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
湖南科技大学招生网-业务员月工作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
识字 4
教材分析:
《识字
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
第二组
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
该遵循事物
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成语理解建议:
①分组教学,抓住重
点。如:第一组可以抓住一个词语(取
长补短)突破,其余就迎刃而
解了。 ②抓住联系,词文整合。如:先学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
再随机进行“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等词语的教学。 学情分析: 《识
字
4》所选的成语不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出每个成语
的意思,在教
学时,通过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
了解成语这一形式
的优点,并对此产生兴趣。同时,将重点放
在对收集成语的兴趣培
养上,如:成语接龙或者读成语故事等,
鼓励学生从小了解、积累
一些成语,并在平时的说话、写话中
尝试运用,从而体会其精妙之
处。 写字指导:“落”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补”不要写成示
字旁;
“拔”右边不要写成“发”;“取”耳变成偏旁最后一 笔变“提”。
13 坐井观天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
友
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
小
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
要高,
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
一寓意,对
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
他们对事物的认
知往往是片面的。
学情分析: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
蛙
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
中
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
基础。
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
近学生实际,
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依据
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
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
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4 我要的是葫芦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
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
却只
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
了。课文
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
物的生长一般要
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
篇课文使学
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
要想得
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
果。
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
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
自
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
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
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
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
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
感得到训练,个性得
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
为主导,以学生 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
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
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
言故事,学生很喜欢
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
合作、探究等学
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
句子。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
态、语
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15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
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
特点:
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
枣树不因自
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结了又
大又红的枣子自
高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这是一篇很有趣
的童话故事,从故事
中让同学们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 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
处。
学情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
奇心强,但缺
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
大胆且独立,他们已
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
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 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16 风娃娃
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6
课,是一
篇 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
故
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
又“傻”
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
处和坏处,课
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
明白,做事情光有
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 用的道理。
学情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 理解和创
新“的
过程,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
要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
成
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给”永远只能给死的
知识,而“导”
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所以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 教
材特点,我采用了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
倡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
主动性和创造
性,但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
可能,因此教师的
有效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17 酸的和甜的
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
第
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
一
主题展开。本课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吃
不到葡
萄就说葡萄酸。它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却迷惑了
小松鼠和小
兔子,要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一尝,它们都将错
过这顿美餐。这
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光听别人说, 要敢于亲自去尝试。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
探
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欲望,爱读、爱说、爱模仿、爱表演、喜欢
想
象、无所顾忌是他们的特征,像这种以动物为主人公的课文,
而且
是连环画课文,尤其喜欢学。基于本班学生也具有以上的
特性,再
加上他们朗读时感情上的欠缺。因此在指导朗读的过
程中,我采取
了层层递进,有浅入深的朗读方式。并教学时指
导学生借助连续的
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内容。
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
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像他们的语
言,揣磨他们的心理,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体会课文中 蕴涵的深刻道理。
语文园地四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
究
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
的
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
习学过
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
在双向互动
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
—给学生提供展
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学情分析:
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
写
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课文中第一个练习侧重比
较
各个标点;第二个练习侧重说写实践。如果单出示带标点的
句子的
练习,那么也许课堂上知道了怎样填标点符号,回家写
日记时还是
没有正确运用的意识。若和平常的语文园地一样把 标点练习和写话
练习分开,
学生对标点的感觉就是脱离文章的,
不真实的。为此必
须将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说话前做标点练
习,写话前提醒用对标
点符号,写话后又要求检查标点。这样
学生马上就能在写话中更好
地认识、使用标点,并在平时的日 记中更留意标点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