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元旦的来历
8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壮丽。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谈话。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
老师要带
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和江西的庐山区去玩一玩。
2. 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
数一数,有几层?相机识记“楼”“层”(要
点:“楼”左右结构,过去房子是用木料做的,所以用“木
”做偏旁。“层”是“尸”
加“云”组成,半包围结构)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
上
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板书)学生齐读“鹳雀楼”。
盛唐时期
,诗人王之涣就登上这座楼并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登鹳雀楼》,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鹳雀楼景美,庐山景也不逊色。你瞧,这是什么?——瀑布(看图识认
瀑布“瀑由氵和暴
合成,表示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来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和川),
这瀑布在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更是生动有
趣,我们来读《望庐山瀑布》
4. 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些地方的景色吗?那得先过了识字关。
二、 认读字词,感知词语
1、看图识记“炉和烟”
(1)出示“香炉”的图片。看,这是什么?谁会用炉扩词?谁能给它换偏
旁?(庐)
(2)再观察香炉上方的烟。认识“烟”,用“烟”组词。
(3)这两字在字形上有什么异同点?(都是“火字旁”,表意与火有关)
2、借助拼音认读“依、欲”
(1)利用整体认读音节认读;
(2)利用左右结构认读;
(3)组词感知依和欲的字义。
3、比较识记“遥、尽、穷”
(1)对比观察这三组字的异同(摇——遥;尺——尽;究——穷)(明确:
遥表示距离远)
(2)比较“遥远”和“山遥路远”:写得更生动具体。
(3)游戏:变字。老师说两字,你来变四字。
山川——名山大川;烟云——烟消云散;穷尽——山穷水尽
三、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1、尝试自读。
2、指导朗读。
(1)读五言诗时,注意读出“二二一“”的节奏
。七言诗教师范读,学生
模仿,读出“二二三”的节奏。
(2)抓住韵脚“流、楼”“烟、川
、天”,指导学生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
诗歌的押韵合辙。
3、师生对读古诗
(1)师引读生接读诗句
(2)配音乐、手势表演读
提示:仄音,手向下;平音手外拉。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3)配上音乐,加上动作,读起来就更有趣了。谁来试试?
四、想象理解,背诵古诗
1、《登鹳雀楼》
(1)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提示:引导用完整语言描述画面,尝试背诵前两句
(2)当诗人还想再看得更远些,你想让诗人怎么做呢?
提示:练说:你想要
看……,就要……。或你只有…,才能……。尝试背诵
后两句诗。
2、《望庐山瀑布》。
(1)读前两句诗,如果根据古诗作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讲“香炉峰”)
(2)太阳出
来了,阳光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请你联系诗句,想象仿佛看
到香炉峰样的景象?试着用完整的话描述
。熟读背诵这句诗提示:抓住“生”,
想象烟云冉冉上升景象。
(3)出示瀑布图。说一说,你见过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提示:指导学生做“挂”的动作,体会瀑布的壮观。
(4)这瀑布在诗人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找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完这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景象?
提示突出“三千尺”是极度夸张;“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4)观看视频,再品诗歌。
(5)尝试背诵。
五、表达训练,迁移运用
1、以诗人的角度说美景。
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如何感慨。练习用“我站在……,看到…….,想到……”
的句式来描述。
提示:同学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
2、拓展阅读《山行》
用自己的话介绍诗中的美景。
六、结构分类,学写汉字
1.观察字形结构,找出特点。
“楼、依、烟、炉、挂”5个字为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的
字。教师边示
范写字,边提示木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烟”字中的“大”最后一“捺”也要变成“点”。“的右边是两个“土”,第一横和第三横要短些,
第四横最长。
2.教写“尽、层”2字。
这2字中都含有“尸字头”。注意“尸字头”写法
要领:横折稍斜横稍长,
两横平行框略主笔长撤要舒展
3.教写“照、川
“照”为
上下结构。“四点底”写作要领: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
中间两点略短上聚下散状。写“川”
字时,中间一竖略短并在竖中线上。写“黄”
字时,注意指导“”的第二横写长些,中间部分是“由”,
不要写成了“田”。
七、作业
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八、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站得高,看得远
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三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