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余年寄山水
777次浏览
2020年11月30日 23: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牛肉酱的做法-食欲不振怎么办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路粹)


《认识钟表》课后反思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处处都离
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
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
说也并不陌生。 《认 识钟表》这一内容是学生建立初步时间观念的体验。本节
课是一组下雨了,老师分别给四位同学打电话, 询问他们到家时间的画面,借助
四个小朋友和老师的对话,引出“整时”“半时”“大约几时”也就是本 节课重
点和难点。在仔细分析教材和学生交流后,制定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初步认识
钟表,钟 面上有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能正确地认读“整时”“半时”
“大约几时”,认识“大约几时 ”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一)本节课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
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br>我感觉课本的情境图不太好用,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所以上课时我没有用。
我是用一个钟表的 谜语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和同
学们一起重建钟表,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了钟 表的各个部分,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
第一个知识目标。
1.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动
手实践。本节课安 排了一个“我说你拨”的游戏环节。我说时间让孩子们在钟面
上拨出时间,孩子们非常喜欢,对于这节课 的重点和难点理解的更清楚。让学生
拨一拨自己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让学生体会数 学来源于生
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二) 本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本节课比较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而忽略 了数学语言的发展,学生不能准确
的用数学语言描述时间。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让他们拨一个时间的 时候都能
拨对,但用语言描述的时候,大部分孩子没有说清楚,这也是下节课要改进的地


方。
2.难点突破不够。大约几时是这节课的难点内容,从当堂达标检测来看还有
部 分孩子对于大约几时不理解。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在教学设 计时,我从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
知识。 1、注意培养学生数感和估数意识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
任务之一。在这节课 中,我利用丰收的农家小院情境图,让学生数出的28个玉
米及100个辣椒等现实素材,创设一些培养 学生建立数感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
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并亲身体验出它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大得 多。同时。也
让他们了解体会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2、让学生在
实践活动中掌握数的概念数的认识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
大了,内涵更丰富了, 抽象程度也更高了,于是我在这节课中加强了学生的观察、
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这些概 念。比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利用
小棒摆、在计数器上拨,已达到充分操作学具的目的,用他们自己理解 的方法数
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对计
数 单位“一”“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
悦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 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
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 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
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 ,让
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 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
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得后续课 ,它又是以后深入研究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特征的基础课。本单元要求是对长方 形、正方形、
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

< p>
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感受到“面“在“体”
上,同 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
几个特点:1、创设绘本情境, 充盈学习童趣。数学学习首先就是让学生对所学
的内容感兴趣。情能启智,伴随着热烈情感的认知活动, 儿童就能主动、积极、
快乐地投入学习,从而使“思”处于最佳状态。本节课开始以绘本故事引入:立< br>体图形王国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玩捉迷藏游戏。曾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居然作为主
人公出现在故事中 ,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孩子们边听故事边思
考,展示着自己的学习起点、知识盲点,被 数学化情景带着进入知识的学习中。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体现“面”与“体”的异同儿童的灵性在指 间跳动。观
察与操作活动能促进学生把外同德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观察
与操 作活动中获得的形象和表征又及使推动着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本节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疑,置 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逐步体
验“面”与
“体”的不同,充分感悟到“面 ”在“体”上,自然而然的突破难点。促进学生
认知的内化,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学生在一遍遍的观 察中逐步感悟抽象出图
形的特征,同时渗透了先从整体观察,再分部分观察的方法。3、组织各种数学< br>活动,深化图形认识。皮亚杰说过:“活动是智慧的根源”,是学生的经验建构
方式。斯托利亚认 为:“数学教学师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数学知识 的活动。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表象、
直观阶段,对新颖、有创意的活动有着“乐玩”的倾向,教师应还 原引领学生成
长的活动建构,让学生在操作、质疑、思辨中感受知识形成的生动历程。本节课
精 心安排了“描一描”、“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连一连”、
“猜一猜”、“找一找”、 “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
巩固了对5种图形的认知,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了数 学活动经验,深化了图形特
征的感悟,体会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了空间观念。孩子们在经历了看、听 、
描、摸、说、想等大量的感性认识后,发现了很多平面图形的特点,但这些特点
是零碎的。让 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进行分类,借助图形特
点完成猜一猜的游戏,自然而然的对平 面图形的特点进行整理总结。在这样的活
动中孩子们对图形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让学生找一找身边 的图形,并欣赏
生活中用图形设计的物体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学生在动手拼一拼的过程中感受了图形间的转换,体会了图
形之间的 联系,深化了图形的特征,丰富了空间观念,而且平面图形的知识得到
了升华,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埋 下了“再创造”
的线索。通过欣赏微课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的过程,更充分的体会
到“面”在“体”上。4、课外知识拓展,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欣赏微课,了解
图形的产生及发展,通 过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与发明,点燃学生内心的民族
自豪感,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设计时, 我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
规律,让学生构建准确的表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
力。为了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的不足,教学时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既符合学生年
龄特点和知 识接受能力,化抽象为具体,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
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更形象,寓教
于乐,课堂也更高效,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多。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
是学生在用圆柱印出圆形以后,如果能追问一下:用圆柱还能印出什么图形?让
学生滚一滚圆柱的侧面会更好,这样会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一年级下 册第四单元第二节教学内容,加法虽
然比较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初次接触进位加法的 口算,所以
在教学时我还是从直观入手,借助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通
过直 观的观察,让学生抽象出简单的加法的方法。比如,通过小学生爱护草木的
教育情境引入教学,让学生在 一定的情境下运用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筛选出相应的加法计算的问题,进行列式计算。所 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围
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反思自己
的课堂,我觉得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在教学设计 时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


材的编写意图,而另外设计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自主列式,
自主计算,自主说理,将自主探究的权利把握在学生的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
功感受,我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 值,增强应用意识。
2、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
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设计两
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的 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
学题材,从学生喜欢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 炼出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
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 引领学
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
己提出的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在本节课中,努力为学生提 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并锻
炼学生运用所学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最后都要让学生明
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遗憾的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和探究算法时,理性够多,感性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多
利用直观性的教学, 只运用了其中一种,导致了中下生对算理的一知半解。今后
教学中要多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或者多让学生 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理解题的方法
和算理会记忆更加深刻。名人说过“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坚 信我能在
这不断的遗憾和改进中成长。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教学反思
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生动的情境中提出来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 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
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 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
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
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重视了知识的迁移。由于本节课是一 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复习两
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 学生把计算方
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3、重视操 作,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 “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
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 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
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练习、比较,进行算法的最优化。我尽量 让学生进
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7+6”的多种算
法 ,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4、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
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
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 论、
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 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
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 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
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 br>想、动口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
一获取知识的过程 ,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意有效
的利用操作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生有了 观察、操作的感官认识,以及自己独
立思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抽象 与概括,逐
步获得对数学问题的实质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一课教学重难点是
让学 生从操作的过程中引申出算式,从实际操作中进行抽象概括。在这一环节的
设计上,让学生在摆一摆之后 ,再指一指多出来的部分,教师特别用虚线将红色
纸条分成两部分,并让学生也用分一分或是动手移一移 ,进一步明确多出和少出
的部分。并能用语言说出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由操作到抽象出算式的过程
中,不但是重视学生的交流讨论,而且注意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的
迁移,让学生在 比较和思考中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


不足的方面:
1. 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还是不够足。
2. 在课堂中我过多地关注于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重视得不够。
3. 细节处理不够细腻。在处理教学重点 时,学生交流的过少,在重点突破谁比
谁多或少的具体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







反思《人民币的认识》
我 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使学生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
系,使学生知道要合理运用人民 币,不要浪费一分钱。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符合
6、7岁小孩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是 一种友好、平等、朋友
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 br>生为本,但是我在教学中讲的过多,以至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过少。这种现象
我要在今后的教学 中尽量避免,真正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2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所以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学 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
探究,从而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相同数位要对齐等列竖式应注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突出 了
以下两大特点: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
授者,教师的 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 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
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当学


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 拨、引导,
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在本节课中,我抛砖引玉
的将 问题抛出,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算理,自然的
得出相同数位要对齐。其次, 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
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 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
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
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良好的思 考交流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 ,书写还是不规范,还有的还是从十位加
起,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求相同加数的和》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课前活动设计精妙,于孩子们正在学习的古诗相结合,感受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2、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
通过贯穿全课观看魔术表演的 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
情境中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意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 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解
答的过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的特点。
3、经 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
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 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个2相加,到
4个4相加,再到5个5相加......,从中体会算是的 意义,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
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 体
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为下一节课学习留下悬念。
4、练习的设计虽然简单却十 分有效,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尤其是通过反例的
突出,更加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开 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了创新精神。而最后的课外作业又将本课所学内容做了有效延伸,为下一步< br>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1、教学语言不够生动,要多用儿童化的语言。


2、教学中评价语言太单一,有些地方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






反思“厘米的认识”
厘米是学生学习 长度单位的开始,虽然厘米的概念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厘米的概念是比较 抽象和陌生的。这节课,我尊重学
生的认知基础,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 ,合作交
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具
体做到 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 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是人
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 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
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本课的
教学设计中,我 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创设
了富有情趣的“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引起认知冲突,感
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产生认识尺子、认识厘米的强烈 愿望。
(二)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
用,而且较 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
来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
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通过 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 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
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 认识1厘米
的长度。


2、比一比。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有多长,让学生用 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
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3、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4、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 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比、想、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
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 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
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学习了 “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
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 、比较、
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
教师的 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 ”、“几厘米”之后,
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 br>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四)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
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 增
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直尺
测量衣服的长 度时发现尺子不够怎么办?可以用多把尺子,可以用一把尺子多次
量,还可以用软尺量学生将数学知识应 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总之, 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
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 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
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和探索精神,以
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统计》课后反思

时尚的网名-研究报告怎么写


婴儿生长发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上一句


陈镇川-劳动合同书范本


三八妇女节放假规定-补血养颜粥


阿炳二泉映月-王月喜


天才碰麻瓜歌曲-小鸡冰甲


爸爸妈妈看我的-连绵的山叫


婴儿游泳的好处-好听的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