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文《植树问题》
冻豆腐的做法-探险片
数学作文教学案例及评析
我们去植树
——作文和数学整合编写案例
【学习内容】
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学习目标】
学科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培养学生从实
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文目标:能认真记录自己在植树问题上的发现、思考、疑惑,或真实再现
课堂情景,理清学习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情景】
一、问题情景: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 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
侧种树。请按照每
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二、发现规律:讨论交流,大家怎么说的,课堂气氛如何,最后达成什么结
论。
三、应用规律
1.基础练习:
如果在我校操场的一侧种树,如果每隔8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
2.联系生活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像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3.分层练习
A组:一
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
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B
组: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6只红灯笼,再在每两只红灯笼中间挂了2只
黄灯笼,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
(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找好朋友或者选择同样题目的小伙伴交流。
(3)集体交流。
【习作指导】
这是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也是一节很实用的数学课
。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
今天的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学数学不是玩数字游戏,一会儿加一会儿减
,
把数字倒来倒去,其实每一个数字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的。这
节课解决的是植树问题,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为真实的生活,为我们
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么我们怎
么来写这次的数学作文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写作的内容。每一个同学在这节数学课上关注点不同,收
获也不一样,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可能相同,有的关注老师的讲解,老师怎么引出
问题,怎么教同
学解决问题,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动作及对同学的指导帮助;有
的心思不在课堂,只想着自己到公园,看
见一棵棵翠绿的树,用自己幼小的手抚
摸它们,并亲自种了一棵树;还有的一直记住和同桌讨论的情景,
围绕植树棵数
加一减一,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少的同学对设计植树方案情有独钟,植什么树,
要
植多少,怎么植,怎么开展植树活动,当家作主,热情高涨;还有的由植树问
题想到楼梯问题、排队问题等,兴趣盎然;或者我们还可以就一个植树问题的具
体解答过程,一
一再现我们的思考,理清我们的解题思路,这也是不错的作文内
容。
第二,理清写作思路,先
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心中要清楚。比
如我们写植树的解题过程。先交代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植树问题,老师怎么讲
解的,这类问题的解题要点是什么。老师出了一个什么题?我们先读了一遍题,
知道了题目的已知条件,要解决的问题,这时,你是怎么思考的?开始动手做了
吗?遇到什么困
难,怎么解决的,这是重点。最后问题解决了,和同学对了答案,
对了,有什么感受,错了,错在哪?为
什么错?自己又是怎么处理的。
最后就可以动笔写文章了,注意一动笔就一口气写完,不要写一句看一
句,
改一句,这样影响我们的思路,文章磕磕巴巴,大家就觉得写文章很难受。你一
口气先写完
了,一看写了不少,很有成就感,这时,我们好好读读修改,相信你
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范例评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
际,有利于学生体验
、思考与探索。”“我们去植树”就是生活中学数学的最好
案例。学生植树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猜
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些观察、体验、实践、交流、活
动完全可
以成为作文素材,写成数学作文。
数学作文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内容,记录学生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
考、疑惑、感受、理解、评价、意见,记载数学课堂发生的趣闻轶事以及和数学<
br>学习相关的背景、故事,数学作文不仅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理清学习思路,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数学情况,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国
内外关于数学作文的研究有很多,尤其在
美国,1991年,美国数学全国委员会
在制定《教师规范》中倡议利用“数学日记”作为加强数学教学
的手段,并在全
美范围推广,(《美国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日记”》孙旭花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可见数学作文意义重大,数学和作文两者
关系密切,相互促
进,共同服务与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去植物,既是我们作文经常使用的标题,每年的植树
节,我们的同学都
会参加类似的活动,植树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植树中还有很多的数学问题,通
过这个数学作文的案例,我们可以好好理一理数学和作文的关系,并在今后的学
习中能自觉地写好数学
作文。
1、数学学习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传统的作文往往局限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写同桌,写老师,写我敬佩
的人,一件有意义的事,等等,和数学的学习丝毫没有联系。写数学作文,
把作
文和数学的学习联系起来,大大拓宽了作文内容。在数学作文文中,学生可以描
述数学现象
、发表对数学问题的看法、表明对数学内涵的认识和探索,可以写一
堂课的学习历程,一个知识点的探究
过程,课堂活动的情景,学习中的趣闻,解
题的过程,合作交流的经历,知识点背后的故事,甚至可以用
童话的形式表现知
识的生发、运用的故事等,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各种作文形式,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学了百分数,可以写老师教我百分数、生活中的百分数、百分数游戏、百分
数的故事、百分号的
来历,我设计的百分号,百分号奇遇记,百分数给我的烦恼,
我教同学百分数等,可写的题目很多,可写
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人,可以记事,
可以写成知识性的说明文,也
可以写成童话式的科普文章。“我们去植树”,围
绕植物问题,可写的内容也是非常多。老师在习作指导
时,首先指导学生选材,
可以是课堂学习情景,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学习;可以是植树的方案、植物的活
动;还可以是植物问题的生活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过程等。
2.作文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对接
作文和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就没有作文,数学
也是来源与生活,
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数学的学习最后还是要运用到生活中。“植树”问题来自
生活,一条路植多少棵树,种多少花,树多少路灯,插多少面红旗等等,把一条
路分成一段一段,段数
和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问题来自生活,要从生活中找出
规律,抽象为数学的解答,然后要利用这些规律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包括楼梯问
题,排队问题,钟面分割问题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经历一个过程,
在这个
过程中,有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求证,最后获得答案,这些经历对学习本
身非常有
价值,这些经历的写成文字,更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学会在生活学习数学,在生活中
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3.作文让数学思维更条理
作文的过程就是思维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
,数学作文是学生通过对自己数
学学习过程的回忆、梳理、反思,对已学数学知识进行理解、领悟、内化
,进而
再发现、再加工、在创造。当我们的数学学习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你是不可能
写出数学
作文来的,当我们的学习思路杂乱,你的数学作文也只能条理混乱。反
过来,我们要把数学作文写通畅,
写得条理清楚,我们必须把学习的内容理清楚,
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怎么学的,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
作用,这些知识的具体
内涵是什么,我们该选择什么内容来写,怎么组织材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br>要重点写什么。学生写植树的解题过程,先交代学习内容:植树问题,老师怎么
教的,这类问题的
解题要点是什么。老师出了什么题?我们读题,理解题意是什
么?你怎么思考的,怎么动手解决的,遇到
什么困难,又是如何想办法解决,这
是重点。最后对了吗,错,错在哪里,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一一写出来,
完整经历巩固知识、转化知识、运用知识的全过程,促进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和
深刻性。
4. 作文让数学学习更有效
平时的数学学习,不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内在方
式和情感体验,学生对
为什么学、怎样学、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无意识涉及,数学作文则要求学生从元<
br>认知的角度认识自己的数学智能活动过程。显然,数学作文能够促使人反省,而
反省能够开启新的
思维或经验。“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回过头
审视自己时,我们将会获得新的生活力量。
我们会对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我们
将不再感觉自己是别人决策的牺牲品。我们将不会再固守一些习惯性
的、机械性
的行为模式。”(——《学习之路:教给学生和家长多元智能》[美]
戴维·拉齐
尔著 张晓峰主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7月)数学的学习成为了一种自在自觉的行为,既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又有对学习的深层领悟和把握。学生学习
观察物体(苏教版小
学数学第七册),了解到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面不相同,
进而联系日常生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
物,更会学习者,能再引申出去,从
生活哲理的角度明确,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因为角度不同,观点也是
各种各样,
所以苏轼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以此作文,其意义已超
出数
学学习本身,其学习效率也远远超过教学目标。同样,当学生写作“我们去
植树”,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获得更深一
层的成功体验,
学生会更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