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集体备课稿

巡山小妖精
534次浏览
2020年12月01日 01: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连珠妙手-喝采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卜少夫)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人教 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 都不栽、封闭图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 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
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 ,以认知冲
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 br>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数学思想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让 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同
时,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所要体现的几种数学思 想方法。
(一)化归(转化)思想
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用已有的知识不能或 不容易解决问题时,往往把需要
解决的问题进行转化,转化成能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来解决,也就是把 陌生的知识转化为
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
(二)模型思想
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
我们学的概念、 定理、规律、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表、程序等都是,这种数学思想具
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植 树问题这部分内容就是通过研究发现、归纳、总结的规律,从
而建立一种模型,然后去解决诸如安装路灯 、花坛摆花、锯木头、走楼梯灯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
(三)数形结合思想
包含“以 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即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
联系,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 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
(四)一一对应思想
“一一对应”顾名思义,就是 一个对一个形成相呼应的状态,关键在于找到可以对应的
连接点,能用它求得一条通向解决问题的通道。 比如植树问题中我们所画的线段图中的 点和
树,线段和间隔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 初步体会两端都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 法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
3、通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
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材编写意图
1、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
的过程中发现 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例1当中出示一幅情景 图,先从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植树活动’揭示课题:植
树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植树活动里面也藏着 许多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然后,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呈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材先由一 个男孩说出容易出错的想法“每隔5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接
着由女孩提出“对吗 ?检验一下”。在学生画图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小精灵提出的
这种现象,“100米太长了,可 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从而引出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
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渗透简单 的化归思想。
然后,呈现同学们用示意图和线段图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画图先解决20 m和25m 的植树
情况,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出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
的关系: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接下来应用所发现的规律猜想30m和35m的植树情况,并加
以 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一条线段两端栽 树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因为两端都要栽,所
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并据此解决数据更大的问 题,即100m共有20个间隔,两端
都要载,所以一共要栽21棵树。100÷5+1=21(棵)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能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但这里
的关键是渗透简单的化归思想,经历抽取数学模型的过程。建立植树模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
比较抽象。
六、教学设计(一)
第一个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情景。 < br>新课伊始,从植树绿化环境入题,引出植树中隐藏许多数学问题,从而揭示课题:这节
课我们就一 起研究植树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
向。。
第二个环节(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两端”“每隔5 米一棵”的含义。通过对题意的
分析,学生猜一猜要栽多少棵树。学生答案不一,引发冲突,让学生用线 段图验证。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验证时学生会感觉到100米太长了,植树的棵树很多 ,不好画,可以先将100米转化成
较小的数据研究。这样,老师给出20米的小路,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在交流中得出结论:间
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同时把学生得到的结论整理 到表格中。
这样学生就体会到了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的解题策略。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3、动手操作,再次体验
之后让学生自由选择100 米中的一小段长度,动手画线段图,两端都栽,要栽几棵树。
汇报到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 什么规律了吗?即棵数比间隔数多1.
5、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不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 65米,80米„又应该栽几棵树呢?将得到的数据填在表格
里,最后从中发现规律: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
6、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两端都栽树 ,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
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一树对应一个间隔,最 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这样学生在不
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中,学会 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
到了一一对应思想,理解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7、运用规律,验证例题
最后回到例1解决100米小路植树的问题,验证猜想。


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
的 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第三个环节(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①、完成做一做第1题: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
题。 < br>②、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问题与植树问题类似?完成练习二十四中的1,2,3题
进一步感 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安装路灯、锯木头、排队问题)感悟数学建
模的重要意义。
(四)、全课小节,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 下,而是重点放在探索和建
立模型的过程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二)
(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 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
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
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2、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已知条件,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个小组,设计一份植树方 案。可以用这条线
段代表20米的小路。 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 (小组活动)
3、反馈交流 师:很多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根据你们的方案,需
要种几棵树? (5棵,4棵,3棵)
(1)两端都栽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要求,种的棵数却不一样呢 ?你们的
方案分别是怎样的?我们先从棵数最多的说起吧!哪个小组设计的是需要5棵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小组展示、交流设计思路)
师: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师:他们小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这里他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树的?根据他们的设计,一
共需要5棵。
(2)只栽一端 师:哪个小组设计的是需要4棵的? 小组展示设计方案: 交流设计思
路) 师:他们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3)两端都不栽 师:有的小组只要3棵就能完成要求,他们是怎样设计的呢?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 小组展示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思路) 师:他们小组的设计同样符合要求。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三种 方案都符
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生说:两棵树间的间隔都一样,他们的
间隔个数都相同)
师: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出示板书:两端都载 只栽一端
两端都不栽)
师:我们具体来看这三种方案.
1、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每5米为 一个间隔,20米里有几个
这样的间隔?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说,师板书:20&xide;5=4(个)) 师:4表示什么?
(4个间隔) [结合图观察]4个间隔需要几棵树?(5棵树) (师边讲解,边完成表格)


师:为什么4个间隔有5棵树? 一个间隔对应着一棵树,一个间隔对应着一棵树,每个
间隔都跟着一棵树,有4个间隔就有4棵树,最后剩哪棵树前面没有间隔?因为它两端都栽,
所 以还要加上前面的一棵。(列式4+1=5(棵))25棵呢?30呢?35棵呢?
师:从表格中,你 能发现间隔数与棵数有什么关系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关
系吗?(生说,师板书:间隔数+1 =棵数)
2、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学生说完后师总结规律并板书:间隔数=棵数)
(生说,师板书:间隔数-1=棵数)
师:刚才我们探究了三种不同的栽法,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
一起来 看一看。(幻灯片出示有间隔的图片)
师:这些图片中的事物都之间都存在着间隔,在数学上,我们 把这类的问题统称为“植
树问题”。(板书课题)
八、习题设计
练习二十四共有15道习题,除第10题外,都是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
题。
第1、2、3题都是两端都栽树的基本题型。第4、5题是两端都栽树的变式练习。
第6题是用在走廊拜访植物的问题情境加深对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的巩固。
第7题是巩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第5题求敲钟时间和第8题锯木头需要锯几次, 学生可能最初会没有头绪,因为它和植
树问题看起来毫不相干,教师要启发学生用画图策略来理解体会, 寻找规律,发现与植树问
题的相同之处。
第9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植树规律进行推
导。
第 11题是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 br>第12—15题都是在一条封闭曲线上植树的实际问题。是从一条圆形封闭曲线到长方形,
再从长 方形到正方形,按顺序有层次进行编排。教学时,继续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探究,
再动手操作,认真观 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 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 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
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 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
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 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
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
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以一道植树问题 为载体,营
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二、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 br>解植树问题的实质。三、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反思整个教
学过程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 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 设情境、导入
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
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
探究 、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
数”之间的规律。 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习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习题进行解答。


2、渗 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 等活动,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实态
度和科学精神。
3、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通过 观察生活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从而
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每一环节都紧扣生活,以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为主线,进行有目
的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4、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 ,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
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 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
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
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 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 2)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
实生活中的许多不 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
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 要意义。最后还把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如班主任上楼
梯,学生自己排队做操等图片呈现出来,引导 学生把这些图片中的间隔规律与植树问题中的
树和段联系起来,并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综合性习题,让学 生自主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进
行解答,进一步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充分利用 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 ,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全体学生。




送女朋友的生日礼物-关于端午节的儿歌


新托福阅读-exo的歌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社交能力测试


便当做法-蜂蜜酸奶面膜


史学双璧-高亮显示


劲舞情侣名字-收据怎么写


几米漫画-小学数学试题及答案


信息部-炸麻花的做法