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玛丽莲梦兔
587次浏览
2020年11月30日 14: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上海机电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刁戴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拱星墩小学 杨晓亮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识字”、“课文” 和“语文园地”组成。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安排了8
个单元,每单 元4~5课,共34课。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
练习,共8个。
本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全册共安排
生字450个,其中要求写的为350个。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34篇,其中韵文8篇。大体上按内容分
为8个单元:1~4课为“秋光篇 ”,课文内容大都与秋天
的景物有关;5~8课为“生活篇”,意在反映儿童的生活
乐趣;9~ 12课为“祖国篇”,意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
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13~17课为“人生篇”, 意在让
学生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学会在故事中感悟生活;18~21
课为“团结篇”目的是引 导学生与人要友好相处,团结合
作;22~25课为“情感篇”意在让学生学习用真情获得真
情 ,培养爱心;26~29课为“环保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
自然,保护环境;30~34课为“科学篇 ”,意在让学生关注
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本册教材仍然坚持“多编少搬”的 原则,所编选的课
文,仍然体现内容丰富、充满情趣的特点。课文语言规范,


浅 显易懂,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
训练。插图精美,富有童趣,便于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二、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大部分同学学 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
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但也有少数一
部 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慢,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使他们逐步 赶上大部
队。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
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 450个 生字。会默写出350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
端正、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
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
连贯的话。
(3)能当众说话,做到口齿清楚,语句完整,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
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的意思。
(3)能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
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能运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
贯的话。
(3)学会“祝 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
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的内容写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好、问好和感叹好。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阅读课,注重读写结合。
2、充分利用各种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3、习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习作源
泉。
4、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生习作视野,丰富学生阅历,积
累词语。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 识字1、第一课、第二课
第二周 第三课、第四课、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 识字2、第五课、第六课
第四周 第七课、第八课、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 识字3第九课、第十课
第六周 第十一课、第十二课、语文园地三
第七周 识字4、第十三课、第十四课
第八周 第十五课、第十六课、第十七课、语文园地四
第九周 期中复习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识字5、第十八课、第十九课
第十二周 第二十课、第二十一课、语文园地五
第十三周 识字6、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三课
第十四周 第二十四课、第二十五课、语文园地六
第十五周 识字7、第二十六课、第二十七课
第十六周 第二十八课、第二十九课、语文园地七
第十七周 识字8、第三十课、第三十一课


第十八周 第三十二课、第三十三课、第三十四课
第十九周 语文园地八、期末总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总复习













一、教材编排及特点
本册教科书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一样,以专 题形式设计了
8个单元,每个专题为一个单元。依次是:1、美丽的秋天;
2、丰富多彩的学校 生活;3、热爱祖国;4、怎样看问题、
想问题;5、友好相处、团结合作;6、关爱他人;7、保护< br>环境、爱护动物;8、热爱科学。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
活,体现时代特点。
每 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
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全册教材识字8课,课文34篇,选读课文6篇,另外还安
排了8个语文园地和8次口语 交际。
1、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 多样。识字的
三条途径:识字课、随课文识字、语文园地中的识字。
形式有词语、成语、 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本
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
出 ,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
注意(不要求全部都要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力求做到识
写同步,在编排上有一定规律,便于学生识记,方便教师指
导。如第7课《一分钟》 (见33页),要求会写的8个字


中有6个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本册教材除了识字课 和课
文安排了识字任务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
认识的字(前6个单元里都有安 排――我会认,如第18、3
8、55„„页)。
2. 教材内容围绕专题整合。
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名专题,识字课、课
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 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
本组的专题安排。如第三组,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
–––热爱祖 国。识字课的内容是关于热爱祖国的“三字经”
式的韵文。接着,安排了《欢庆》、《北京》、《我们成 功
了》、《看雪》四篇课文,写的都是热爱祖国的文章,学生
从中可以感受到祖国的热爱。“语 文园地”里的《我爱祖国》
(第56页),以及“口语交际”第57也的(我们去旅游)
的话题都是渗透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目标所在。
3. 课文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 更
新了课文。新选的课文有描写自然景象的《秋天的图画》,
有反映学生生活的《一株紫丁香》 《一分钟》,有表达爱国
情感的《欢庆》《我们成功了》,有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别
人长处,遇 事要多动脑筋的《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


《酸的和甜的》,有倡导友好相处,表现 尊重个人选择的《纸
船和风筝》《称赞》《从现在开始》,有体现关心他人的《窗
前的气球》《 假如》《日记两则》,有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
处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有介绍科学知识和
科技成就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
大》等。这些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
学生爱读 ,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
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本册 教材的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
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 和趣
味性。
4. 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
其一、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教材中,每个“语
文园地”都编排了“我的发现”这一栏目,引导学生发现 汉
字的构字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如,“语文园地二”中,
引导学生发现表示动作的词“扫 、提、搬、推、挑、抬、捕、
捉、抓”都带有提手旁;“语文园地三”中,引导学生发现
每组的 两个词意思相反;“语文园地四”中,引导学生发现
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这样编排,不仅 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注意发现的习惯,不断积累学习


方法,而且可 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自信,不断获得学习的
动力。
其二、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 能的机会。“语文
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展示为引
导,鼓励学生从不 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使学
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如,“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书签、贺卡,自己写的儿歌,画的图画;
“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 自己课外识字成果、
收集到的北京风景明信片以及自己的文艺才能;“语文园地
四”的展示台, 引导学生制作、交流识字卡片。教材以这种
方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受< br>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
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 人。 ”
5.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但同时又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主
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
(依然是坚持一个原 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教科书后面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
求,教 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有
条件的学校可在课内指导朗读。)


课后练习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些题目不作统
一要求,如,“背诵 自己喜欢的部分”;“上面的词语,会
写的我都写一写” 。展示台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
成果,目的在于使所有学生在已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与发
展。这些,都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弹 性。
二、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 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
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 ,不作字形分析(有必要有重点
地作典型字形的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
字音 ,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
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 字。养成
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重视写字姿
势的习惯培养。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
独立识字的能力。(重在学会方法和习惯)
4. 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 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
文片段。 (重在学习兴趣的培养)


5.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
问号和叹号。
6.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 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
述简 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7. 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 来。在写
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
学习写日记。
写话:一是看图写话;(80页)二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141、163页) 三是展示台中两次写日记:121页这是我
写的日记;165页这是我这学期写的日记。
三、几点建议
1、 要单元备课
这册教科书采取了以专题整合内容的编排方法。因 而,
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
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下面分别介绍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
2、 识字与写字


由于识字任务较重,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
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 、最习惯的方法识记汉字。巩固识字是
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巩固识字最
有效的方法是重复再现。教师不仅要注意 在一节课中的不同
教学环节再现生字,还要倡导学生课外多读书,多看报,在
阅读中和学过的字 反复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在识字的要求上,不要“一刀切”,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识字首要的是认识。因为,识了字就能阅读,所以,
要求认识的字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就可以 了。但还要鼓励学
有余力的学生多识一些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不必
要求每课生字人人 过关后再学下一课,要允许个别学生发展
得慢一些。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的字350个,是 小学教材中要求写的
字最多的一册,所以写字教学要特别重视写字的质量。不仅
要求把字写正确 ,还要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教师
要加强范写和指导,要注意提示容易些错的笔画、笔顺,特< br>别是那些不容易写好的字。同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
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 阅读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
读能力,即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
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
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 单纯的模
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
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 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朗读
训练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初读课
文,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画出生字;再读课文,画出不
懂得词句,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朗读兴 趣相当重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发挥范读的作用,遇到长句子
和不好理解的句子,教师要 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也可以
让读得好的同学示范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 立思考、质疑问难,鼓励
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
阅读感受的 时间。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拘泥于教学
用书中的提示,只要学生的感受合情合理,就应该予以肯 定。
教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既要
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 兴趣。要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
改变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互相释疑,
合作 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针对低年 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阅读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课
文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
本册安排了 四首古诗。低年级学古诗要顺应儿童喜读爱
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
背、识字、写字上。古诗意思老师一般不主动讲解,生字词
要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 师可作简要回答,也可
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释疑或了解古诗大意,切忌逐字逐句讲
解。

科学计算器说明书-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寒假实习-妇女节祝福语


世博会作文-文山事业单位


社会学专业-生物中考试题


云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石家庄海关


麦考瑞-圣诞节活动策划方案


2013高考语文-北京师大二附中


胡紫微-生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