备
课前准备
学具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所学,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从军行》, 同学们都会
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作业,
大家能分享你们的 积累吗?可以是《从军行》的其他六首,也可以
是其他边塞诗。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诗的
味道和诗中的情感。
2.自然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诗题。
过渡:上节课我 们欣赏了玉门关外的边塞风光,感受到了将
士们的孤独、凄苦,更感受到了他们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现
在,让我们随诗人陆游再次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诗人面对沦
于敌手的大好河山时内心 的沉痛。(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感)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篱笆门。 感:感慨。题目
的意思:秋天的后半夜,快要天亮 的时候,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
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介绍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同情
人民苦难,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
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 用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其代
表作有《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
(2)了解诗作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
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归故乡,在
山阴乡下,诗人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 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



人民,盼望南宋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2.教师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自读,读出 停顿、节奏。圈出要求
会认、会写的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正音:“将”读“jiānɡ”,不读“jiànɡ” ;“仞”读“r
èn”,不读“rén”;“遗”读“yí”,不读“wèi”。
◆辨形:“仞”的右边是“刃”,不是“刀”;“摩”不要写成“磨”。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三万里]夸张的说法,形容黄河很长。 [河]
特指黄河。
[五千仞]夸张的说法,形容华山很高。仞,长度单位。[摩
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
区的风沙,诗中借指金政权。
[泪尽]眼泪流干。[南望]面对南方盼望。[王师]指南宋
朝廷的军队。
4.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
做上标记。
(2)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3)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教师指名听写由“仞、岳、摩、遗”组成的词语。
(2)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3)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
过渡:通过以往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理解诗意、



体会情感的方法,并且对这些方法也能灵活运用。现在请大家一起
来说说自己对陆游这首诗的理解,交 流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预设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意:滔滔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东注入海,华山与天相接,直
插云霄。
交流疑问: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滚滚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 势
和华山巍然屹立、直耸入云的雄伟壮丽的画面。
②这两句诗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运用了夸张、化静为动的写法,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
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③这两句诗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极力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而这美好 的河山已沦
陷于敌手,两相对比,更表达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对统治者无能
的痛恨。
预设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金统治地区的宋朝百姓在金兵战马扬起的 尘沙里流尽
了眼泪,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来收复河山。
交流疑问:
①朗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应用怎样的语气?(低沉而悲愤的语
气)
②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着赏析。
明确:这两句诗抒情,表现人民大众的悲愤与希望 。“泪尽”
一词,包含无限辛酸。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
痛。
③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 头
对朝廷的失望。南宋统治集团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正醉生梦死于



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
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 南宋统治集团的警觉,激起他们恢复
中原、一统河山之志。诗人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br>热爱,对南宋朝廷的愤慨溢于言表,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感动。
6.教师小结,升华诗歌表达的情感。
小结:这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由景抒情,强烈地 反映
出诗人盼望尽快收复失去的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愿望,流露了他
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悲愤 心情。这深沉的情感数千年来一直感动着
我们。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过渡到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
过渡:唐宋诗词中,有很多抒发爱国 情怀的作品。我们已学
过的那两首诗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
是如此 。这是杜甫在唐朝衰败时期写的,但是却一改他深沉、悲壮
的旋律,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板 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1)学生齐读诗题,读出“快诗”的感觉。
(2)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闻”是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了
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②“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
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 区)
③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到了唐王朝的军队收
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
(3)介绍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杜甫(712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 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曾任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 矛盾,对穷



苦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的作品显 示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
工部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
元年(762年)冬季,唐军 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
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
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 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
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
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
下这首诗。
3.朗读古诗,理解重点字词。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
部分。)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节奏示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
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
(3)学生朗读古诗,汇报交流。
①汇报生难字:蓟(jì)北 涕(tì)泪 衣裳(c
hánɡ) 巫(wū)峡 襄(xiānɡ)阳
②汇报圈画的地名: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预设:在学 生汇报完后,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引导学生在地
图上找到以上地名,初步了解诗人的行踪,为后面理解诗 意打下基
础。



(4)同桌合作朗读古诗,互相纠错。
(5)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
子和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
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
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4.再读古诗,体悟诗情。
(1)学生齐读古诗,思考: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的心 情的字是“喜”。这个“喜”字
是全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喜到了什么程度呢?
从“欲狂”两字能体会到诗人高兴到将要疯狂。
(2)引导学生围绕“喜”字来理解古诗。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眼泪沾
满衣裳。
a.思考:蓟北是怎样失去的呢?杜甫为什么会身处剑外?
预设: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借助相关背景知识分析
杜甫喜的原因。
b.教师简介相关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中,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叛军一路南下,攻陷< br>了洛阳。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断绝的惨
景。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 乡,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故



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c.分析喜的原因。
明确:安史之乱中诗人被 迫离开家乡,流落到剑外。如今,
叛军的老巢蓟北被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意味着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了。杜甫等这一天足足等了八年,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结束这种痛
苦的生活,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当 收复蓟北这一喜讯忽然传来时,
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
d.理解杜甫听到“收蓟北”的消息后的反应。
明确:“初闻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出 了突然传来的捷
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
集的真实表现 。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意: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儿的忧伤,胡乱地卷起
诗书欣喜若狂。
a.如何理解“愁何在”?
示例:
师:“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以前妻子愁什么?
孩子愁什么?
生: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师: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看到这
一切,杜甫自然就——
生:喜欲狂。
b.“喜欲狂”还有什么具体表现?(“漫卷诗书”)
c.从“却看 ”和“漫卷”这两个连贯的动作中你体会到杜甫怎
样的心情?(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意: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
同返回家乡。
a.这两句诗表现出了什么?



明确:这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抒写,“放歌”“纵酒”是
“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b.如何理解“青春作伴好还乡”?
明确:这是杜甫听到收蓟北的消息后的狂想——回家路上 除
了明媚的春光作伴,还有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作伴,所以诗
人欣喜欲狂。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a.体会这两句诗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这两句诗紧承“好还乡”而来,杜甫身在剑外,心却
早已回到了故乡,他的惊喜之情达到 了高潮。
b体会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这两句诗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 襄阳”
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
对。这四个地点之间 都有漫长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
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襄阳向洛
阳”疾速飞驰的画面,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杜甫此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⑤老师进行总结。
小结:听到收复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
想到 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八年的故乡,杜甫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这首
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 忽闻胜利的消息之后的
惊喜之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
快诗也 ”。
5.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师可 以引导学
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阅读感悟。



过渡:同学们,在老师的引 导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前两首诗,
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自学了第三首诗。通过品读、理解、感悟,同学们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表达
的情感。现在,我们将这三首诗比 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的地方。
(1)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同桌竞背古诗。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教师出示表格)
诗名 作者


主要内容
描写了唐
朝戍边将士们
从军

王昌

生活的艰苦和
唐 战斗的惨烈,
抒发了他们杀
敌报国的雄心
壮志。
秋夜
将晓
出篱
门迎
凉有

陆游

由景抒
情,描绘祖国
的大好河山,
宋王朝的期
盼。
叙写了诗
闻官
军收
河南
河北
人听到官军收
复失地的消息
杜甫 唐 后,十分的喜
悦,收拾行装
立即还乡的
事。
宋 书写人民对南
表达 了诗人盼望尽快
收复失去的大好河山、统
一祖国的愿望,流露了他
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 悲愤
心情。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
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
现了诗人真挚的爱 国情
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
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
界。
表达了诗人满腔的爱
国热情。
表达的情感
相同点:这三首古诗抒发的都是爱国情。
不同点:《从军行》的主题是表达渴望杀敌报国的雄 心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主题是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南
宋统治者的愤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是表达听到胜利消
息后的喜悦。



2.对比阅读,感悟情感上的差别。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体会三首诗的情感区别。

作业:
1.积累有关爱国的诗句,开展“诗中爱国情”主题班会。
2. 观看2019年国庆阅兵典礼相关视频,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爱国热情,
共同探讨:和平年代,我 们应如何爱国?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br>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次课程内容的安排旨在体现课堂
上真正把学习的主 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
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引导 学生学会品读诗句、感知意境、体悟情感。本
次课程不管是对三首古诗整体学习方法的考量,还是在一首 诗的学习过程中自学与讲
学的穿插,都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总结——运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同 时,
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古诗的朗诵以及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积累,在感知我国优秀传统
文化之 美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
结合诗句进行想象,体会古 诗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古诗的用词、呈现的意境毕竟与



学生的现 实生活有距离,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古诗的意境,就
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善 于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从而真正有
所感悟,有所收获。
另外,在第二课时 ,我在介绍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上多花了一点儿时间。学诗
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 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
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 的遭遇关系密切。比
如,如果不了解陆游的生平,就无法理解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我认为在课堂
上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把握好分寸,不可过深、过多,导致
喧宾夺主。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为理解古诗打好基
础。所以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在课 堂上,还要引导他们在课下多阅读,拓宽知识面。

主任签字



总课时

签字日期

休斯顿大学申请条件-三国演义读后感


五十知天命-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千足金是什么意思


中国征兵网-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网购英语作文-上海高考论坛


德州教育网-销售内勤工作总结


树人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


十月围城影评-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