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广东省考试院-北京二建成绩查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
字。
2.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环节 学案
一、提出学习要求
导入课题
学习《从军行》和《秋夜将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探究新知
1.我会读。
独立学习
仞 岳
2.我会写。
仞 岳 摩 遗 涕 巫
三、探究思考
1.查资料,了解王昌龄《从军
行》组诗的创作背景及陆游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合作探究 感》的创作背景。
2.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
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
诗句描绘的画面。
3.借助注释理解《从军行》。
教学重点: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
2.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一首好诗,往往蕴
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
穷。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设计意图
介绍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指导朗读,疏通诗句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
生字和词语的读写问
1.自由朗读这两首诗,学生互相正音,教师指导学生划
题。
分节奏。
2.指名当小老师教写生字。注意“仞”字不要丢了点。
三、熟读古诗,理解诗意
紧扣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
1.指名读古诗《从军行》,读准节奏。
面,有助于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走近诗人内心,诵
2.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教师适时释疑。
出诗人情感,从文字表层读到了文字深层。
3. 分享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3)有疑问、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
4.再读《从军行》,找出关键词,并说说理由。
(“终不还”)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
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
的
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
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
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
br>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
4.“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
力极强的
一句诗。戍边时间
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
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
之荒凉,都于
此句中概括无
遗。
5.借助注释理解《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
迎凉:快要天亮。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
形容它很长。
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游《示儿》
五千万仞:指华山。
遗民:指在金统治区内的原
宋朝老百姓。
5.理解“终不还”。
6.了解
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
体会诗句要传达的情感。谁来分享一下王昌龄写这首诗<
br>前的一段经历?
7.“终不还”是誓言,谁终不还?为什么终不还?细细
品读诗句,你就能找到答案。
四、精读古诗,体会诗情
1.
这是一首边塞诗,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诗中描
写了哪些景物?(青海、长云、雪山)
2.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象一下诗句描绘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相
机引导学生读第一、二句,感受边塞的广阔,与
“孤城”形成对比,一个“暗”写出了戍边的寂寥,突<
br>出了戍边战士的孤寂与艰苦。
3.为何说“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后两句诗,发现古
诗中的历史。(重点理解“黄沙”“百
战”“穿”,感受战争之频繁与艰苦)
4.再读古诗,
根据诗意想象诗中的历史:千里疆域,一
座孤城,寂寥而孤独,戍边战士坚定誓言——不破楼兰
终不还。
黄沙漫天,战事频繁,悲壮而艰苦,戍边战士坚定誓言
——不破楼兰终不还。
5.有感情地朗读。
(1)这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这是将士们不畏艰险、
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的写照。
(2)再读古诗,读出诗中蕴含的报国壮志。
五、回顾学法,学习新诗
1.交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历史,初探诗
歌情感。
2.读诗题,找关键字。(“感”)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自学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想、
感受、感慨。
4.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感受作
者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感。
(2)从“遗民泪”和“又一年”感受诗人对朝廷的失
望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5.作者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作者那忧国
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没有改变
。出示《示
儿》,补充历史背景。
6.齐读《示儿》。
四、随堂练习
结合插图和诗句,试着将这
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在写
实践应用
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略。
六、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古诗中所提到的历史和诗人所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感悟古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改写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自学“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凉州词》,并与《从军行》
作比较,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七、课堂小结
回家再读古诗,试着把诗中的场景描述给爸爸妈妈听。
自我总结
我的问题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
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
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表述。
环节 学案 教案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南望王师
又一年”“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朝诗人陆游终其一生期盼统一,却在绝笔中依然以“但
悲”表
示对南宋王师的失望。
2.揭题:唐朝诗人杜甫,虽一生命运多舛,但在晚年看
到了官军的威
猛,听到了大快人心的收复失地的好消
息。
3.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4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
味)
2.指名4名同学读。(即读即评议,议后再读古诗)
3.提出质疑,相互释疑。
预设:诗中的地名。
4. 试着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巡视指导解疑。
设计意图
将陆游的“悲”与杜甫的“喜”形成对比,为理解
诗题和诗情作铺垫。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2. 回顾:出示陆游的名句,
复习巩固
说说作者想表达的心愿。
二、探究思考
1.读诗句。
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合作探究
读准节奏。
2. 圈画出古诗中的地名,并
查阅资料,进行古今对比。
河南河北:
泛指黄河以南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一节课的古诗教
学,本节课,先让学生自学,
设计有梯度的“四读”,
在读中找诗眼,在读中知诗的大意,在读中体会诗
人的心情。在阅读过
程中将能突显诗眼的内容不断
进行提炼或扩展,能对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更加充
分、深刻的体会,
又可以在比较中把握特点,感受
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对古诗的分析、鉴赏能力。
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三、知诗背景,理解诗题
北、山东一带。
1.古诗中的历史探寻:安史之乱。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
2.作者当时处境。
川剑南一带。 杜甫(712—770)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
蓟北:泛指唐代
蓟州北部地二人并称“李杜”。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他曾
区。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写
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这些诗记录了唐朝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
诗史”的称号。公元763年的
江上。
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3.理解诗题:这个春天,杜甫终于不用再漂泊,是因为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是什么消息?
3.补充注释。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
涕:眼泪。 讯)
妻子:妻子和孩子。 齐读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四、品读古诗,读懂诗人心情
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
1.再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与
的景色相伴。
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受有何不同。
4. 交流古诗中的历史,初探
(《闻官军河南河
北》以“喜”为感情基调。找出诗眼
古诗表达的感情。 “喜欲狂”)
“喜”
2.默读古诗,画一画,你在哪些细节处读到了“喜”。
5.理解古诗大意。 3.学生交流
,观察归纳。(教师板书:涕泪满衣裳、漫卷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诗书、放歌、纵酒、还乡) <
br>收复蓟北一带。高兴之余,
4.想象诗人“喜欲狂”时做了那些事?你觉得哪个场景
泪满
衣裳。 最能体现诗人的“喜”和“狂”?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
5.理解“涕”与“衣裳”古今用法的区别。
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
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
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6.补充资料:“安史之乱”是
中
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
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
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
权的战
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
衰的转折点。
7.对比阅读,体会诗人的爱国
情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
55)
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
叛军攻陷潼关。至德二载春,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
睹了长
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
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
诵千古的名作。
实践应用 三、课外延伸,品诗中味
(“涕”,眼泪;“衣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 终于可以回故乡了,为何还哭得“涕泪满衣裳”?(七
年颠沛流离,杜甫也经历过“遗民泪尽胡尘里
”的痛苦,
也会在“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期盼中失望,在失望中期
盼,这无比艰辛的回忆涌上心
头,喜极而泣)
6.一向沉稳又注重读书的杜甫,此时“漫卷诗书”,又是
为何?(只为快点
回家乡;归心似箭)
7.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从哪些字眼感受到了“快”?(“即”“穿”“便”“向”)
8.比较阅读。
出
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
日看
尽长安花。”
是否还记得孟郊和李白写诗的心情及诗中的历史故
事?(李白被放
逐的时候突然得到赦令,内心极为高兴;
孟郊考取了进士,金榜题名,欣喜不已)
杜甫构想的回乡路一路畅通,而且一刻也不停留,可见
他内心之喜,归心似箭。
9.再读诗,读出诗人之“喜”。
五、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进行主题阅读,以一篇带多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1.课后熟读,再品古诗。
2.读到杜甫的其他古诗,从古
诗中感受诗人的心情与情
怀。
《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
花》《登高》等。
1.出示《春望》,体会诗人情感。
增加学生的诗词储备量,加深对杜甫的“爱国情怀”
(诗人看到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
衰的感慨,的理解。
思家之忧,发出国破之叹)
2.再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因“剑外忽闻收蓟北”而
欣喜若狂。
3.比较阅读后,想一想:诗人杜甫的“喜”与“悲”都
因何而生?
(诗人心系国事
,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因官军收
复失地而欣喜若狂,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六、课外延伸,品诗中味
1.课后熟读,再品古诗。
2.找找杜甫在不同时期写的诗,从古诗中感受杜甫的爱
国情怀。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七、课堂小结
回家再读古诗,试着背诵下来。
自我总结
我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