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研究报告
长治医学院分数线-抚柔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研究报告
一、课题界定
小学生作文:新课
程标准对于作文的表述简洁明了: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
常见的表达
方式写作。小学生作文它首先表现的是“小”,是小孩子的作文。
素材:是指对你
的写作有帮助的各种资源和材料,比如成语、典
故、名言、好词好句等等,通过运用这些素材可以使你的
文章内容更
加生动丰富,而且能够更简单明晰的解释你的观点。
自主表达:自主意识是指学生
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
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它是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和动力。自主表达是学生一种自发的,强烈要求自我表述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语文
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放在了小语文教
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积累语言方法
,
充分积累,全面积累,并自由表达,主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
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
的见解,真正将习作作为自己的发展需要、
成长需要。我提出“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这一
研究课
题,旨在进一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还真实于学生,
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
的需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理论价值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以
“大语文”观、素质教
育观为指导,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活
动,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广泛
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意、时时思考、
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从课
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学生感受习
作的乐趣。使学生情动词发,叙童趣,抒童情,写童真,勇于创新,
张扬自我,从而活化语文教学,深化
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
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
求是:关心周围的
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
br>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
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
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
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
导
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
养观察、思考、表现、评
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二)《小学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指出:“同一年龄段的少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
br>不同的个性特点,表现了儿童未来不同的发展趋向。”写作是语文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
响学生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对这
些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便可使学生成为学有专长,富于个性的人才
。”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
样不
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
如此精彩。”学生具有
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
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②现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
室,万物皆书卷。”“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
累,
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
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
奠定扎实的基础。
③语文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
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
明书……到
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生活
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
有个性。
三、实践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一直是令师生都很头痛的事情。对学生而言,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无话可写。小学生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
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
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
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二、对写作的素材拿
不准。小学生总认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
写,才能写出价值和趣味等;又总认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完
成的作
文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因此望而生畏。
三、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
都是重在一个“趣”字,有了
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
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难免“干巴”,毫无生趣,全不像他们平时
游戏娱乐中生动活泼的神情相貌。
因为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
生是谈“作”色变,望“文”生
畏。
和许多科目的教学一样,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模式,轻个性;
重接受,轻探究等,甚至
个别教师强制学生背作文以应付考试……学
生的个性被抹杀,激情被浇灭,幻想被扼杀……因此,大大小
小的语
文考试中,我们经常看到千篇一律、万文一腔的“雷同文”,即使没有
雷同,也大多是没
有真情实感的假话、套话、空话,全不见少年儿童
真实生活中的五彩斑斓和无边遐想。
对于上
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
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提供了可能。才能引
导学生变平时的“无话可说”为“有几句话可说”,再到“有很多话
想说”
,带领他们发现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多彩,每桩每件
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开始有趣而作,有
话可写。自然而然,他们
会觉得作文原来只不过是如此而已。从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能滋润起
来
、鲜活起来。
四、研究目标:
1、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
养
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灵活使用并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通过
系统的、开放的实验,使
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
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身的专业
化成长。
3、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策略,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
五、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
第一阶段:(2011.9)申报课题,学习理论,拟定研究方案,研
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2011.10--2012.1)教师针对学生习作与习作教学
弊端,探求研究“小
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自主表达”的教学思路,
摸索出让学生乐于积累,个性化习作的途径与方法。 <
br>第三阶段:(2012.2--2012.6)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
告,推出研究成果,申
报结题验收。
2、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
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阶段以调查法为主,对实
验班进行全员调查;实施阶段以
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将课
题研究稳步稳扎的步步推进;结题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将
研究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过程中的作文教学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
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
3、从学生兴趣入手,广辟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
具有个性化语言特点的材料。
3、研究内容:
1、 “一句话日记”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每日的生活,
每
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
求,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
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
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
属于自己的写作乐趣。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
师布置就能自觉地
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2、“一句话摘抄、点滴批注”的教学活动,其内容来源
于学生任
何一次阅读,摘抄下来的是让学生自己心灵悸动的一句话、一段话。
不用去顾虑文字的
长短,他人的喜好。点点批注记录的是自己对文字
的理解和感悟。“聚沙成塔”,让学生一点点积累,把
每一次积累都内
化入心,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表达方式、谋篇技巧。
3、“一分钟新
闻播报“的口语交际活动,其内容来自于学生每天
的读报积累,是学生每天读报剪贴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内
容,最想与他
人分享的内容。简简单单的分享理由是自己对新闻的解读,一次次的
分享,让学生
逐渐能大胆地表述自己对身边、对社会的见解。
4、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真正实现“自然
生成”、“自然表达”。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次日记交流,能出现十来篇写早上起床的,却没有
一篇全尽相同的,
诉说的都是只属于自己。每篇日记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日
记都跃动
着个性的灵光。
随笔日记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中用眼、耳、
手、脑各种
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
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
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六、研究成果(结论)
1、
教会了学生看生活。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
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报刊杂志要看,广播
电视
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在课题启
动以后,我会在每天进课堂时,问学生“
今天走进校园,发现有什么
变化吗?”“上学路上有没有看见什么”等小问题,学生从开始的一
脸茫然到现在,已经能滔滔不绝的说上一会,内容包罗万象,有的视
角相当独特。这些小习惯的养成为学
生完成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养成学生自主表达的的习惯。平时我通过写日记、评日记、
一分钟新闻点评、一周读书会等语文活动教给学生观察和阅读方法,
并引导学生把自己
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收获一一记载在日记里,誊写
在摘抄本上,剪贴在剪报本,用简单的画或是文字记录
下当时的感受。
在班级的各种共享会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小发现、小感受。开题
以来,我坚
持给学生创造和保留固定的交流平台,以维持学生心中想
观察、记录、表达的兴趣和热情。上台表达自己
的收获、想法应经成
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越来越自如、自信,交流的内
容也越
来越有质量。这样学生既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又必将克服作
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3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高年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参与社交
欲望都很强,我就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
活动来学习、运用语文。
如班委选举,写演讲稿,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
秋游到了,让学生写《秋游,我推荐 》;过春节,学生组织起
来调查烟花爆竹的燃放是否守
规……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
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
是
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是
给了他们参与班级管理,
关注社会的机会,是他们心心念念想做的事
情;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当我们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习作空间,让学
生的心灵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
扬,情感得到熏陶,他们就会在宽松
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习作的乐趣。
七、问题反思
虽然我的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困
惑和无奈。
语文学科
的独特性使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感悟的特点。写
作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经历。虽
然我们力求使学生
多积累,但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及个性存在差异,造成学生积累的差异
很大,导
致习作水平有了相当的差异。
通过实验,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与潜能得到了提高,但各层次的学
生发展情况存在很大不同。优等生原有的基础扎实,观察力强,对新
鲜事物比较敏感,兴趣的保持时间长
,因而效果良好,而表现在中下
游学生身上则效果不够显著。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探索。
八、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
2、《语文课程标准》
3、《突破作文瓶颈的三维教学法》 杨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