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反思

温柔似野鬼°
647次浏览
2020年11月30日 21: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兴仁县人民政府网-下乡工作总结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季德胜)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1.草原
2. 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4※. 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自述)
语文园地一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第二单元
5.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习作:记一次游戏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1习作: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三
春日(宋)朱熹
第四单元
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四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第五单元
15.夏天里的成长
16.盼
习作例文:
爸爸的计划
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2 395

浪淘沙(唐)刘禹锡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江南春(唐)杜牧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语文园地七
18.只有一个地球
第八单元
19※.三黑和和土地
24.少年闰土
20※.青山不老
25.好的故事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习作:学写倡议书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语文园地六
习作:有你,真好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八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3 395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
《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
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
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
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
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
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
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
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
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
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


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
2.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七律·长征》。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
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每篇课文中作者
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



4 395

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
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
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第三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
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
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
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本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


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
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③讲一个有关老师
的故事。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
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
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
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一
课的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②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
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
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
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
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
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第四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



5 395

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
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
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
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
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
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
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
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
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
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第五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
由《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
表达中心意思。
2.本单元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都很适合
小学生阅读。《夏天里的成长》写的是万物在夏天里都在长,文章最后点明了“人


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道理。《盼》写的是小姑娘蕾蕾得到了
一件新雨衣,于是天天盼望下雨。有一次放学后下雨了,可妈妈有不让蕾蕾出去,
她只能干着急。第二天,蕾蕾终于穿上了雨衣。
(2)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
例,表达中心意思。《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



6 395

季节”这个中心意思,是选取了绿蔓、竹林、高粱、稻秧、甘蔗等生物的生长情
况和水、瀑布、河、铁轨等没有生命的物质长的情况来写的,这些事例真实地体
现了中心。《盼》一文,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作者选取了等下雨、找借口
出去、想象雨点落在雨衣上的情景等几件事,刻画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形
象。



第六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
《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四篇课文组成。编排
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
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每篇课文中作者都
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三黑和土地》
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
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
是不会老的。”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七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
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



7 395

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故事一说音
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
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
怀。《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
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


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
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
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
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第八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包含《少年
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闰土讲
“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
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
追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
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有的人——纪念鲁迅有
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
借助的资料。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


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
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



8 395

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
《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1、草原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
教学

染、勾勒、
目标

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
跤、天涯、
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
的深情厚
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
的方法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教学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目标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以草原歌曲导入,
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
云、一碧千里的氛围,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导入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
( )草原或你所



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
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美,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
走进内蒙古





9 395


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
的民族风情。
5.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
1966年8
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了解作者及写作
生于北京, 本篇文章的背景,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有助
人民艺术 于学生理解课文,
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感受
称号的作
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
大的国际影
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
默诙谐,具
真情。


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
访问,记录
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
随老舍先生
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
的美丽风光
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
教学

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分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 鼓励学生多种方


印象?你
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法识记生字、理解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语,体现学生学习
风光(景
色)美人情美)
的主
体性、主动性和自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觉
何把草原的
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
文第一自然
性,可以提高自学

力,培养学生爱写


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
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字、
主动理解词语的
兴趣,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教会学生正确的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写字
佛置身于
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
美?
方法和理解词语
的方
法,为养成良好的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学习
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
满心的愉
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
是那么(明
朗、晴朗)。”



10 395

习惯打下基础。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此环节的设计是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
教师帮助学生找
的词语来?
到梳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
理结构的方法,帮
流”意思。)
助学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生从整体上把握
只用绿色
课文
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内容,学习作者组
欲流,轻轻
织材
流入云际。”
料的方法。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

画、花鸟画、
这一环节的设计
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
是为了让学生自
技法分为工
主学
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
习探究,自己与文
所表达出
本对
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话,并能够与作者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


舒服,既愿 对
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话,让学生成为课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
连用两次更
好。
堂真
正的主人,为以后
学习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课文、欣赏优美的
候静立不
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文章
打下基础。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
动,回味着
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
动,好像回
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一环节是为了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教学生抓住重点
马和大牛
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
草原的美丽
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
他有一样的
心情。
语句
理解文章和体会
作者
情感而设计的,这
是理
解文章的一个重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要方
你是否有过
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画面欣
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
马、大牛,
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
味无穷。让
法。




11 395



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
读第一自然
段。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
让我们把这
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
诵第一段。

用图片、声音来

激学生感官,使学
生更
直接地感受到草
原的
风光之美,有助于
学生
深刻理解课文,留
下深
刻印象。

课堂

结及

展延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
先生一道欣
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
都有一种冲
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
新的空气,

背诵优美的段
落,
让学生积累优美
的语
句,可以提高学生
的语
文素养,培养学生
对语
文的爱好。

( )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



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那达慕”大会上,赛马的骑手们手执马biān( ),一字排开,个
个身穿华丽衣shang
( ),扎着彩色腰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声令下,只听见马tí( )
声响,一
群人jīn( )飘带舞,如一道彩hóng( )一般从绿tǎn( )
上飞向远方。
射箭、摔jiāo( )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许多漂亮的蒙古族
姑娘也rěn( )
不住要来看一看。羞sè( )的面庞,婀娜的身姿,悦耳的笑声,为赛
场平添一道靓丽
的风景。
二、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疾: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疾恶如仇( ) 积劳成疾( ) 疾苦(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羞涩( ) 拘束( ) 洒脱( ) 回味( )
四、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2 395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
一首奇丽的
小诗。”这句话中“这种境界”指的是( )
A.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B.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C.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D.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小丘像中国画。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
限乐趣。”对
这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看出了骏马和大牛的心思。
B.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想象到的。
C.骏马和大牛确实在回味草原的乐趣。

【答案】
一、鞭 裳 蹄 襟 虹 毯 跤 忍 涩
二、④ ③ ① ②
三、安静 害羞 拘谨 潇洒 体会
四、1.A 2.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复习引入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课件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
的设计,
既是为了与上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
( )分通过上节
钟 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课做
两部分内
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
族人民。
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
民族风情。
好衔接,又是让学
生重
温大草原的美丽
景色,
激发情感,为学习
新课
做好准备。







13 395

新课


教学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
( )还感受到
分钟 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
段,用一
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
个词中体
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
的地。一百



抓住重点词语
“洒脱”来理解
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课文这
草原。草 一环节是让学生
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了解
都可以。 在草原上开车的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情形,
么东西,
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并引导学生从这
一角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度来了解草原的
自然,不 特点。


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
随心所欲,
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
脱,令人






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
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
草原人民给
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
来概括,你
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
会到草原
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此环节是用
词语
来概括文段内容,
这一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设计是考查学生
小丘上出 的概
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括能力也就是从


裳,群马 整体
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上把握文章的能
见到我 力。
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
在汽车
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
情好客的
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
几十里外
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14 395



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
神似。
句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设计填空这一环
酒──回 节,可以培养学生
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的概
总会露出 括能力和准确运
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用词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
人一起联欢,
语的能力。
让学生分组学习,
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逐步感受草原人
也不肯走。
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
民的
热情,培养学生合
作探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究能力和对优秀
人民之间 文本
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的欣赏能力。
在夕阳下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
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依次学习“迎接、
感的集中 相见、款待、联欢、
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话


从迎客、 别”各个环节,可
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以感
里草原, 受作者的语言特
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点,学
留连不已,
难分难舍。
四、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习文章的写作方
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每学完一个环节
原人民热 后,让学生带着感
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情读
人民欢迎 一读本段课文,既
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可以
们留下了 加深对课文的理
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解,又
的这种表
达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
阅读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能力,相互促进,
人民的热 相得
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益彰。
汉两族人
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
家庭永远


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
为我们这
堂课的结束语



15 395


课堂小

及拓展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使学生
又一遍回顾了课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
蒙古族人
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文中
景。草原 描写的美景和草
原人
民的热情,明确了
( )分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
钟 都给我们留
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中
深陶醉, 心,升华了感情。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 抄写和背诵
族团结互 两道
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作业题的布置是
华民族团
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


内容

为了
让学生勤于积累,
提高
语文素养。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人情美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空气是那么清鲜( 清新 清爽 ),天空是那么明朗。
2、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潇洒 自由 自在 随意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
3、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 害羞 ),
来给客人们
唱民歌。
二、照样子,写词语,并造句。
1、忽(飞)忽(落) 忽(上)忽(下) 忽(强)忽(弱)
忽(高)忽(低) 忽(明)忽(暗)
2、一(碧)千(里) 一(诺)千(金) 一(字)千(金)
一(发)千(钧) 一(掷)千(金)
从1、2两组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16 395


一诺千金 —— 小明一诺千金,从不食言。
三、默读课文,填空。
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
原风光、喜
迎远客、主客联欢。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
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 那
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
限乐趣。
五、填空。
《草原》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具体的记叙与描写,表
现了草原
秀美的 和蒙古族人民的 。最后,作者以“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热爱草原、赞
美草原人民的真
挚情感。


教学反思



《草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
他亲身的经历和
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
看到的美丽景色
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
情厚谊,充分体
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
生感受草原景色
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2——5
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
别,天涯碧草话
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
定为“体会蒙汉
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感受自然风光美时,让学生
找找第一段中的
景物,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体会“一碧千里”这个词语,让学生说
说这种情景。关 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我出示了两幅中国画,


让学生对比 比较,
学生就能体会到老舍为什么用“渲染”这个词语。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
还设计了写话练
习,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练习写话。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
词概括草原人民




17 395

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
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默读课
文时,就能从
文中的语句感受到蒙汉情深。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
的感悟中,在语


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
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
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
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
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
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
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
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
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
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
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8 395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奶茶:
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自元朝起
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
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
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乌孜别克族烧奶
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
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藏族、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牛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
偏咸。南方的港式奶茶又称为丝袜奶茶,当地饮用奶茶的习惯起源于英国的下
午茶,但制法有所不同,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用乳量及糖份较多,冷热
饮均可。 奶茶,是藏族、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奶茶所用的
茶叶是青砖茶。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酸、芳香油等人体必
须的营养成分。奶茶包括时下最流行的港式奶茶丝袜奶茶鸳鸯奶茶、果汁、雪
泡、冰红茶绿茶、泡沫红茶、绿茶、调味茶饮、酷乐冻、芋头妈妈、优格八大
系列200个品种。奶茶的一般做法先将茶捣碎,放入白水锅中煮。茶水烧开之后,
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搅拌茶水,
待其有所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或奶粉,用勺搅拌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


即成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
奶豆腐: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
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
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
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
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相
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
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
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鄂温克: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
西伯利亚

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



19 395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
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
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
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有支架并盖有篷布,以呈
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既便


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
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陈巴尔虎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
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
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
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歌曲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作曲:
阿拉腾奥勒

作词:火华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啊啊哈嗬咿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
白莲花

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啊啊哈嗬咿




20 395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歌曲2.
填词:
腾格谱曲:腾格尔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老舍的文章
内蒙风光(节选)
1961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
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
文联进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
文化局的布赫同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
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
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到处,我们都受到
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
以上作为小引。下面我愿分段介绍一些内蒙风光。
渔场


这些渔场既不在东海,也不在太湖,而是在祖国的最北边,离满洲里不远。
我说的是达赉湖。若是有人不信在边疆的最北边还能够打鱼,就请他自己去看看。
到了那里,他就会认识到祖国有多么辽阔,而内蒙古也并不仅有风沙和骆驼,像
前人所说的那样。内蒙古不是什么塞外,而是资源丰富的宝地,建设祖国必不可
少的宝地!
据说:这里的水有多么深,鱼有多么厚。我们吃到湖中的鱼,非常肥美。水
好,所以鱼肥。有三条河流入湖中,而三条河都经过草原,所以湖水一碧千顷——
草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湖上飞翔着许多白鸥。在碧岸、翠湖、青天,白鸥之



21 395

间游荡着渔船,何等迷人的美景!
我们去游湖。开船的是一位广东青年,长得十分英俊,肩阔腰圆,一身都是
力气。他热爱这座湖,不怕冬天的严寒,不管什么天南地北,兴高采烈地在这里
工作。他喜爱文学,读过不少的文学名著。他不因喜爱文学而藏在温暖的图书馆
里,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是的,内蒙古尽管有无穷
的宝藏,若是没有人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可惜,我忘了这位好青
年的姓名。我相信他会原谅我,他不会是因求名求利而来到这里的。
风景区
札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多么幽美呀!它不象苏杭那么明媚,也没
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
雕饰,只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
也不能否认它处处美丽。它没有什么石碑,刻着什么什么烟树,或什么什么奇观。
它只是那么纯朴的,大方的,静静的,等待着游人。没有游人呢,也没大关系。


它并不有意地装饰起来,向游人索要诗词。它自己便充满了最纯朴的诗情词韵。
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
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
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也许有,恐
怕是藏在柳荫下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
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象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绿草中有多少花呀。石竹,桔梗,还有许多说不上名儿的,都那么毫不矜持
地开着各色的花,吐着各种香味,招来无数的风蝶,闲散而又忙碌地飞来飞去。
既不必找小亭,也不必找石礅,就随便坐在绿地上吧。风儿多么清凉,日光可又
那么和暖,使人在凉暖之间,想闭上眼睡去,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
夕阳在山,该回去了。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
不厌。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
穗。也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些荞
麦与高粱,我们才越觉得全部风景的自自然然,幽美而亲切。看,那间小屋上的
金黄的大瓜哟!也得看好大半天,仿佛向来也没有看见过!
是不是因为札兰屯在内蒙古,所以才把五分美说成十分呢?一点也不是!我
们不便拿它和苏杭或桂林山水作比较,但是假若非比一比不可的话,最公平的说
法便是各有千秋。“天苍苍,野茫茫”在这里就越发显得不恰当了。我并非在这



22 395

里单纯地宣传美景,我是要指出,并希望矫正以往对内蒙古的那种不正确的看法。
知道了一点实际情况,象札兰屯的美丽,或者就不至于再一听到“口外”“关外”
等名词,便想起八月飞雪,万里流沙,望而生畏了。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

线勾勒(lè lēi)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ù 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3.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yǐn wěn)隐有鞭子的轻响。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jǐn jīn)飘带舞,像

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bá bō)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

右与前面引路。
二、辨字组词。
竟( ) 陈( ) 啼( ) 差( )
境( ) 阵( ) 蹄( ) 羞( )

蛟( ) 忍( ) 毯( ) 便( )
跤( ) 涩( ) 毡( ) 鞭(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缩句)


2.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仿写句子)

,好像 。
3.草原人民与远客语言不通。草原人民与远客却十分亲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
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阅读能力大提升



23 395

四、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深情话别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五、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
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
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
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
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
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
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
见了几座蒙古包。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
面来介绍草原的?( )
(1)颜色 (2)形状 (3)气味 (4)大小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
写出来吧!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
发挥)



参考答案:



24 395

一、 àn lè 2. yū 3.yǐn 4.jīn 5.bō
二、 究竟 环境 陈设 阵雨 啼叫 马蹄 相差 羞涩 蛟龙 摔跤 忍住 羞涩 毛毯
毡子 方便 鞭子
三、1.羊群就像大花。


2.几只小鸟在枝头鸣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草原人民与远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十分亲热。
四、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1.(4)2.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3.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老远
就来迎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好客。4.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
客的性格。
六、示例: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微笑着说:“欢迎你们来到草原作客,草原
的美丽景色让你们大饱眼福吧!草原的美食更让你们大饱口福!”说完主人端出
了奶茶和手抓羊肉招待我们。



课题


2、丁香结




讲读课文


授课
2课时


时间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
教学

记字形。正确
目标

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重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


教学

“结”的能力。
难点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
教学

记字形。正确
目标

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5 395

教具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的方式带领
学生入境,这样,
既激
发学生阅读的欲
望,又
让学生根据课题
导入

1.(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
( )作品中



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
高洁,牡丹
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设下
又赋
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课件出示3:丁
香图片】让
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疑问,为接下来的
理解
重难点做好铺垫。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
学家冯
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
研究所。当
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
短篇小说《红
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
文《紫藤萝

了解作者及写作
本篇文章的背景,
有助
于学生理解课文,
感受
真情。


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
和《三生石》
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
说奖。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新课

1.出示自学提示。
教学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
( 生字
)分 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鼓励学生多种方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法识记生字、理解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语,体现学生学习
的主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体性、主动性和自
薄 觉


性,可以提高自学
能力
扫清了文字障碍,
为学



26 395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生学习文本,打下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坚实
的基础。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
此环节的设计是
分?每
教师帮助学生找
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到梳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
理结构的方法,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
助学
开放
生从整体上把握
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

< br>丁香花。(主
体写丁香花样貌。)
课文
内容,学习作者组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织材
丁香
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
丁香花。最
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
读者要以豁
料的方法。




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
香结的感
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7 395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
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
丁香,
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
发现一柄柄
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空结雨中
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
的“丁香结”
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
愁怨和不顺
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
淡无味的人
生认识。



课堂

结及

展延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对文本内容进行
简单的回顾和总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结,然
神。
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
现了丁香花
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
后让学生再次朗
读自
己喜欢的部分,并
说出
自己喜欢的原因,
这样
的设计进一步加
深了
学生对文本的理
解。


( )欢上了这一



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
文,你喜欢
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读一读自己
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zhuì mǎn yōu yǎ fú àn bèn zhuō dān bó mó hu
( ) ( ) ( ) ( ) (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潇洒( ) 参差( ) 莹白( ) 妩媚( ) 朦胧( )



28 395

三、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并结合
文章,说说作者
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答案】
一、缀 满 幽 雅 伏 案 笨 拙 单 薄 模 糊
二、 潇洒(超脱) 参差(杂乱) 莹白(洁白) 妩媚(柔媚) 朦胧(模
糊)
三、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
的幽雅的甜香。
原因有二: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②丁香花
负担着解不开的
愁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件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的知识,激发学生
( )分2.谈话导入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探究
钟 什么样子
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
香花什么
文本的兴趣,教师
的问
题也帮助学生自
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然过
香结》。

渡到下面的教学
活动。



新课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1.指名读第1至3
自然段。
教学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
( )
花,
分钟
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29 395





的句子。
3.学生交4.学生汇报。

以问题作为牵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引,引导学生在读
花; 中感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悟,自主探究,注
自然段描
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
的小
重培
养了学生的语文
学习
能力。其中,本环
节特
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别注重引导学生
了,还要
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朗读,
通过朗读,使学生
对文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本的内容有更加
样 清晰
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的认识,然后再着
香花的体态
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
淡淡
重引
导学生抓关键的
句段
揣摩体会句子的
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含义,


人分辨出,
这是丁香。
以期达到较为理
想的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学习效果。

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
么?(丁香



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
辨别出
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
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
灵的多,
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
入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
后才见那
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每学完一个环节
几树丁香 后,让学生带着感
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情读
不显得单
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遮掩着
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30 395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 一读本段课文,
气直
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
郁。)为什
既可以
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又
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可以培养学生的
薄”?( 丁 阅读
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能力,相互促进,
是众多的 相得
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益彰。
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

的?
学生回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
(2)颜色:紫色、白 (3)气味:淡淡的幽
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
感觉?
(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作者
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


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6.再指名读第1
至3自然(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
分,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
作者对丁
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 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2.研读第
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1))雨中的丁香
是怎样指名 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
香格
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
画,线条



31 395



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
丁香确
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
点?作
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
香?(格外妩
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
香比作印
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
一般,紫
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芭蕉不展丁
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
花谁
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
空结雨中
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
理解
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
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
愁”,这
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
解,丁香在
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
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
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
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
作丁香
结?
(1)交(2)师指名朗读:



32 395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
丁香
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
的,恰如

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
襟上
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作者把丁
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
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
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
了丁
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
痛折
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


结什
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
从容、
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

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
有。结,
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
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
怨,
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
浣溪沙》
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
结上的情
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
“丁香结”
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


题也是



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
吗?”
指名读,全班齐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交
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
的问
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
问题,正
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
人生才充
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
了课
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
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课堂小

及拓展





四、总结全文,深化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总结全文,使学生
我们 对文本要表达的
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主题
带来的欢 有了较深刻的认
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识,在
此基础上揭示文
章的
主题就是水到渠
( )分着“芭蕉
钟 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
句。然而,一
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成的
是解不 事了。
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

这解不完

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

乐趣。这
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板书: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
的思
想感情?
作业布置,让学生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有所得,学有所


是经 用,引
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导学生体会和学
生活有益
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
活中的
习本


33 395



34 395


“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文的写法仿写作
香如雪, 文,实
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现从课内向课外
结,愁肠
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的延
伸。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
的一
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


内容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浑浊( ) 平淡( ) ( )枝头
细雨( ) ( )妩媚 ( )银装
二、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 ),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
土纷嚣之间,
忽然呈现出两片( ),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
半树银妆,( )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
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


棵白丁香和紫
丁香。月光下( )的潇洒,( )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
兰,在夜色中
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
A.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香味描写了丁香花。
B.第①②节分别香味、色彩描写了丁香花。
C.第①②节分别从触觉、味觉描写了丁香花。
D.第①②节分别从味觉、触觉描写了丁香花。



35 395

3.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三、填空。
《丁香结》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
一直装
着 ,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 ,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
的 恰似
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 ”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
体悟。




【答案】
一、浑浊(笨拙) 平淡(无奇) (缀满)枝头
细雨(朦胧) (格外)妩媚 (半树)银装
二、1.茂盛 雪白 星星般 白 紫
2.A
3.(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
下子辨别出来。)
三、宗璞 丁香 诗句 花蕾,丁香空结雨中愁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
过程中把课
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
字词;第三步是
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
障碍,为学生学
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
上感知文本
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
从整体上把握
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
语文学习能
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
容有更加清晰的
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
较为理想的学习
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
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36 395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
主学习、自主质
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

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
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
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
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
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
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
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
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
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常用笔名宗璞,笔名有:
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46年考入天
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
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
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
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
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


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37 395

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
2009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西征记》。
2001年4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藏记》。
《南渡记》和《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二卷。后
两卷《西征记》和《北归记》分别描写西南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在滇西战场抵抗
日寇和抗战胜利、返回家园的情景。这四部作品既是一体,又各自独立。
主要成就: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1986年国际名人录之一。《弦上的梦》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丁香: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桑给巴尔、马达加斯
加岛等地,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花
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
栽培应用。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
结,百结花”。
丁香属植物还有较强的耐旱性,4-6月,气温从10℃迅速上升到28℃左右,
此时各种丁香正迅速生长、开花.
紫丁香花的所有种类,播种3—4年后,实生苗即可开花;而拟女贞亚属的
种类,播种后4—5年才开花,但扦插或嫁接苗1—2年即可开花。5年后开花渐
盛。


丁香花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
较少[2]。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一般
不需要多浇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花不喜欢大肥,不要施
肥过多,否则影响开花。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美文赏析

雨巷
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38 395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丁香一样的颜丁香一样的芬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 我身旁飘过这女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消了她的颜色,



39 395

散了她的 消散了,甚至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一个丁香一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
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
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我”似
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
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
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
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


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
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
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wǔ)媚。

B.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
的潇洒,紫的蒙眬(lóng)。
..
C.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俯(fǔ)案时抬

头便见檐前积雪。
D.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chā)




40 395

的绿,然后才见到那两扇红窗。
二、辨字组词。
缀( ) 案( ) 雅( ) 拙( )
境( ) 按( ) 鸦( ) 茁( )
三、“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
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
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
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
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
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
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
平淡无味了么?
⑦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
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联系第⑥节,说说作者的用意:( )
A.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人生处处都是结。
B.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显露了作者对
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C.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及时行乐。
D.作者喜欢喧嚣的世界,所以希望每天不平淡。
2.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的作用是( )
A.作者经历的春光完全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
受。




41 395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
富想象的天地。
D.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
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
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
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丁香结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A
二、缀(缀满) 案(答案) 雅(幽雅) 拙(笨拙)
境(环境) 按(按时) 鸦(乌鸦) 茁(茁壮)


三、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四、 1.B 2.C 3.B
五、示例: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
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
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
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
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
启示。





42 395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

词。
目标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
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教学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重点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第一课时
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教学

2.了解诗词的作者。
目标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
意,体会
诗人的情感。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

课件
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创设情境,激发学
( )有无边的



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
是描写山水
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
河远上白云
生情感,导入新课。
使
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
课堂学习中来,从而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
的诗句:“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
《望庐山瀑
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今
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
题:古诗词
三首)






43 395

高学习效率。






人。。以写田园山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苏
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
的词抒写力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 责;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
结合课文注释,想

新课


教学


( )分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作品。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
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
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读后教师
指导,并出示课件,使
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
的节奏,正确朗读诗
歌,同时,这也是正确
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44 395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
又涌上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 把诗人内心的
忧愁写得淋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
大意──理解诗意─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
──体会

生,让学生通过学
习,


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
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
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
─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读的基础上再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
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
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
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
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
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
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
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
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
提供范例。


读准、读通、读懂
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
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
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
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45 395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
地感受全诗
的意境吗?


品味词语的精妙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是学习古诗的难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点,让
墨汁,形象
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学生通过自主、合
作、
探究的方式,领悟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作者
个“跳”
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
急。
用词的精妙,体会
古诗
的巧妙,更一步加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深了
显示
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
还没来得及
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
船中。忽然
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
下的湖面平
对古诗的欣赏。


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
从而入情入
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诗歌补充完整,再把新补充的句子意思写出来。
1.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①
,②江清月近人。
2.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1)诗中前两句 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
得很急,乌云还没
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
景。



46 395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骤
雨初晴、风云变
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①傍晚时分漂泊的旅客又增添了几许忧愁。
②空旷的原野
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
二、(1)跳珠 乱入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


天:远远望去,
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三、时间顺序: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后初晴。(或空间顺序:
视线从天空、远
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导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
入课
( )分居》吗?
题。

钟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
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
儿无赖,





47 395


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
(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
月·夜行黄沙
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新课


教学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解读课题有利于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
( )问?
分钟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整体感知这首词
牌名,我
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的大
体内容,了解词的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有关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知识。
黄沙道中”
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
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中》。读通,
读顺。






教师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突破本课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理解
师随机引
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上的重点。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
节奏,读
出味道。)

西江月·夜行黄沙[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8 395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
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
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
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
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
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
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
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
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

如何写辞职报告-文书写作


英语四级网上报名-节日祝福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浙江工商教务网


云师大实验中学-抗日传奇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过去进行时


北京地坛公园-禁毒宣传资料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分数线-格子铺


拉拉是什么-西医综合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